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走河西

2013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做重要演讲时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重要举措让古老的丝绸之路再次迎来发展机遇。作为古丝路上重要的一段,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河西走廊的通道优势开始显现,无论是从地理还是人文,都展现出它独特的魅力。河西走廊因形如长廊、地处黄河以西而得名,又被称为甘肃走廊,东起乌鞘岭,西至古玉门关,历代均为中国东部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汉唐以来,成为“丝绸之路”的一部分,15世纪后渐次衰落,目前亦为沟通中国东部和新疆的干道,为西北边防重地。在这条路上,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迈,有“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悲壮,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落寞惆怅,更有历史上那些耀眼的名字:张骞、李广、卫青、霍去病、玄奘……本期乡村周末,让我们跟随作者李波的脚步,从十三朝古都西安出发,经天水至兰州,乘坐羊皮筏子,拜访武威文庙,览七彩丹霞,游千年莫高窟,一路西去,直达敦煌。

兰州 黄河上的羊皮筏子

千里走河西

黄河上的羊皮筏子

千里走河西

千里走河西

兰州,中国版图的几何中心,数千年来都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黄河从青藏高原奔涌而下,自西向东穿城而过,兰州城就被禁锢在这四面环山一水分割之地。然而,狭窄的地形并没有羁绊住这座城市和城里的人,除了西北特有的豁达和豪迈,黄河母亲反而给予了他们独特的温婉与恬静。

清晨8点到达黄河岸边,夏日的朝阳早已高高升起,西北强烈阳光映照下的中山铁桥与平静流淌的黄河水,同兰州这座因河而生的城市一起慢慢醒来。

许是累了,滔滔黄河水历经了青藏高原的奔放与狂野之后,在兰州竟然放缓了脚步,巨浪翻滚变成了温和平顺,汹涌澎湃变成了恬静与快意。平缓的水面上出现了三三两两的羊皮筏子,摆渡的筏子客载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在黄河母亲的怀抱中穿行往来。

“吉祥葫芦牛肉面,羊皮筏子赛军舰。”一句民谚道尽了兰州三大特色:刻花葫芦、牛肉面和羊皮筏。身在黄河岸边,就先放下刻花葫芦和牛肉面吧,先去乘坐一下这“最具兰州特色”的羊皮筏子。

羊皮筏子旧称“革船”,这种古老而原始的交通工具早在《后汉书》就有记载,护羌校尉在青海贵德领兵士渡黄河时,“缝革囊为船”。《宋史》中说,“以羊皮为囊,吹气实之,浮于水”。筏子由十几个气鼓鼓的山羊皮“浑脱”组成,有大有小,最大的羊皮筏子由600多只羊皮袋扎成,小皮筏则用10多个羊皮袋扎成。

20世纪50年代之前,在桥梁尚未大举兴建、铁路尚未开通、公路交通又不便利的黄河上游地区,皮筏一直是重要的运输工具,既适用于短途运输,也适用于渡送两岸行人。后来,现代交通业的快速发展让羊皮筏子退出了交通运输的历史舞台,可是没有羊皮筏子的黄河怎么能是兰州的黄河呢?再后来,无数外地游客来到兰州,他们总是渴望体验跌宕于黄河之上的感觉,这也让古老的羊皮筏子重获生机。时至今日,羊皮筏子早已成为兰州黄河旅游观光的一大亮点,也是兰州民俗文化的遗产,来这里的游客可以乘坐这种具有鲜明黄河文化特色的交通工具,与先祖共同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渡河之旅。

我们乘坐的羊皮筏子由12只羊皮袋组成,4只一排,排成3列。羊皮袋在下,上面是水曲柳木条捆成的方形木框,再用麻绳横向绑上数根木条,一只可以载人载物、航行黄河的羊皮筏子就做好了。

筏子有镂空,所以要踩在坚硬的水曲柳木上才可以安全登上去。待大家坐好后,筏子客木桨一撑,筏子就离岸了,这时人也不由得紧张起来,两只手死死地抓住座下的水曲柳木,眼睛却不由得四面张望。筏子客坐在前端,背对着我们,奋力地划动着手中的木浆,不多时,我们便来到黄河中心。

