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西厢记》王生与崔莺莺并不是杜撰的故事,元稹就是张生

“崔莺莺”是元稹所写小说《莺莺传》里的人物。《莺莺传》影响很大,后代不断有人以此改编,元代剧作家王实甫写的《西厢记》尤其出名。其实,

“崔莺莺”与“张生”的故事真的在历史上发生过。元稹就是那个“张生”。只不过,与《西厢记》里才子佳人终结良缘的欢喜结局不同,元稹是个负心的“张生”。而“崔莺莺”的真实名字,已经没有人知道了。

原来《西厢记》王生与崔莺莺并不是杜撰的故事,元稹就是张生

遇见“崔莺莺”的那一年,元稹22岁,正处于对生活充满激情和向往的年纪。

 那一年,“崔莺莺”一家孤儿寡母路过山西永济,碰上当地的军变。哗变的军人看中了崔家的钱财,想要抢劫。元稹当时在山西当一名九品芝麻官,出于善意,和军人交涉,保护了崔家人的性命和钱财。崔家为了感谢元稹,设宴答谢。宴席上,元稹认识了崔家的小姐“崔莺莺”。一来二往,和正值妙龄的“莺莺”产生了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终于有一天,“崔莺莺”半夜来到元稹的房间。这就是后来元稹自己所说的“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这样每天半夜幽会,持续了近一个月。没过多久,元稹竟住到了崔家,一待数月。

原来《西厢记》王生与崔莺莺并不是杜撰的故事,元稹就是张生

这时,吏部的选拔考试即将进行。元稹要离开山西奔赴长安,“崔莺莺”似乎知道这次分离就意味着分手。在元稹远行的前一天,“崔莺莺”强颜欢笑地对元稹说:“即便你对我始乱之,终弃之,我也不敢怨恨你。”随后又弹了一曲《霓裳羽衣序》给元稹听,听到的人都伤心地哭了。元稹不顾满脸泪珠的爱人,决然离开。不料,考试未中。失意之下,他写信给“崔莺莺”诉苦。不久就收到了回信。信里,这位饱受相思之苦的女子说:“儿女之情,悲喜交集。”虽然她自己在夜里常常哭泣,但她也知道,很多事情是无法勉强的,是“命也如此,知复何言!”在信里,“崔莺莺”不断地叮嘱元稹“千万珍重,珍重千万!”要多吃饭,当心身体。元稹看完后,竟然十分得意,把“崔莺莺”的信四处拿给别人看。于是,大家都知道了有一位痴情女子爱着元稹。

原来《西厢记》王生与崔莺莺并不是杜撰的故事,元稹就是张生

接下来的两年里,元稹和“崔莺莺”的关系剪不断、理还乱,直到吏部考试再一次举行。这次,元稹顺利地通过,却也跟“崔莺莺”正式分手。无奈之下,“崔莺莺”嫁给了别人。奇怪的是,元稹在得知“崔莺莺”嫁人之后,竟然跑到“崔莺莺”的夫家,以表哥的身份,希望骗“崔莺莺”出来和他见面。但“崔莺莺”并未出现。因为她知道,那个千里来寻她的“表哥”,已经不是自己的“真命天子”了。

原来《西厢记》王生与崔莺莺并不是杜撰的故事,元稹就是张生

娶了豪门小姐

在抛弃“崔莺莺”后,元稹转头就和韦丛结婚了。韦丛是朝廷显贵韦夏卿的小女儿,下嫁元稹的时候刚刚20岁。此时的元稹,仅仅是秘书省的小官。韦夏卿出于什么原因同意这门亲事,已然无从考证了,但出身豪门的韦丛并不势利贪婪,没有嫌弃元稹。

元稹费尽心思,才攀上了这门婚事,所以十分珍惜。当时元稹的薪俸不高,家里比较贫困。韦丛和他结婚后,吃了不少苦。难能可贵的是,出身豪门的韦丛非常贤惠,面对贫苦的生活坦然处之,对于元稹也从无半分怨言。元稹对她十分感激,两个人的感情非常和睦。

原来《西厢记》王生与崔莺莺并不是杜撰的故事,元稹就是张生

然而,贫穷的生活和多次生育,极大地影响了韦丛的身体健康。在元稹31岁的时候,年仅27岁的韦丛去世了。悲恸之下,元稹开始长白头发。他邀请大文人韩愈为妻子撰写了墓志铭,自己则写下了感人至极的诗歌《遣悲怀》三首,其中最出名的是其中的第二首,诗里面说:“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曾经一起同贫贱、共患难的夫妻,一旦永诀,比起共富贵的夫妻更加悲伤。“贫贱夫妻百事哀”更成为中国文学中对家庭生活最有概括力的名言之一。

原来《西厢记》王生与崔莺莺并不是杜撰的故事,元稹就是张生

元稹还有一首著名的诗,也是怀念韦丛的,他写道:“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其中“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两句深刻地表达了他对爱人无限的眷恋和思念,千百年来为人传诵。

这样看来,对于妻子韦丛,元稹不仅是攀龙附凤,其实他也付出过真挚感情。否则,无法解释他在韦丛去世之后能写下这么多感人的作品。

原来《西厢记》王生与崔莺莺并不是杜撰的故事,元稹就是张生

元稹后来还有过其它的婚姻,但夫妻之间无非平淡地过日子,似乎再也没有了那种刻骨铭心的爱恋。至于和“崔莺莺”的相遇,对元稹而言,也许只是年轻时擦肩而过的艳遇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