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张仪?

郭-小-妖


01

魏国人张仪是鬼谷子的弟子,与大纵横家苏秦同时授业,但是苏秦自认为不如张仪。很快张仪授业完毕下山,开始了游说诸侯的纵横生涯。

张仪第一站是楚国,有幸来到楚国令尹的府上。一日,令尹大人摆宴招待自己的所有门客,席间下人来报家中丢失一块美玉。

门客们开始互相猜测,这时候有人说肯定是张仪拿走的,因为张仪家贫而且行为低劣,因此一定是他偷了令尹大人的玉。

此言一出立即引起了所有门客的共识,于是大家一拥而上将其绑缚,用鞭子抽打了几百下,可是张仪就是不肯承认。

最终大家见张仪奄奄一息,无奈之下只好将其扔出府外。

张仪忍痛回到家中,却面对的是妻子的嘲笑:“你要是不读书,怎么会受到这种屈辱呢?!”

张仪对妻子说道:“你看我舌头还在吗?”

妻子笑着说:“还在呢!”

张仪说道:“那就够了。”

《史记》记载:“张仪已学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醳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

02

此时张仪的师兄苏秦已经成功游说赵肃侯,准备从赵国开始联系各国推动“合纵”攻打秦国,但是怕秦国趁“合纵”未成便先攻击赵国,苏秦需要一个人去秦国忽悠住秦王。

苏秦想到了张仪,于是便给张仪一封书信,邀请其来赵国一同享用荣华富贵。

张仪收到苏秦的书信喜出望外,立即启程来到赵国。

可是苏秦并不尊重张仪,给张仪像下人一样的待遇,还当众嘲笑张仪作为同门师弟却落魄无能。

张仪本来希望能与苏秦一起干一番大事业,却不料受到当众羞辱,一怒之下来到“合纵”的敌国秦国并面见秦王,张仪巧舌如簧赢得了秦王信任,出任客卿成为秦国实权人物。

此时苏秦派门客告知张仪:“当初苏秦故意激怒先生,以激发先生释放潜能,获得更好的前程!”张仪听后大为感动,表示自己不如师兄深谋远虑,将有生之年绝不出兵进攻赵国。

但是张仪没有忘记在楚国受辱的一幕,出任客卿后立即给楚国令尹写了一封信:“当初喝酒,我没有偷你的玉而你却鞭笞我,你好好防守你的国家,我一定会来偷你城池的!”

《史记》记载:“张仪既相秦,为文檄告楚相曰:‘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而城!’”

03、魏国

公元前328年,秦惠文王派兵攻占了魏国的蒲阳。

张仪趁机劝说秦王将蒲阳退还给魏国,并派公子到魏国为人质。

张仪作为使臣出使魏国表达善意,席间劝说魏王:“秦国对魏国如此深情厚谊,魏国是不是应该以礼相报?”

魏国于是将十五个城池送给了秦国,表达对秦王的谢意。

秦王听说之后认为张仪才能卓越,于是任命其为百官之首的相国。

但是转年,魏国便与韩国互尊为王,相约一起出兵对抗秦国。

秦惠文王立即命令张仪带领军队进攻魏国的陕县并驱逐了魏国人,威逼魏国拥戴秦惠文王正式称王(虽然本文前面称呼的是秦惠文王,但称王之前是侯爵)。

秦国称王之后,秦惠文王免去了张仪的相位,将张仪遣送回魏国。

魏惠王听闻带领群臣出城相迎,并拜张仪为相国。

张仪向魏王提出侍奉秦国以躲避列国的进攻,魏惠王对张仪非常失望。张仪暗中告知秦惠王,秦惠王立即派大军攻打魏国并占领大片城池,魏惠王从此屈服。

此后魏襄王也不听从张仪的计策,张仪故技重施,让秦国出兵打败了韩国、魏国等组成的五国联军,斩首8万余人,魏国男丁几乎全部阵亡,举国震惊。

从此魏国宣布退出南北合纵,彻底屈服了秦国。

《史记》记载:“哀王於是乃倍从约而因仪请成於秦。张仪归,复相秦。”

04、楚国

这时候,秦惠文王收到坏消息:楚国和齐国结盟。

于是,张仪第二站便是楚国,一方面秦国忌惮齐楚联盟,另一方面张仪没有忘记自己的誓言。

所以秦惠文王派张仪出使楚国,忽悠楚怀王。

楚怀王听说张仪要来立即准备了高级宾馆,亲自接见张仪:“你来我们这个偏僻的国家,有何指教?”

