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簡洛陽史《一》|三分鐘帶你了解千年洛陽史

傳在文字發明之前,伏羲治理天下,在洛陽孟津黃河邊觀察了揹負圖點的祥獸“龍馬”,從中獲得啟示,進而創立了陰陽、四象、八卦,這就是“龍馬負圖”的傳說。“河圖”成為傳說中華夏先民從矇昧走入啟蒙的標誌,伏羲也因此被尊奉為人文始祖。黃帝的曾孫帝嚳定都於亳(相傳今洛陽偃師)。共工頭撞不周山,天柱折斷,大地傾斜,帝嚳下令火正吳迴帶兵平亂,放逐共工氏到幽州。相傳帝嚳品德崇高,深受百姓的愛戴。帝嚳生了四個兒子;后稷封到西方,是周朝的始祖,契封到東方,是商朝的始祖,摯和堯在帝嚳之後相繼為帝。帝堯晚年洪水滔天,四嶽舉薦崇伯鯀(相傳封地在今洛陽嵩縣)治水,九年沒有成功。帝堯在羽山處死了鯀,任用鯀的兒子禹接替。禹觀察洛河裡神龜背上的圖案“洛書”受到啟發,治水成功,成為天下共主。大禹治水的過程記載在《尚書·禹貢》,當時的已知世界被劃分為九州,洛陽屬禹貢九州的豫州,居其他八州之中央。“豫”是安逸舒適的意思。禹死後,他的兒子啟取得了權力。有扈氏不服,率領部族討伐啟,大戰於甘(相傳在今洛陽西南)。啟在戰前作《甘誓》,稱他的權力是“恭行天”的,這便是中國君權天授的濫觴。啟擊敗有扈氏,從此禪讓制被世襲製取代,古代文獻中第一個世襲王朝夏朝開始。啟的兒子太康的國都在斟。太康只顧遊玩,不理政事,夏部族權威削弱。東夷族有位善射的首領羿,率軍遷至夏的屬地窮石(相傳在今洛陽南),與當地夏人通婚,形成了有窮氏,並趁太康在外遊玩時奪取了夏政。太康的五個弟弟被趕到洛汭(洛水匯入黃河處),作《五子之歌》,敘失國之事,表達中國原始的政治思想:“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太康的後人少康聯合方國部落消滅有窮氏,後世稱“少康中興”。一種傳說少康就是杜康,在逃亡期間發明了用糧食釀酒的方法,被尊為酒祖。夏的都城多次遷移,桀時才又回到斟。史書記載桀是位昏庸好色的君王,暴虐民眾,大興土木,使得諸侯叛離。東方商部落的首領湯,此時是專為夏王室征伐的方伯,史書稱讚他修德愛民、寬厚仁慈。諸侯紛紛棄桀歸湯,湯也藉機網羅人才。有莘氏(相傳今洛陽伊川)不滿桀的統治,與商湯聯姻,伊尹作為陪嫁的奴隸接近商湯,得到重視,被授予天下之政[注 26]。湯派伊尹到夏廷朝貢,潛入觀察夏地的動靜,並不斷討伐親夏的屬國,“十一徵而無敵於天下”。羽翼豐滿後,湯會集諸侯盟國,宣告與夏作戰,與桀在鳴條(今洛陽附近)決戰。桀戰敗逃至南巢。滅夏後,湯在夏都斟附近營建都城西亳以監視夏的遺民。夏代以及夏商交替時期的歷史撲朔迷離,迄今並未發現當時的文字佐證。根據後來眾多史料記載,夏都斟和商都西亳的位置大致都在洛陽盆地:《今本竹書紀年》曰:“自洛汭延於伊汭,居易無固,其有夏之居。”《史記正義》雲:“太康失邦,兄弟五人須於洛汭,此即太康居之,羿亦居之,桀又居之。”《史記·吳起列傳》言:“夏桀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國語·周語》載:“昔伊洛竭而夏亡。”《漢書·地理志》說:“屍鄉,殷湯所都。”