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社会组织拿出“绣花”功夫打赢脱贫攻坚战

引导社会组织拿出“绣花”功夫打赢脱贫攻坚战

全面小康,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一个不能掉队。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莱芜市剩余的4215名贫困人员,70%以上集中在偏远山区、80%以上是老弱病残,这部分群众无业可扶、无力脱贫,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为此,莱芜市把工作重心聚焦到特困群体的脱贫解困,在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方面下足“绣花”功夫,逐个破解贫困群众衣食住医学等难题,为“后三年和三年后”脱贫攻坚工作打造新“引擎”。

莱芜市委书记、市长梅建华指出,要改进作风抓落实,把讲政治的要求落实到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上来,把严和实的作风贯穿到脱贫攻坚各项工作中,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营造风清气正、实干尽责的良好环境。对此,莱芜市对各行业部门采取亮灯督查、专项督查、观摩督查、晾晒督查、评比督查等措施倒逼帮扶到位。

扶贫攻坚,人人有责。如何调动社会力量加入到扶贫队伍,成为打好后三年脱贫攻坚,乃至三年后扶贫巩固工作的重要一环。

莱芜市出台《关于动员引导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实施方案》《莱芜市“青春扶贫 温暖嬴牟”志愿服务行动实施方案》,开展了“青春扶贫 温暖嬴牟”志愿服务行动,动员200多家社会组织、上万名志愿者参与脱贫攻坚,服务全市189个省定、市定贫困村和贫困人口较多的插花村中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并为参与志愿服务的志愿者,统一购买人身意外保险,年底以市委、市政府的名义对帮扶成效突出的社会组织予以表彰。

同时,莱芜市还向328名市外莱芜籍优秀人才发出倡议,动员他们充分利用各自的知识技能、人脉网络、社会资源,为莱芜的扶贫事业添砖加瓦。

“孝德养老”基金设立后,子女间的计较少了——

200元孝心款引发的“杠杆效应”

记者 于向阳 通讯员 张鸿儒 赵冰

事情发生在莱芜市莱城区和庄镇张家台村,主人公是老张。今年7月初,他的银行卡里打进了1440元养老钱。

张家台村地处偏远深山,是有名的省级贫困村。千百年来,小山村里一直固守着这样的观念:谁家里儿孙多,老了就能多一份保障。

老张今年89岁,是山沟沟里老实巴交的农民。和庄镇与淄博市博山区相邻,过去,和庄人多到博山讨生活。年轻时的老张并不穷,平时种些玉米、花椒,闲时也会进山挖点中草药,然后跟着同村的年轻人到博山集市上售卖以贴补家用。

在老张记忆里,不是挑水、浇地、除草,就是爬山采药、进城赶集,就这样抚养起了三儿三女。在旁人眼中,老张幸福的晚年生活应该是毫无悬念的,而实际上,老张过得并不踏实。

靠天吃饭、土里刨食,山上的贫困像日出日落一样恒定。今天是什么样子,明天就是什么样子,一年365天,似乎一眼就望得到头。更可怕的是,这样的苦日子会从这一代传递到下一代。贫困时间久了,自顾不暇,亲人之间也变得计较、冷漠。

“前些年,100多元的‘新农合’钱,孩子们都不给他凑。”村“两委”成员这样提及老张家的情况。因为贫困,老张成了子女眼中的“烫手山芋”,谁也不愿意接。

2015年,扶贫奔小康步伐开始加速,莱芜的干部群众都在为早日脱贫干得热火朝天。当年6月份,莱芜市委组织部为张家台村派驻了第一书记,多挖井、发展光伏发电,建设文化广场。老张一有了闲就串村子看景,“这跟过去还真有点儿不一样。”老张说。

村民日子宽裕后,许多事也发生了变化。今年,莱城区又推行农村孝德扶贫工作,专门设立“孝德养老”基金,针对贫困人口中年满60周岁的老年人。按照每位贫困老人每月100元、200元两个档次,基金在子女上交赡养金的基础上给予20%的补助,100元、200元档次的,补助后分别为120元、240元。子女将赡养费交到村里,之后统一交到各镇经管站,按照要求政府从基金里拿出补贴,补贴后的赡养费再通过村里,打到老人的专用账号上。

让老张欣慰的是,这次子女们都积极主动,按照每月200元的标准一次性交齐了半年的养老钱。“我手头不光是多了养老钱,这孩子们之间走动还多了哩。”老张对记者说,“村里跟我说,年底还会有1440元打给我。”

“基金的设立和运行,形成了政府、社会、家庭合力孝敬老人的‘杠杆效应’,引导子女积极履行赡养义务。”莱城区扶贫办主任张涛说,“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农村的问题还是要靠发展来解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