出人意料的是,黄河中心并没有波浪翻滚,河水平静地向前流淌,提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筏子客也停下手中的木浆,任由筏子随波逐流,与黄河水一起缓缓向前。我们就坐在这古老的交通工具上,静静地随着水流的指引,经过有着“万里黄河第一桥”美誉的中山桥,经过可以俯瞰城市的白塔寺公园,经过兰州水车园,经过黄河母亲像。偶有水流湍急处,或有大船经过,水面泛起些许波浪,筏子客就如同千百年前那些西出边疆的将军一般,淡定自若地轻挥木浆,略微调整筏子的方向,避免其被水流撕扯。

筏子客说,兰州原来还有一种新奇刺激的渡河方式——“吹牛皮,渡黄河”,将渡河者装入牛皮袋中,充气扎口后,艄公爬在牛皮袋上,一手抓袋,一手划水,只十几分钟便可将渡客送至黄河对岸。这种摆渡方式又叫“出牛皮”,真是闻所未闻,听着有点《聊斋志异》的感觉,不过想来那一定是一种很特别的体验,可惜出于安全考虑,这种渡河方式早已消失了,不然不妨一试,算是亲近这座城市的另一种方式。

来不及再想牛皮筏子了,眼前羊皮筏子的旅程已到终点,如同岁月不可再回首,所有美好的旅程也总会有结束的时候。还好,河西之旅才刚刚启程,我将追随着张骞的脚步,一路向西,继续踏上这片由“一带一路”倡议重新唤醒的古老土地。

 Tips

乘筏地点推荐:兰州港码头、什

川大峡1号码头

美食:云峰牛肉面、马三洋芋片、

正宁路美食街小吃

武威文庙

千里走河西

桂籍殿历代名匾

千里走河西

武威文庙

从兰州往西到武威,270公里的路程,大汉帝国前后用了130余年才将其打通,而现在,只需乘坐3个小时的火车,就可以直接从兰州到达武威。

武威以武建郡,因汉武帝为彰显帝国军队武功军威而得名,长期以来都是中国西北的军政中心,而在随后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武威却以厚重人文闻名华夏。武威不仅是六朝古都、雍凉文化的发源地,同时也是中国旅游标志之都,“马超龙雀”就出土于武威雷台汉墓,而武威文庙更有“陇右学宫之冠”的美誉。

武威文庙是为祭祀我国春秋时期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而修建的庙宇,位于凉州城区东南部,坐北向南,由文昌宫、文庙、凉州府儒学院三部分组成。整座文庙占地3万余平方米,造型雄伟的宫阙式建筑群布局对称,结构严谨,规模宏大,气势雄壮。文庙不仅是中国西北地区建筑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孔庙,同时也是“中国三大孔庙”之一。

文庙声名显赫,却并不好找,我在附近寻觅许久,始终找不到入口,一问之下,才发现身后有一扇毫不起眼的小门,作为“中国三大孔庙”之一,武威文庙的入口稍显低调了些。

此入口不是文庙的正门,据说天下文庙的正门只为状元开,而在隋唐建立科举制度到清末废除科举制度的1300多年间,文脉昌盛的武威却没有一个人考上状元。武威没状元,文庙便无正门,即便文庙在建立之初就已将正门的位置预留好,并用青砖砌好门墩,却最终也没能等来金榜题名的喜报。

走进文庙,四周是高耸挺拔的参天古树,松柏掩映下的明清建筑在漫长的时光中似乎从未改变,不管外界如何纷扰,只淡然独立于此。闹市之中竟有此清幽恬静之地、书香文气所在,遥想千百年前无数文人雅士在此修身治学,不禁心向往之。

