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明登圌山 瑞气保平安

圌山,古称谁山、谯山,又名洗山、瞿山、仙鹤山,北滨长江,横亘于镇江新区境内,呈西北、东南走向。主峰海拔258.2米,为宁镇丘陵东端最高峰。

圌山位于江苏镇江新区境内,雄峙江浒,扼锁大江。相传秦始皇一统天下后,春暖花开时节东巡至西周宜侯封地(今江苏镇江新区)时,见长江之滨高山耸峙,形如巨龙,瑞气升腾,心中大悦。为留住这份瑞气,便赐名圌(音 [chuí])山。此后当地及周边百姓相约清明节气的后一天登圌山,沾瑞气,祈福安,形成独特的民俗节庆——“黄明节”。

“黄明节” 当天,江苏长江两岸的镇江东乡、扬中、丹阳、扬州、泰州等地普遍有登圌山祈福的民俗。随着影响力日益扩大,据统计近年来仅“黄明节”当天登山人数就有近10万人次,成为长三角地区最为盛大的登山民俗活动之一。

据民俗专家调查,圌山 周边的江苏沿江地区还广泛流传“黄明登圌山 瑞气保平安”、“黄明登圌山,腿脚不发酸”、“黄明家家吃馓子 噼里啪啦好日子”等民间谚语。在黄明节登圌山健身祈福这一习俗源于秦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及至近代,影响遍及大江南北。

如今,黄明节作为镇江新区全域旅游规划中的重点节庆活动,更增添了祈福、养生、美食的时代元素。依托圌山周边的镇江航空航天产业园,低空旅游、VR观光等新兴旅游项目也将尽情呈现,四季可游,多维呈现的“精彩黄明节”正呼之欲出。“感恩自然、感恩先祖、教育后代”的“黄明旅游文化节”已成为长三角最具潜力的旅游品牌。

黄明登圌山 瑞气保平安

圌山风景名胜区,为镇江市七大风景区之一,是以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著称的市级滨江风景旅游区。风景区地处镇江新区沿江南岸,主体由圌山及五峰山组成, 总体规划面积约为18平方公里,圌山及五峰山山体部分约为10平方公里,其余部分为旅游功能配套区,面积约8平方公里。整个风景区划分为十大功能区,分别为:山岳游览区、综合服务区、环境绿化区、宗教文化区、民俗文化区、田园风貌区、旅游小镇区、度假休闲区、滨江游憩区和遗址文化区。

相关景点

报恩塔

报恩塔位于圌山之巅楞严寺侧,砖石结构,高七层,明崇祯年间陈观阳所建。

陈观阳,镇江丹徒人,自幼家境贫寒,经悬梁苦读,终于考中进士,官至明代吏部尚书。为报答家乡父老养育之恩,鼓励后辈认真读书,倾其历年积蓄建成此塔,命名“报恩塔”。后来,此塔竟成长江航道上的标志。溯江而上,这是航行者见到的第一座塔,故又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塔”。

黄明登圌山 瑞气保平安

箭洞

箭洞位于主峰西南山脊,顶高百丈,远看有如悬空而架的天桥,两边巨石突兀,中间山壁洞穿,传说是后羿射日时一箭误穿而形成的。

圌山上洞穴很多,但均非石灰岩溶洞,而是地壳运动的结果。譬如箭洞,地质学上称为天生桥。圌山的洞穴都有很好听的名字,什么仙人洞、葛仙洞、滴水洞、鸽子洞、蝙蝠洞、盘蓝洞、观音洞、透天洞、老虎洞、仙桃洞、野猫洞等等,数得过来的整整72洞。或分布在巉崖,或隐蔽于幽谷。有趣的是大多数洞门前均建有小庵,原系僧尼们孤影青灯修行的地方。这些洞穴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都曾发挥过巨大的作用。尤其仙桃洞和野猫洞,当年还是抗日游击队的红色堡垒。

黄明登圌山 瑞气保平安

绍隆寺

绍隆寺位于圌山北面,始建于宋绍兴(1131—1162)年间,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重新修建。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玄烨首次南巡,驻跸镇江金山,赐绍隆寺为金山寺下院,后又赐为安葬祖师塔院。历史上绍隆寺也曾叫做莲觉寺、灵觉寺。

黄明登圌山 瑞气保平安

圌山古炮台

圌山北麓的五峰山,犹如一个巨大的神龟伸颈探入江中,与对岸的顺江洲(现名高桥镇),把两公里多宽的江面勒成了不到一公里的隘口,这就是万里长江闻名的"圌山关"。而圌山关炮台则由圌山炮台、顺江洲的大沙炮台和江都的三江营炮台组成。三足鼎立的炮台设置,是扼守长江的第二关(第一关是由江阴要塞和南通狼山炮台构成)。

黄明登圌山 瑞气保平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