《水經注》說:“亳,本帝嚳之墟,在《禹貢》豫州河、洛之間,今河南偃師城西二十里屍鄉亭是也。”《括地誌》說:“河南偃師為西亳,帝嚳及湯所都。”三皇五帝的傳說、夏代和商代前期的半信史,是關於洛陽的最早資料,正在不斷地與最新考古成果相印證。新石器時代——人猿相揖別河洛地區的先民在距今10000年左右,步入了新石器時代。這一時期洛陽一帶人口急劇增多,氣候由溼潤轉向乾旱,生存在這裡的大象、犀牛、水牛已經滅絕,大片的黃土覆蓋了草原和叢林。洛陽的新石器時代遺存十分豐富,目前發現的有200餘處,主要分佈在黃河兩岸以及伊、洛、瀍、澗流域,包含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的堆積,層次清晰,且有明顯的連續性。裴李崗文化是迄今洛陽發現的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類型,距今約9000年到7000年,主要遺址有偃師高崖和宮家窯等。當時已經懂得畜牧和耕種。人們會在田裡種植小米,又會在家裡養豬。房屋均為半地穴式建築。陶器多為手製,以紅陶和灰陶為主,石器以磨製為主,有紋飾的器物較少。裴李崗文化亦是現時中國已知的最早陶器文化。仰韶文化是黃河中游地區的一種重要的新石器文化,距今約7000年到5000年。1921年瑞典地質學者安特生在洛陽附近的仰韶村首次發現彩陶文化,成為中國現代考古學的發源。洛陽分佈有孟津妯娌遺址、洛陽王灣、史家灣、孫旗屯、矬李遺址等。這時已出現發達的磨製石器和精緻的骨器。陶器多是手製或輪制,主要呈紅色,常有彩繪圖案或織物紋路。彩陶是仰韶文化最明顯的特徵。當時人已經習得漁獵和編織。村落有一定的佈局,村外有墓地和窯場,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龍山文化是繼仰韶文化之後的新石器晚期文化,年代約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以表面飾有繩紋與籃紋的黑陶為主要特徵。洛陽附近的龍山文化遺址分佈稠密,在伊、洛、瀍、澗沿岸的分佈幾乎與當今的村落相當。目前發現的重要遺址有:廟底溝、煤山、王灣、孫旗屯、小潘溝、高崖等遺址。當時經濟生活以農業為主,有比較發達的畜牧業。制玉水平有了很大的改進,種類豐富、琢磨精緻、造型優美。同時,占卜等巫術活動亦較為盛行。當時已經進入了父權制社會,私有財產已經出現,開始跨入階級社會門檻。二里頭文化——東亞青銅潮龍山時代末期,黃河流域城邦林立,猶如滿天星斗。研究表明,黃河在公元前2050±150年有過一次大變道,由東流(山東入海)轉為北流(河北、天津入海)。這次洪水氾濫影響到中下游諸多互不相干的氏族部落,其中對下游的影響比中游要大,下游的龍山文化在這個時期出現文明退化現象,城郭規模縮減,製陶技術退化。而中游的龍山文化以嵩山、洛河為中心開始崛起,被認為是二里頭文化的雛形。大洪水改變了黃河中下游城邦林立的格局,治水需要一個諸族聽命的中央權力來領導,為中國進入國家文明提供了契機與條件。1959年,中國著名考古學家徐旭生先生率隊在豫西進行“夏墟”調查時,在洛陽偃師二里頭村發現了一處規模宏大的遺址,碳14測定遺址距今大約3800-3500年。