许是因为淡季,游客甚少,行走其中,只有古树的倒影和树梢啼鸣的鸟儿与我做伴。明清结构组成的建筑群中珍藏着各种医药简、礼仪简、木雕、墓志石刻为代表的汉唐文物,以及木匾缘塔、木版画、金匾为代表的西夏文物,件件都是举世闻名的珍品。而其中尤以文昌宫桂籍殿前廊檐下集中悬挂的44块牌匾令人惊艳,堪称武威文庙一绝,不仅是西北之首,在全国范围也属罕见。牌匾上起清康熙年间,下至民国时期,经过300余年的岁月磨砺,牌匾仍然保存完好,它们不仅见证了无数书法大家、能工巧匠的匠心独运,也见证了莘莘学子求学致知的历史。

明媚的阳光透过参天古树洒落在斑驳的地面上,映衬得古老牌匾愈发明亮起来,琅琅的读书声不断传来,武威文脉,就在这书声中传承了千年,也将在这书声中继续传承下去,经久不息。

如今,科举制度早已结束百年,而武威人对文化的诉求从未停止。离开文庙的时候看到,有父母带即将参加高考的孩子前来祈福,古老的武威文庙在此时此刻似乎显得更加庄重,孔夫子深邃的目光注视着每一位走进文庙的学子,似乎想要告诉他们,十二载寒窗苦读为的不仅仅是高考这一瞬,而是在未来漫长的时光中依旧苦学不怠、自强不息,天道终将酬勤。

Tips

地址:武威市凉州区崇文街43号美食:老王三套车、邱家行面、纪家面皮

山丹 汉明长城

千里走河西

山丹汉明长城

千里走河西

千里走河西

长城断壁(图/陈晨)

行走河西,祁连山、绿洲、戈壁与荒漠是永远绕不过去的自然元素,而随处可见的墙垣、墩台、壕沟与烽燧构成的汉明长城则在这些自然元素的映衬下,显得愈发孤独而壮观。

从武威去往山丹的路上,阴沉的天似乎与头顶只有一掌之隔,河西走廊的冷漠、枯燥与渺无生机的肃杀沿着黑色的祁连山脉铺排开来。远在天边的祁连山脉起起落落,并没有想象中的高耸与挺拔,反倒显得有点矮小,想起从银川去包头,贺兰山脉仿佛一片黑色的云朵,沿着天边不断向前翻滚,日头再盛,在这望不到头的黑色面前也黯然失色。

车过山丹,狭窄的祁连山脉渐渐隐退,草原上出现了令人震撼的汉明长城遗址。土黄色的古老墙垣在晦涩的天空下绵延不绝,间歇会有一些衰败的土堡,那应该是古老的箭楼或者关隘吧,那四四方方的土墙,几百年或者几千年前,或许是一座座驿站,络绎不绝的商旅、使者就是沿着这衰败枯黄的古老边墙,从遥远的西方来到东方,而中土的茶叶、丝绸、瓷器也由着这条路线去往西方,再换回数不尽的黄金白银、珠宝、调味品,以及从来没有见过的蔬菜与跳着胡旋舞的舞娘。

山丹县地处古丝绸之路要冲,境内的汉明长城分为两类:一为距今两千余年的汉长城,由壕沟和自然河流构成的烽燧组成,虽年代久远,仍清晰可见;二为距今400多年的明长城,由黄土夯筑的墙、墩、列障构成,走向、长度都和汉长城相同。

山丹汉明长城是目前国内保存较完整的一段古长城,被誉为“露天博物馆”,在数千年的岁月长河中,古老的汉明长城留下了无数的历史遗迹,它们蜿蜒向西,峰燧关城遍布,与河西走廊的高山隘口、河流岸边、大漠戈壁共同组成了独特壮阔的地理人文景观。

天空越发阴沉,西北凛冽的风沙扑打在车窗上,呼啸而过之间,古老的墙垣内外似乎响起了两军对垒的声声号角,高耸的烽燧升起了阵阵狼烟,人喊马嘶,旌旗猎猎;又恍惚间,两军对垒变成了商贾云集的集市,阵阵狼烟变成了歌舞升平,猎猎旌旗下迎来送往各国奉命出使的使者。而万里长城则如同巨人一般伫立在西北辽阔苍穹之下,守卫着古老的丝绸之路与丝路上南来北往的人们。

