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游走四方的吉水篾匠

1980年代,我看到吉水篾匠,确实感到有些惊奇。

那是改革开放初期,我家乡的村民,还处在责任田承包的惊喜之中,正喜滋滋地忙着侍候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离乡外出的事,几乎就没有人去想。

可是,这个时候,吉水篾匠就成群结队外出,在我们村子里,每年都有吉水篾匠出现。吉水与我的家乡,虽然都属于江西,吉水离我的家乡也就四五百里路程。可是,对于那个人们还习惯于封闭的时代来说,吉水感觉是一个遥远的地方,人们对于吉水篾匠的出现,显然感到惊奇。

那时,农田刚承包到户不久,人们耕作的积极性大增,家家户户都需要添制竹箩和竹垫。竹箩用来挑米谷,竹垫则是晾晒稻谷、红薯丝的必需品。

在我的家乡,当然有本乡本土的篾匠,但吉水篾匠的出现,还是受到村民的欢迎。

吉水篾匠是组队来到的,少则三五人,多则十多人,一般是师傅与徒弟组合在一起。一般人家,请吉水篾匠做工,是请三人左右。工价一般按计件算,因为吉水篾匠是外地人,需要东家提供饮食和住宿。

吉水篾匠之所以受到村民欢迎,一则工价比请本地篾匠更便宜一些,二则手艺比本地篾匠更好。

那个时候,我还是十比岁的小孩,正在上学读书。放学后,就要去看吉水篾匠做工。

印象中,最为特别之处,就是吉水篾匠带来了破篾机。那是一种手摇的破制篾片的简单机械。但比起手工破篾来,效率要高得多,小孩往往要围着那个破篾机看稀奇。

吉水篾匠,基本都是带有学徒。我看到的那几个小徒弟,年龄都跟我差不多大。与师傅那种江湖油子般的形象截然不同,徒弟都显得怯生生的模样,极少说话,都是老实本分地干活。

我当时,心里曾想过,这些徒弟,怎么不上学读书,而是要学做篾工呢?只是心里想过而已,没有问。

我家也请过一次吉水篾匠,也有小徒弟,但我与吉水篾匠的徒弟,从来没有说过话。那时,大家不说普通话,都是说方言,两种方言,形成了交流障碍。更主要的是,两个陌生人,萍水相逢,也不好问这样的问题。

吉水篾匠都是男人,游走各地做工,与当地人自然会有交流。在我的家乡,就有姑娘看中了吉水篾匠,做几天工,两人就谈起了恋爱,最后嫁给吉水篾匠。

1980年代游走四方的吉水篾匠

只是, 1980年代的吉水篾匠出现在我家乡,也只是几年时间。到了1990年代,吉水篾匠就极少出现了。

进入1990年代,在我的家乡,青壮年已经逐步外出打工,人们耕种田地的积极性大大降低,请篾工制作竹箩、竹垫的人家,是越来越少,家乡的篾匠都揽不到活了,当然也就没有人需要请吉水篾匠了。

在1980年代,相对于像我家乡一样的封闭,吉水篾匠游走四方做工,应该说,他们的开放性很高。

不知,当年的吉水篾匠四方游走,对于吉水形成了什么样的影响。我感到好奇的是,当年也算是持开放心态率先走出封闭村庄的吉水篾匠,后来为什么就没有开拓出像温州、义乌那样的一片大的天地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