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的“学生思维”有哪些?

易先生杂货铺


有一篇问答是“如何看待继北大硕士被阿里巴巴拒了后,清华的博士也被百度拒了这件事?”并不一定时北大、清华的人在应聘中就有优势。北大和清华是中国最有名的学府,但是这并不代表这其中的所有人就很优秀。

第一个学生思维就是“给自己贴标签”,不论好的还是坏的。你走出校园去求职的那刻,确实可以告诉面试官自己的学历,但是更重要的是你这个人,你的能力有多少。如果你仅仅因为自己是名校毕业就自信,而不去努力的话,你的自信在若干年后会被消耗殆尽。

第二个学生思维是“作为弱势的一方很傲娇”。觉得自己是新来的,不会很正常,一被人说就感到委屈。不会是很正常,但是你要去学啊,不要等着别人来教你。每个人都很忙,很少有人会来主动问你要不要帮忙的。职场中做不好事情被说是很正常的,我们只能尽力去做好每一件事,对得起自己和这份工作。

第三个学生思维就是“太注重自己的感受”。我们常说“事实胜于雄辩”,要拿事实说话,而不是谈论自己的感受。比如昨天回答了一个问题“感觉领导不是特别喜欢我,我又不想讨好领导,该怎么办呢?”你觉得领导不喜欢你,我还觉得领导喜欢你呢。


人的感觉有时候并不一定准确和客观。当发生了某件不太好的事时,我们常说“我以为…”,你以为的不一定是你以为的,任何事情都要用证据说话。

进入职场后,我们要改掉自己用学生思维解决问题的习惯,作为一名社会人,说话、做事都要有理有据,不要信口开河;更不要再提“当年勇”,重要的是现在;遇到不会的,要虚心学习。


——END——

你还知道哪些“学生思维”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哦。

职场技能掰开揉碎讲给你听,欢迎关注【霸王课】头条号,一起加速成长,成为一名优秀的职场精英~如果你喜欢我的回答,不妨点赞、转发、收藏一下。

霸王课


因为每年都会带很多大学生,1V1为他们设计方案提升能力,帮助他们胜任好工作,就结合几个具体的案例聊一聊我看到的学生思维。


典型学生思维一:只会索取,不懂付出

我指导的一个学生想做产品经理,为了让他更了解产品经理这个岗位,我让他试着找找学院有没有毕业的学长学姐做产品经理,他找到了一位毕业3年多的学姐,在联想做产品经理,还要到了学姐的微信,然后开始了这样的对话:

对话到最后,学姐连着2天都没有搭理他。
这就是典型的索取思维,拿到牛人的联系方式之后,既不会提前认真准备,也不考虑牛人当下的感受,只顾自己问个不停。

正解:学会先付出,花上两三天认真浏览牛人的朋友圈,点赞评论,刷点存在感,开始和牛人先简单聊天互动。同时认真准备问题,精炼3-5个好问题发给学姐,不要等着牛人在线就回答,可以让牛人有空的时候用语音回答。


典型学生思维二:习惯于抱怨,不善于承担

我有一个学生,辛辛苦苦从云南农村考出来,在北京一所二本院校读书,对自己的学校很失望,下面是他给我发来的咨询信息表里的一部分:

这是一种很典型的大学生抱怨状态,注意他的逻辑:“我一直学习都很用功”(我是很好的,不是我的问题),“我发现大学的老师似乎和学生没有多大的联系”(大学老师不行,不关心我),于是“我的人生就很迷茫”。
一个学生一旦进入抱怨状态,往往就不会去改变现状,而是坐等外在的答案:“我应该如何成长?”“如何找到自己的优势”“怎样发现自己爱好的职业?”

正解:正视问题,既然大学已经学不到东西,既然老师也教不了什么东西,那就别指望学校和老师了,自己规划、自己学习,把用来抱怨的功夫,拿出来去发展自己的爱好,参加喜欢的活动。


典型学生思维三:细节无所谓的思维

和大学生打交道的过程中,常会会有些心累,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从来不会在意一些重要的细节,例如:
发过来的简历是莫名其妙的乱码,发给他们的资料不知道第一时间收藏保存。
用邮件发过来的资料,没有标题,没有正文。

正解:做事情,关注细节,多为对方想一想,把事情说明白,学习一些基本的职业素养知识,文件怎么传,邮件怎么发,花几分钟百度一下,就能让你受用终生。


典型的学生思维四:把工作当做学习,觉得是自己一个人的事
很多学生,没有职业意识,不懂竞争,不懂合作,缺乏责任感,以为工作就是自己的事,对错只和自己有关,不会考虑后果。
我的一个学生在百度实习,编辑文案的时候,把iPhone6,写成iPhone7,被领导狠狠批评一了通,还扣了500块工资,回来委屈地不行。
我的另一个学生,去一家集团公司做管理实习生,上班第四天,把一份表格发给了公司外部的客户,被领导骂了半个多小时,差一点被炒鱿鱼。
很多学生,对工作认知不足,没有意识到工作不是自己一个人的事,很多错误犯了,对同事乃至整个公司都会有难以估量的影响。
正解:大学生初入职场,一定要认真谨慎,多主动和上级领导沟通,确保工作不犯错。


作为职业成长导师,每年1对1指导300+多名大学生胜任好工作,看到很多大学生因为这些学生思维吃各种亏,在此我不是想批评大学生朋友,恰恰相反,我是想提醒每一位大学生,警惕你可能会有的,上面四种典型的大学生思维。


少毅老师


生活和工作中的学生思维

1. 主动揽活和思考

如果说大学的时候,有老师给你布置任务而且还有deadline之类的东西。在工作上似乎开始也有领导给自己分配一些任务;如果用 tower 或者 teambition 的话,一些任务还有deadline,貌似和上学的时候一样。如果你这样想就大错特错了。

