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隋唐宋以后很少见到将领使用重武器了:鞭锏锤槊类。是后世人体质差了吗?

尼古拉斯小咖


首先说一下槊,题目中可能把槊当成一种重钝兵器了,这要拜单田方大师所赐,评书《明英烈》中无敌大将常茂使用的兵器是禹王娃娃槊,按描述来看,实打实的重钝兵器。

而在真实的历史上,槊这种兵器是真实存在的,而且不是重钝兵器。

《唐六典》载:柄长八尺称矟(槊),马上持用,盖今之漆枪短。

马槊,又名“马矟(同槊)”,其实是一种矛,但矛头比普通矛宽且长,除尖之外两面开刃,具有很强的破甲杀伤力,唐八尺,约合现在2.5米,马上舞槊可谓威风八面力杀四方。因此,槊,更多的应该是一种锐利兵器。马槊的普及更多的还是要拜自南北朝以来重甲骑兵的盛行,普通的矛很难对付厚重的金属甲胄,于是马槊应运而生。

唐朝马槊复原图

而马槊的制作极其的繁琐,费时且昂贵,再加上马槊的破甲功能对力量和使用技巧也有很高的要求。于是,本着以最简单便捷且成本低的方式弄死敌人的原则,重杀伤轻破甲的重钝兵器便被广泛应用了起来,这里面的代表便是题目中提到的鞭锏锤。

宋朝铁鞭、铁锏以及蒜头锤

鞭跟锏差不多,形同带有握把的铁棒,鞭有节无刃,锏有刃无节,锤的制式就比较复杂,不过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带把的金属疙瘩,各种形状都算。

重钝兵器的杀伤原理很简单,简单到粗暴,就是一顿砸一顿砸一顿砸,罐头盒破不破我不管,反正里面的馅儿一定是澥了的。

再说下重钝兵器的沿用,其实也并不是宋之后就没有了的。至少蒙古对重钝兵器非常喜爱。

在骑射之外,蒙古军队其实非常重视重骑兵的使用,在最高峰时期,重甲骑兵占到过蒙古军队总数的四成。既然装备重甲骑兵就说明有需要用重甲骑兵来对付的敌人,那只能是重步跟重骑了。在蒙古西征途中,且是碰到过许多装备重甲的骑兵同行。出于对重甲目标的杀伤,重钝兵器是最好的选择。蒙古人好像并不是很乐于使用鞭和锏兵器,而更喜欢使用斧头,铁棒和锤,尤其是短柄斧头,很是给西方的同行们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到明清两朝时,由于火器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以抵御弹丸射击的布棉甲开始兴起,金属重铠已逐渐不再占主流,相应的以打击重甲为主要目的的重钝兵器也开始式微。但式微不意味着消亡,毕竟无论有没有甲,一锤子抡上效果都差不太多。

鞭锏锤等重钝武器在明清两朝都有使用,明朝的铜首铁柄,号称“铜瓜”;清朝在入关前还专设过铁锤军,入关后《大清会典图》记载在清绿营中还有双锏作为制式武器装备;鞭在明清两代基本就不见于制式装备了,有个别将领使用,大概觉得酷吧。

明代流星锤

鞭锏锤这样的重钝武器有一个共同点,即大多是短柄,因为其重心靠前,使用时需要很强的力量与高超的技巧。由于是短柄也决定了其在实战中往往被当作副武器使用(区别于主武器,一般为枪矛槊戟之类)。

最后总结一点,任何武器的出现与使用都是为适应当时的战斗需求,并依赖于当时的技术水平的。至于因后世重钝武器的使用偏少便认为是后世身体不如前世,这确实是无稽之谈。


新茶老酒聊点儿历史


其实,像小说里面的乱七八糟的武器都是属于胡编乱造的花架子武器,中看不中用。什么李元霸的大锤子800斤,你考虑过马的感受吗?