车往西行,道路两旁出现了零零散散的人群,他们把高耸的烽燧变成了仓库,甚至是住房,与烽燧连为一体的围墙现在变成了看家护院的院墙,有些作为了温室大棚的墙体。看着那些历经两千余年的古老墙垣如今已经同普通人的生活乃至生命融合在一起,不由得让人感慨万千。

如今,烽烟不再,剑戟沉沙,城堡、烽燧已颓败如残丘,作为中华民族象征和骄傲的万里长城,已经由保家卫国的前沿阵地变成世界游客中国行的必去景点之一,而不变的是万里长城孕育的中华民族精神,一种保卫和平、积极向上、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

Tips

交通:汉明长城在山丹县境内绵延近200公里,东接永昌县水泉子乡,西至东乐乡龙首山脉烟沟洞,可在自驾前往张掖的途中下车观赏。美食:山丹油果子、羊肉垫卷子

张掖 七彩丹霞

千里走河西

七彩丹霞(图/陈晨)

如果说“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的武威彰显了大汉帝国的军功武威,那“张国臂掖,以通西域”的张掖,则代表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精神;如果说两千多年前,大汉民族开通西域皆为沟通东西方文化、经贸交流往来,那今天在“一带一路”倡议构想下的甘肃,则再一次承担起了沟通世界的重任,这是历史赋予河西走廊的新机遇。

每天都有无数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踏上河西走廊的旅程,而张掖以其悠久的历史、多元的文化、秀丽的山川、淳朴的民风构成了独具西部特色的绚丽画卷,成了每一位走河西游客的必经之地。我在张掖遇见的德国人Christian就是其中之一,而他的目的地就是张掖丹霞国家地质公园。

地处祁连山北麓的张掖丹霞国家地质公园分为七彩丹霞和冰沟丹霞两个景区,不仅是中国丹霞地貌发育最大最好、地貌造型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彩色丹霞和窗棂状宫殿式丹霞的典型代表,因张艺谋在此拍摄《三枪拍案惊奇》为世人所知。褐红、灰、白、青、紫、灰黑、灰蓝七种颜色的砾石、砂岩和泥岩构成的山地丘陵色彩斑斓、气势磅礴,独特的造型吸引了无数摄影爱好者纷至沓来。

张掖汽车西站有开往七彩丹霞景区的旅游直通车,大约40分钟就到达景区。观赏丹霞需要有好运气,或是雨后,或是日出日落,而我们的运气似乎不那么好。清晨的朝阳被天空中的云朵掩映,失去了阳光照射的丹霞地貌也失去了斑斓的色彩,大地显得有点晦暗,所有本该亮丽的色彩变成了深沉的忧郁。

不过忧郁也有忧郁的好处。脚下忧郁的红色、青色绵延至天边,起伏的山峦与耳旁不停呼啸的风,组成了西部特有的荒凉和壮美。色调顺着山势起伏呈现波浪状,也有从斜刺里杀出的色彩如同一柄剑般从山顶斜插到山脚。

突然,太阳穿过云朵,将明媚的晨光洒落大地,七彩丹霞在这晨光照射下,终于显露出原本的色彩,如同一幅画卷

般,缓缓张开了它的怀抱。丹霞地貌如同滔滔海浪一般在西北苍凉的天空下跌宕起伏,群峰如林,疏密相生,高低参差不齐的山峦经过太阳的照射显得温暖而浓烈,单调的砾石与砂岩被漫长的岁月洗刷出缤纷的色彩。大地如同披着一条红色的轻纱,熠熠泛光,色彩异常艳丽,又如一条条彩虹般绚烂多

彩,夺人眼目。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体现得淋漓尽致,也许上帝真的在这里打翻了调色盘,然后就势为这群山绘就了七彩之色。

站在山顶眺望,远方山脊上的纹路如同树木的枝丫一般清晰可见,层次交错的色彩就伴随着这些线条不断向前绵延,西北独有的自然风光伴随着景区内循环播放的《河西走廊之梦》,让人仿似穿越千年前的丝绸之路。音乐声响起的时候,马蹄声响起,驼铃声响起,琵琶声响起,刀剑阵阵,旌旗猎猎,披甲策马,喋血沙场。狼烟散尽,胭脂山外一片哀鸣;硝烟不复,河西走廊终归宁静。只身打马过草原,欲将轻骑逐;单车欲问阳关雪,龙钟满弓刀。

