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西廂記》王生與崔鶯鶯並不是杜撰的故事,元稹就是張生

“崔鶯鶯”是元稹所寫小說《鶯鶯傳》裡的人物。《鶯鶯傳》影響很大,後代不斷有人以此改編,元代劇作家王實甫寫的《西廂記》尤其出名。其實,

“崔鶯鶯”與“張生”的故事真的在歷史上發生過。元稹就是那個“張生”。只不過,與《西廂記》裡才子佳人終結良緣的歡喜結局不同,元稹是個負心的“張生”。而“崔鶯鶯”的真實名字,已經沒有人知道了。

原來《西廂記》王生與崔鶯鶯並不是杜撰的故事,元稹就是張生

遇見“崔鶯鶯”的那一年,元稹22歲,正處於對生活充滿激情和嚮往的年紀。

 那一年,“崔鶯鶯”一家孤兒寡母路過山西永濟,碰上當地的軍變。譁變的軍人看中了崔家的錢財,想要搶劫。元稹當時在山西當一名九品芝麻官,出於善意,和軍人交涉,保護了崔家人的性命和錢財。崔家為了感謝元稹,設宴答謝。宴席上,元稹認識了崔家的小姐“崔鶯鶯”。一來二往,和正值妙齡的“鶯鶯”產生了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愫。終於有一天,“崔鶯鶯”半夜來到元稹的房間。這就是後來元稹自己所說的“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拂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這樣每天半夜幽會,持續了近一個月。沒過多久,元稹竟住到了崔家,一待數月。

原來《西廂記》王生與崔鶯鶯並不是杜撰的故事,元稹就是張生

這時,吏部的選拔考試即將進行。元稹要離開山西奔赴長安,“崔鶯鶯”似乎知道這次分離就意味著分手。在元稹遠行的前一天,“崔鶯鶯”強顏歡笑地對元稹說:“即便你對我始亂之,終棄之,我也不敢怨恨你。”隨後又彈了一曲《霓裳羽衣序》給元稹聽,聽到的人都傷心地哭了。元稹不顧滿臉淚珠的愛人,決然離開。不料,考試未中。失意之下,他寫信給“崔鶯鶯”訴苦。不久就收到了回信。信裡,這位飽受相思之苦的女子說:“兒女之情,悲喜交集。”雖然她自己在夜裡常常哭泣,但她也知道,很多事情是無法勉強的,是“命也如此,知復何言!”在信裡,“崔鶯鶯”不斷地叮囑元稹“千萬珍重,珍重千萬!”要多吃飯,當心身體。元稹看完後,竟然十分得意,把“崔鶯鶯”的信四處拿給別人看。於是,大家都知道了有一位痴情女子愛著元稹。

原來《西廂記》王生與崔鶯鶯並不是杜撰的故事,元稹就是張生

接下來的兩年裡,元稹和“崔鶯鶯”的關係剪不斷、理還亂,直到吏部考試再一次舉行。這次,元稹順利地通過,卻也跟“崔鶯鶯”正式分手。無奈之下,“崔鶯鶯”嫁給了別人。奇怪的是,元稹在得知“崔鶯鶯”嫁人之後,竟然跑到“崔鶯鶯”的夫家,以表哥的身份,希望騙“崔鶯鶯”出來和他見面。但“崔鶯鶯”並未出現。因為她知道,那個千里來尋她的“表哥”,已經不是自己的“真命天子”了。

原來《西廂記》王生與崔鶯鶯並不是杜撰的故事,元稹就是張生

娶了豪門小姐

在拋棄“崔鶯鶯”後,元稹轉頭就和韋叢結婚了。韋叢是朝廷顯貴韋夏卿的小女兒,下嫁元稹的時候剛剛20歲。此時的元稹,僅僅是秘書省的小官。韋夏卿出於什麼原因同意這門親事,已然無從考證了,但出身豪門的韋叢並不勢利貪婪,沒有嫌棄元稹。

元稹費盡心思,才攀上了這門婚事,所以十分珍惜。當時元稹的薪俸不高,家裡比較貧困。韋叢和他結婚後,吃了不少苦。難能可貴的是,出身豪門的韋叢非常賢惠,面對貧苦的生活坦然處之,對於元稹也從無半分怨言。元稹對她十分感激,兩個人的感情非常和睦。

原來《西廂記》王生與崔鶯鶯並不是杜撰的故事,元稹就是張生

然而,貧窮的生活和多次生育,極大地影響了韋叢的身體健康。在元稹31歲的時候,年僅27歲的韋叢去世了。悲慟之下,元稹開始長白頭髮。他邀請大文人韓愈為妻子撰寫了墓誌銘,自己則寫下了感人至極的詩歌《遣悲懷》三首,其中最出名的是其中的第二首,詩裡面說:“昔日戲言身後意,今朝都到眼前來。衣裳已施行看盡,針線猶存未忍開。尚想舊情憐婢僕,也曾因夢送錢財。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曾經一起同貧賤、共患難的夫妻,一旦永訣,比起共富貴的夫妻更加悲傷。“貧賤夫妻百事哀”更成為中國文學中對家庭生活最有概括力的名言之一。

原來《西廂記》王生與崔鶯鶯並不是杜撰的故事,元稹就是張生

元稹還有一首著名的詩,也是懷念韋叢的,他寫道:“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其中“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兩句深刻地表達了他對愛人無限的眷戀和思念,千百年來為人傳誦。

這樣看來,對於妻子韋叢,元稹不僅是攀龍附鳳,其實他也付出過真摯感情。否則,無法解釋他在韋叢去世之後能寫下這麼多感人的作品。

原來《西廂記》王生與崔鶯鶯並不是杜撰的故事,元稹就是張生

元稹後來還有過其它的婚姻,但夫妻之間無非平淡地過日子,似乎再也沒有了那種刻骨銘心的愛戀。至於和“崔鶯鶯”的相遇,對元稹而言,也許只是年輕時擦肩而過的豔遇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