张仪答道:“大王要是真听我的,就和齐国断交,秦国奉上商於六百里的土地,派美女来侍奉大王,秦楚结交为兄弟之国,共同削弱齐国来一同获益。”

楚怀王一听能得到土地和美女,立即宣布与齐国断交,赠送给张仪楚国相印和大量财宝,并派使臣与张仪一同回秦国。

张仪回到秦国假装从马车上跌落摔断了腿,三个月没上朝。

使臣向楚王汇报,楚王认为肯定是秦国以为齐楚断交不彻底,于是派人借用宋国的符节去辱骂齐宣王,齐宣王大怒与楚国断交。

秦国趁机与齐国建交。

建交之后张仪上朝,对楚国使臣说道:“我在商於封地六里,愿意如约奉送楚王。”

使臣大怒:“我是来接收商於六百里的,不是接收六里的。”

使臣回国报告楚怀王,楚王大怒发兵攻打秦国,被早已防备的秦国和齐国联军打的大败,楚国最后不得已割让两座城池结束了战争。

话说转年秦国利用和齐国联盟,要挟楚国想要得到黔中之地,并声称愿意用武关以东的土地与楚国交换。

楚怀王痛恨张仪,表示:只要张仪,不要土地也可!

秦惠文王得到楚怀王回信立即交给张仪看,张仪会意主动要求前往楚国。

秦惠文王挽留道:“楚王痛恨先生背弃奉送商於土地的承诺,存心报复你!”

张仪答道:“秦强楚弱,我与楚国大夫靳尚关系不错,而靳尚与楚王夫人郑袖勾结,楚王对郑袖可谓言听计从。更何况我是奉大王您的命令出使,所以我不会有事的。即使有事,能够为大王得到黔中土地,也是值得的。”

一切如张仪所料,自己一到楚国便被囚禁起来。而张仪早有谋划。

张仪用重金贿赂靳尚,靳尚进宫面见郑袖:“您即将被大王抛弃了啊?!”

郑袖慌忙问:“为什么?”

靳尚说道:“秦王听说张仪被大王囚禁,已经决定用上庸6个郡县送给楚国,同时选派大批美女送给大王,据说不乏美貌和能歌善舞者。大王素来器重秦国,美女一定会得到大王宠爱。所以,夫人被抛弃的日子不远了。我觉得您还是赶紧向大王讲情,把张仪放了吧。”

郑袖吓得仓皇失色,日夜向楚怀王求情:“臣子各自为国效力。秦国没有向大王交接土地,派张仪来到我国,而大王却要杀张仪,秦国到时候必定大怒。我请求大王还是将我们母子送到江南去吧,免得将来受秦国鱼肉。”

楚怀王实在经不起爱妃的枕边风,开始后悔囚禁张仪,于是将其释放,待之如上宾。

《史记》记载:“怀王後悔,赦张仪,厚礼之如故。”

按照正常人思维,被释放后张仪应该赶紧离开楚国,以免楚王反悔,可是张仪却没有,相反兴高采烈地请求面见楚王。

因为张仪刚刚被释放就得到一个消息:“合纵”的首脑苏秦死了。

苏秦张仪年辈问题。两千多年来,苏秦和张仪一直被说成是战国合纵连横斗争中的对手,苏秦大搞合纵,而张仪坚持连横。但1973年出土的长沙马王堆汉基帛书《战国纵横家书》却表明:苏秦的年辈比张仪晚,苏秦死于公元前284年,张仪死于公元前310年,苏秦的主要活动均在张仪身死之后。张仪在秦国任相时,苏秦还没踏入政坛。不同于《史记》与《资治通鉴》所言。

