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教学大法能让孩子的外语变母语吗?小心毁了孩子自信心

外语学习一直是父母关心的焦点。无论是在启蒙阶段,还是在为孩子选择外语培训班时,许多父母都会听到一个词:沉浸式外语教学,即其教学环境是纯外语式。它的好处似乎很明显,但是否真如宣传那样有用呢?澳大利亚中文学校校长Jessica可不这么看,“没有奇效,不包治百病”是她给沉浸式外语教学的评语。究竟该如何看待这种教学方法?一起看看Jessica的观点。

身为中国人,大家肯定对“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典故十分地熟悉。一千多年过去,这句话的政治意味慢慢消散,留下来的是对人们要看到事物两面性的提醒。如果延伸到学习上,我们又能找到“揠苗助长”和“过犹不及”这样的告诫。

在澳洲教中文的这些年,有一种教学法让笔者逐渐产生了同样的警惕性,那就是噱头十足、非常受到人们青睐的“沉浸式外语教学”。这种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让孩子在纯外语的环境中,不仅学习该语言,也通过该语言学习其他的科目,比如数学、音乐、体育等。现在这种教学法不仅被用于在国外教授中文,也广泛流行于国内的中小学英语课程。

然而,与一般人的期待相悖,沉浸式教学法并不见得是外语教学界的“九阳真经”,能够无差别地帮每一个孩子功力大增、木秀于林。如果使用不当,甚至有可能导致孩子外语学不好的同时,也对学习本身产生不可逆转的负面情绪。

沉浸式教学大法能让孩子的外语变母语吗?小心毁了孩子自信心

关于沉浸式学外语的三个故事

在深度分析沉浸式教学的功与过之前,笔者想要先讲三个真实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们分别在国内和国外有长期通过沉浸式教学学习外语的经历。

故事一:金发碧眼,从出生就学中文的A

A出生在一个典型的澳洲非华裔中产家庭,父母都接受过高等教育,身处大公司的管理层,深信学习中文的重要性。

打从A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家里就为他和三岁的哥哥找好了说中文的兼职保姆(即还在上学的笔者)。直到两岁前,A每周有三个全天跟兼职保姆单独相处,只听说中文。两岁多上幼儿园以后,A开始明显地倾向于说英文。

这时由笔者建议加入了中文亲子班(纯中文授课),每周一次跟其他中国的孩子一起听故事、唱歌、做游戏等。虽然现在A的中文能力比不上同龄的中国孩子,但也绝对是母语水平。

学习效果:非常理想

成功关键:从婴儿时期开始;大量的时间投入;顺应幼儿的心理情感发展;专业二语老师全程参与。

故事二:香港长大,去了美国才学会英文的W

今年28岁、在墨尔本从事中英文翻译工作的的W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在笔者的采访中,他说中学五年的沉浸式英文教学让他一度觉得自己很笨,不适合学习。

二十年前,W在香港当时很受追捧的教会学校上学。教会学校之所以受到追捧,除了中文课以外,所有的科目都由英文授课。然而事与愿违,W从上中学的第一天起,就陷入了迷茫,大部分的课由于英文听不懂,课程内容也无从得知,导致成绩全面下滑,而小学成绩还不错的W开始迷恋打球和打游戏。直到五年以后去美国念大学,W才慢慢把英文能力补足。

学习效果:全面失败

失败原因:难度跳跃过大;学生缺乏足够的课外辅导和支持;忽略学生的心理变化。

故事三:在墨尔本上了四年中英双语小学的M

生活在墨尔本的M家里没有人会说中文,但M所在的小学施行双语教学,中文和英文都用于教授数学、艺术、体育等课程,时间分配大概各50%。M一直接受这样的教育直到四年级搬家转学。

当M加入笔者的中文课时,班里有三个同龄的孩子,他们在家里同样不说中文,但从三岁半就每周一次上中文课,所以基础相当不错。M的听说能力的确比班里其他的孩子略强,但是语法和写字有明显的差距。

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

存在的问题:细节把握薄弱;时间的投入产出比不高;孩子学习的耐性较差。

沉浸式教学大法能让孩子的外语变母语吗?小心毁了孩子自信心

没有奇效,不包治百病

通过上面三个笔者身边真实发生的故事,我们不难看出,沉浸式外语教学就像微商的面膜和代购的保健品一样,如果质量过关,理论上会有一定的成效,但具体效果因人而异,而且不排除产生过敏反应的可能。至于效果与花费是否成正比,就更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读到这里,你或许对沉浸式教学充满了怀疑甚至恐惧。其实,沉浸式教学在过去的五十多年里,的确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反复被证明有积极的作用,比如:

有效促进孩子的外语学习;

孩子母语也可以同步发展(这就意味着孩子在同样的时间里学习到了两种语言);

孩子会下意识地将两种语言的学习方法进行对比、借鉴,激发触类旁通的学习效果。

也正是有这些实打实的功效,沉浸式外语教学从诞生地加拿大法语区开始,经北美、欧洲传至了全世界。

但是,由于早年中西学术界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以及很多商家刻意的炒作,沉浸式外语教学的效果被越来越夸大甚至神话。笔者在澳洲教授中文的过程中,也反复被家长要求在课堂上只说中文,似乎即使孩子从没学过中文,也能“神奇”地一听就会。

其实,语言教育学家早就提出了沉浸式外语教学不能解决的问题,其中包括:

学生的语言输出技能(说和读)发展落后于其输入技能(听和读)。

如下图所示,这一不足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语法准确度差和单词量不足上,而这也完全符合笔者对开篇第三个故事主人公M的观察。

沉浸式教学大法能让孩子的外语变母语吗?小心毁了孩子自信心

选自Jim Cummins所著Bilingual and Immersion Programs

单凭沉浸式外语教学并不能帮助学生达到该外语的母语水平。

很多沉浸式外语课的口号是让孩子从小以学习母语的方式“习得”某一外语,培养他们的双母语思维。双母语本身其实是很常见的现象,但主要出现于移民家庭和多元文化家庭(父母说不同的语言),几乎不可能通过单纯的沉浸式外语课实现,比如国内的沉浸式英语课。

正如下图里所说,沉浸式教学最大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打好外语学习的基础。只有将来他们能够真正地沉浸在该外语的生活环境中,才有可能上升到该语言的母语级别。

选自Jim Cummins所著Bilingual and Immersion Programs

使用得当,即为熊掌

很多时候,人们忘了,任何方法的使用都需要设定前提条件和适用对象,并且在操作的过程中严格监控出现的问题并制定解决方案。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希望沉浸式外语教学产生积极的作用,也要读懂并遵守它的“用户手册”,比如:

确保孩子的母语和外语同步发展

母语对于孩子来说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更是他最根本、最重要的与世界、他人和自己的沟通方式,并与他的智力、心理和情感发展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孩子的外语学习是通过牺牲母语学习换来的,那不啻于买椟还珠,殊不可取。

授课老师具有合格的语言教学能力,最好本身就精通两门语言

大家都明白“教”不等同于“学”的道理,也就是说老师教了并不保证孩子一定就能学会。这就意味着,一个真正合格的沉浸式外语老师,不仅仅要精通该门外语,也最好懂得学生的母语和文化背景,才能够与学生建立真正的默契,并且准确把握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和出错原因,深入浅出地帮助学生理解,而不是“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

课堂文化为当地主流文化

这里所谓的课堂文化是指学习内容的安排、老师授课的方式、师生互动的氛围等。虽然学生学习外语的同时应该学习并欣赏它背后的文化,但是沉浸式教学的课堂文化需要与学生所处的当地主流文化相符,才不会在上课时产生“水土不服”的问题。

比如笔者在澳洲的中文学校就是以澳洲(西方)教育理念而非一般人想象的中国传统教育理念为基调,而笔者也陆续接收过很多因为不能适应传统中文学校而转学的孩子。

比如国内常见的以批评为主的教学方法和大量重复的课后作业,都会使在澳洲长大的孩子(包括华裔孩子)望而却步。相反地,如果在国内的外语课堂普及开放式讨论和课后自由阅读(以家长监督为主)的教学方式,学生和家长们也不见得能够适应。

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课外语言辅导

通常一个老师要面对几十个学生,由于每个学生的成长背景、性格、接受能力和问题处理能力都不同,很容易出现同一个沉浸式课堂里,不同学生的语言进展大相径庭的现象。而由于外语是沉浸式教学里其他科目的授课语言,一旦外语学习落后,就会直接导致孩子所有科目的集体滑坡。

因此,提供沉浸式外语教学的学校,必须严密监控孩子的语言学习情况,并且提供充足的辅导,不然就会出现上文第二个故事的主人公W那样的遭遇。

沉浸式教学大法能让孩子的外语变母语吗?小心毁了孩子自信心

使用不当,或为砒霜

科学精神最能从药物的注意事项上得到体现,这张薄薄的单子不仅要包括能治疗的疾病和详细准确的使用说明,还要跟患者告知所有有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以防“解药”变“毒药”。