工作上领导喜欢的是你能够proactive(预先主动地,这个词不好翻译) 能够自主地去把负责的事情做好。你要能自己去规划一些事情,同时有好的想法(并且是能够落地的)可以及时和他们去反馈。


一般的领导只在你入职最开始的时候,像老师那样来给你布置作业,甚至还有些无微不至的关怀,但是最后希望都是你能够成长起来,独挡一面。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开始入职的时候,你就好像LOL里的英雄出生一样,你要做的是带线补刀,打小怪,就好像完成一个个任务一样;但是你在心中要有一本明确的认知:打小怪补刀赚线只是一个过程(过渡阶段),并不是全部;其目的是为了给你涨经验涨钱涨等级,然后你的目标是要发育成一个能独当一面能出去打野能gank能团战而且和整个团队互补能够配合的英雄!

你不是打怪机器,也不是补刀能手,这些只是一个过程,所以你眼睛不能只看着自己今天完成了几个任务(新人的任务一般都是很小粒度的bug或者是小功能),而是心想自己通过完成这些任务可以成长多少,自己开始出去gank或者团战还欠缺什么?如何来补全?

2. 不要只呆在自己熟悉的圈子

这个我做得不太好,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我觉得自己之前竞赛、程序比别人写得快那么一点,于是就可以不在乎圈子和关系。于是渐渐地只和自己熟悉一些中国朋友(圈子不够国际化)吃饭和玩。到了最后我才意识到,当一个工程师做到了上面的级别,你代码能力的重要程度指数型下降而你的 soft skill(除了编程能力之外的软实力) 则越来越重要。


这时你的圈子和人脉(即使在公司里)就显得越来越重要。所以,我建议你逼自己走入主流的圈子。比如:“team lunch” 这种东西,不管他们是什么牛鬼蛇神,吃什么难吃的东西,你都是要去的,是 强制的。国内的话,如果你是工程师的话,就要主动和其他部门或者公司其他职能部门多沟通和合作,不要只是简单地埋头写代码。

3. 看未来和趋势,而不是眼前

这点我觉得是学生事情刚踏入工作的时候最容易犯的错误。根本原因是学生时代一般都没钱也没太多眼界,所以开始挣钱了之后,觉得随便一些收入很容易满足,从而 settle down下来。

我看到很多新毕业生在挑公司或者挑工作的时候,看得不是未来(趋势),而只看眼前。很典型的例子就是当年我加入Facebook的时候,旁边同学问我说为什么不去Google或者Apple,那时他们的Android和iPhone,还有搜索和Mac业务如日中天,去一个社交网站干嘛?(当时Facebook可没有Instagram,Whatsapp和Oculus VR)甚至还有人有了Facebook的offer和微软的offer或者Google的offer,最后选择去了Google的。也有人只看工资和现金,对股票和option不去研究甚至摆出一副不在乎的态度的。甚至还有人说 Google 食堂的菜更多,说Google因为有游泳池或者免费的洗衣机,真让人哭笑不得。


创业路上有一句话叫做 顺势而为。看清以后发展的趋势非常重要,而且你在这个公司或者这个领域要起步之前(看清楚,是之前)就赶紧跳上去;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借势公司的成长(而不是在公司已经飞得很高的时候上去)。这些道理说出来大家好像都很明白,但是在亲自选择的时候很难不犯错误,因为人们总是不愿意思考以后的不确定性而趋向于选择当下的安逸。不然这里问几个问题? 你是选择 BAT 还是 创业公司? 是选择 互联网金融的领域 还是 O2O 领域? VR/AR 是走向爆发还是扯淡?(对的,您要思考!同学)

4. Prioritize your tasks

具体说来就是:学习上的课程是有限的,作业也有有限的,而且还有相对明确的deadline和最后一个期末考试;考试完结后,几乎学业清空一段时间。

但是在工作上你会发现你没有一个类似暑假或者寒假的东西,另外最可怕的是你的活是干不完的 --- 对的,是无穷无尽的。特别你是在一个上升期的互联网公司的话,给你任务的速度很多时候是超过你的处理速度的。所以这个时候,你在接到一个被分配的任务或者一个email要求你干什么的时候,你不是要马上可以做,而是要强迫自己停顿下,分清现在这个任务的优先级,然后分配好开始时间,之后再开始做。


这点尤其重要!特别当看到一个简单或者routine的任务被email或者tower上分配来的时候,不要因为任务简单就马上跳上去干,不然这样极可能被简单重复劳动把自己的时间全部占光,最后没来得及干重要的事情,或者没有精力去思考更加长远更有影响力的事情。

所以,重申一次,去做impact和urgency最高的事情(这种事情一般来说不是很愉悦,甚至是比较棘手或者说是无从下手的事情),而把简单重复的活尽量后排(或者delegate出去)。这时你才会发现你的忙碌是有意义的,而不是伪工作(pseudo work)。

我常常看到一些毕业不久的人每天都很忙,但却没有抓住重点,只是为了忙碌而忙碌,或者用更加贴切的话描述是:“为了感动自己而忙碌”。很多时候这样的忙碌,最后都是一个屁。

之前在Facebook里,对于这样的同事有一个称号叫做“pseudo worker”,领导的职责是直接给他们透彻的反馈,让他们认清自己工作的impact最大化的地方到底在哪儿,同时告诫他们要忍住低impact的简单任务的诱惑。

对的,那些垃圾任务有着一种诱惑;诱惑着没有定力的人一直去做,一直去做,感觉自己特别有成就感,特别“忙碌和充实”。所以要小心! 在国内创业路上也有很多这样的创始人(或者cofounders),他们自己的方向可能没怎么想清楚,或者路线制定有错,却一天到晚在朋友圈晒自己和同事们的加班,觉得这样的“忙碌”很充实。