古代武将的标配,一般是长兵器配短兵器。长兵器打仗冲锋用,短兵器多为剑用于防身以及近战用。

首先是戈,这个是秦之前最主要的武器了。

多为青铜制品,结构单一,作战方式也单一。横击回勾,割马腿抹脖子倒是挺管用的。

其次是矛。这个也算是历史悠久了。秦风无衣里面说到:岂曰无衣,修我戈矛。所以戈矛是不分家的。一般来说戈横击回勾厉害,矛是直刺厉害,所以这两兵器是互补吧。既是当时士兵主要武器,也是武将主要武器,只不过武将武器制作比脸精良而已。




接下来就是戟了。戟应该是秦以及之后的主流武器了。是矛和戈的合体吧。可直刺可横勾。



很多武将用的就是戟。楚霸王项羽,很多人说他用的是霸王枪,其实,他用的就是可能是矛或者戟,矛的可能性更大。戟冲锋时直刺厉害,被包围也可以割倒一大片。属于攻防结合的一种武器。不过武将用的戟多数制作精良,戟锋用精铁,士兵的戟杆是木头制,而武将为了突显威风戟杆会用铁制,上雕花纹,或者用好木上漆,接头处多缠红璎珞,比较好看。一般而言武将的戟起码10斤以上。关二爷曾在白马之围中万军丛中,跃马直刺,取颜良首级,用的应该就是戟。什么青龙偃月刀,扯淡的。曹魏第一猛将典韦,曹操称他为恶来,以使戟出名。

戟多数用于仪仗队,尤其是方天画戟。这是一种实战使用要求非常高的武器,估计没几个人用。

小说里面,三国的吕布跟大唐神将薛仁贵用的就是方天画戟。至于是不是,不清楚。吕布曾精辕门射戟,但用的又不一定是他的戟,他也有仪仗队也许从别处拿来的而已。

接下来就是南北朝以及隋唐的重要武将武器,马槊。


马槊分槊锋槊杆两部分。槊锋较长,起码60公分,槊锋上也会有各种小设计,槊杆最是费时,用上好木头制成,多用桑木,硬度韧性都好,要浸泡很长时间,木头外面先缠麻绳,在缠麻布葛布之类,布外上漆。槊柄的握感十分重要,且无法重复使用。因马槊制作精良,造价不菲,且使用要求较高。马槊一般15斤起,重30斤也不意外,这就属于古代的重武器了,富二代才玩得起,或者重骑兵才有资格使用。唐代护甲比较精良,将领还有锁子甲。没有马槊这种武器,很难刺入。

隋唐时期,李世民手下能将辈出,像程咬金,徐世绩,秦琼,史大奈,尉迟恭等,其实多是官N待,可以说李世民是带着一群官二代打仗,他的手下也多是使用马槊。最厉害的莫过于尉迟恭了。尉迟恭此人打铁出身,相信力气肯定不小,作战十分勇猛。他有一手绝活,单手夺槊。常在对敌中手夺敌将武器。最有名的例子莫过于跟李元吉单挑了。李元吉此人,古代富二代该有的坏毛病他都有,偏偏又武力非凡。一向不可一世,曾经向尉迟恭挑战。结果被尉迟恭三下五除二搞定,尉迟恭为了打击他的气焰给李世民长脸,曾空手对战然后几下就夺了李元吉的马槊。吓得李元吉从此看见他就怕。玄武门之变中,李元吉差点勒死李世民,结果看见尉迟恭敢来救驾后吓得拔马就跑,后被尉迟恭射杀。唐末第一猛将李存孝,使用的也是马槊。

武器发展到后来,唐以后盛行的就是长枪了。

长枪,枪杆配枪尖。其实跟矛为啥区别。非要说区别的话,就是枪的柄更长一点,枪杆更柔一点。也有说三国名将用的多是枪,吕布,关羽,赵云张飞甘宁等。这个不可考,矛与枪本来就没啥区别。



枪有很多种,比如带刺的勾镰枪。配合上盾阵砍马腿一绝。

枪是宋朝最有名最主要的武器了。像著名的岳家军,从主将岳飞到手下猛将如张宪,杨再兴,牛皋,无一不是使用的长枪。枪一般长都在2米以上,枪头很硬,枪杆多偏软,长枪术是最能反映一个人的武艺的。枪耍的好就是万能,可刺,可挑,可劈可甩。比如出了名的白蜡杆枪,在能人手里灵活的像一头蛇。现在武术耍的花枪,主要用的就是这个。