张仪认为这是分化“合纵”的绝好机会。

张仪向楚怀王提出:秦国可以不要黔中土地,并可以让秦王派太子来楚国做人质,请楚国派太子到秦国做人质,把秦王的女儿送来给楚王做妃子,两国结为兄弟永不侵犯。

楚王正不想让出黔中土地,一听立即心动,不顾群臣反对立刻答应与秦国结盟,同时昭告天下:永远退出“合纵”。

由于楚国的退出,“合纵”瞬间土崩瓦解。

05、齐国

离开楚国,张仪来到齐国忽悠齐湣王:“齐国是世界上第一强国,可如今替大王出主意的人都是在混日子而已。秦国和楚国结盟成为兄弟,而楚国和齐国是仇敌,韩魏赵三国争先割让土地侍奉秦国,届时将帮助秦国讨伐齐国。一旦五国一起攻打齐国,齐国恐怕就距离灭亡不远了,别说是侍奉秦国了。”

张仪竟然把齐湣王给唬住了,立即答应张仪向秦国称臣的建议。

《史记》记载:“齐王曰:‘齐僻陋,隐居东海之上,未尝闻社稷之长利也。’乃许张仪。”

06、赵国

张仪从齐国西行来到赵国面见赵武灵王:“秦齐魏三国军队已陈兵赵国边境,我不敢隐瞒所以赶紧来告诉大王,请大王三思。不如赶紧与秦国在渑池会晤订立盟约。”

赵武灵王答应了张仪的建议,张仪满意地离去。

07、燕国

张仪离开赵国来到燕国,游说燕昭王说:“大王最亲近赵国,可是赵国贪得无厌,两次围攻大王并侵占十几个城池,根本不值得亲近。

如今赵国奉承秦国割让一大片土地,如果大王不向秦国屈服,那么秦国将借道赵国攻打燕国,燕国就距离灭亡不远了。”

燕昭王答应了张仪,并表示自己有幸得到张仪的计策,以后愿意侍奉秦国并向秦国割让五座城池作为见面礼。

08、设计自保

张仪周游列国回到秦国向秦惠文王报捷报,却不料秦惠文王已经去世,新继位的秦武王不感兴趣。

各国听说秦武王反感张仪,纷纷组织恢复 “合纵”。

秦国大臣纷纷上书指责张仪,齐国也来信声讨张仪的欺骗,于是张仪给秦武王建议:齐湣王已经醒悟,表示张仪到哪个国家齐国就攻打哪个国家。不如让我去魏国,让齐国魏国互相厮杀,大王趁机带兵出函谷关直逼周王城,建立帝王功业。

秦武王很高兴派出三十辆车,送张仪去了魏国。

一离开秦国,张仪给齐湣王写信,化解了与齐国的矛盾,最终隐居魏国。

老王:正是一个传统礼仪崩坏的年代,学不得宋襄公,只有张这种人才能活的好,再可以反观我们当代需要神马样的人?

很简单,看看谁最成功。也许你的坚守,在“成功”人眼里就是阶梯。


汉周读书


战国时期著名的游说家,政治家,一生坎坷,终成大业。在秦国统一六国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学成归来,两受折辱

与苏秦同为神人鬼谷子门下,水平在苏秦之上,可开始没有苏秦那么幸运。学成后先去他的故乡魏国,由于家贫魏王根本就不见他,又投于楚国令尹(相国)昭阳门下,有一次陪同喝酒,传看和氏璧中间因观看池中大鱼造成混乱,楚相丢失了和氏璧,由于贫穷而无行,门客们一致指认他所偷,结果被昭阳打了个半死。养好伤后听说同窗苏秦在赵国发迹过去投奔,又被苏秦用计当众羞辱,愤懑之下中了苏秦之计而去往秦国。

投靠秦王,终获重用

到了秦国,张仪凭借出色的口才很快得到了秦惠文王的赏识,成为秦国客卿。于是张仪为秦国的统一大业提出了“连横”的观点,很快受到秦惠文王的重用,逐渐掌握了秦国的军政大权。为破坏苏秦的“合纵”,张仪被派出使各国,先是游说魏王,魏王不听,于是他立即悄悄派人返回秦国,说服秦王立即发兵攻打魏国,可怜张仪竟要靠出卖自己的父母之邦来实现个人的价值,也真是可悲可叹!事发后魏王察觉,张仪害怕阴谋暴露,只得匆匆逃回秦国,张仪回到秦国后,一度复任相国,但又因为惧怕齐楚联盟对秦国有所牵制,便再次赶赴楚国,然后又用“伪献地”的花招一再欺骗楚王,最终使楚怀王客死秦国。在他的游说之下,苏秦苦心孤诣经营起来的合纵被彻底粉碎。在张仪的精心策划下,秦国在纷繁的变局中一举赢得主动,并在此后多国争霸的格局中一直处于执牛耳的地位,直至完成统一。