其实这是一种很可怕而且对团队极不负责的做法。一般在工作时长惊人但又没有unicorn估值的公司里,我总觉得加班是一种羞耻,是团队领导不会分优先级或者战略不明确的表现;如果创始人还一直在那里秀加班来感动自己的话,我的建议是“尽早离开这样的公司”。同时我还敢打赌,90%这样的公司在加班(和日常工作时间里)的效率非常低。

5. 工作并不是你的全部

这点我不太想展开,就罗列几点:

a. 家庭很重要,美国人特别注重life-work balance,在工作台上经常是家庭合照;

b. 可能对于没满30岁的人没有感觉。但是当你迈过30岁这个坎,你会更加注重小孩和家庭的重要性。kids are your future,这是老美们经常说的话。所以那时你应该把重心转到家庭和下一代身上,让他们成为你生命的延续(虽然这很俗,但是是事实。我们都是DNA的奴隶。)


c. 你的身体才是最重要的。不停加班熬夜的时候想想自己的身体健康问题。工作上的很多事情(比如一些小的功能、小的bug)其实对于公司影响没你想象的那么大,而你的身体才是你自己最为宝贵的东西。所以多健身多锻炼作息正常别抽烟。你如果去硅谷逛一圈,最好再工作个一段时间,你会发现那边烟民很少(很多烟民是印度和中国人,还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人),而公司高管经常性的行为是早起健身和周末陪家人,然后还把各种晒幸福的照片往Facebook上发,给人一种齐乐洋洋的感觉。这是一种更加级别的炫耀,是超越了晒车晒房晒奢侈品的更加级别的一种炫耀。

6. 停下来思考职业规划

工作起来之后经常会觉得节奏很快,压力很大,使得整个大脑感觉像是被填满了,还有感觉在很长连续的时间里一直马不停蹄地去应付各种各样的事情。Zuck在一起Q&A的时候,被问及你是如何进行时间管理的;他回答比较长, 但是他核心说的一点就是 "Don't do thing reactively, but proactively.“ 不要机械式地做被分配的活,而是自己主动规划自己的任务和要后续锻炼和进步的方向。所以,Bill Gates 和 zuck 都会选一年中的一周停下来进行深度思考(gates的思考周),所以你的思考周在哪儿?即使你没他们那么牛,来几个思考日总归可以的吧? :D (您又尴尬地笑)


7. 学会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越到后来,越感到旁边牛人的丰富,越能够了解到自己的能力和眼界的局限性,所以学会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不过更加重要的(或者经常被学生忽略的)是在平时的工作中多承认和感谢别人的帮助(在Facebook里叫 acknowledge others' credits first)。比如在 launch product、或者在做 demo 或者 任何 presentation 之前,都应该感谢这次产品或者项目的帮助者;先把他们都感谢一番,最后再说自己或者团队做的事情。只有时时刻刻去acknowledge别人贡献的人,才能不断吸引好的团队凝聚在你的周围,也只有这样你才能变成一个合格的领导者(leader)。


万事于心不表于情


从小我受到的教育都是,不要随便接受别人的东西,要谦让要客气要有礼貌。于是很长很长一段时间,面对别人善意的帮助或邀请,我总是先流露出一副惊慌和错愕的表情,连忙摆手“不用不用,我自己来就行。”

说到这里,请大家自行脑补一下,一个年轻人,努力想要表现出礼貌和客气,却看起来慌慌张张手足无措,给人留下的印象只有:小家子气。



举个例子,刚工作,来到一个新环境,大家可能相互都不熟悉,我的一个同事想要做些什么来打破可能比较尴尬沉闷的气氛。“嘿,我早上从家里带了两个苹果,感觉这会儿有点饿了,咱俩一人一个吧?”

“不用不用,你吃吧,我不吃,谢谢啊。” 这是我受的教育啊,要客气嘛,别人的东西不能要。

接下来很有可能就是,“哦,那好吧。”她也不好意思吃,默默地把苹果收了起来。

她的好意被拒绝了,气氛更尴尬了,更重要的是,我还傻逼地以为我有礼貌呢,殊不知,这一点点“礼貌”成了我们快速熟悉起来的障碍。

有时候像这样小小的好意如果能够顺利达成,就可以快速拉近两个原本陌生的人之间的距离,建立联系,为日后的深层接触做好恰当的铺垫。

想象一下,如果情况是这样的:

“嘿,我早上从家里带了两个苹果,感觉这会儿有点饿了,咱俩一人一个吧?”


“好啊,刚好有点饿呢,这苹果真是太及时啦,谢谢你啊~”

那么接下来呢?

“不客气啊,哎,你叫什么名字呀?/在哪个部门呀?/……”

我们互动了,于是我们认识了,于是我们就要有交情了。

而“交情”这东西,小到帮忙打卡,大到工作协同包容,都必不可少。

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总的来说,“学生思维”就是认为:

1. 不接受别人的好意就是客气
2. 不接受的同时再带上谢谢就是礼貌
3. 欠别人的是不好的
4. 总觉得自己可以搞定一切
5. 人与人之间“彼此利用”是可耻的

而成熟的成年人则明白:
1. 不接受别人小小的好意是对立或敌意
2. 不接受的同事再带上谢谢是冷冰冰
3. 欠别人的我总会还回去的,这种你来我往不会只有一个回合,而且程度必然会越来越深

4. 自己搞不定一切,我需要别人,同样别人也需要我
5. 人与人之间就是彼此利用的,这是这个世界运转的规则,是客观规律,我不被人利用,说明(1)我没有价值,(2)我被孤立了。而无论哪一点,都是非常糟糕的。

最后,再补充一下,“非常具体的且小小的好意"是有限定的,如果好意非常贵重,无论是实物还是某种行为,你觉得你没有办法回报他,就不要接受。



说车妹


典型「学生思维」有哪些?

