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习经典——《论语》性相近,习相远

曾仕强频道 儒道易行

王道管理咨询

传播圣贤智慧,弘扬道统文化!践行中国式管理!敬请关注儒道易行!您将得到《中国式管理》的智慧和方法以及《易经》、《论语》等经典的研习及传承!

日习经典——《论语》性相近,习相远

原 文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注 释

性:指人的本性,亦包含气质。

义 释

《孟子》(告子章句):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

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夷,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德。’”

《六祖坛经》 :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四书集注》:此所谓性,兼气质而言者也。气质之性,固有美恶之不同矣。然以其初而言,则皆不甚相远也。但习于善则善,习于恶则恶,于是始相远耳。程子曰:“此言气质之性。非言性之本也。若言其本,则性即是理,理无不善,孟子之言性善是也。何相近之有哉?”

《四书蕅益解》:性近习远。方是不变随缘之义。孟子道性善。只说人道之性。以救时耳。

《论语新解》:子贡曰:“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论语》惟本章言及“性”字,而仅言其相近。性善之说始发于孟子。盖孔子就人与人言之,孟子就人与禽兽言之。孔子没而道家兴,专倡自然,以儒家所言人道为违天而丧真,故孟子发性善之论以抗之。然亦未必尽当于孔子之意,故荀子又发性恶之论以抗孟子。本章孔子责习不责性,以勉人为学。

日习经典——《论语》性相近,习相远

今 译

孔子说:“人的性情本来十分接近,由于习染不同才相差很远。”

主 旨

孔子认为人的本性相近,勉励大家谨慎学习。

引 述

日习经典——《论语》性相近,习相远

孔子对“性”的提示,在《论语》中,只有这一句。难怪子贡曾经感慨“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公冶长篇》)。就算这一句话,也没有说明什么叫做性,又相近到什么程度。

“性相近”用现代话来说,可以用“同类意识”来表示。人与人在一起,发现彼此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产生同类意识,所以才称为人类。“相近”是相差不远的意思,既不完全相同,当然也不可能完全相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应该是“性相近”的最好写照。

“习相远”用现代话来说,可以用“个别差异”来形容。各人所处环境不同,所养成的习惯,互有差异。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应该是“习相远”的真实注解。

“性相近”是学习的基础,只要认真学习,人人可以成为尧舜。“习相远”是学习的结果,稍微不谨慎,便相差很远了。

“性相近也”,可以用来说明人性原本彼此相近,却不能因此推定人性是善或恶。“习相远也”,可以推论人性是可以塑染的,否则怎么能够由于习染而使原本相近的性,变成相远的人呢?孔子的人性观,应该以告子所说:无善无恶。后人可以塑染,则是大家必须努力的重点。

生 活 智 慧

(一)性是人的天性,与生俱来的本性。孔子虽然没有直接指出性善,但他把仁当做人性的共通点,隐含有性善的意思。由于后天的塑染,才能启发先天的仁性,所以我们认为孔子主张人性可塑,并未直接说明孔子主张性善。

(二)习有主动和被动两种作用,自己决定学好,属于主动;接受环境影响,学坏了,属于被动。可见习的结果,大多可以自行决定,不能完全怪罪于外界的环境,这是孔子主张“反求诸己”的重要原因。

(三)习有仿效和自觉双重作用,一方面仿效,一方面必须自觉。所以学和思要并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篇》)。姑且不论自己的性如何,都应该好好学习。

建 议

立定学圣学贤的决心,转化自己的气质,启发自己的智慧,确保学习的正面效果,这才是积极的人生。

日习经典——《论语》性相近,习相远

別 裁

曾经提到过,要了解中国文化,《三字经》和《千字文》这两本书非常重要。一个美国人跟我学了一年《易经》,然后用英文写了一本关于《易经》的书,在美国各大学应用。这位美国朋友说,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工作,我们年纪都太大了,应该把下一代培养起来,于是把我最小的一个孩子带去了,当年才十二岁。不过每年暑假都回来,习毛笔字,读中国的四书五经。在美国已经读到高中了,最近写信回来告诉我,在美国课余读《三字经》、《千字文》,他说愈读愈同意其中的道理,并要我把“性相近,习相远”这两句,特别加以解释。这两句话就是来自《论语》,所以我们不要轻视了《三字经》,我们这一代,一开始就读这本书,现在的学生,对这本书是不是能够完全解释明白,还是一个问题。我始终赞成小孩子在课余要背诵这本书,到长大了拿出来,一点一滴都有用。

“性相近,习相远。”这两句话,表面上是解释人的心理。人的性质虽有相近之处,但发展方向各有不同。在教育上就看得到,现在大学联招分组的办法,问题实在很大,有的人根本不知道每一科系的真正内容,考试之前对自己的性向也不清楚,结果考取被分发之后,才发觉自己并不适宜这个科系。这就是糟蹋人才。现在的所谓性向,不是性相。“性相近,习相远。”人的性质相近,但是各人兴趣不同,习惯也不同。譬如说一个人的个性,硬是不喜欢这一套,可是硬把他拉到这一门工作上,慢慢习惯了,就与原来个性的兴趣越来越远。这还是表面的解释,照这样说法,用来作孔子与阳货见面的解释,等于拿孔子的话自己作声明,他们都希望孔子出来做官,后来孔子硬不出来。各人兴趣不同,习性也不同,没有办法与这个时代社会沟通,不受时代环境影响,自己始终超然独立地站住,这就是“性近”、“习远”的道理。这种修养是很难得的,这是连着上文的说明。此外我们单独研究这两句话,问题大得很。就是孔子讲到形而上道了。何谓“性近”“习远”?这个性字,在现代哲学思想上,也可以说是指人性。什么是人性?是个问题。根据中国文化,都用孔子的话,“人之初,性本善。”就是说人的原始,都很善良,没有坏人。关于性善、性恶的问题,我们已经提到过的。孔子在这里讲的性,虽然是有了生命的后天之性,但人一生下来,在婴儿阶段的天赋之性,还近于先天的本性,总是善的。“习相远也”,后来的习惯一来加上,越变越与天赋之性相远了。拿事实来看,我们每人个性,本来的善良的,习惯很容易学坏。这习惯对人是很重要的,环境会改变人,所以在教育思想上,对这六个字就要特别注意。“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人习惯了以后,离开本来的善良、纯洁越远,嗜好越来越大。所以对于自己的修养,不管是做什么事,乃至出将入相,富到拥有千万美金,而能保持原来朴素的人非常少。这是学问的道理,须要高度的修养。往往本性是相近于道,习惯越来越坏,把自己变得远于道了,这是要注意的。

日习经典——《论语》性相近,习相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