斗转星移,时隔千年,许多兵家杀伐英雄往事、许多黎民生灵悲欢离合,早已被掩埋在历史的尘埃中,只有这亘古不变的壮阔天地依旧孤独伫立,如同注视着千年之前每一个踏上丝路的行人一般,也在注视着“一带一路”的伟大倡议如何联通世界,改变西部落后的面貌,让古老的丝绸之路焕发全新的活力。

Tips

地址:张掖市临泽县倪家营镇南台村

交通:张掖汽车西站有班车直达张掖丹

霞国家地质公园

美食:孙记炒炮、苗式卷子鸡、吴记搓鱼

嘉峪关 戈壁隐湖

千里走河西

东湖生态旅游景区

嘉峪关缺水吗?当然缺!

没想到,在缺水的嘉峪关竟然有如此大的一片湖泊,西北难得的大湖生态景观突兀地出现在戈壁荒漠围绕的城市中,显得格外清新优美。

东湖生态旅游景区位于嘉峪关市,规划总占地面积165万平方米,不仅是嘉峪关城建史上规模最大的生态建设工程,也是国家4A级景区,被誉为“戈壁明珠”。景区的建设充分体现了“三池水,一片绿”的特色风光,使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有效改善了嘉峪关生态环境质量,充分发挥了“城市之肺”的作用。

走进东湖,挡在眼前的是一眼望不穿的绿色,喷灌系统灌溉下的林木与绿草生机盎然,西北炎热的初夏似乎被挡在了这片青绿之外,素以苍凉著称的大西北转而变成了原始森林一般。刚开始,我小心翼翼地想要躲开飘洒在空中的水珠,却发现还是被打湿了头发,索性就这么在满眼绿意中走吧,像是穿梭在亚马逊热带雨林里。脚下突然踩到了平坦而坚硬的水泥路面,眼前骤然开阔,怯生生地抬头四顾,一片巨大的湖泊出现在眼前。祁连山的雪水经过人工导流,形成3个相互贯通、总面积达56万平方米的湖区,包围着一座海豚造型的高塔。这座名为碧海明珠的气象塔仿佛是戈壁滩上冉冉升起的一颗明珠,不仅是中国最高的气象塔,也是嘉峪关的标志性建筑。

清澈的水面突然泛起阵阵涟漪,湖水中出现了三三两两游泳的人,他们有的仰泳,有的潜泳,有的一个猛子扎下去,良久之后才在远方的水面上露出头。湖水中央起伏着一个矫健的身姿,像一只海豚般跃出水面,又潜入水中,起起落落间,他渐渐远离我们的视线,只有彩色的救生圈还清晰可见。

放眼望去,对岸的堤坝上种满了树,树的背后是齐齐整整的居民楼,在湛蓝的天空下极目远眺,黑色的祁连山脉与白色的七一冰川在碧绿湖水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壮观。游泳的大哥说今天天气好,如果我们早点来,就可以爬到碧海明珠气象塔顶上,不仅能看到东湖全貌,还能看到远方的戈壁和荒漠,此时已过下午5点,我和德国友人Christian可能已经来不及赶去了。日光渐暮,游泳的人们纷纷上岸准备换衣服回家,大家对长着一脸络腮胡子的Christian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凑上来跟他打招呼,谈笑间,问及本地美食,豪爽好客的嘉峪关人大手一挥:“我送你们去。”

上车出大门,骤然发现,原来大哥推荐的大唐美食街就在东湖入口对面,长长的美食街一眼望不到头,热闹朴实,一如嘉峪关这座城市。随意找一家落座,点上硕大的烤羊腿、酥香的馕烤肉、色泽鲜美的炒黄面,再配上两瓶冰镇黄河王,这是属于嘉峪关人的深夜食堂。

