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热的军营壮美的青春

火热的军营壮美的青春

军营的生活像是一团火,在军人的心中永远燃烧着,燃烧着激情的岁月,书写青春的华章,历练钢铁的意志,凝聚兄弟般的友谊,军营在一生中都铭刻在军人的心中。

军人穿上军装,英勇、威武、雄壮,脱掉军装,潇洒、帅气、活泼。就是转业到地方工作几十年,那种坚强、钢烈和雷厉风行,仍然从骨头里闪烁出火焰一般不屈的意志。

星期天的军营,与平时操练时的军营截然不同,星期天的军营里凉被子,洗衣服,打扑克,下象棋,找老乡,聊天调侃,吹大牛。到了夏天的军营里,多数人都是穿着衬衣,光头不戴帽子,也有的人穿着工作服,坦克兵夏季的工作服也很漂亮。军装和军帽都洗出来凉晒着,所以星期天的军营里,军人的穿戴都比较随便。

火热的军营壮美的青春

前排左起牛玉国 顾占军 郭建民 康继旗

后排左起彭雪华 杨树林 郭军虎 李立河 石景山

军队走到哪里都离不开老百姓,从战争年代,军队和老百姓就结下了军民鱼水情,这种优良传统是永恒的。

军队每开到一个新的驻守区,其地方的民情风俗,都会让部队来自五湖四海的军人感到新鲜,而军队也会给当地老百姓带来一些新鲜的生活习惯。

1977年我们团从内蒙古移防到了河北省滦平县金沟屯,跨省际的不同区域,由于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的不同,老百姓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都有所不同,所以我们在金沟屯感到什么都是新鲜的。原来部队驻扎在内蒙古,虽然黄河从内蒙古通过,但是部队所在地远离黄河两岸,军人们根本就没有看见过黄河。而到了金沟屯,则有一条滦河,而我们就驻守在滦河边,滦河上有吊桥,这种桥在内蒙古是没有的。老百姓家家户户的院子里都有一个压水井,院子的窗台下还有一个存放猪饲料的大水缸。结果在半年以后,军营里传开了顺口溜:滦河水长又长,一家一个压水磅,过吊桥,挑罗框,院里放个大水缸。

结果金沟屯的老百姓也不示弱,很快就给我们也编出了顺口溜:解放军真奇怪,吃饭上操扎皮带,新穿棉衣绷一块,盖的被子没里外,洗了帽子吹起来晒。

如今想起来,当年和人民群众生活中的片断,仍然情趣浓厚,回味无穷。

相片中的9人全是坦克八连的战友,杨树林当时是坦克八连连长,是1969年入伍的内蒙古哲里木盟(如今的通辽市)人,转业后分配到通辽市检察院工作,以处级干部职务退休了。彭雪华是1978年入伍的河北省蒿城县人,郭军虎是1976年入伍的河北省唐县人,李立河是1977年12月入伍的山东省济南市长青县人,石景山是1975年入伍的内蒙古巴彦淖尔盟五原县人,牛玉国是1977年入伍的河北省故城县人,顾占军是1976年入伍的河北省唐县人,入伍的时候年龄很小,我当车长的时候,他是我车上的二炮手,遗憾的是顾占军于2015年去世了,又是一位英年早逝的战友,我们向顾占军战友表示沉痛哀悼!郭建民是1977年入伍的江苏省沙州县(如今沙州市)人,康继旗是1977年入伍的河北省故城县人,曾在坦克八连担任文书。

这张照片是在一个星期天拍的,大家穿的比较随便,虽然都不穿军装,但是整个照片画面青春似火,义气奋发,斗志昂扬,军人的仪表气势轩昂,一幅生龙活虎历史留影,这是杨树林连长与他的士兵,把战斗的青春永远地定格在了坦克八连门外的窗户下。

相片中的9位战友,都是亲自参加坦克团在金沟屯营房建设的贡献者,坦克团军营的一砖一瓦都凝聚着他们的汗水和辛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