易主失宠,终了残生

随着秦惠文王的去世和秦武王的继位,张仪的好日子也就到了头。秦武王在做太子时就对诡计多端的张仪十分反感,再加上张仪立下许多功劳也惹得群臣嫉妒,于是轮番在秦武王面前说他坏话,秦武王遂对张仪有了杀心。张仪只得借机逃回魏国,又凭借他的三寸不烂之舌离间齐魏,因此而得以在魏国安度残年,最终在故土了却了他传奇而坎坷的一生。


惯与长夜


奸诈小人。

像张仪、苏秦、公孙衍这样的人,就是所谓的“纵横家”。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各出己说,开宗立派,纵横家算是其中一派,而且,得算是影响力非常大的一派。有多大?直接影响了战国时代国际局势的走向。

所谓“纵横”,实际上是两条战略思路。战国中后期,秦国经过了商鞅变法,国力增强,赫然崛起,隐隐有高屋建瓴,并吞东方六国之势。东方六国自然不会坐以待毙,各路谋士(百家)也纷纷出谋划策,其中就有纵横家。

所谓“纵”,是指东方六国联合起来,并力西向,共同诛灭暴秦。所谓“横”,是小国抱住强秦的大腿,共同对付其他国家。在地图上看,东方六国为“纵”,联合秦国为“横”,所以才有了这样的名称。

先别忙着讨论“纵”、“横”之道究竟哪一个更合理。你真的以为对纵横家来说,“纵”和“横”有那么本质的不同吗?

按照《史记》的记载,苏秦是先去了秦国,游说秦惠(文)王的。这应该是属于“横”的思路吧?但是秦王认为时机未到,对苏秦并不待见。苏秦这才去了燕国,乃至东方六国,说得六国形成了纵约,他也得以身戴六国相印,名噪一时。后来这让他赖以成名的作为,明显属于“纵”的作为了吧?苏秦如此前后自相矛盾,真是没个准数。

说到张仪。同样,根据《史记》的记载,张仪跟苏秦同是鬼谷门下到师兄弟,苏秦搞成了六国纵约,怕秦国破坏,想办法把张仪安插在了秦国。张仪既然在秦国,本来应该为秦王效力吧,他应该,后来也实际执行的,是“横”的思路。但是,因为苏秦有恩于他,在苏秦有生之年,他并没有有效地促成连横的局面。他的各种表演,是在苏秦死了之后的事情。

根据后世的研究,《史记》中的记载可能有误,跟张仪同时代的,并不是苏秦,而是犀首(公孙衍),但是行事却是大同小异。从这几个人的作为,我们不难看出,什么“纵”,什么“横”,并不是因为那是真理,所以他们要去推行,而是因为他们推行的方针被诸侯国采纳,他们能够获得重用,他们才卖力地推动。也就是说,立场什么的并不重要,只要能够位极人臣,怎么样都好。

这就是纵横家的真实面目了。

再看看张仪的故事。他为秦国出谋划策,无所不用其极;他诓骗楚怀王,以诈术欺负出国君臣,为秦国获取大量的利益;他同样用诈术在秦王换代之时谋求自保,居然被他全身而退,寿终正寝——权倾天下,富贵荣华,得以善终,他都做到了,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结果啊!

可是,这样的人值得推崇吗?