作为HR曾经鼓励一个很聪明的姑娘(此人已经申请到了北美的PHD ), 她在攒学费期间来做点人参的生意,她觉得,只有半年时间,自己什么都不懂,也没有既成的销售渠道,也不懂人参这个行业,所以不敢来卖。这是一例很典型的「学生思维」,属于要做够了习题,看够了书,才敢参加考试,可是商场上的练习题就是考试,考试就是做着练习题去跑去闯,才可能长见识。除了以上的「学生思维」还有哪些典型的「学生思维」呢?

在这里说一下不久前的一件事,当时是去Stanford玩,导师带着我游览校园,由于我暑假在Berkeley上暑校,所以一直穿着一件蓝色的上面印着大大的Berkeley字样的卫衣,我看到校园里面也有很多人穿着印着Stanford字样的红色卫衣,就和导师开玩笑说。

『据说Berkeley和Stanford是死对头,在加州谁都说自己是老大,每年的橄榄球赛都打的你死我活,我穿着Berkeley的校服在Stanford校园转悠,会不会被揍?』

导师微微一笑,『我觉得你不必担心,因为在这个校园里,穿着Stanford或者Berkeley字样衣服的人,99%是游客或者旅行团,真正本校的学生,是很少穿这种衣服的,因为大家都已经是这里的学生了,「是否是斯坦福学生」这件事对于我们而言是完全没有区分度的,斯坦福开学的时候,校长演讲也会给每个人传递这样的观念——撕掉标签,如果你毕业五年后还是以「斯坦福学生」自居,那么你一定是个不折不扣的loser,因为五年了你还是没能升级为更牛的角

色,还在炒冷饭』

后来导师还给我讲了他在申请青千计划的时候,系里一个老教授给他的答辩做指导:学校、实验室、导师这些东西一开始一张PPT一带而过就行了,你来自什么学校,在哪个实验室,博导是谁,这些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你自己到底做了什么样的工作,你的研究能力到底怎样,发了什么样的文章,做过什么项目,是否有切实可行的科研计划,你是否有足够的科研能力来推动整个领域向前走,通过你已有的工作,能否看出你有做出突破性科研成果的学术潜力。

人不够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认为『标签』这种东西是可以解释一切,警惕那些第一次见面就表演简历贯口的人,除非你是HR 就好像穿着Berkeley校服的我一样,这并不能证明我和Berkeley学生一样牛,我只不过是走到街口的Student Store,买了一件衣服而已,『不要把平台的功劳当做自己的本事』

『标签驱动』的做事风格,放在哪里,都是癌症一般的存在。

所谓狼行千里吃肉,狗行千里吃屎。决定你到底是狼还是狗的,不是你胸前的牌牌和毛发的色泽,而是你是否有坚硬的骨头、是否有沸腾的血液、是否有富有爆发力的肌肉以及战斗到底的意志。


传媒小蜀黍


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我相信很多人不理解我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意思,没关系,我先点根烟,在慢慢说。



突然想到写这件事是因为部门最近举办了个比赛,比赛需要递交简历进行模拟应聘,来参加这种比赛的都是平时表现比较优秀的学生,用学校的评价体系来衡量这些学生能力,无疑都是学校里综合实力最优秀的一批,他们中有些是学生会副主席,有些是校联部长,班级班长,有些女生不仅长的好看,学生工作出色,还参加了各种志愿活动,有些获得了院级校级奖学金,各种比赛也不再话下。然而如果事情这样发展下去也就没有我什么事了,刚好他们的简历就是我负责汇总的,所以从简历中也看到了一些问题。


最大的问题就是很多人求职意向和个人能力完全不符,偏差巨大,什么意思呢?就是面试技术岗的人,学生工作出色,志愿活动多,担任各种职位,但是专业成绩却不尽如人意,我很怀疑这3.5的绩点如果放到真实的招聘会,是否具备足够的议价能力,还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高校大学生沦为廉价的资本劳动力,仅有的一点价值也被企业压榨?而且要知道,在省内,理工科比我们好的学校还是有的,如果和这些学校的学生比,你怎么去竞争?还不说如果来了个研究生。

而面试销售的人做过家教做过做过服务员就是没做过销售,专业成绩够高奖学金也有,然而对销售岗需要的技能来说实在没有太大卵用,一个有过不错销售经验的大专生很快就能把你PK掉,更遑论985、211学生。

这种现象不仅在这次比赛中,在我看过的很多场招聘会中,很大一部分学生也是这样,我就在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后来我才知道,其实很多大学生根本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想要做什么,他们没有清晰职业规划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只知道把书读好,多参加比赛,多担任学生工作,多拿奖学金,多兼职就能在以后的工作中具备更高的竞争力,所以只能什么都做,什么都尽量做的好,才能具备以后各种可能的岗位需要的技能,但要知道,你做的再全,企业需要的技能千千万,总有你不具备的,即便具备了,可是你做的那么全,你还能做的那么专吗?不可能,精力是有限的!而技能不专注的代价就是劳动市场没有足够的议价能力。等到了招聘会需要逼自己写一个岗位的时候才发现求职意向和能力不相符。这些还是那些比较优秀的学生,如果是那些普通的学生呢?估计连找一个体面的工作也会很困难吧。

不要试图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不要做没有目标的努力和随波逐流的选择,这是我一直告诉自己的话,找到目标永远比盲目的努力来的有价值,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达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去,学习目标岗位需要的专业技能,这样才能提高投入产出比,记住目标才是最短的捷径,没有之一。这句话不仅针对大学生,更针对那些初入社会不久的职场人士,希望共勉。


针影


你该告别这些「学生思维」了!