还有一种很重要的长武器就是长刀,如朴刀,唐朝的陌刀等。刀在明,清之时比较常见。刀头插上长木柄,劈砍给力,对付没有护甲的士兵,效果十分明显。 唐朝的陌刀没有出土文物,所以样子如何我也不知道。

古代所有好用的冷兵器,到了近现代之后,全部败给了刀。主要是因为近代的钢铁冶炼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刀硬度有了保障。打造方便,携带方便,上手也方便。砍起来特别带感,古代的长兵器在短兵相接时无用武之地,所以刀就成为了最趁手的兵器。我去看过清朝的博物馆陈列。冷兵器方面最主要的是箭,其次是刀。枪一般是重骑兵才使用,多为上三旗。


清刀刀锋弯曲使用很顺手。将领方面,用长刀的比较多。

当然将领武器还有其它五花八门的。三国刘备号称使用雌雄双股剑,反正没记载,谁知道呢。比如北宋开国猛将呼延赞,号称鞭王。双鞭使得出神入化,不过他冲锋用的是长枪,近战才用鞭。明朝抗倭名将俞大献,棍法一绝,他的武器主要有铁棍长枪。此人曾经去了少林寺踢馆,对方车轮战被他放到几十个武僧。后来还带了一群和尚小弟打倭寇。至于其它的武器如锤子的很少见。倒是像霹雳火秦明那样子长柄的狼牙棒偶有见之。

发展到近现代,古代的那些重武器多消失了。并不是人的体质变差了,而是锻造技术变好了,那些重武器失去了优势。打仗讲究效率,不是讲究花架子。人只会选择杀伤力最有效的兵器。


小哇是个读书人


很多悟空答友答地非常好,本问题的补充部分大多是没有真实历史投射的演义评书内容,不足为据,指出演义与正史的差异和区别就说明了问题。

但是本题的主干部分还是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疑问,即重武器在记载和实际使用中的衰落乃至消亡。

题主举例的鞭锏锤槊得分开来看:

1、锤因为不能长时间持续使用,军事价值较低,从未成为主流的建制武器(唐朝官军使用的啄锤迄今没有恰当合适的实物或图像作为印证,姑且搁置不论)

2、鞭锏类武器起源相对较晚,现有五代后梁名将王彦章(即《射雕英雄传》间接提及的“铁枪王彦章”)使用的铁鞭传世,此外,鞭锏类同样没有成为主流的建制武器。

需要特别指出的,王彦章铁鞭材质为铁,长汉尺6尺2寸(143.22厘米),重清秤15斤(8.952千克),实际上,名垂青史的一代名将的重武器大约在现在的18斤左右,在战场上长时间单手使用这一重量已经对体力要求不低,这一点古今体质无论孰高孰低,至少是在同一个量级的。

3、槊(矟)则与上述两类不同,实际上就是一种强度较高的铁矛,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一直是一种广泛配备的建制武器。

东晋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军队的主力都是被称为“甲骑具装”的人马皆披铠甲的重装骑兵,原有的铁戟、铁矛在这样的敌人面前都无法奏效,于是,马槊(马矟)便因为时代的呼唤应运而生。

马槊(马矟)作为兵器的技术指标主要不是锋利而是强度,它能够在强大动能的作用下穿透防护装具,对敌人的有生力量造成杀伤。

马槊的强度除了对材质有一定的要求,也需要在造型和形制上显得粗壮和厚实。

隋唐时代的铁矟,从南北朝发展而来,也具有较强的穿甲能力,所以唐朝法律规定如果民间私有,徒一年半,严格在法律意义上将其限制在军队内部使用。

盛唐以后,在历史资料和文献中,“枪”这个词汇实际上替代了“槊”或“矟”,成为此类武器的概括总称,因而不能说槊就此退出历史舞台。

《宋史》中载岳飞单骑持丈八铁枪刺杀敌将的内容,这实际上依旧可以理解和认定为槊。

直到《武备志》记载的明代长枪、曲刃枪,仍然追求坚固强度,以实现穿甲透坚的目的。

因此,本题涉及的鞭锏锤类重武器从来不是主流建制武器,而槊类重武器自东晋十六国以降在实际使用中一直是主流建制武器,在记载中的衰落和消亡只是一个词汇使用选择和频度的问题。