二里頭遺址規模之大是遠古黃河流域前所未見的,也是同期考古文化中沒有的。這裡發現了中國最早的宮殿群、中國最早的城市主幹道網、中國最早的車轍、中國最早的官營手工作坊區、中國最早的鑄銅作坊和綠松石器作坊、中國最早的青銅禮器群等,還發現有繪刻於陶器上的陶紋,疑似象形文字的雛形。考古發掘表明,與此同時,興盛一時的中原周邊地區的各支文化先後走向衰落,到了公元前1750年前後,中原龍山文化的城址和大型中心聚落也紛紛退出歷史舞臺。代之而起的是,二里頭文化在極短的時間內吸收了各區域的文明因素,以洛陽盆地為依託最終崛起。二里頭文化的分佈範圍首次突破了地理單元的制約,幾乎遍佈於整個黃河中下游地區。二里頭文化的元素向四圍輻射的範圍更遠大於此。二里頭是“最早的中國”——東亞大陸最早的廣域王權國家。整個東亞大陸從沒有中心、沒有核心文化,過渡到出現一個高度發達的核心文化,二里頭正好處於這個從多元到一體的歷史轉折點上。從“滿天星斗”到“眾星捧月”,河洛地區在東亞率先步入青銅時代和國家文明。二里崗文化——分界夏與商1984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工作隊在洛陽偃師縣城西屍鄉溝發現了一處規模宏大的二里崗文化城址,迄今探明城址包括大城、小城、宮城三重城垣,宮殿建築群密集分佈於宮城的中、南部。城址內發現有城門、道路、居址等遺蹟,並出土大量石器、陶器、青銅器、玉器等遺物,既有大型宮殿建築,又有軍事防禦設施,具備了早期都城的規模和特點。碳14測定其年代約在公元前1550年至公元前1300年間,屬於二里崗文化。這一時期,二里崗文化不僅迅速覆蓋了二里頭文化的分佈區,而且分佈範圍進一步擴大,聚落形態和社會結構都有極大的飛躍,其城郭佈局有濃烈的軍事攻防色彩。考古發掘表明,約公元前1550年左右,二里崗文化深入洛陽盆地,擊敗並取代二里頭文化,偃師商城的興起和二里頭遺址的衰落基本同時。3500年前,在洛陽盆地可能發生了史書中的那次“殷革夏命”。約公元前1300年,偃師商城衰落。隨著文字的出現,洛陽步入信史時代。周公定鼎——禮樂出中原商朝中後期,西方周部落利用農耕優勢逐漸強大起來。周武王趁商國力衰弱,於盟津(今洛陽孟津縣會盟鎮黃河渡口)召集西夷諸侯會師盟誓,渡過黃河滅掉了商朝。伯夷和叔齊不滿武王以下犯上,加上自己世為商臣,以食周粟為恥,隱居於洛陽偃師首陽山采薇而食,最終餓死。武王克殷時,就有在天下之中的伊水、洛水流域營造新都的想法。武王死後,周公旦輔佐年少的成王。為了鞏固周朝在東方的統治,先派召公奭到伊水、洛水流域查看山川地勢,而後由周公旦在古時稱郟的地方營建新的國都洛邑(今洛陽市瀍河兩岸),瀍水以西名王城,居住周人,瀍水以東名成周,居住殷商遺民,並將象徵最高權力的九鼎放置在那裡,史稱定鼎洛邑。洛邑是中國第一座國家層面詳細規劃建設的都城,所依據的三禮圖是中國最早的城市規劃圖,極大影響著後來各個朝代的城市建設。方格網城市的理念在當時十分先進。成周洛邑建成後成為東方的政治和軍事中心,周天子在此接受諸侯朝貢,並設“成周八師”以征討東夷、淮夷與南蠻。周天子以宗周鎬京及成周洛邑為西土與東土的政治與交通中心,兩京展開連成的千里土地劃為周王畿,由周天子直轄。