01

最近公司新来了实习生,港大毕业的研究生,本科是TOP5计算机专业,雅思7.5,简历十分漂亮。

遇到如此优秀的小伙,我都很想套近乎,顺手递去一杯咖啡,正准备打开话题,结果他笑着连忙摆手:“谢谢,您喝吧,我不渴。”

我瞬间木讷在一边。

后来观察发现,这个看起来很机灵的小伙子几乎会拒绝所有人小小的的好意、善意的帮助或者邀请。

时间一久,大家有什么,也不主动问他了。

有次一起吃饭,他悄悄问我:“我觉得自己做的挺认真,很努力,但大家似乎都不太喜欢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开玩笑问他刚来时为什么拒绝那杯咖啡,他回答说:“没有,我没有不接受您的好意,只是不想麻烦别人。从小父母或者学校都是这么教的吧,不要随便接受别人的东西,不要随便欠别人人情,要礼貌谦逊。接受别人的帮助比较有负担,我还是习惯靠自己。”

原来,他就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努力想要表现出礼貌和谦让,但却看起来沉闷慌张,留给大家的印象也只有:小家子气。

一点点“礼貌”和“自立”,却成了我们熟悉起来的障碍。这样的好意若能够顺利达成,本可以快速拉近两个人之间的距离,有了私人层面的互动,也就是交情。

而交情这东西,小到下午茶分零食帮忙打印,大到团队合作协同包容,都是大有裨益。

总之,这种典型的“学生思维”就是:麻烦别人是不好的,自己就能搞定一切。

但在成年人思维里,世界就是在相互亏欠中高速运转的。没有人可以搞定一切。

你来我往,渐渐就有了交情,适当麻烦别人是一种增进互动和感情的方式。

02

前段时间以小组运营负责人的身份面试了几个刚刚毕业想从事互联网运营的学生,因为他们大学所学的专业几乎和招聘岗位没有任何的重叠,所以我一般都会开门见山问问相关几个领域的经验,除了几个人运营过微信公众号之外,其他人的经验都相当欠缺。

他们回答对于某方面无任何相关经验的方式出奇地一致:

“虽然我没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但是我会学,我的学习能力不错,我会好好学习。”

“也许我的相关经验不够,但是我会好好干,快速积累起经验。”

我想起了威尔史密斯主演的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经典的面试场景,当他发现面试官的问题他一个也答不出的时候,他眼神真挚地说:“如果我不知道,我会找出这个答案,一定会找出这个答案。”面试官们被集体感动,愿意给他机会。

但现实往往没有那样戏剧性,除非你有威尔史密斯的演技。

“我会学习”这句话本身毫无用处,况且你的学习成本多半也要企业买单,这句话的出发点本身就是错的,你依然是从“自我”出发在回答问题,而对企业来说,你的自我他们毫无兴趣,只看你能带来怎样的价值,或者怎样为企业省钱。

终于,我遇到了还算比较标准的回答:“我在这方面的经验有所欠缺,但我已经在学习相关的知识,我已经看了几本相关权威的书籍,还关注了几个自媒体和课程,而且我的学习能力不错,曾经一周就学完了PS课程,可以自己设计banner。”

为什么说这个回答非常标准?因为它的核心思想是:我能为公司培养我节省时间成本,我悟性不错,学东西快,另外,如果有PS的活儿我也能做。

没有企业会关心“你”怎么样,他们只关心“你能为企业”怎么样。

在成年人的思维里,世界就是在互相利用中高速运转的。同样,除了至亲和极个别的挚友,没有人关心“你”是谁,他们只关心“你能为他们”带来什么。

  

03

以上,列举了两种典型的学生思维和相应的成年人思维,其目的为的是能对很多学生初入职场有稍稍的启发,象牙塔不再,入世险恶,早点知道规则能避开不少的弯路。

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对错,只有利弊。这是离开学校后几年来最大的感受。

但是,“学生思维”也许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并没有多大的罪过。反而,看懂规则的同时能保有一些理想主义,是保持自我独善其身的最佳状态。

这可能就是佛法中讲的适度出世。积极入世,容易陷入对世俗的执着,活得很累还容易迷失自我。但追求出世,太理想主义,不近人情,不接地气。

世界本就是相互会亏欠利用,激烈谄媚,但也是问心无愧,握手言和。

要有入世的干劲,在竞争险恶的社会环境中,用最大的努力发挥个人价值,推进事业,赚取财富。不要认为出世就清高。

要有出世的觉悟,在浮躁快速的大队伍中,珍视和保留心底的纯真和善良,为理想留出一点空间。不要认为入世就可耻。

喜欢我的回答就关注我哦~


科技汇评


学生思维有时候对职场的影响太过深远了,好坏都有,所以正确看待学生思维与职场思维的区别就十分重要了。典型的学生思维有以下几种:

"不接受别人的赠予"

这个别人可以是新结交的朋友,同事,也包括不知道名字的陌生人。

我们要做懂礼貌的不占便宜的好少年呀!所以别人的给的东西千万不能要!

所以你刚到公司第一天,旁边的姑娘笑盈盈递给你一个苹果“不用不用,你自己吃吧,谢谢”

请自行脑补一下人家的心情和表情。

试想如果你接过来这个苹果呢?

“谢谢哦!这苹果真新鲜,我早上走得匆忙,没吃上水果,你这苹果可真救急!”

“不客气,你第一天来呀?咋样呀?新环境习惯不?”

接下来与她的聊天中,你就在其乐融融的气氛里认识了你坐在你周围工位的其他同事,由你来介绍你自己,不用他们私下猜想了。


与一个人分享食物,是最简单的表达真诚和善意的方式。

你又不是政府官员,怕什么呢?