《资治通鉴》中,在谈到纵横家的时候,有这样一段话:

扬子《法言》曰:或问:“仪、秦学乎鬼谷术而习乎纵横言,安中国者各十馀年,是夫?”曰:“诈人也。圣人恶诸。”曰:“孔子读而仪、秦行,何如也?”曰:“甚矣凤鸣而鸷翰也!”“然则子贡不为欤?”曰:“乱而不解,子贡耻诸。说而不富贵,仪、秦耻诸。”或曰:“仪、秦其才矣乎,迹不蹈已?”曰:“昔在任人,帝而难之,不以才矣。才乎才,非吾徒之才也。”

“乱而不解,子贡耻诸。说而不富贵,仪、秦耻诸。”这就是真正以天下为己任的人,和张仪、苏秦这种纵横家之流的本质不同。

一句话:所谓的战国纵横家,不过是趋炎附势的小人,靠诡诈之术得到诸侯国的信任,获得权柄,参与宰割天下。这样的人,混的风生水起,一时风头无两,但最终会不会被世人所尊崇呢?反正人家这一辈子值了。

这样的价值观其实在后世仍然屡屡有市场。

别以为后世没有战国七雄的局势,纵横家就没有用武之地。天下纷争,是任何一个时代都并不缺少的,而一旦纷争泛起,想要推动、搅局,仍然不外乎“纵”、“横”二途。其实我们在形容参与其中的人在局中多么游刃有余之时,用的正是“纵横捭阖”这个词。从本质上来讲,战国七雄争天下的局面,在历史上一次次重演。所以,纵横家实际上在任何一个时代,都会有用武之地。

而且,并非只有政治纷争之时用得着纵横家。在如今的商品社会,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其实也不外乎“纵”、“横”二字,想要摆平市场竞争中的各方利益,同样需要纵横捭阖的能力。这里边可能很多时候,并没有什么是非对错,局中人考虑更多的,还是得利与否。

我们老说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核心是儒家,向往的是道家,真正实行的,却是法家。但是,在这里还要补充一句:在商品社会之中,真正吃的开的,可能以上都不是,而是纵横家。张仪之流,在战国时代可以活得很好,在任何一个时代可能都混得不差。在现在这个时代,可能尤其好呢!


轩辕十四Rex


“ 张仪欺楚”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外交事件,一向被奉为游说纵横之流的经典杰作,认为其对秦国功劳甚大,但我却有些不同的看法。张仪欺楚行为或对秦有一时之利,但从长远上看,其危害更不容小觑。张仪欺楚一事,不只关乎张仪的个人信誉问题,由于其是代表着秦国与楚国处理外交,其个人的信誉与形象也就关乎着秦国的信誉与形象,为一时之利而使整个国家的信誉长久受损,其利弊得失又当如何衡量呢?

“张仪欺楚一事”虽双方并无白纸黑字,但明眼人都会明白,是秦国人背信弃义、出尔反尔,楚国遭到了愚弄。似乎楚怀王成了白痴傻瓜,如此智商被骗上当纯属活该。但其实在当时则不然,楚怀王在即位之初就攻灭了越国,其实也算有作为之君。甚至在屈原的众多发牢骚的诗篇中看到最多的也都是指责公子子兰、靳尚之流蒙蔽了楚怀王,对楚怀王却无过多的责怨;再从楚国人给楚怀王上的谥号“怀”上看,说明楚国人对楚怀王是报有同情悼念之意,基本还是比较认可的。

战国时基本上还是属于贵族政治,贵族之间向来极重信义,天下人对受骗的一方往往加以同情,而对欺骗的一方都很痛恨鄙弃。即便是兵不厌诈,那也是局限於战场,历来也都讲究“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外交从来又不是一锤子买卖,很难想象把兵不厌诈用於外交的后果。当时秦国实力虽然在七国中最强,但是天下整体的实力还是比较平衡均势的,以当时秦国之力是远不敌六国整体实力的,而秦国就公然行欺诈,失信於天下,无疑於杀鸡取卵行为,使得六国再难信任秦国,后来秦国虽然又把楚怀王诓骗到秦国,威逼其割地,但楚怀王是宁死也不屈服,在蔺相如"完璧归赵“那场外交中,蔺相如就公然指责秦国自秦缪公以来就没有讲信誉的君主,秦国再想靠这种”欺诈外交“谋取利益时就已经没有什么效果了。