西周初年,召公奭留守宗周輔佐周成王,周公旦留守成周掌控東土,史稱“分陝而治”。歷代周天子都要效仿先祖興畋狩之禮,在成周洛邑會見諸侯。1963年出土的青銅器何尊,銘文記述成王繼承武王遺志,營建洛邑之事:“唯王初,遷宅於成周”,“惟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餘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周公在洛邑制禮作樂。禮用來分別尊卑,確立等級制度,而樂則用來化解因為禮的等級化、秩序化引起的對立和矛盾。禮樂制度同封建制度、宗法制度一起,構成了西周時期的社會制度,也為後來儒家思想的形成打下了基礎,由此衍生的物質文明及精神文明皆深刻地影響著後世。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周南》和《王風》是周王畿洛邑附近民間詩歌的代表:《關雎》、《采葛》等篇向世人傾訴著古代洛陽人的綿綿情思;《螽斯》、《桃夭》等篇表達了古代洛陽人的婚姻家庭觀念和子孫昌隆的願望;《黍離》表達了古代洛陽人面對興廢滄桑的感慨;《君子于役》描繪了先秦時代洛陽中下層人民的生活畫面。《小雅》和《大雅》的一部分,是居住在洛邑的王室及公卿大夫所作的正式詩歌。老子曾在洛陽管理周室的藏書及檔案,學問日深,聲名日響。孔子就赴洛陽向老子請教關於禮的問題,史稱“入周問禮”。《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兩位大思想家在洛陽曆史性的會面,啟發了儒家學說的誕生。後來因周王室內亂,老子辭職歸隱,騎青牛向西遊歷。在洛陽西郊的函谷關被關令尹喜[6]求留,留下五千言《道德經》飄然而去。洛陽是儒家和道家兩大學說的啟蒙之地。萇弘學識淵博,在周王室負責觀測天象、推演曆法、占卜兇吉。前518年,孔子到洛陽拜訪萇弘,向其請教音樂的知識,史稱“訪弘問樂”。受萇弘的啟發,孔子次年前往齊國聆聽了韶樂,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儒家六藝中“樂以發和”思想即源於萇弘。萇弘忠於周王室,死的悲壯冤屈,長眠於邙山腳下(今洛陽偃師化碧村),傳說其血三年化為碧玉,後常用“萇弘化碧”稱頌為國捐軀之士。平王東遷——名義上的天子前771年,犬戎攻破鎬京,周平王依賴諸侯國遷移周民到洛邑。此時周王喪失西半部王畿的土地和人口,需要諸侯供給糧食,僅留有天下共主的虛名。洛邑附近的鄭國掌控王政大權,屢次挑戰周室威嚴。前720年,為緩和矛盾,周鄭互相交換人質。《左傳》認為這是“禮崩樂壞”的縮影。前707年,周桓王率軍伐鄭,被箭射傷,此後周天子再也無力阻止諸侯間的戰爭。前694年,周公黑肩與王子克作亂未成,周莊王殺黑肩,王子克出奔。前675年,五大夫作亂,立王子頹,周惠王出奔。最後仰賴諸侯協助平亂,鄭國獲得虎牢以東的土地。前652年,周襄王在齊桓公的支持下即位,齊桓公受封為霸主。前636年,王子帶帶領狄人攻擊洛邑,周襄王出奔。次年晉文公出兵殺王子帶,迎接周襄王返回洛邑復位。前632年,晉文公召周襄王踐土會盟,周室權威盡失,晉文公稱霸。