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作品如果你只读到了三观,那就什么也没读到

近些年,“三观”似乎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讨论话题。

谈恋爱时,首先要考虑“三观”是否符合;发生争论,马上以“我们三观不合”草草收尾;看电视剧,有人站出来评价主人公行为“毁三观”;最近,又有人说《英国病人》《钢琴课》等等文艺作品“三观不正”,从而引发网友的集体大讨论。

一部作品如果你只读到了三观,那就什么也没读到

“界面”相关评论

一部作品如果你只读到了三观,那就什么也没读到

豆瓣热点话题

作家李海鹏昨晚发微博,以《包法利夫人》和《英国病人》为例,谈了些自己的看法:

一部作品如果你只读到了三观,那就什么也没读到

面对看上去简单粗暴的“三观审查”,我们不禁疑问:

“三观”真的那么重要吗?

文艺作品要看“三观”吗?

我们为什么会去读经典作品?

不妨从《包法利夫人》一书来谈谈。

同理心:为不得不死去的包法利夫人而痛哭

《包法利夫人》是法国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大师福楼拜的代表作。

简单来看,它讲述的是一个受过贵族化教育的农家女爱玛的故事。她瞧不起当乡镇医生的丈夫包法利,梦想着传奇式的爱情。可是她的两度偷情非但没有给她带来幸福,却使她自己成为高利贷者盘剥的对象。最后她积债如山,走投无路,只好服毒自尽。

很多人批判包法利夫人,说她爱慕虚荣,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对婚姻不忠诚等等。而福楼拜是如何对待他笔下这位女主人公的?

他以貌似冷漠的态度,非常“客观”地揭示了酿成这一悲剧的前因后果。当包法利夫人自杀时,福楼拜悲痛万分地说:“包法利夫人死了!”朋友劝他不如再把她写“活过来”。他无可奈何地说:

“写到这里,生活的逻辑让她非死不可,没有办法呀!”

一部作品如果你只读到了三观,那就什么也没读到

1991年电影《包法利夫人》剧照

很显然,福楼拜带有一种同理心,关乎人性的深切的同理心。正因此,他才能以细腻动人的笔触,把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平庸悲剧上升到了人性的高度,也深刻地评判了社会。

关乎人性:“我就是包法利夫人”

尽管《包法利夫人》的题材是一个智商和情商都不高的小资产阶级妇人的悲剧,但福楼拜把这种“庸俗悲剧”上升到伟大悲剧的高度,这部小说也被誉为西方现代小说的奠基之作和最完美的小说。

在对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的渴望和对真正充盈心灵的爱情的渴望之间

在对浪漫的渴求和对功利的贪婪之间;

平庸的幻想真正高贵的梦想之间,在小人物的俗气生活大人物的丰功伟业之间;

……

在这人世种种欲望之中,恐怕所有人都在茫然四顾,摇摆不定。

福楼拜写出了这种人性。

因而,无数的读者在书中看到了自己,高呼“我就是包法利夫人”。

一部作品如果你只读到了三观,那就什么也没读到

一部作品如果你只读到了三观,那就什么也没读到

一部作品如果你只读到了三观,那就什么也没读到

读者对《包法利夫人》的短评

我们为何而读经典?

从“我就是包法利夫人”里,我们再来思考什么是经典。

一部著作,能超越国籍与种族,引起大家的共鸣与沉思,这本就是难得之事。

而许多文艺作品,要历经岁月的洗礼与打磨,经受一代又一代读者的检验,才能成为中外文学史上不朽的经典之作。

为什么我们要读这些经典名著?

李海鹏总结得不错:

我们如此活着,假如静下来想想的话,那么无论是什么事,快乐也好,疯狂也好,欢聚也好,离别也好,无论什么事,只要静静想想,都会百川归海一般导向同样的一种悲观,而这就是我们的最终的生命体验。这种感受,发乎人性,导向体恤,是善的基础,是自由的基础,是权利的基础,是爱的基础。

你读《包法利夫人》,看到人性的欲望与脆弱;你读托尔斯泰,便能感受到他所在的社会现实,和在这现实中生存和挣扎的众生相;你读《老人与海》,就能体会大自然面前“人”的力量……

古往今来,经典作品帮助我们认识人,了解人性之美与恶;也帮助我们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万象。那些人性中的光芒,带给我们信心和希望;而面对人性的黑暗,它们又告诉我们保有一颗同理心,以及对光明与美好的向往。

一部作品如果你只读到了三观,那就什么也没读到

经典译林系列:岁月打磨,囊括文学史上的核心名著

所以,“三观”真的那么重要吗?

李海鹏以前说,如果你不懂所有人都是可怜的,那么你就什么都不懂。

而在一部作品中,如果你只读到了“三观”,而不能读到人性之复杂,人生之参差百态,那么,你就什么都没有读懂。


延伸阅读:

一部作品如果你只读到了三观,那就什么也没读到

译者: 许渊冲

出版时间: 2015-11

定价: 28.00

ISBN: 9787544755627

一部作品如果你只读到了三观,那就什么也没读到

出版时间:2015年11月

定价:35.00

ISBN: 978-7-5447-5940-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