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土难离 泪撒别乡路

《永不磨灭的记忆》

第三章

故土难离 泪撒别乡路

七十年代,参军是社会青年人的时尚。一人当兵,全家光荣;在农村,谁家后生若在部队,那是全村的荣耀。那个时代,青年人若能拥有一顶军帽,一个军用挎包或穿上一件军衣,那便是一种优越,陡然溢出一种自豪感。

早年间,世上流传:好人不当兵,好铁不打钉。随着与时俱进,陈俗的谬论早已被打破,社会青年涌跃报名当兵,英勇澎湃,势不可挡。

故土难离 泪撒别乡路

七十年代,征兵可谓“争兵”。每年一度的征兵伊始,社会上的青年人跃跃欲试,都希望争得头彩,第一个被部队录取。所以,当我们穿上崭新的绿色军装时,人们便投来羨慕的眼光。

质朴、善良是家乡人与生俱来的品质。当众乡亲看到我们换发了军装时,大家奔走相告,纷纷前来预约到其家做客。我自然村儿不大,自我们接到入伍通知书那天起,我们几乎走遍家家户户。我们忘不了众乡亲举杯问盏、千叮咛万嘱咐的画面;我们忘不了众乡亲对我们流落出的希冀目光,亲人们火热的情感深深地烙在我们心里。我们曾发誓,决不辜负众乡亲对我们的热切期盼,把一腔热血与青春年华奉献给国防事业。

一九七六年十一月七曰,我公社36名应征热血青年聚聚集公社院内,待命.与全县大部人马会师。

岁月沧桑,屈指算来年过四十有余,但我清晰地记得,在我们出征的那天,乡亲们动用了当时较为先进的"东方红"拖拉机。那天,全村老少倾巢出动,走出家门隆重为我们送行。那感人的场面,让我们永生难忘。为表达对众乡亲的深情厚意,我们唯一的、最直接的是向亲人们频频挥手。

送行的车驶出约200米,我倏地回头,发现长奎眼圈儿湿润,我们双目相对,这时长奎却哇地一声大哭起来。我无不嘲笑道:这又不是:士赴前沿地,征人有几回。瞧你那没出息样!

"东方红"在坑坑洼洼的土路上缓缓行驶,一路颠簸不断,活脱个醉鬼东摇西晃。

当车变道驶向它路,我猛然回首,村边送行的众亲人身形早已寻他不見,村庄那矮小的房屋已影卓变得不甚清晰,路边的杨柳树被雾霾罩个死静,连树形都分辩不清,此时,我心生惆怅:今我与亲人别离,归期几何,人分两地,心戚楚,意傍徨,何日归故里,做个孝子郎。我哽咽在喉,随之潸然泪下,比长奎哭得还要凶,用梨花带雨形容真也不为过。县人武部离我家乡四十华里,车行一路,我哭了一路。

泪水的倾注是情感的喧泄,它不需要任何掩饰。

故乡难离,宁守不弃,欲别离乡,顿然感悟:热是故乡土,亲是故乡人。

未完待续

第四章

一路欢笑一路歌

故土难离 泪撒别乡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