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自己舒服就好

活著,自己舒服就好

1.

從小,我們受到的教育都是要多為別人著想。

尊老愛幼,在公車上,年輕人要給老人、小孩讓座;

孔融讓梨,分東西吃時,年齡大的要讓大份的給年齡小的;

爭搶玩具時,爸媽跟你說,弟弟/妹妹比較小,你要讓給他玩。

……

諸如此類的,唯有懂得為別人著想的,才是乖孩子、好青年。

2.

除了要多為別人著想之外,我們還要活在別人的評價裡。

那個人怎麼歲數這麼大了還沒結婚,是不是心理有問題?

那個人結婚那麼久了還沒生孩子,是不是那方面有問題?

……

諸如此類的問題,好像活到一定年紀,沒有按世俗的標配來完成自己的人生的人,就都是有問題的人。

3.

誰人人前不說人,誰人人後不被人說?

只要活在這世上,就免不了被人說,然而,別人說的話有那麼重要嗎?

既然你不用喝他家的水,也不用吃他家的大米,又何必那麼在乎別人的話,何況那些話可能也不過是隨口說說的而已。

別人說你年紀大了嫁不出去了,你就真的不會幸福了嗎?別人催你快點結婚生子,可他們卻未必過得幸福。

我們習慣了凡事以別人的感受為出發點的處事方式,習慣了活在世俗的眼光裡,卻沒有真正思考過自己的感受。

4.

誠然,我們要做一個與人為善,待人友好,讓人感覺舒服的人。

與此同時,我們也不能忘記活著不應該只是為別人,也要多為自己考慮,如果做什麼都要顧及他人,我們不一定能留給他人一個好印象,卻可能讓自己受累。

當你總是為別人考慮,幫助他人,別人會習以為常,一旦你不幫了,他就會心生怨恨。而當你在平日裡表現得不那麼熱情,有自己的原則和底線,偶爾才給人伸出援手,他反而會感激你。

人性這個東西,是很複雜的。身而為人,無論你做什麼,或者不做什麼,都有可能成為話柄,被人攻擊。

然而我們活著,從來不是為了討好別人,而是要讓自己活得舒心。

所以,在於他人利益無害的情況下,人活一世,只要自己活得自在,自己感覺舒服就行了。

最後,借用嚴歌苓在 《無出路咖啡館》裡寫的一句話:我發現一個人在放棄給別人留好印象的負擔之後,原來心裡會如此踏實。一個人不必再討人歡喜,就可以像我此刻這樣,停止受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