谈古论金


题主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梳理一下,分3条来回答。

第一,隋唐等古人其实也不怎么用重武器,重武器一直就不是主流。我们来看看正史上是怎么记载的

《旧唐书·秦叔宝传》记载得很明白:“叔宝每从太宗征伐,敌中有骁将锐卒,炫燿人马,出入来去者,太宗颇怒之,辄命叔宝往取。叔宝应命,跃马负枪而进,必刺之万众之中。”


写的很白,不懂文言文的也能看懂,秦琼善用的是枪。同样,尉迟敬德日常武器是槊,也就是一种杆比较长的长矛,根本不是用的锏。

古代战争都是冷兵器格斗,贴身肉搏战,武器的长度和灵活性远比重量和力度重要,所以类似锤,锏,板斧这种又短又笨的兵器受众极少。但是我们可以发现,民间传说的名将往往都不走寻常路,喜欢用一些很个性,很有辨识度的武器,比如吕布的方天画戟,关二爷的青龙偃月刀,秦叔宝的锏,程咬金的斧,李元霸的锤,等等。为什么呢?其实主要是来自于小说家和说书先生的杜撰。

我们都知道,古时候识字率很低,纸质小说市场很有限,说书先生是大多数老百姓了解历史,认识英雄的主演途径。刘关张是谁,尉迟敬德是谁,对不识字不读书老百姓来说,太难了,谁记得住这么多稀奇古怪的名字。这时候如果再没有点标志性的东西,谁知道你说的谁是谁。如果都按历史原文讲,三英战吕布,吕布一口剑,刘备一口剑,关羽一口剑,张飞一口剑,我擦,泥煤的谁跟谁呀,不听了,没劲。你如果改成吕布拿一杆方天画戟拍马前来,关二爷挺起青龙偃月刀上去招架,黑脸张飞大喝一声,抖起丈八蛇矛插入战团,大家一下子就记住了,听的津津有味。说书先生日子好过了,这些英雄以及他的武器,也就留在了老百姓的心里。

所以说,其实古人也不用所谓重武器,都是小说杜撰的。但是由于这些小说太好看了,流传太广,而老百姓们又欠缺历史常识,所以分不清到底哪个是历史事实,哪个是小说附会。就比如我刚才说的刘关张,三国时期由于马蹬还没有发明,骑兵都必须用单手短兵器作战(因为另一只手要拽缰绳),所以方天画戟,青龙偃月刀,丈八蛇矛都是后世文人杜撰的,三国志记载,关二爷用剑。是不是很难接受。

第二,所谓重武器,其实并不重。从出土文物看,所谓重兵之首的战锤有多大?看图
可爱不可爱。不过别看它小,威力可是一点都不弱。再看看锏,一般制式65~80cm,因人而异。至于枪,槊,戟,木杆铁头,没有多重,并且历史上也是划分在长兵器类,不属于重兵器。至于传说中的纯镔铁打造,其长丈八,碗口粗细,我只能说,你要适应中国文人,他们喜欢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就算古人再神勇无敌,这么一根铁棒也得有六七百斤,能抱起来就算是超级力士了,拿他骑马打仗,人受得了马也受不了你说是不是。

再一个,古今重量单位一直在变化。例如三国时,一斤16两,一两16克,也就是一斤约256克,约等于现在半斤。青龙偃月刀重82斤(就假设它真存在),换算成今天约41斤,双手挥动它其实并不算多困难。而唐朝的一斤大约是680克,秦琼一对锏80斤,换算成今天是108.8斤,每只手挥起50斤,要玩这个就有难度了。

第三,古人身体素质好。对这个问题,我个人持否定观点。咱们看统计数据,1996年出生的中国男子平均身高171.8cm,而120年前通过考古数据,大约在161cm左右;现在中国人平均寿命76岁,而1950年为41岁。有人说那是战乱影响,但是咱们看看隋唐,三国,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不是乱世,所以还是很有对比度的。身高和寿命的双增长,说明什么问题?医疗水平和饮食保障的大幅提高。

古代生产力水平底下,粮食亩产有限,租税又高,不像现在不收农业税。就算是丰收年景也只能吃个半饥半饱,稍一有天灾就饿殍遍野。粮食都不够吃,肉食更是极度匮乏,就算劳动多,锻炼勤,营养跟不上,你觉得他们的身体素质能有多好?

