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舊上海的衣服都是他織的,改變了上海的紡織業?

2-7,社會的發展都和企業家有關,浦東的紡織業又和誰有關呢?

《黃炳權與鼎新現代紡織業》

1924年,出身張江的實業家黃炳權在家鄉張江柵創辦匯北電氣公司,利用軋花廠的柴油機帶動發電,供張江鎮地區照明。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4月,匯北電氣公司與浦東電氣股份有限公司訂約購電,陳水關橋鎮、孫小橋鎮和橫沔鎮工商界合夥向浦東匯北供電公司買電,成立橫沔電燈公司。孫小橋、陳水關鎮隨即通電,讓當地居民擺脫了千年使用油燈的歷史。

2-7,舊上海的衣服都是他織的,改變了上海的紡織業?

陳水關橋鎮在張江鎮南2公里,這是一個沿橫沔港西岸聚焦的小集鎮,又名吳家嘴角、陳推官橋。集鎮西端為迴瀾鄉(今勞動村),該地有位著名的工商業者,就是上海赫赫有名協大祥經理孫琢璋的兒子孫照明。1911年出生,16歲時就進協大祥當學徒。孫照明聰明能幹,勤奮好學,對業務肯鑽研,而且很有抱負。1930年孫琢璋去世後,時僅20虛歲的孫照明,幾經周折後承繼父業,接任了協大祥經理之職。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孫照明集資創辦裕成新記染料廠(後改為鼎新染織一廠),決心發展民族工業。1933年孫照明又和孫心初一起從上海鼎新染織股份有限公司抽部分資金,在家鄉陳水關橋南首200米處籌建鼎新二廠1934年春正式建成投產。創辦初期有廠房54間、樓房11幢、老式織布機40臺、平車120臺、格子車44臺、職工400餘人。孫照明是個思想開放的人士,很願意接受國外先進技術和經驗。為了進一步發展紡織業,他於1934年下半年赴日本考察學習。當他看到日本的織布機又快又好時,當機立斷購置新式織布機120臺。有了先進的織布機而沒有相當的動力設備那是肯定不行的。於是孫照明立即趕往張江柵,與匯北電氣公司經理黃炳權商量。黃經理二話沒說,爽快地答應予以大力支持,並且決定選派最精湛的技術人員以最快的速度幫助孫照明安裝好120臺織布機的電力設備。同時,黃炳權還參股加入鼎新企業,成為企業的一名股東。1934年11月安裝完畢,在黃炳權經理的支持下,鼎新染織二廠生產步入正規,很快能生產全毛嗶嘰、鼎新呢和花絨呢等10餘個產品。當地人把該廠統稱為“鼎新織布廠”。

2-7,舊上海的衣服都是他織的,改變了上海的紡織業?

有了進口的先進織布機,又有充裕的電力,鼎新廠的規模有所擴大,職工人數有所增加。孫橋、張江、唐鎮、黃樓、橫沔等地的許多農村姑娘、農家媳婦放下鋤頭、鐵搭,進廠成了紡織女工。如沔北村(那時稱唐家廳)有一位胡姓農戶姐妹三人都進了鼎新廠,一下子擺脫了貧困,生活有了改善,大家都很羨慕。鼎新織布廠的創立,推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但是,由於日本侵華和國民黨的黑暗統治,鼎新織布廠自創辦之初到1949年解放前夕,生產發展不快,基本上只能維護原有生產規模。建國初,職工人數在450人左右,產品除呢絨嗶嘰外,僅增加了龍頭細布、條格子襯綢和白坯布等。1954年2月,鼎新染織二廠實現公私合營,實行了勞保退休制度,創辦了廠醫務室、託兒所、職工食堂、宿舍等,職工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改善。1955年,棉布產量達到570餘萬米,總產值超過535萬元。1959年,上海聯誼染紗廠併入鼎新染織二廠,產品逐步轉向生產各種襯綢和彩色格子呢。1966年9月,鼎新染織二廠正式更名為上海色織五廠。為了增加生產,鼎新紗廠於1951年起從二班制改為三班制,1981年又改為四班制(每天6小時工作制),全廠職工人數增加到980人。1982年,廠裡對設備進行技術改造,300餘臺“44”型老式(狹幅)布面改成為266臺“56”型闊幅布機,產品有滌棉,中長花呢、三葉絲精梳泡泡紗等20多個品種產品遠銷日本意大利、德國、美國、加拿大、科威特、荷蘭、古巴、阿爾巴尼亞等國,成為張江地區首家現代紡織企業。1977年以後,多次獲得各種榮譽,如被評為“上海市大慶式企業”,獲市紡織局頒發的“產品質量信得過”證書、國家經委頒發的坯布質量“銀質獎”等。

2-7,舊上海的衣服都是他織的,改變了上海的紡織業?

孫照明創辦的鼎新染織二廠落戶陳水關橋鎮後,集鎮才開始逐步發展繁榮起來。解放前,陳水關橋鎮在殷家浜以南除有鼎新染織二廠外,還有中藥店、鐵匠店、糧雜小店;殷家浜以北有魚行、豆腐作坊、大眾棉布店、煙雜店、茶館、肉鋪、棺材店、理髮店等。解放後又有發展,西區有供銷社、銀行、飯店、郵政代辦所、農行、信用社、棉花收購店等。,題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陳水關橋鎮發展更快,鎮域擴大。孫橋路兩側開有銀行、針織製衣廠、美容美髮廳、浴室舞廳、飯店、旅店等百餘家,其中還有不少酒家、餐廳。陳水關橋鎮成為原孫橋鎮經濟商業、文化活動的中心,這與孫照明創辦鼎新織布廠並得到黃炳權的大力支持密切相關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