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教育的鼻祖是中国:中国古代帝王之术中隐藏的教育秘密

中国具有世界上最早,也最完善的领袖和公民教育的精英教育体系。

国际上公认中国创造了世界上最完善的文官管理制度,而这个制度的基础,就是几千年来的一整套教育模式;可惜,这个传统都已经被我们这些不肖子孙给丢光了。

精英教育的鼻祖是中国:中国古代帝王之术中隐藏的教育秘密

我们现在回忆一下历史:

孔子之前的学校,是不对老百姓开放的;那个时侯是“刑不上大夫,学不下民间”,教育是统治者维持自己特权的工具。孔子最大的价值,不是他的学问有多么好,而是他打破了这种垄断,让百姓们也有机会得到良好的教育,有了提升的机会。

不过,这种教育并非是百姓们自己所需,而是为了让他们也有机会通过教育的提升,而进入“上流社会”,为统治者服务。所以,孔子的私立学堂,显然是培养当时的政府领导和管理人才的地方。你看他的培养目标是“君子”,也就是品德,知识,智慧,自我管理能力都超越普罗大众(孔子称这些人为“小人”,就是普通平民,小人物的意思)的优秀人物。而且孔子很有系统地这样做了。所以,孔子的学堂,显然是致力于为鲁国和其他国家培养管理人才的教育机构,事实上他的学生的确有不少去担任各级管理干部的。孔子的学堂,为原来无法走入高层的下层民众,提供了一个接受精英教育并挤入上流社会的机会,同时也为国家提供了一个更广泛地吸收人才的机会。

不过也不是所有人都理解孔子的教育目标。当年就有一个叫做樊迟的年轻学生特别死心眼,讲究“专业对口”,读书就是要找工作。不懂孔子学堂的性质是培养未来鲁国和列国的领袖和管理者,而不是打工一族,所以就很冒失地跟孔子说:他想学一点实用专业技术知识,好毕业后混碗饭吃。由于当时是农业经济时代,没有工厂,也没指望学学汽车制造,电脑技术之类的专业课。所以只是希望孔大师开设两门当时最实用,毕业后也最容易找到工作的“种田”和“种菜”,两项实用专业技术课程,准备毕业后去农村做一个承包专业户。

精英教育的鼻祖是中国:中国古代帝王之术中隐藏的教育秘密

孔子没好气地想:这学生实在太呆了,连基本的帐都算不清楚。我这培养未来领袖的学堂,全国只有一家,别人想模仿都模仿不来。你要学的这种培养技术工人的普通农业职业技术学校到处都是,这呆子学生辛辛苦苦,花了这么多腊肉做学费入学(我们要知道当年的肉可是真正的绿色食品,孔子那个时代是只有贵族和七十岁的老人才能吃的,十条干肉,应该是一般的工薪阶层拿不出来的一大笔财富),花这么多钱到我这里来读帝王之学,居然只想学点打工谋生的简单技术,实在太浪费资源了。

老夫子很有修养,也没有骂弟子不开窍,很有礼貌,很谦虚地说:虽然自己年轻的时候很穷,什么活都干过,打过不少工,因此对很多杂事都很擅长(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不过你想要学的专业技术我虽然也懂一点,但肯定天天在做这份工作的老农民显然比我更有权威;学生要学技术,当然找最好的师傅,而且他们据说还不收学费,给他们当当徒弟,干干活就免收学费了。在我这里花这么多的学费,学这种应用技术,性价比太划不来。不知道后来这学生退学转专业的时候,是否把送来的十条腊肉也带走了,书上也没记录。不过象樊迟这样死不开窍的学生并没有死,直到现在还活着,是“现代樊迟”。只知道读书,考试,打工赚钱这一条路。

后来孔子的弟子们继承的儒家传统,把孔子当年为社会培养管理人才的精英教育目标,实施得更加具体化了。比如四书中的“论孟大中”,其中[论语]要培养的是“君子”,当年开过的宰相赵普辅助皇帝,先是靠“半部论语打天下”,再靠“半部论语治天下”,这证明论语不是培养领袖的“精英学堂教材”是什么?

孟子要培养的是“养天地之浩然之气”的大丈夫,结果孟子和他的弟子们到各国访问的时候,国君接待他们的礼节就像国王一样(分庭抗礼)。儒家的学生们,后来都是国家领导人的重要助手,连关云长这样的武人,也要“夜读春秋”。

精英教育的鼻祖是中国:中国古代帝王之术中隐藏的教育秘密

[大学]一书,可以最直接地把它翻译成中国最早的“领导人必读教程”,因为“大学”的含义,就是“大人之学”,意思就是要做精英人物---大人,所需要学习的东西。主要的教学纲领和目标,就是培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领袖人才和优秀的社会公民。

[中庸]一书要教的就是作为领导,应该如何全面地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的高深学问,是领导人高明眼光和高超手段的培养教程。这个级别的境界和修养,是做打工仔所不需要的,只有要当领导的人才需要去学习。所以,可以说,[四书]就是中国儒家培养管理人才的一套系列精英教育经典教程。