周襄王去世時,王畿已縮小,周室無錢安葬。前606年,楚莊王伐陸渾之戎(今洛陽伊川縣、嵩縣),進軍到洛邑南郊,詢問九鼎的輕重,受封霸主稱號撤兵回國。前520年,王子朝擊敗周悼王,佔領王城。周悼王去世後,晉國扶持周敬王對抗王子朝,萇弘主持在瀍水以東擴建成周給周敬王居住,東西兩王分據王畿。前516年,晉趙鞅出兵支持周敬王,周王畿再度統一。春秋時代,周王室只能控制洛邑附近,王室內亂不斷,諸侯相互征伐,外又有四方夷狄入侵。春秋五霸以“尊王攘夷”為號召,聯合諸侯抵禦夷狄,以洛邑為中心的華夏文明得以存續。戰國時期,封建等級宗法制度已蕩然無存。前403年,周威烈王承認韓、趙、魏為諸侯,司馬光認為這是禮制崩壞的一件大事。前370年,齊威王到洛陽朝見周烈王,是數百年來的唯一也是最後一次。周王畿進一步縮小,前440年,週考王封其弟姬揭於王畿(今洛陽),建西周國。前367年,趙國與韓國扶持建立東周國(今洛陽東鞏義市),周王畿遂分裂,周天子成為無地之王,居東周國。周赧王時,東周公不願供養,周赧王只能依靠西周公,遷居王城。東周時期,今天洛陽市行政區劃內的其他土地大部分屬於晉國和韓國,南部伏牛熊耳山區屬於陸渾之戎。宜陽縣在韓滅鄭之前是韓國的首都。戰國後期,列國互相吞併的戰爭已白熱化。洛陽人蘇秦,拜鬼谷子為師學習縱橫之術,學成後遊說關東各國,提出合縱抗秦的戰略思想,任聯盟“從約長”,兼佩六國相印,使秦軍十五年不敢出函谷關。蘇秦死後,合縱聯盟被張儀的連橫戰略瓦解。秦武王計劃進取周王城洛陽。他對甘茂說,我想乘著垂帷掛幔的車子,一睹周天子王城的輝煌。如果能滿足這個願望,即使死去也心滿意足。甘茂遂對韓國發動宜陽之戰。前307年,秦軍攻克宜陽,斬首六萬,打通前往周王城洛陽的道路。秦武王率領百輛戰車到達王城(今洛陽王城公園附近),與孟說比賽舉鼎,折斷脛骨而死。前256年,秦將軍摎伐韓、趙,西周君驚恐,聯繫諸侯,出兵伊闕抵禦秦軍。秦軍攻入王城,奪九鼎,西周國滅亡。前249年,秦相國呂不韋攻入鞏,東周國亡。至此周朝僅有的象徵性統治徹底消滅,洛陽被納入秦國版圖。秦漢一統——三川郡和河南郡秦王政初年,相國呂不韋被封為文信侯,采邑洛陽十萬戶。他在成周的基礎上進行大規模營建,修築了南宮,使之成為秦滅六國的東方戰略基地。呂不韋和他的食客編撰《呂氏春秋》,留下“一字千金”的典故。秦在河洛地區設立三川郡,郡治在洛陽東的滎陽,兼併六國後,丞相李斯的長子李由擔任三川郡守。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反秦,周文的前鋒部隊經三川郡向秦地進軍,號稱十萬人,戰車千乘,破函谷關,給秦朝造成一次沉痛的打擊。因後援不力,最後在洛陽西的澠池戰敗。前208年,項羽率楚軍西進,攻克三川郡,斬李由,進入函谷關。項羽封申陽為河南王,都洛陽,不久被漢王劉邦吞併,改設河南郡,治洛陽。劉邦與項羽在洛陽東的滎陽、成皋一線,展開了多年的拉鋸戰,兩軍對峙的界河鴻溝被稱為楚河漢界。最終劉邦戰勝項羽。洛陽在漢初是全國第一大城市。前202年,劉邦稱帝,定都洛陽,在南宮宴請群臣,討論項羽失敗而自己成功的原因,並提出“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的人才觀。