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开出亿元罚单,支付结算必须在框架内运行!

点击右上方红色“+关注”,与零度一起纵览天下财经。

前几天银监会和保监会合并,市场对于未来金融监管的逾期有了无效想象,很多人都说都说这是打造“一行一会(大央行+证监会)”最终格局的前奏,按照目前的节奏看,零度认为是有这个可能的,唯一的目的就是加强监管,整治市场乱象。江湖无宁日!这边还在议论,那边央行就开始高调的“刷存在感”!

央行开出亿元罚单,支付结算必须在框架内运行!

3月16日,央行公布了近日开出的两张罚单,处罚对象分别为民生银行厦门分行(新兴支付清算中心)和平安银行,处罚原因都是违规开展资金支付清算业务,主要涉及清算管理、账户管理等方面。对民生银行给予警告,没收4841.8万元违法所得,并处罚金1.14亿元,合计约1.63亿元;对平安银行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303.61万元,并处罚款1030.81万元,合计约1334.42万元。此次的亿元罚单,是央行有史以来开出的最大罚单,可以说是敲山震群虎,意在肃清支付结算市场!

不得不说近两年民生和平安的出镜率的确有点高,事件出来之后,两家的反应依然十分迅速。

民生银行根据相关处理要求落实了以下整改工作:1.直接撤销了厦门分行新兴支付清算中心;2.总行成立督导小组,对中心业务先来全面整改;3.加强全行支付结算业务的开展。平安银行在本次事件中,涉及违规较轻,目前已经全部完成了整改和优化工作,表示今后将进一步加强支付结算业务的内外部管理,改善业务操作和风险管控能力。

早在2017年6月,民生银行厦门分行就爆出过问题,当时多家支付清算公司的资金被冻结,而且央行于7月进驻该行,展开了全面的业务审查,认定了很多违规业务。此时处罚,也算是印证了当时的消息。在处罚决定中,我们没有看到更多关于业务的内容,但外界普遍认为核心原因是违规跨行直连和违规跨行清算。

央行开出亿元罚单,支付结算必须在框架内运行!

众所周知,不同银行之间的资金往来、银行和第三方之间的资金往来,都要通过央行和银联的支付结算系统。但自第三方支付逐渐发展壮大之后,支付结算市场便不再是一家独大的情况,国家为了鼓励市场竞争,也有条件的放开了支付牌照的发放。在这个过程中,部分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平台合作,“创新”出了很多的业务模式。零度给大家举个小例子:

央行开出亿元罚单,支付结算必须在框架内运行!

此为一个较为简单的直连模式,在这个过程中,有两点是央行所不能接受的。首先,整个清算过程几乎绕开了央行的支付结算体系,实现了A银行与B银行之间的跨行直连,变相通过第三方支付获得与其他银行之间的接口。其次,B银行的清算中心充当了第三方支付机构资金通道的角色,央行认为商业银行的这种行为对于资源是一种极大的浪费,而且很多无证清算的第三方支付机构采用的就是这种方式。商业银行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无非是出于自身业务的考虑。

央行的核心职能主要是货币和清算,这是任谁也不能动的根基。多年前,很多平台都试图推出所谓的“平台币”,起初央行并没有放在心上,但随着业务的壮大,某些平台币自由兑换的数量和场景不断挑战央行的底线,其结果肯定是销声匿迹。而对于支付结算来说,央行实属无奈,因为发展到了不可逆的地步,换句话说这也是市场的选择。如果任其发展,最终的结果会是央行失去对金融数据和支付结算的掌控,形成寡头市场的局面,也就是数据寡头+技术寡头,以此为基础获得超额回报。各路资金通过第三方平台绕道走,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这无疑会对反洗钱、税收征管、资金监管等提出巨大挑战,而且个人用户的信息安全和隐私将无法得到保障,这是监管层绝对无法容忍的。

央行开出亿元罚单,支付结算必须在框架内运行!

就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央行才要积极推出网联,在清算系统上加一道弯,让所有的资金和数据在这里归集,相当于将现有的清算系统和第三方支付结算统一整合,形成一个大平台,所有的业务都要在这个平台上展开。对此我们不必有过多想法,对于普通人来说没有任何影响,央行做基础设施建设,也时符合市场规律的。

2017年全年,央行对第三方支付机构开出至少109张罚单,注销了24张支付牌照,与此同时收紧了牌照的发放。此次对民生和平安的处罚只是一个开始,2018年对支付结算的监管想必会更加严格,央行是在告诉市场,同货币一样,支付结算是觉不允许颠覆的领域,任何人开展业务都必须在制度的框架下。

-end-

零度三道杠,专注经济金融领域,纵览天下财经。喜欢的朋友记得点赞+关注,让我们共同进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