欠了人情?

决心与一个人两不相欠,那不是绝交和分手时才做的事情吗?

总想做好万全的准备再出发,怕出糗所以不敢轻易尝试,典型的学生思维。


如果你关注新东方的明星老师们,你会在他们的经历里面了解到一种精神,叫“硬着头皮”

比如一个讲四级听力的老师,主管说,另一个班讲考研阅读的那个老师生病了,明天的阅读课,你能上吗?“能”

然后一夜没合眼,备出了考研阅读前两个小时的课。

两个礼拜后,主管说,六级写作那个老师被投诉了,你去上。

半年后国内考试部所有课他都能讲,所有新来的老师批课他都能批了。


一个大学同学,读研,心内方向,科室轮转时到了呼吸内科,遇到一个气胸患者,需要做胸腔闭式引流。主任转过头问,你能做吗? “能”

虽然没有经验更丰富的医生做得那么快,但顺利完成。

他电话里感慨:不能也得能!

有的患者病情凶险紧急,连麻醉都来不及,患者痛得很,但硬着头皮也得做!


在学生时代,我们往往有确定的时间表,什么时候考试,什么时候文艺汇演,什么时候放假,所以虽然累,但从容,知道deadline是什么时候,于是在deadline之前做好准备。

但工作中,社会中,需要随机应变的场合更多了,更需要硬着头皮上的精神。


“剩菜要硬吃下去”

很长一段时间我很奇怪养生书籍和健身指南里写的吃到八分饱是如何能做到的。

在东北的高校食堂,无论是酸辣粉,煲仔饭还是盖浇饭,那都是按照十二分饱来确定一份饭的分量的。

在食堂,打一份饭,吃到八分饱,那剩下的那些怎么办?“扔掉啊!”

“你还有没有社会主义荣辱观?”

所以不要问我为什么爱运动但仍然不见瘦。

每顿饭吃十二分饱,慢慢地你的胃就适应了,以后不吃到撑就根本停不下来。

和两个朋友还有他们的家人一起吃饭,两口子因为咸鸭蛋展开了一小段辩论媳妇儿只想吃咸鸭蛋里的蛋黄,老公说不行,要吃都必须把蛋清吃掉“我只爱吃蛋黄,不爱吃蛋清。”

“那你剩下的蛋清谁吃?谁不知道蛋黄好吃?不行,要吃就都吃下去。”

“剩下的蛋清扔了呀!我从小就不吃咸鸭蛋的蛋清,都是扔掉的!”

“知不知道那是浪费?”更苦情的是家里面吃饭,长辈总是要最后吃完,因为怕吃得快,孩子不够吃。

等孩子吃完了剩下的又怕浪费,本来吃饱了,仍然要就着几口馒头把剩下那点菜吃掉。


其实,食物在垃圾桶里腐烂和在肚子里面撑着是一样的浪费。

多吃的那一部分,使你的肠胃负担变重,舒适感变少,而那部分能量消化后无处安放无处消解,只好变成脂肪堆积起来。

而长胖,又带走了你的一部分快乐,增加了一部分本不该有的忧虑。

剩下的那些饭菜,真的值得你牺牲这么多吗?

我们要节约要健康,不是要把剩下的都吃掉,应该少做点饭,少点几个菜才对啊!

反正你白天也要吃苹果,火龙果,夏威夷果,无花果,给你的胃暂时减减负又没什么坏处!

如果真的分量大,超出自己的预期,扔掉就好,商家看到那么多人吃不完,也会慢慢调整分量的。

“不好意思谈钱”

前一阵子我在简书上发了几篇文章。

我看别人都写“欢迎转发,转载请联系xx之类”,我也学他们写上“转载请私信联系”巧的是那篇文章上了首页,看的人一下子变多,三个人真的私信给我要转载。

看到这些私信的当时当刻我蒙了,因为我并不知道为什么要让人家先联系自己再去转载。

其实我想要稿费,但没好意思说,就回信息说,注明作者和简书链接吧。


初一的时候住校,有一次周末和五六个小伙伴一起去早餐铺吃早饭。

平时她们的水果零食总是分我一些,我想,这顿早饭我来付钱,就默默去把钱给了老板娘。

大家并不知道,吃完饭纷纷拿钱去给厨房里忙活的老板娘,老板娘说付过了,大家互相问,谁付的?

我没好意思说,我真的没好意思说,我已经付过了。

结果是她们又付了一次钱,走的时候,我都没好意思说!而老板娘居然也接受了。


一个出来创业的朋友,做留学考试培训,以前在新东方,老师不需要自己去向学生要学费,现在自己干,发现不好意思向学生或家长要学费,都是对方主动给。

有的学生已经上了两周的课,家长询问:什么时候收学费呢?他才把银行账号发过去。

我们这么爱钱,为什么不敢谈钱呢?

付出劳动,赚钱养自己养家,这不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吗?

各取所需,劳动有报酬,社会才能高效运转不谈钱你就高尚了吗?


“轻视体验”

觉得送花不切实际,

送能留的住的东西才好所以你送女神的书摞起来有写字台那么高,

那个看起来怎么都不如你的屌丝送了束玫瑰。

送什么,就是觉得对方和什么相配。人家送玫瑰,表明女神和花相配。

你送那么多书,是说你的女神只和书相配?你在讽刺人家长得丑吗?从此你要是再联系你的女神,你就变成那个想翘走别人老婆的猥琐男。

花开短暂,但曾经的绽放会被记在心里。


大学时住我下铺的姑娘,看大众点评,

去中央大街的麦乐面包王子买15块钱的面包,

去远大的好百客超市买18块钱一袋的儿童奶酪,六个,一口一个。

而我还是每次去买6块钱一包的切面吐司,10块钱8个的小装酸奶。

因为那时候我还不知道自己活着是为什么现在我知道了,

是为了认识这个世界,去看,去听,去吃,去体验,从而更深刻透彻地认识自己。

意识到这一点,就觉得自己二十五岁刚刚出土!之前的二十五年深埋在地下,生命历程就TM是空白!