有人说当兵的又不用劳动,错了。要知道古代生产力极端底下,粮食产能非常有限,根本供不起大量脱产的职业军队,大多数军队都是耕战一体,平时务农,战时为兵,最典型的就是曹操的屯田兵。随着明代大量引入外来作物,尤其是高产又耐贫瘠的土豆,玉米,红薯大量种植后,职业军队才开始扩大规模。鸦片战争前,清军职业军队也只有30万,那时的全国人口约4亿;再看北宋初年,人口只有650万左右,国家能养的起多少正规的职业军队?几乎没有。这些古代军人其实就是农民,饥饿的,骨瘦如柴的农民。虽然现代人可能运动少,体质下降厉害,但是比起饥寒交迫的古人来说,也是强多了。

某些将领可能从小锦衣玉食,不愁吃穿,但是这样的将领才有几个?刘备,织席贩履之徒;关羽,杀人犯,流亡四海,居无定所,还不如农民;张飞,杀猪买肉,可能好一些。隋唐英雄因为多是隋朝旧部,出身条件好很多,肯定比普通农民强一些,但是基于整体大环境,强也有限。

个人见解,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交流。


LuckyWolf213594903


这个问题分为两个部分回答。一是后世人少用重兵器(鞭锏锤槊之类)吗?二是后世人体质变差了吗?

先说第一个问题。对于重兵器,我想史上最著名的重兵器,莫过于关帝爷重82斤的青龙偃月刀了。但是据考证,三国时期,中国冷兵器库中,大刀还未出现呢。人们津津乐道的关羽白马斩颜良,《三国志》是这样说的:“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剌良于万众之中”。注意,关帝爷是“刺”颜良于马下的。呵呵,这个动作好像没有关帝爷那种大刀一挥、天崩地裂的威势哦。是的,因为关帝爷手中的兵器压根就不是大刀,只是一把戟。戟,才是三国时期军队最常规的制式列装武器!这种戟可刺可劈可钩,但用得最多的动作还是刺。所以,什么关羽大刀82斤,秦琼双锏各36斤,岳云双锤、薛刚反唐四小将四猛八大锤,各个几十斤上百斤重量,只是演义小说中的事情,当不得真的。

但汉代以后,中国冷兵器开始出现多样化了。这个变化是随着时代的变化、战争的变化而变化 的。特别是隋唐宋时期,鞭锏锤等打击类重兵器颇有点大行其道的赶脚(其实也是限制在极少范围内,比如将领圈里)。原因是社会经济发展了、士兵的装备也跟着变化了。大家知道隋唐宋时期,是中国封建王朝的一个高峰,经济异常发达。因此,战场上对士兵的保护意识也大提高,经济、技术的发展也让制作士兵铠甲相对容易了许多。特别是一些落后的民族,如中原周边的少数民族(金、辽、蒙古等)也具备大规模装备铠甲的条件。如宋时期的金、辽等国,连战马都装备重铠甲,组成重装骑兵,战力惊人。这些重装铠甲可以做得越来越重、越来越厚,一般的箭、矛有时竟刺穿不了。为对付敌人的重装甲,一些重兵器也就出了。重兵器不是一般人能使用自如的,所以,重兵器也就是几个天生异凛的人能使用,且一般士兵都规定使用制式武器,只是那些有特权的将领或者锐卒(即今天的特种兵)才会使用鞭锏锤槊等重兵器、异形兵器。如唐朝军队中就有一种特殊部队--陌刀队。打仗时,他们以密集队形冲在队伍的最前面,手握重约50斤的陌刀,组成“锋矢阵”,密集冲锋“如墙而进”,威力惊人,和古欧洲的长枪方阵相似。即便如此,这些重兵器也不会动辄几十斤上百斤的。下图是清代的金瓜锤,每个就十几二十斤而已,但即使是经常锻炼的成年人都很难玩得转的。这些重兵器、异形兵器制造困难、成本高,士兵训练周期长,是很难成为军队的常规武器列装武器的。



说到后世人是否比古人体质变差了,当然是一个错误的说法。人类不断发展,随着经济条件、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的健康状况以及对自然界的适应能力是不断提高的。今天,无论从后勤保障、士兵的膳食提供、营养保证都是过去古人无法想象和比拟的。所以说,现代士兵不会比古代士兵的体质差的。而且,可以说一个国家的士兵体质如何,是和一个国家的经济以展、军队的训练水平息息相关的。

如果一个国家的士兵体质不行,那就说明这个国家已经处于一种危险的境地了。就象抗日战争时候,中国军人的体质就普遍比日军差很多,那是因为当时中国相比日本,实在是太穷太落后了。

所以,中国男儿当自强啊!