劉邦接受婁敬和張良的勸說遷都關中,仍常居洛陽處理政務。西漢時期在洛陽建設了武庫和敖倉,並派重臣管理,不過洛陽並不是陪都,劉邦之後的皇帝也很少前往。洛陽人賈誼從小研究詩書,才學過人,被推薦為博士,每每有精闢見解,得到漢文帝的欣賞。漢文帝打算擢升賈誼,遭到官僚與宗室反對,於是外放他為長沙王太傅。賈誼對貶謫不滿,寫就了騷體賦代表作《吊屈原賦》和《鵩鳥賦》,文風上承屈原、宋玉,下啟枚乘、司馬相如,是從楚辭發展到漢賦的重要橋樑。賈誼政論文的代表作有《過秦論》、《治安策》、《論積貯疏》,既有縱橫家的餘風,又有法家論證嚴謹的影響。前154年,七國之亂席捲關東,洛陽又一次成為全國爭奪的焦點。吳王劉濞部下建議據洛陽武庫,食敖倉粟,利用山河之險,但劉濞沒有聽從,最終被周亞夫搶先佔據,以洛陽為大本營,平定叛亂。之後洛陽更成為關東第一軍事重鎮。漢武帝時,寵妃王夫人為兒子劉閎求封於洛陽。漢武帝說:“洛陽有武庫敖倉,漢國之大都也。先帝以來,無子王於洛陽者。去洛陽,餘儘可。”樓船將軍楊僕數有大功,而恥於為關外民。前114年,漢武帝下詔將函谷關東移數百里,遷到新安(今洛陽新安縣)。漢函谷關一直是各朝重要的軍事要塞,也是從洛陽出發的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洛陽商人之子桑弘羊以財政為專長。漢武帝時連年征戰,國用不足。他主持推行鹽、鐵、酒的專賣制度,又推行均輸法,有效調節各地物資流通,增加財政收入,被漢武帝選為託孤大臣之一。漢武帝死後,桑弘羊的政策受到各方“與民爭利”的批評。前81年,桑弘羊與其政策批判者展開激辯,會議期間由桓寬擔任記錄,總結為著名的《鹽鐵論》。漢元帝時,中郎翼奉上書建議革故鼎新,東遷洛陽,居天下之中,但未得到同意。王莽篡奪帝位後,效法周朝古制推行改革來挽救社會危機,在洛陽設均司市、錢府官,平定物價、實行鹽鐵酒專營。12年,王莽效法周朝實行東西兩都制,洛陽為新室東都。13年,王莽又策劃遷都洛陽,作為唯一的正式國都。這一決定引起了民心浮動,遭到大臣們的反對而推遲。由於農民起義的迅速爆發和蔓延,遷都洛陽的計劃沒能真正落實。光武中興——古典時期的絲路起點23年10月,綠林起義軍擁立的玄漢定都洛陽。24年,王莽敗死,玄漢遷都長安,不久失敗,全國陷入混戰。25年,劉秀稱帝,定都洛陽,以此為根據地,先後蕩平赤眉、王郎、彭寵、張步、隗囂、公孫述、盧芳等割據勢力,統一中國。東漢洛陽城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進一步擴建。漢光武帝廣建宮殿和臺、觀、館、閣,於城外東南側建宗廟,城外西南側設社稷。又在城內北側和城外以東、以南開金市、馬市、南市等集市。宮城最初只有南宮,漢明帝於南宮以北新筑北宮,從而形成了南北二宮城相互對應的格局。漢光武帝勤於政事,“每旦視朝,日仄乃罷,數引公卿郎將議論經理,夜分乃寐”。在位期間減少租徭役,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生產。裁併郡縣,精簡官員,史稱“光武中興”。洛陽令董宣不畏權貴,秉公執法,得到漢光武帝的支持和嘉獎,被稱為“強項令”。