不知道钱是赚来的,不是省出来的。有时,钱越省越少。


就在昨天,和一起住的学统计的姑娘聊,她今年夏天研究生毕业,

她的同学每个人手里至少三个offer可以选,

但她的一个朋友却一个offer也没有。

当时她劝这个朋友去考CPA,因为有了这个认证,会更有竞争力,

同样的职位月薪比没这个认证会平均多出两千块钱。但对方舍不得考CPA报名费。

我大学时,暑期会学校里面会有高年级的学生卖旧书。

一次我碰到一个学姐摆的摊位,发现下学期要学的课的书她那都有,都是盗版,

我买了一整套,觉得买新的正版书应该很贵吧。开学之后发现教材改版了,内容改动非常大,之前买的书根本不能用。

而且我买这些旧书花的价钱也可以买一套全新的盗版书......


刚才说的那个去买15块钱一个的俄式硬皮面包的那个姑娘,对旧书摊一点不感兴趣,

每次教材都是买最新的,保证在期末找学霸画重点时不会找乱页码。

超市里面老是用胶条给方便面绑个玻璃碗,或保鲜盒,好多次因为玻璃碗而买方便面。

而那些碗平时也用不上,用的着碗的时候还是会用精品店五十块钱买来的那个。

遇到衣服打折更是失去了理智,也不试试穿上到底好看不好看,即便试穿到身上,

因为打折,也觉得好看。

于是入手很多尴尬的衣服,作为基本款,质地太粗糙,作为时尚款,太过招摇。这倒是方便了我追求极简生活,因为扔掉哪一件也不觉得可惜。


"用时间换钱,不懂得用钱换时间"

和达哥说到吃饭,他说你经常自己做饭,是喜欢还是擅长?

“因为省钱”

“你去买菜,洗菜,看菜谱,做菜,吃完收拾碗筷,每顿饭就要花掉至少一个小时,

但你算算,假设你的课酬是100块钱一个小时,那么你这顿饭的成本就是食材的钱加上100元。这个成本比30块钱一份的外卖贵多了。


要把时间成本算进去再衡量。


你看我经常跑校区,其实地铁也是可以的,但我通常会打车,因为打车我坐在后座上可以思考,可以阅读,可以和学生互动,可以给自己的课程加料,这反过来会帮助我提升课程质量和教学结果,使得我赚钱的能力有了提升,这几十块钱的打车钱换来的时间是非常值得的。”


大一的时候去找了发传单的兼职,五块钱一个小时,你没看错,五块钱一个小时,花两块钱坐公交去取单页来回就要一个半小时,发两个小时,赚8块钱。


去新东方做助教,一小时七块钱,四个月过去,发了工资,发现还少给了五百,心想反正也是为了积累经验,就没再去问了。

大二的时候找了一个食堂里打饭的工作,早上六点去,八点下班,还是五块钱一小时,结果那段时间上课的时候总是打瞌睡,大脑混沌一团。

大三寒假和暑假回家自己开了个英语补习班,从四年级到高三都有,两个小时十块钱,后来和我的同事说,他们都很惊讶。为什么肯去做报酬这样低的工作?

当时的自己出发点就是攒经验,去接触社会,尝试去懂得工作和学习这两个过程有着怎样的差异。只是代价太巨大。

发传单的经验,发两天就获得了,食堂打饭,打两天就了解了,除此之外的时间,本可以用来巩固专业知识,做实验项目和大企业实习。但时间一去不复返,只能想办法摆脱那些因为穷而产生的盲目和疯狂。


所以在6S上市后,我就买来换掉了手里的6。手机不只是手机,它是提升工作和生活效率的工具,用了一年的6运行已经变慢,一些app开始闪退。为了提高效率,不买连衣裙和面膜了,我要换手机。

我要用钱换时间。

没有任何积蓄的月光族,为什么要用钱换时间?为了让自己的时间更值钱。


(最后,喜欢答主的回答可以点点关注点点赞,欢迎各位收藏转发!)


互联网科技广角镜


今年小 A 浙大刚毕业,金融专业,成绩非常的优秀。毕业以后就投简历给各大银行进行应聘,不出意外很顺利的得到了 offer。一起应聘的还有其他几位的同学,但由于小 A 没有关系被分配到乡下其他支行,并没有和他同学一样留在市里。但小 A 没有抱怨,并告诉自己在其他支行才能接触到基础业务,才能提升自己的能力。小 A 刚来上班就展现非常强的工作能力,每天最早来的是他,会主动把办公室所有的垃圾全部倒走,并且清理同事的桌子。跟同事的关系相处非常融洽,每月的业绩考核也是他做的最好。多次得到主任的赞赏,大家一致认为小 A 前途一片光明。

终于小 A 等到了进市里的机会,只要通过考试就可以被调入到市里,但需要主任的签名。小 A 就去找主任签字,但主任却说:“小 A 啊,这考试需要干满两年才有资格报名,你还是在等等吧。”由于资历的问题小 A 没能报名成功,又继续认真工作。每年的优秀员工都会有他,业绩也是做的最好的一个。两年的时光一下就过去,小 A 又来找主任签字,主任说:“小 A 你工作能力那么强,何必去市里发展,你在这好好工作十几年,当我助手,以后我这位置就是你来做了。”小 A 在一次被主任拒绝签字,没能有机会被调到市里工作。