50后男人


说得太对了,就是现代人身体不好,你看孙悟空的“如意金箍棒,重一万三千五百斤。”现在谁拿得动,连找都找不到。

说得直白点,以上的所有信息,全部出自“演义”、“评书”,也就是宋元以来,甚至更狠得,很多评书段子都是清代、近代成型的,专门在茶馆、瓦肆供底层百姓消遣解闷儿的故事。

《三国演义》,关公的青龙偃月刀重八十二斤,比题主说的还少一斤,这么重的关刀有没有呢?

有,明、清习武之人,比如武举,会用这种重刀练习力气,就和今天的哑铃、杠铃差不多,你拿这玩意儿上阵打人,实在有点玄幻。

至于说秦琼的双锏、尉迟敬德的双鞭,咋说呢,看起来都不太靠谱,这二位在当时是骑兵斗将,使用的主兵器是马槊,尤其是尉迟敬德,更是擅长夺马槊。

当然了,还有历史上早早夭折的李元霸,在这些评书里也是拎着八百斤的锤子砸人,死人都能拉出来,还有什么干不出来的?

至于薛刚反唐就甭提了,那评书连地理位置都乱套的,更别说里面的什么四猛八大锤,你要是好好看看新旧《唐书》、《资治通鉴》就会发现,卧槽,怎么这些牛人反唐的时候,大唐朝一点新闻报道都没有?

之所以如此,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评书、话本之类流行伴随的是市民文化的崛起,而自宋代之后,中国的军、民之间,就形成了严重的认识鸿沟, 以上是市民阶层和底层知识分子对于军事的想象,其极致发展,就是义和团泛滥时,大师兄们议事,甚至有直接穿着戏服入座的,凡是说话都照着戏曲念白的腔调,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真正的军事和官场是如何交流的。

而一部分有文化的知识分子眼中的军事,则走向了严重的玄幻化,比如阵法、奇门遁甲等等,都因为与实际的军事业务之间存在认识鸿沟而走向了玄学化。

这些完全反科学、反常识的信息,在网络时代被人重新捡出来,再次故弄玄虚,其实很容易识别,根本不是什么体力问题,或者说武功、内力的问题,而是根本就不存在的东西。

当然,我们的考古学实物的展览和科普也有严重的问题,如果能够像欧洲一样有众多的铠甲、军械库博物馆开放,就绝不会有人相信历史上有人能用800斤的锤子作战了。


刘三解


军事理论和装备变了,武器肯定不会一成不变的。隋唐时代,中原汉族为主体的朝廷军队在战争中基本都拥有重甲或者比较好的甲具,同时也拥有足够数量的合格战马以及骑兵~~骑兵最大的敌人就是骑兵~~对付同样有精良甲具的骑兵,枪矛刺杀需要很高的技巧,横刀或许可以砍断敌人的四肢,但是对付对方有甲具的躯干却力不从心,所以,以打击为主的钝器出现:鞭锏锤棒等抡起来啪一下打中敌人身体,不是骨折就是内伤!而到了宋,汉人已经失去了可以养战马的疆域,宋人于是把步兵作为主力,甚至发展出了所谓“步人甲”这样的装备,大量的使用器械:各种各样的弓弩,同时,火器的研究也进入了发展期。在两宋时期,基本上,重型打击武器都是北方的契丹人,金人在使用~~金庸先生小说《射雕》里前面几章有写宋人的玩笑话:女真人有狼牙棒,我宋人有天灵盖!铁木真在草原崛起,他的轻骑兵战术,使得蒙古人可以把自己在苦寒的草原生存下来的野蛮力量使用到极致,而不需要借助更多的物资~~至少在蒙古人崛起的前期是如此~~金国人的甲具骑兵被灭,宋人依靠地利苟延残喘之后也被灭,蒙古人像是“黄祸”一路蔓延,把罗斯了,欧洲大陆上的铁罐头重骑兵都给灭了一遍,从此宣布,重骑兵已经可以退出历史舞台了,而那些重型打击钝器,除了少数个人勇力的猛将兄在挥舞,剩下的就是轻骑兵的漫卷西风以及汉人的最后一个王朝大明朝的火器扬威了~~战争进入了热兵器和冷兵器互相掩护,热兵器逐渐取代冷兵器的时代!


