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彬:清正仁厚 老成谋国

曹彬是北宋王朝的开国名将,功劳大,地位高,修为好,遗泽远。因而,《宋史》不无敬意地评价他:“仁恕清慎,能保功名,守法度,唯彬为宋良将第一。”

清正廉洁 敬慎守礼

曹彬的姨妈是后周太祖郭威的贵妃,因为这层关系,他成了真正的也是当红的皇亲国戚,故尔,蒲州节度使王仁镐对当时他这个职务还不怎么高,正处于历练、培养阶段的特殊下属给予了格外的礼遇。可是曹彬却没有半点皇亲的骄横和桀骜,而是愈发恭敬,守礼愈发谨严,但凡公众场合,低调谦卑,朴素无华,低首敛眉,从不旁视,以至于别人常常将他当做一个从穷乡僻壤而来没有见过什么世面的小兵卒,正因如此,无论是哪个上司,都非常信任和喜欢他。

958年,后周世宗柴荣命他出使吴越国,一是因为他有身份,显示后周朝廷对人家的重视,也让这次出使具有份量;二来是他稳重可靠,必能不辱使命。果然,吴越方面极尽恭敬,所有的大员都出来,给予最高规格的欢迎礼仪,主人倾诚相与,客人如沐春风,把盏言欢之际,宛若鱼水胶漆,这样的外交能不成功吗?公务之余便是培养和加深人脉关系的内容了,照例是主人备好一份份的土特产品,名贵礼物,满载而归,皆大欢喜。可是,曹彬不按这个“规矩”来,他仿佛是全然不懂这个惯例似的,一概不予接受,谁爱要谁要,反正我不要。可是主人太心诚了,就好像他如果不收这个礼,就瞧不起他们吴越国似的,于是就派人驾驶快船急急去追赶已经启程的曹彬一行,非要将礼物送给他不可,就差人家给他曹大人跪下了。这样的情形 下,倘若再执意不收,无疑让受命而来的办事人员为难,也同时显得太不给人家面子,这就是失礼了。无奈之下,曹彬只得收下礼物,他剖白心迹说:“倘若我仍旧拒绝他们,就无异于是在沽名钓誉啊!还非常有可能损害两国关系的大局。”可是回来之后,却一件件地登记清楚,全部上交给朝廷。皇帝柴荣就让有司机构还给他,可曹彬不要,他坚持认为,他是代表国家去的,没有国家的威望,谁会送给他啊。可是倘若他这样做,那也就意味着别人也要这样来。于是柴世宗就下令强行还给他,告诉他,这是皇命,不要不行。曹彬这才拜赐,但是回到家后,就将其全部分给亲朋旧友,自己不留一钱。

当时,朝廷上下都知道柴世宗有个心腹大红人,那就是赵匡胤,他粗犷豪放,一身侠义之气,颇得人心,再加上他执掌护卫首都及皇宫等重大使命的禁军,成为别人争相结交的对象是不言而喻的,由于他好喝酒,所以就有不少人请他喝酒,给他送好酒,整天门庭若市,车马喧喧。可是曹彬却仿佛是个痴人,没有公事从不登门,哪怕就是大家都参加的宴会,他也很少参与。赵匡胤天性喜欢结交豪杰,就屡次邀曹彬赴宴,但曹彬总是委婉拒绝。这个“不识时务”的家伙让一呼百应的赵大人十分纳闷,有一天,赵匡胤就让手下人向曹彬要酒喝,因为曹彬是掌管朝廷茶酒的供奉官。显然,这已是在挑曹彬的理了,言外之意就是你也太没眼珠子了,别人都请我喝酒,你从来装做不知道,你这个专门管酒的下属居然不理我这号事,实在是眼里没有我啊!可是,令赵匡胤一万个也没想到的却是又一次被曹彬拒绝了,他这样说道:“此官酒,不敢相与。”这是国家的酒,皇帝让我负责看管,我就要不折不扣地尽好责任,怎能私自拿来送人情呢?后来曹彬自掏腰包,买好酒送给了赵匡胤。宋太祖建立北宋后,对这件事情依然耿耿于怀,对他说:“往日我常想亲近你,你为什么总是疏远我呢?”曹彬叩头谢罪说:“我是周室的近亲,又忝任宫内职务,凭我的能力,就算端端正正,小心谨慎,还怕别人说三道四呢,哪还敢妄自交结大出风头呢?”赵匡胤听后,十分感慨,联想起曹彬多年来的表现,不禁肃然起敬,他由衷地说:“以前世宗手下那些人,只有曹彬从不欺主啊。”他一次次敬意满满地为曹彬升官,等到太宗赵匡义时,已经升到枢密使,同平章事,这可是真正位高权重的宰相啊!