57年,漢光武帝崩於洛陽南宮前殿,葬原陵(今洛陽孟津縣鐵謝村)。自此歷代帝王公卿將相紛紛選擇安葬邙山,形成了罕見的文化景觀邙山陵墓群。漢明帝即位後,為統一戰爭中功勞最大的二十八人畫像,供奉在在洛陽南宮雲臺閣,稱雲臺二十八將。從洛陽出發的征服與探索遠邁前朝。竇固、竇憲多次討伐北匈奴,大獲全勝,斬殺俘虜無數,登燕然山(今蒙古國杭愛山)刻石記功,史稱“燕然勒石”,永遠地解除了匈奴北方邊患。班超投筆從戎,立功西域,以三十六人征服鄯善、于寘諸國,留下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千古名句。他更善於用外交手段安撫,西域五十餘國先後降服漢朝,復置西域都護。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羅馬帝國,經條支、安息,到達波斯灣沿岸,是歷代官方使節到達最遠的一次。洛陽是這一時期的絲綢之路起點。166年,羅馬派遣的使者抵達洛陽,以五賢帝之一安敦寧皇帝的名義向漢桓帝進獻了禮物。漢朝也從羅馬使者手中得到了天文學的書籍。絲綢之路的兩端第一次實現了直接交流。東漢洛陽的開放,為佛教傳入提供了土壤。漢明帝夜夢金人,頂佩白光自西方飛來,遂“感夢求法”,令蔡愔、秦景、王遵等人於64年赴天竺求佛法。他們在大月氏遇到了來自天竺的僧人攝摩騰和竺法蘭,得佛經佛像,於是相偕同行,以白馬馱經,於67年來到洛陽。漢明帝赦命在城西的雍門外按天竺式樣建造了一組建築給高僧居住,以僧人們暫住的“鴻臚寺”的“寺”字稱之。為了紀念白馬馱經之功,命名為“白馬寺”。白馬寺是中國第一座官辦佛教寺院,自建立後,便成為了中國佛教的傳播中心,被佛教界尊為“釋源”和“祖庭”。攝摩騰和竺法蘭在寺內的清涼臺翻譯出了第一部漢語佛經《四十二章經》,後來另一位天竺僧人“曇柯迦羅”又譯出了第一部漢文佛律《僧祗戒心》。歷朝歷代有許多中外僧侶來此覽經求法。東漢洛陽是全國儒學的中心。多位皇帝熱心提倡儒學,但是由於當時各家學派對於儒家經典的版本、內容多有爭議,需要中央統一創建標準。79年,召集各地著名儒生於洛陽白虎觀,公開討論五經。會議連續舉行了一個多月。會後,班固奉旨對會議內容加以總結,寫成《白虎通義》4卷,初步實現了經學的統一。東漢洛陽開創了古代高等教育的先河。漢光武帝戎馬未歇,先興文教。29年10月,在洛陽城東南的開陽門外興建太學(今洛陽偃師市太學村),所招學生稱之為太學生,四方學士雲集京師。漢明帝還到太學行禮講經。太學講堂“長十丈,寬三丈”,後擴建成240房,1850室,太學生人數多至30000人。隨著朝政日益腐敗,太學生開始參與政治,反對宦官統治,成為東漢後期一股重要的力量。175年,為了刊正經書文字,刻成有名的《熹平石經》,由蔡邕、堂溪典、楊賜、馬日磾等人書寫的石碑,立於洛陽城南太學門外,並列相接,共刻《易經》、《論語》、《尚書》、《春秋》、《公羊》、《魯詩》、《儀禮》七種儒家經典。全國各地來觀看和抄錄經文者絡繹於途。《熹平石經》共四十六石,各高一丈許,寬四尺,兩面刻字,共二十餘萬字,書法為漢隸成熟時期廟堂鉅製的代表作品 ]。自刻成後幾經戰火,損壞嚴重,近年原碑址附近仍陸續有殘石出現。洛陽太學鼎盛於東漢,魏晉繼承,是世界最早的國立大學之一。