Tips

地址:嘉峪关市镜铁区和诚东路与新华南路交叉处

交通:可在嘉峪关市乘坐5路或9路公交车,在大唐美食街下车后沿指示步行到达。

美食:滚记糊锅、大漠馕烤肉、炒黄面

敦煌 千年莫高

千里走河西

壁画《九色鹿经图》(图/视觉中国)

千里走河西

莫高窟九层楼

千里走河西

石窟内的塑像(图/陈晨)

那是公元1900年5月26日,一个平常的日子,西北寒冷而漫长的冬天已经过去,敦煌的天气开始渐渐变暖,万物复苏,清扫莫高窟的工人早早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在清除16甬道的积沙时,墙壁突然裂开了一条缝隙,透过缝隙,似乎里面还隐藏着些什么。仓皇的工人赶忙叫来了当时莫高窟的主事人——道士王圆箓。

王道士的墓志上这样描写当时的场景:“沙出壁裂一孔,仿佛有光,破壁,则有小洞,豁然开朗,内藏唐经万卷,古物多名,见者多为奇观,闻者传为神物。”当时在场的所有人应该都不会想到,他们的一个无意之举,打开的是一扇封闭千年的人类艺术宝库,在他们打开这个宝库后,英国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美国人华尔纳、俄罗斯人奥尔登堡等都将因此和佛学、中国、敦煌交织在一起,整个世界的目光聚焦在这面中国西北的孤崖绝壁上,一门永久性的世界学问由此建立。

季羡林曾说过:“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敦煌,在莫高窟打开神秘的大门百余年后,成为所有国内外游客中国之行必去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站在三危山下、鸣沙山畔,看着宕泉河谷断崖上大若殿堂、小如佛龛的石窟散落在南北长约1700米的岩壁上,不禁感慨万千。从公元334年乐尊和尚开凿第一个石窟开始,历经北魏、隋、唐、北宋、西夏直到元代后废弃,莫高窟的营建从未在岁月流逝中停止。

莫高窟融绘画、雕塑和建筑于一体,每个洞窟中都有彩绘和塑像,四壁和窟顶满是佛像、壁画,这些画作时而雄浑宽广,时而华艳瑰丽,时而轻柔细润,时而苍劲有力。身在这营造千年的洞窟之中,仿佛进入时空隧道一般,每一个朝代的艺术造诣、社会生活都在壁画上有所体现,留下了属于自己的鲜明印记。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不停,绘画风格因此显得雄浑健壮,人物线条粗壮有力,越近隋唐,转而变成瘦骨清香,趋向文雅;而隋唐丰富的物质经济基础吸引了无数异国友邦前来朝觐,外来文化与中土文化的不断融合使得艺术表现形式愈加丰富,宗教艺术趋向世俗化,画面柔和丰腴,色彩细致艳丽,构图愈加奔放大胆,各种各样的山川景物、亭台楼阁让人目不暇接,宏大的场面色彩艳丽,线条挺秀,让人瞠目结舌,西方净土与人间帝王生活构成了花团锦簇、气象万千的极乐世界;五代以后,色调逐渐脱离了艳丽厚重,转向淡雅润泽。

对于总数735个洞窟的莫高窟来说,8个洞窟的参观让人意犹未尽,然而如同莫高窟的繁华总会落幕一样,我们的参观也总会结束。

离开莫高窟之前,我专程去看了王圆箓的道士塔。莫高窟前的佛塔是高僧圆寂后存放骨灰、舍利子和经文的,王圆箓的塔就是其中一座。夕阳下的白塔正在修缮,被高大的脚手架和绿色的安全网包裹着。站在白塔前思量许久,是他最早发现了莫高圣境,一次次奔赴敦煌、酒泉,向知县、道台,甚至向遥远的京师发出报告,希望得到官府的重视和保护;也是从他手里,斯坦因、伯希和、华尔纳一次次掳走了数不清的中华瑰宝。

王圆箓是幸运的,他发现了藏经洞,并永远和莫高窟这个荣耀的名字捆绑在了一起,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去;他也是不幸的,即便尽了最大的努力,做了他能做到的一切,却也背负了一个民族的悲剧。然而一切都过去了,一切都结束了,弹指间沧海桑田,今天的我,也只能站在孤独的白塔前,发出一声沉沉的叹息。

