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刻花瓷的魅力“窑变” 17岁初中毕业成“玩泥人”


张文亮,阳泉市平定县冠庄村人,该村是平定刻花瓷原产地,而他也是刻花瓷技艺的传承人。他17岁初中毕业后到随陶瓷老艺人的父亲学艺,从此成了专职“玩泥人”,陶瓷业前些年不景气,为了生活,文亮曾背起相机走街串巷照相谋生,但始终难以割舍对平定刻花瓷的爱,在他的带领下,历经艰难,重新恢复了古老的制作技艺,做陶瓷早已成了文亮和冠庄人的生活方式。|主编:刘昱|责编:张春颖 苏航|本期摄影:白英

今天的瓷器制作流程和工具也日趋向现代化发展,但文亮的冠庄陶艺始终坚持着手工制作。在他看来,只有手工烧窑瓷器才能实现美丽的“窑变”,才能烧出绝世的孤品。刻花的刀法花样繁多,而竹刀所刻出的线条与坯体却始终成斜角,文亮笑着说,刻花瓷大致可为三大类,即刻坯、刻化妆土和刻釉,每一类的制作技法各不相同。

刻花瓷的制作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小小的瓷器要成形,需经过取土、配料、研磨;出浆、沉淀、陈腐、揉泥、拉坯、修坯、上釉、晾干;分线、钩花;烘干、毛坯检验、装窑烧制、出窑等五十多道工序。


张文亮正在“转泥”,平定县境内蕴藏着大量的黏土,在《天工开物》里就有记载,是古代全国五处优质黏土产地之一,平定瓷器、砂器历史悠久,在这些古窑中出土的陶瓷残片白陶、灰陶、印纹陶,白釉、黑釉、青黄釉记录了平定陶瓷昔日的辉煌。

他的表情时而蹙眉,时而微笑,如同对待心爱女子般的温柔细心,手上功夫拿捏得妙到微毫,泥土在他手中慢慢神变成一个有着婀娜身姿的瓷坯,细微的弧线、曲线、圈线和圈足展现着古老技艺朴拙中见精巧的独特美感,不得不让人感叹。

黑油油的泥堆放在上面,当拉坯机开始运转,文亮将双手放在旋转的泥土上,舞动的双手像两条轨迹,两根线条相互缠绕,给人以行云流水之感。

修坯环节。

文亮的弟弟负责浇釉,只见他一手提壶、一手转坯,快慢薄厚,配合巧妙。

在这个看似古老的手工作坊里,工人们正在专心地制作陶瓷制品。

釉稍干后,文亮妻子和几名女工,捧起上好釉的瓶子,坐在灯下,开始画花。首先用铅笔在瓶体上钩出图案的轮廓,在她们的笔下,花样、图案在看似随意的勾勒间已然显现,接着他拿出自制的竹刀进行刻划,刀刀犀利,果断精准,线条流畅,形象生动。

技法上,划花、开线、剔刻、吹扫等,力度不一,角度不同,只有准确把握刀法的运用和线条的宽窄,才能有效阻止高温时釉面的流动,烧出的成品图案才会清晰,线条才会流畅,才能充分体现出 “拙朴厚重、拙中见巧”的艺术特色。

刻釉工艺在高温烧成时釉要融化,并发生变化,这就增加了工艺上的操作难度。正因如此,平定刻花瓷的刻釉装饰,釉料讲究“施釉肥厚、釉如堆脂”,图案讲究“肥花大叶、布局匀称、见空说话、计白当黑”,纹饰讲究简洁概括,冗繁留精而不做作,通过点、线、面的对比来体现单纯而丰富的单色艺术。


刻坯是在已成形的坯体胎骨上进行装饰,刻化妆土是基于坯体和釉面之间的中间层进行装饰,待装饰完成后表面施釉煅烧而成。而平定刻花瓷采用的则是刻釉的技法,是在上了釉的坯体上进行刻花,主要采用刻底留花或刻花留底的方式。

即将装窑的刻花瓷。

黑油成团的泥巴、灰头土脸的坯子,经过制作者的巧手,转瞬就变成了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