東漢洛陽誕生了當時世界領先的科學技術。張衡仕官於洛陽,他製作了以水力推動的渾天儀,發明了能夠探測震源方向的地動儀,發現了月食的原因,繪製了記錄2500個星體的星圖,計算圓周率準確至小數點後一位,闡釋了渾天說的宇宙論。張衡的成就與西方同時期的托勒密媲美,地位為現代天文學界所肯定。洛陽也成為世界第一個安裝自動旋轉的天球儀和驗震器的城市。靈臺是張衡任太史令時觀測天象的地方。宦官蔡倫用樹皮、破布、魚網等廉價物造紙,大大降低了造紙的成本。105年,蔡倫把改進造紙術的成果報告給漢和帝,得到推廣和普及。造紙術發源於洛陽,傳播到世界各地,引起了一連串的社會變革。東漢洛陽誕生了輝煌燦爛的文學藝術。漢章帝喜愛草書,隸書草寫又被稱為“章草”。班固《兩都賦》描述洛陽、長安繁華,歌頌漢朝國勢,為漢賦中的精品。張衡《二京賦》辭藻典雅瑰麗,其中《東京賦》描寫洛陽形勝和漢室儀軌。班固在洛陽完成了《漢書》,語言莊嚴工整,典雅遠奧。以後官修史書都仿照其體例,纂修了紀傳體的斷代史。這一時期,五言取代傳統的四言成為新的詩歌樣式。班固的《詠史》是第一首文人五言詩,其後文人五言詩如雨後春筍,如張衡的《同聲歌》、秦嘉的《贈婦詩》、趙壹的《刺世疾邪詩》等。《古詩十九首》創作於東漢末年的首都洛陽,語言樸素自然,描寫生動真切,被譽為“五言之冠冕”。曹操早年曾為官洛陽,寫下《蒿里行》和《薤露行》傷悼洛陽的被毀,四言組詩名篇《步出夏門行》借用樂府舊題,即得名於京師洛陽西北城門“夏門”。東漢中後期,洛陽上演了多次宮廷政變。漢和帝的嫡母竇太后讓兄長竇憲掌權,專橫跋扈引起漢和帝不滿,親政後聯合宦官鄭眾將竇氏一網打盡。漢殤帝剛滿三個月就登上帝位,鄧太后和兄長鄧騭掌握了實際權力,殤帝死後又立漢安帝作為傀儡,漢安帝親政後將鄧氏家族屠滅。漢安帝寵幸閻皇后,沉湎酒色導致朝政腐敗,西羌戰亂日益嚴重。安帝乳母王聖陷害太子劉保,導致其被廢黜。漢安帝去世,閻太后兄妹把持朝政,立年幼的北鄉侯劉懿為帝。宦官孫程等人合謀誅殺閻氏,並迎立劉保為漢順帝。漢順帝對宦官與外戚放任自流,導致梁氏長達20多年的專權,梁冀更是達到了外戚權力的巔峰,漢衝帝、漢質帝都被牢牢控制。漢質帝當面稱梁冀為“跋扈將軍”就被毒死。159年,漢桓帝聯合宦官誅滅了梁氏,宦官開始成為政府的主導力量,腐敗比外戚更甚。這引起了很多士大夫的不滿,他們與外戚聯合,一同對抗宦官,最終導致了兩次黨錮之禍,正直的士大夫全被排斥出政府。漢靈帝把朝政全交給宦官,使政局更為惡化。184年,黃巾之亂爆發,全國陷入混亂。189年,漢少帝即位。掌控朝政的外戚何進打算剷除宦官勢力,採納士大夫領袖袁紹的建議,讓正駐守西北的董卓率兵進京。但事情洩漏,何進被宦官謀殺。袁紹率軍攻入洛陽宮城,屠殺宦官,外戚和宦官的勢力同歸於盡。董卓到達洛陽控制了朝廷,為樹立威望改立漢獻帝。關東地方勢力不滿,推選袁紹為盟主,組成聯軍討伐董卓,逼近洛陽。190年,董卓挾持漢獻帝遷都長安,縱火焚燒京師洛陽,經營數百年的洛陽城遭到嚴重毀壞。195年,趁長安發生內鬥,漢獻帝和群臣逃出長安,回到洛陽,但洛陽已是一片廢墟。


极简洛阳史《一》|三分钟带你了解千年洛阳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