不过,真正最有价值的,中国古代培养顶尖人才的教程并不是[四书],而是[老子道德经]。很多人都知道这是一本专门写给“候王”这个级别的中央领导阶层看的中国古代高级领导学内部教程。如果说,儒家的经典,教的是中级管理人员具体的战术教程的话,[老子道德经]就是给制定政策的“战略家”一级的智囊人物学习的尖端培训教材了。康熙入关,他的团队成员,有两本必读的高级领导学内部教程,一本就是[道德经],康熙还不厌其烦地亲自写注解,要求他的管理层必须经常习读,当作做官升官的红宝书。另外一本就是把[道德经]里的道家智慧具体使用到治国和军事方面的实例应用的案例教程,该书收集整理了很多在极为复杂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实际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和处理方式的具体案例和运作手法,供大家学习和参考,这本高级领导人案例教程就是[三国演义]。

靠活学活用这两本书,再加上一本儒家的[孝经],就让康熙带捌万满人部属,就轻易地成功控制了四亿多人的汉家天下,可见道家管理思想的高妙,谁用好了都不得了。而且证明【道德经】并不是汉人的专利,谁喜欢就可以搬走;谁学好,谁受用。

实际上,现在的西方高级知识分子,都很重视【老子】这部书,他们认为:“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是一棵烂掉了根的大树”(李约瑟),目前西方学习中国的【老子】和道家思想已经是一种时尚,怪不得西方的领导和管理人才这么多。

汉朝以前,是中国文化的鼎盛期,有几部水平很高,专供中央级领导干部或者想进入中央领导核心部门的人研习的领导学教程,很有代表性:一部就是[吕氏春秋],另一部更系统一些的,是[淮南子],这两部书,骨子里都是讲的“帝王之学”。都是培养未来的领袖人才的书籍。不过后来的统治者都不说,用而不言,所以很多人不知道。皇帝们更愿意让大学学习儒家的四书五经,做好管理人员就行了,关于更高的战略思想的问题,不希望太多人去思考。只有少数有心人,研究透了,皇帝们就提拔起来做助手,治理天下。

中国靠这一套古代的领导学系列课程,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完善的文官管理制度,绵延两千多年而核心价值依然不改,这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迹。即使以今天的标准来看,中国古代的管理模式依然是高效和精炼的,因为它培养的人才不一样:精英善于把复杂的事做简单,庸才善于把简单的事变复杂。古代的县一级干部和管理人员,其编制比现在的乡镇还小得多,可是一切井然有序。现在我们如此庞大的官员体系,仅仅县一级的官员设置的数量,就比古代的一个省级和州府全部官员加起来还多得多,但是真正做起事情来却处处捉襟见手,管理效率的差距可见一斑!因为现在的人与古代的人不一样。今天的很多“管理人员”,其实思想水平只是工人一级的,中国缺乏真正的领导者和管理者。这是我们共和国的总理都承认的事实。

我特别推荐真正想要把孩子培养成未来的领袖的家长们,一定要认真地看看康熙皇帝的[庭训格言],这是一本当年他培养未来皇帝的“绝密家庭内部教材”,也就是他在皇宫里日常教训皇子们的话,其中就反映了他的领袖学精英教育思想。你当然会知道这个人培养了雍正和乾隆两个优秀的领导者,创造了前无古人的繁荣盛世,而不是仅仅把皇位传给了后代,他们管理的精髓也同时传递了下来。清朝皇帝的整体素质,总体而言是中国历朝历代水平最高的。这和康熙皇帝很善于教育自己的后代,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教育培养模式很有关系。今天大家看到的这部书,就是雍正皇帝(当时还是皇子)时候记录的心得笔记。显然他学的最好,所以后来皇位就传给了他。

精英教育的鼻祖是中国:中国古代帝王之术中隐藏的教育秘密

现在的大多数家长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小皇帝”,希望将来孩子能当上现代的皇帝和“总统”。可是自己偏偏不成气,这辈子没当过皇帝,也根本不知道皇帝是怎样做的,却自以为是地乱搞一套,跟着电视上胡编乱造的情节场景,胡乱地培养“未来的皇帝”,岂不是笑话。有了这部书,家长们就不会傻乎乎地按自己想象的,或者是从电视剧里看来的方法教育孩子当领导了。各位如果认真看看[庭训格言],就知道大清的江山,绝不是偶然得的。能坐上皇帝的位置,也不是仅仅靠“幸运的精子”。当领导,的确得有一套办法才行。

不过,提醒一下各位:中国的这些绝对正宗的领导学教程,学习的方法绝对不是现在学校里教的那一套,也不是把这些文章背诵下来就管用。这套大家都很熟悉的方法,最多只会培养出一批书呆子来,运气不好的,连书呆子都培养不出来。你也别偷懒,把【于丹讲论语】的录像拿来让孩子看,以为可以培养领袖,错了。这只能够培养作秀的演员,但是不能培养领袖。中国这些帝王之学的古书,之所以能够培育领导者,关键是“知行合一”的教学手段,最起码,也得像孔子一样,在与学生的交流,对话,探讨中学习。教学方式用孔子的话说,就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要迫使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中进步,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达到所谓的身体力行,才是帝王之学入门的窍门。不懂这一点,这些书学了也白学。

衷心希望各位家长能够为自己的小家和我们的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管理者和领袖人物。当你能做到这点的时候,教育孩子的过程,也让你真正成为“家长”----家庭里的领袖人物。同时也一定会让你也成为你所在工作单位的“领导人物”,也会让你成为身边亲朋的“意见领袖”,帮大家排忧解难,理清思路。所以,中国的“修齐治平”,真的是很有道理,一气呵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