Tips

地址:敦煌市鸣山路32号交通:敦煌饭店附近有公交车可直达美食:顺张黄面馆、靖远尕六美味羊羔肉、大漠胡羊焖饼

西北吃面

千里走河西

牛肉面(图/王运江)

千里走河西

孙记炒炮(图/王运江)

中国人爱吃面,面食随着地域、民族、环境与人们的口味差异,呈现不同的表现形式,不同的口味与表现形式共同组成了中国人的面食文化。都说秦晋两地民众爱吃面,殊不知甘肃人对面的热爱也不遑多让。说起对饮食的嗜好,甘肃人多半会自称“面食派”。甘肃人外出,若是三天吃不上面食,就觉得不舒服,若是外出十天半月,回到家里的第一餐必定是面食,“离家的饺子回家的面”这句俗语,在甘肃体现得淋漓尽致。

说起兰州,可能大部分人第一反应都离不开那一碗牛肉面。去中山桥的出租车上,我问出租车司机:“牛肉面去哪吃?”他回答说:“去云峰啊。”

云峰牛肉面馆在中山桥旁的黄河边上,从羊皮筏子乘坐点走不过100米就能到,在这里,可以一边品尝牛肉面的美味,一边欣赏美丽壮观的黄河。一人点一份套餐,由一碗面条、小碟牛肉、时蔬小菜和一份甜醅组成。细如丝线的牛肉面光滑筋道、柔韧不粘,放入碗中,浇上牛骨熬制的原汤,撒上一小撮绿油油的葱花和蒜苗,配上几片白萝卜,再勾一勺色泽红艳的油泼辣子,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肉面香气四溢。肉切成薄片,四四方方码在小碟内,劲道可口,放入面汤中一烫,别有风味。牛肉面吃罢,以燕麦和青稞制作而成的甜醅上场了,醅甘汁浓,绵软可口,饭后倦意全无。

如果说兰州的一天是从一碗牛肉面开始的,那在武威,由凉州饧面、腊肉、冰糖红枣茯茶组成的“三套车”则是武威人的最爱。从武威文庙出来,没几步就到老王三套车饭馆了。我们去的时候正值午饭时间,肚子咕咕作响,看见其他人桌上的美食就开始流口水。硬面团捋成宽窄不等的长条状,入锅煮熟,盛入碗中,再加预先配备好的由腊肉、木耳、蘑菇等制作的浓稠卤汤是之为饧面;腊肉香而不冲、肥而不腻、熟而不烂、肉色金黄;略感油腻之际,痛饮几杯酸甜开胃的红枣茯茶,一切都刚刚好。

张掖的孙记炒炮不可不提。面团醒好后搓成筷子粗细,用手揪为寸段入锅煮沸,形似炮仗,有点像陕西的麻食,又有点像山西的猫耳朵,却又不尽相同。“炮仗”出锅后,将切为小粒的豆腐用卤汤炒熟,用大碗盛出,上面覆几片卤肉,就是一碗地道的炒炮,这是张掖人最爱的特色美食。

驴肉黄面是敦煌的一道名吃,朋友多次向我推荐一定要品尝一下,才算没有白来敦煌一次。我在想,如此说来,莫不是敦煌人把驴肉黄面和莫高窟放到了一样的高度?在敦煌,驴肉黄面几乎每家餐馆都有,但老板推荐顺张黄面馆的理由让我无法拒绝:起于清末,五代单传,百年老店。

驴肉黄面其实是两道菜,一盘驴肉辅以一盘黄面。黄面也是拉面,状若龙须,下锅煮熟之后色黄晶亮,看上去有点像意大利面。黄面好不好吃,重点在于浇头做得好不好,香菇末、驴肉丁、水豆腐等做成的臊子带着汤汁,趁热与黄面相拌,红黄绿白,散发着一股醇香肉腻和香菇甜味,让人食欲大增。离开敦煌后,我又吃过几次驴肉黄面,却再也吃不出那种味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