在这里,笔者希望列举几个沉浸式外语教学有可能带来的副作用,这样做的目的并非为了危言耸听,而是为了帮助家长们有效地甄别真假沉浸式教学,以及给孩子的外语学习提供必需的辅助。

打击孩子的外语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恰当的挑战帮助孩子进步(成年人亦然)。而在儿童教育学和语言学领域,最好的挑战就是比孩子现阶段的能力略高一点点的挑战。

这样的挑战,既需要孩子通过努力才能完成任务,又能确保难度在孩子能力范围内。如果难度太低,孩子没有成就感。如果难度太高,不仅起不到学习的效果,还会严重打击孩子以后接受同类挑战的积极性。

基于这一点,语言基础是沉浸式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果孩子有足够的语言基础,就能够在一个完全外语的环境中搜集足够的“语言提示”,理解至少部分内容,增长技能。然而,如果孩子的语言基础太差,不管怎么努力也不能理解接受到的语言,就会产生各种消极情绪,甚至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剥夺孩子学习其他科目的积极性

虽然在现今的全球化浪潮中,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学好至少一门外语,但不可否认的是,很多孩子的兴趣在于艺术、科学等其他方面。

如果这样的孩子被强行安置在沉浸式教学的课堂,他有可能因为听不懂外语,或者通过外语学习该科目太过吃力,而丧失了他对该科目的的学习积极性和潜力。

扭曲孩子对自己的认识

与一般的外语课堂不同,沉浸式的课堂会频繁出现学生不理解的语言片段,需要他们通过独立的探索、思考甚至猜测来破解。

比如老师想要教“大象”这个词,他/她不会直接告诉学生“大象”的意思,而是给学生很多提示(如大小、颜色、习性等),让学生自己找到答案。而这些提示当然也都是通过外语给出的。

这种学习方式就像玩拼图一样,喜欢玩拼图的孩子觉得拼图很有趣,不喜欢玩拼图的孩子觉得它很无聊。我们可以设想,一个不喜欢玩拼图的孩子每天被强行命令玩长时间的拼图是产生什么后果,想必不会是爱上拼图吧。

同时幼儿教育的研究表明,孩子年纪越小就越以自我为中心,很难考虑到身处的大环境。也就是说,在沉浸式外语课堂里感到吃力的孩子们,很容易把落后的原因归咎于自己,产生自己笨或者不喜欢/擅长学习的错觉,如第二个故事的主人公W。

即使是第一个故事里成功的案例A,他在两岁多开始上幼儿园以后也越来越依赖说英文,在需要通过反复猜测和尝试才能说对中文的时候感到非常不耐烦,说出过“我不会说中文”这样的话。如果一个孩子对自己整体的学习能力产生了怀疑或否定,他在遇到挑战时就会退缩、放弃,自然无法进步。

沉浸式教学大法能让孩子的外语变母语吗?小心毁了孩子自信心

除了以上可能出现的严重副作用,家长们还要擦亮眼睛,看清楚一种粗制滥造的冒牌沉浸式外语课,这种课聘请的老师通常都有该语言使用者最典型的长相,比如国内流行的金发碧眼的美国人或者身居海外、黑发黑眼的华人,并打出“地道口语”、“标准发音”等宣传语。

但是有的“老师”除了自己能够说这门外语,既没有语言教育或者儿童教育的专业背景,也不见得有优秀的语言功底(如只习惯说该外语的方言)。

本科阶段,笔者在国内某外国语大学读对外汉语专业,由于其对外的特性,在英文学习上,学校要求我们比照英文专业的学生,所以很幸运的,我们的口语课由外教执教。

然而老师浓重的英国乡村口音,和“他讲我们听”的授课方式让我非常失望。在他毫不讳言自己在英国学的是机械工程专业,来中国教英文只是因为想在旅游的时候赚外快的时候,笔者的内心五味陈杂。

结语

说一千道一万,给孩子选择外语课的时候,最好从孩子的性格和家庭成长经历出发,并且小心诸如“轻松”、“高效”、“神奇”等宣传字眼。

学习是一项长期工程,能够帮助孩子建立信心,维持兴趣并且稳步前进的方式才是最好的,不管它叫什么名字。

沉浸式教学大法能让孩子的外语变母语吗?小心毁了孩子自信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