在秦武王继位后,秦国群臣就纷纷进言道:”张仪素无信用、惯行欺诈、反复无定再被任用的话,恐被天下人笑话。“,秦武王素来厌恶张仪这种行为,就将张仪踹开了,而齐闵王更扬言说:“只要哪个国家敢收容张仪,就攻打哪个国家。”。 张仪已为当时社会主流所厌恶,名副其实的“万人嫌”角色。”张仪欺楚“这种行为就是对秦国原还比较质朴的民风来说影响也不好,让人生浮躁之心,以为凭欺诈亦可投机取巧,树立了一个很坏的榜样,甚至对当初商鞅靠”徙木为信“建立起来的国家信用也是很大的冲击。其实以秦军之强,即便暂时给予楚国商於六百里之地,以后再通过战争夺取这些地方也非难事。即便如今,以美国之强,也很难想象如果美国背信弃义、出尔反尔会给美国带来什么样的形象与后果。每个国家每个人都会努力塑造自己的形象,即便做出了背信弃义行为也会想方设法加以掩盖,而秦国却任用张仪堂而皇之地进行欺诈,不亦可笑吗?

秦末,项梁项羽叔侄起兵,拥立楚怀王之孙熊心为王,仍号之为楚怀王。试想如果楚人认为楚怀王为白痴傻瓜的话,会立另一个王也叫白痴傻瓜来让天下诸侯嘲笑吗?显然”张仪欺楚“成了楚国人讨伐秦国背信弃义、下作卑鄙的一个噱头。 项氏就是通过再拥立一个楚怀王来唤起天下人对秦国背信弃义、出尔反尔的记忆,甚至到最后都很难说秦降卒被坑杀、宗室被屠、宫殿被烧跟秦国长久以来的这种惯行欺诈给天下诸侯带来的痛恨不无关系。

游说之徒往往都是些夸大其词、狐假虎威之流。倘若没有秦国的国力支撑,其欺楚也成功不了。秦末,郦食其号称说降齐国七十余城,要不是韩信陈兵於齐赵边境,其又能有何作为?而这些人偏偏爱忽视这些背面关键因素,还真以为仅凭自己三寸不烂之舌就完胜几十万大军呢?殊不知只要能够厘清道理,陈明利害关系,即便如同周昌、邓艾那般期期艾艾之人照样可以说服他人,又何必这些巧舌如簧、口吐莲花只靠舌头吃饭之人呢?

张仪出身於贫苦,为其生计,全不顾及当时贵族间对信誉的重视及背信弃义可能对秦国造成的危害,其不过是想在秦国混个生计,也无所谓忠不忠於秦国,所以其可以信口雌黄,而秦惠文王竟然听之、信之、由之、宠之,不也让人哀叹吗?直到秦武王继位,秦武王特别讨厌张仪这种行为,才一脚将其踹开。六国合纵被瓦解,那是六国各怀鬼胎,各有各的算盘。苏秦倡导合纵抗秦,配六国相印,后来却替燕国做间谍去卧底齐国了,最终也被刺身亡了。所以即便没有张仪奔波,其合纵也难有作为,而六国能残存多年,或许反而有张仪往返奔波的那一份功劳在,所以张仪欺楚一事不但在当时值得商榷,对原本信义就很缺失的今天更是不该被一些人奉为圭臬,信口雌黄、出尔反尔之徒,可以休矣!


历史闻知社


《芈月传》中张仪是由老戏骨演员赵立新扮演的,不仅是秦惠文王的宰相,更是一个能言善辩、机智过人的谋士,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入秦。


张仪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好舌头,三寸不烂之舌,秦国能够不费吹灰之力攻下一个个城池,都离不开张仪的嘴。

同时,张仪看上去和芈月是对立关系,但是芈月曾多次帮助张仪化解危机,两人私下是很好的知音和朋友,芈月能够成就自己辉煌的一生,也离不开张仪的帮助。

张仪因为连横的外交真诚,受到朝廷的重视,被秦王封官为武信君。不过在秦惠王死后,即位的秦武王不喜欢张仪,张仪只好无奈出逃魏国,不久离开了人世。
青雅钟表觉得张仪在古代实在是一名不可多得的人才,张仪其实是不应该被秦武王埋没的。上海青雅钟表,中国领先进口机械钟表零售集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