湛江:得「海」獨厚 以港興市

滾滾向前的時代列車上,崛起的中國迎來了改革開放第40個春天。湛江作為首批沿海開放城市,乘著改革的東風依海興市、砥礪奮進。過去40年,海洋資源滋養著湛江振興發展,促使它不斷走向春潮澎湃的新時代。

憑“海”榮列首批沿海開放城市1984年春末夏初,首都北京召開“全國沿海部分城市座談會”。會議名稱很普通,但它決定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批沿海開放城市名單,研究、確定了這些城市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等進一步對外開放政策。

其間,各沿海城市聞風而動,努力爭取列入首批沿海開放城市。湛江此時剛完成地市合併機構改革,也迅速行動起來,積極追趕改革春風。

然而,會議傳來消息,首批開放的部分沿海城市初步計劃是8個,湛江不在計劃之內。據時任湛江市委書記溫戈回憶,市領導班子經研究決定,湛江原市長王國強立即啟程趕赴北京,反映湛江情況和群眾強烈要求列入開放城市的願望;同時起草有關報告,用特急傳真發送到會議現場,轉交給參加會議的時任廣東省委書記吳南生,請求他在會議上反映湛江情況。

廣東省檔案館保存著這份《關於要求在湛江市實行特殊政策的報告》特急傳真。報告概括了湛江社會經濟基本情況,詳細羅列了湛江列入首批沿海開放城市的7個有利條件,其中5個源於湛江得“海”獨厚的港口與自然資源優勢。

其一,湛江是我國大陸通往東南亞、非洲和歐洲航線最短的港口,港內水域寬闊、浪靜水深、終年不凍,萬噸巨輪可日夜進出。

其二,湛江是開發南海石油的重要油港,將成為西部石油開發的指揮中心和交通運輸中心。

其三,湛江是開發南海水產資源的重要漁港,將成為我國重要遠洋漁業基地之一。

其四,湛江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全市有近百萬畝沿海灘塗可供開發利用,潛力很大。

其五,南海油田的勘探和開發速度不斷加快,將吸引石油化工、港口等方面的外商投資者。

報告最後說:“如能在湛江市設立經濟特區,可以通過靈活措施、特殊政策,加速經濟發展步伐,為四化建設作出貢獻。以上報告,請黨中央、國務院審定。”

1984年4月6日,為期11天的會議結束。最終確定開放我國北自遼寧大連、南到廣西北海的14個沿海城市,湛江榮列其中。

奔向海洋 港口騰飛

列入全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後,湛江人民無不歡欣鼓舞。1984年5月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於批轉〈沿海部分城市座談會紀要〉的通知》,明確指出:進一步開放沿海港口城市和辦好經濟特區主要是給政策,一是給前來投資和提供先進技術的外商以優惠待遇;二是擴大沿海港口城市的自主權,讓其有充分的活力去開展對外經濟活動。

藍圖已經繪就,行動只爭朝夕。湛江市委市政府再次綜合分析城市實際情況,認為對外開放的優勢在於港口、石油、腹地和資源,要求全市各級黨委政府看準優勢、揚長避短,加大對外開放力度。

1984年8月,梁勇告別了10多年的校園生活,來到了期盼已久的湛江港,被分配到第四作業區籌備組工作。

“初來乍到,印象最深的就是正在轟轟烈烈進行的基礎設施建設。”梁勇回憶起當年的情景,依然歷歷在目,“這邊是熱火朝天的建設工地,另一邊卻還是溝壑不平的沙土,還時常可以看到漁民來此販賣魚貨。”

改革的號角已經吹響,開放的春風送到海邊,湛江港建設一路高歌猛進。“六五”期間建成5個萬噸級泊位和一個3.5萬噸級散糧專用泊位;“七五”期間完成老碼頭技術改造,建成兩個5000噸級泊位,新增吞吐能力60萬噸;“八五”期間投入6億多元,建成萬噸級以上深水泊位6個、5000噸級泊位1個,年新增吞吐能力243萬噸。十幾年間,港口規模不斷擴大,新增泊位18個,吞吐能力大幅提高。

2000年,湛江港再次發力,憑藉30萬噸級航道和深水碼頭優勢,吸引了包括寶鋼、中石化等眾多大型企業進駐,為湛江推進“以港興市、工業興市”戰略奠定了堅實基礎。2008年,湛江港貨物吞吐量邁進了全國億噸大港之列,2017年已達2.8億噸,位列全國沿海港口第11位、廣東省港口第2位。

依城而建、依城而生的湛江港乘東風、謀崛起,正以令人矚目的發展速度,騰飛在我國西南出海主通道上。

坐擁海灣 建設美麗湛江湛江是典型的海灣城市,城區就坐落在狹長的湛江灣兩岸。驅車行駛在湛江主城區,10公里長的觀海長廊將公園綠地、沙灘、商住樓宇串聯在一起,儼然一條“海味”十足的“金項鍊”,這裡成為了市民眼中最美麗的城市名片,也是外地遊客情有獨鍾的駐足景點。

上世紀90年代,湛江第三次修編城市總體規劃,對海岸線的使用做出優化調整。按照“深水深用,淺水淺用”和“還岸於民”的原則,在城區的海濱地段建設富有熱帶風情的景觀帶。

湛江第一條景觀帶是長約3公里的霞山觀海長廊。長廊橫穿漁港和海濱兩個公園,中間由一條寬60米的綠帶相連,是居民和遊客觀海遊覽的好去處。

本世紀初,湛江第二條觀海長廊——金沙灣觀海長廊建成。長廊約2.5公里,相較以往,現在的沿岸沙灘更寬闊、水質更潔淨、綠化配置更精美,周邊高檔樓盤相繼拔地而起,提升了城市品位。

特別是近年來,湛江市委市政府又在兩條觀海長廊的海灘上先後建起兩處海濱浴場,滿足了遊人親海玩海的需求,提升了長廊的景觀和實用功能。

李康彥是土生土長的湛江人,現在湛江市海洋與漁業局工作。他告訴記者,1970年以前,觀海長廊的所在地是個渡口,如今在濱海路上還可以找到一座名為“霞海港”的牌樓。

上世紀80年代,湛江灣西岸是主城區霞山、赤坎和開發區,東岸是土地資源豐富、正待開發的坡頭區。東西兩岸相距約兩公里,主要靠輪渡往來,交通擁擠、混亂、耗時司空見慣。

2006年,全長近4公里的湛江海灣大橋建成通車,解決了幾代湛江人的出行難題。湛江海灣大橋不僅解決了東西兩岸的交通制約,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一條東西走向的城市主軸線,為東岸開發創造了條件,使湛江從“帶狀”的城市格局發展成為“一灣多岸、擁灣發展”的塊狀海灣城市。

2017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批准了《湛江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年~2020年)》。根據規劃,湛江作為東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北部灣中心城市之一,將逐步建設成為經濟繁榮、和諧宜居、生態良好、富有活力、特色鮮明的現代化城市,努力建成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麗家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