摄像师Knight


战争方式的改变,影响到武器的选择,唐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甲最流行的时期。以宋代为例,西夏,辽国的铁浮屠,铁鹞子,步人甲队等马步重甲战士无不是作为战场上的精锐决胜力量出现。乃至南宋时期据闻,岳飞朱仙镇大破金兀术的背嵬军就是重甲部队。

在这种重甲流行的情况下,为了破甲,军队选择硬碰硬的方式,开始流行大量装备,鞭,简,锤,等利于破甲的钝击兵器。比如金,辽等喜欢使用狼牙棒,宋朝以大斧为著称。

然而随着蒙古的崛起,来自草原的军团把轻骑兵战术发挥到了极致。并以此横扫欧亚大陆,在蒙古人以轻骑兵面前,欧洲的重甲战士毫无还手之力。从此以后,军队的机动性成为军队的第一需求。骑士们开始流行轻刀快马,骑枪,马刀等更加轻便灵活的武器成为主流。

此后中原王朝的主要对手也成了来去如风的草原部落,以骑制骑,轻刀快马也成了中原王朝军队的选择。

需要说明的是,重甲和锤简等兵器并未退出历史舞台,而是处于一个辅助的位置,袁崇焕解北京之围时,就曾身披重甲,亲身而战。在现在遗留的明清时期的兵器中,锤简也占了很大比率。


风雷妖


对也不对,对的是后世人的体质的确大幅度下降,如身高,体能等,不对的是武器,其实关于武器的记载多是小说杜撰,历史上能被记载的武器,要么对当时的贡献起到相当的作用,如环手刀,第一种让骑兵发挥实力的马上用砍刀。

或者在当时做过相当出名的事件,如鱼肠剑,参与了皇室政变。

在或者帝王佩剑,这就牛逼了,仅仅因为是帝王佩剑,或者喜爱就能以对帝王的描述入史。

最后就是试用的人物牛逼,被很多人称赞的同时顺带上武器,然后史者在记录这个人的同时会吧这句评价记录入史,如三国志典韦传,末尾有军队对典韦评价,军中壮士有典君,提一双戟八十斤,这种武器是相当幸运的。

至于什么李元霸八百斤的武器,历史上都没李元霸,哪来的李元霸武器?

说到这,提个题外话,现在的考古学家,我很怀疑他们的能力,历史上没貂蝉,关帝墓还没开,他们就知道里面有貂蝉了。

孙悟空的金箍棒能被挖掘,我就问,你们拿的动不?

李元霸的墓,来,告诉我,在哪?你们怎么知道里面有什么的?


龍11914785


首先古代的斤和现在的斤500克不同,也就是说古代的斤更轻。鞭锏锤斧是重武器了,做到10斤20斤就已经杀伤力很大了,破甲效果很好,打到人身上筋断骨折,锏还有穿刺能力可以穿透盔甲。你就可以看看龙泉现代仿制的锏。古代穿着重甲行动慢,挥舞鞭锏锤斧速度也慢,正好打中。枪不会是铁杆的,那是说书先生演绎的,古代马上战枪必须是木杆,要选弹性极佳的白蜡杆。枪为百兵之首,一马一枪可以纵贯敌阵,一枪过去枪头是抖的,根本没法躲,刺穿敌将铠甲,是用挑这个词的,因为不能把人刺透了挂在枪上,那么枪就废了,拔不出来。必须一挑把人挑飞,所以要求枪杆有极佳的弹性。所以出土古代的文物枪,戈等长兵器都是一个金属头,因为木杆朽烂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