工作与学习不同,在学生时代,大家争先恐后考到最好。希望考试考一百分,希望学校排名第一,什么都要去挣第一。但如果工作上,你还是什么都要做到最好,在那里都要做最耀眼的那个,你的职场会遇到很多的阻碍。职场上我们不能做最坏的那种,但也不要做最好的那种。


stormzhang


我觉得作为终身学习者,我们要时刻保持学生的心态,但千万不要一直保持学生的思维。

曾经一度以为迈出学校大门就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了,可事实上,在生活中摸爬滚打多年以后,我发现真正的学习其实是从迈出校门那一刻才开始的。

身边不乏大量爱学习的朋友,在大家乐此不疲地追求获得知识的快感时,我发现很多人其实还仍旧保持着在学校里的学习方式,环境虽然变了,但是方法依旧没变,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人看起来很努力,但收到的效果并不尽人意的原因。

总结下来,大体上有以下几种思维定式,致使我们仍旧保持着学校里的学习方式。


1、无论学什么都喜欢从头开始


上学的时候每本书老师都是从第一页开始讲起,一个学期下来学完整本教材的内容。

可能大家受到这种方法的影响太深,导致在现代学习中,很多人在面对一项新知识的时候,很喜欢“从头开始”。

看书喜欢一页一页看,学英语喜欢一个单词一个单词记,学习软件也要从菜单栏、工具栏一个一个摸索过去。

这种什么事都从头研究的精神是好的,但重点是要看清楚自己学习的目的,如果你只是为了喝一杯水,真的没有必要去现挖一口井。

如果因为接触一个概念,就试图把一门学科都学透,难免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按需获取,才是我们学习的正确姿势。

2、总希望有人给划重点


上学最好的一点就是一直有老师教,有什么不会的问题直接去问老师就好,甚至多问问题还是勤于好学的表现。

在应试教育阶段,我们经历最多的往往就是考试之前老师会划出重点,告诉你哪些会考,哪些不会考,甚至在复习的时候如果发现这道题是考纲之外的就可以直接放弃。

走上社会以后,我们完全要靠自己去学习,再也没有什么老师可以那么尽心竭力地在身边指导我们。可是很多人还是丢弃不了一定要有人给划重点才安心的习惯。

于是各种求书单,求资料,求指点的需求层出不穷,甚至很多人根本不在意自己当前的目标是什么,只要是大牛推荐的书,统统都买下来。

其实,在真实的生活中,我们每个人要面对的问题都有所不同,所以并没有什么标准答案。别人认为的重点,可能对你来说毫无意义。

最重要的是,你要想清楚自己需要的是什么,拥有自己的判断力,不人云亦云,这才是成熟的标志。


3、总觉得用不到的知识就是没用的


上学的时候,那些考纲以外的知识即使你写在试卷上也不会为你加分。所以经常有家长教育孩子说,“学这个有什么用?考试能打100分吗?”

于是,我们安心地把书本上的知识掌握了,就足以应对考试内容。

可是走上社会后,哪有那些明确的考试,即使是公司的绩效考核,也没有明确说明只要掌握什么技能就可以获得怎样的成果。

慢慢地,我们了解了综合素质的重要性。那些你看起来暂时用不到的知识,很可能日后会成为你独特的竞争优势。

在别人嗅觉敏锐地追赶趋势的时候,你因为觉得这些东西自己现在都用不上,所以视而不见。

当机会停在眼前的时候,才大声惊呼,早知道应该学这个东西的,要是我早点学,现在一定可以怎样怎样……

现实就是这么残忍,所谓有钱难买早知道,如果你总是习惯性地拒绝你认为“没用 ”的东西,那你接触到的“有用”的内容也会越来越少,社会没有标准答案,你的选择决定了你的结果。

4、总希望有人来监督约束自己


学校环境中有老师和家长督促的氛围,使很多人有了依赖心理。到了社会上,仍然摆脱不了希望有人监督约束的期待。

在职场上,很多人如果没人给分配任务,自己就不知道要做些什么。在网络上,很多人一定要加入类似学校性质的社群才可以安心地学习,觉得有了监督有了约束,自己才算是找到了团体。

虽然群体性学习氛围可以为我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但也容易滋生随波逐流的心态。

如果你无法做到自律,那就永远没有办法去过自己想要的人生,你不为自己做好计划,就只能被别人的计划排满自己的时间。


5、认为成绩是衡量一切的标准


在学校里学习成绩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学生的地位,我们习惯了这种有成绩标签的生活。到了社会上,仍然要找各种类似成绩单一样的东西来证明自己价值的存在,比如读书的数量,比如写作的字数,比如工资的钱数,比如证书的个数。

如果是当事人把这些“成绩”作为自己行为的总结倒也无可厚非,但如果是把这些作为追求的目标就有些本末倒置了。更重要的,如果你没有达到这些成绩就认为自己在某种程度上是失败的,就更加要不得了。

如果你总是活在别人的价值体系里,那永远都寻找不到自己人生的意义。别人说你不行,并不代表你这个人就一无是处。

生活是多元化的,不要以单一的标准去衡量事物,生活没有满分只有刚好。

以上这些思维定式让我们虽然身处社会之中,但内心仍旧停留在学校的氛围中,当自己在生活中跌跌撞撞满身伤痕后才发出感慨,生活里没有老师,没有考试,完全都要靠自己去抉择。

要想成熟,首先要学会认清事实,面对现状。运用学校里的方式学习,只会成为我们的束缚,那些无效的努力无疑是对美好生活的浪费。

只有认清自己的目标,明确地知道自己想要的东西,按需获取,自律勇敢地面对生活,才能让我们在快速发展的知识浪潮中,博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我是欧阳芊双,以上是我的一点心得,如果答案对你有所启发,欢迎点赞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