厚德载物 善行天下

在北宋如云的战将中,曹彬是比较特别的一个,他不仅文武全才,功勋卓著,且宅心仁厚,善行天下。

964年冬,曹彬受命讨蜀,为防士兵奸淫掳掠,他采取了较为妥帖的措施,每攻下一城,便将四散奔逃的妇女儿童聚于一所,然后明令部下这些都是进贡给皇上的,不容有半点闪失,违令者军法从事。可等战事结束,他便派手下亲兵广为访察他们的亲属,然后将其安全送回。如果实在找不到,或确定其家人亲戚已经不在人世,则为其准备一份嫁妆让她开始新的生活。可是,却有个别将领依恃资格老,功劳大,偏偏反其道而行之,不只自己日夜享乐,还听任甚至放纵部下抢掠,使得蜀人一片怨声,终于使刚刚平静的蜀地又激起一场大乱,乱军迅速达到十万人,朝野闻之震动。曹彬又与诸将费了好大的劲儿才平定叛乱。回朝后,宋太祖赏的赏、罚的罚,非常果断。王全斌等人依律治罪,曹彬升为宣徽南院使、义成军节度使。曹彬没有丝毫的欣喜之情,而是马上入宫朝见皇上,坚决谢绝升官,他异常诚恳地说:“征西将士不少人都被治罪,唯独我受到赏赐,这怎么能让人心服呢?靠我一个人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凯旋的,请皇上您收回成命吧!”太祖则这样说:“你对国家立有大功,又无半点居功之色,非常难能可贵,我赏善罚恶,劝勉大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你不必辞让。”又再询问于他,所经之地,官吏们的善恶表现如何,这时的他真正称得上是一言兴邦,一言丧邦,只要轻轻一句话,就能决定任何一个人的命运,可是他却这样做了回答:“我光关注行军打仗的事情了,其余的我没有听到什么。”皇上知道他从来不言人过,遂再三问他,他最后只是推荐了一个叫沈伦的随军转运使,说他廉洁谨慎,行为端方,可以为国家做更大一点的事情。

974年,曹彬再次受命统兵讨伐南唐。在皇帝一再的催促中,他仿佛没听见一般,只是围而不打,有时进攻一下,也是很快退回,然后,就是用弓箭将敦促李煜投降的书信射进城中,再后就是留给李煜考虑的时间。十一月,曹彬又派人告诉他说:“事情已经到了如此地步,你的南唐政权绝无侥幸取胜的可能,城破之日,必生灵涂炭,可怜的是全城百姓,将会遭受无妄之灾,如果能放下武器,和平归降,我方将保证城池的完璧,这才是上策啊。”城将被攻克时,曹彬忽然称病不管事,诸将领都来探视病情。曹彬说:“我的病不是药物能治好的,只须各位真心实意发誓,在攻下城池的那一天,不乱杀一人,那么我的病就自然好了。”众将领应承,一起焚香发誓。第二日,病情果然逐渐好转。城破之日,李煜出降,城内百姓感恩曹彬,纷纷赞其仁德。宋军攻城后,受到城内老百姓的欢迎。曹彬对请降的李后主和大臣们好言安慰,待之以宾礼。

曹彬平定过多个敌国,从未乱杀无辜之人。他在任徐州知府的时候,有个官吏犯了罪,案件都已经查实了,可曹彬却迟迟没有处理,大家都感到非常不解,因为曹彬一向执法严明,对下属更是要求极严格,这件事上怎么却要和稀泥呢?可是,一年之后的某天,曹彬忽然下令将那个下属抓了起来,打了他几十大板,说这是对他上年所犯罪行的惩罚。众人更不理解了,问他:“既然此人是一年前犯的罪过,而且当时即已查实,为什么当时不处理,偏要等一年后才处罚呢?”曹彬解释道:“一年前,此人的罪刚查实的时候,我了解到他才刚刚娶了媳妇,如果那时打他板子,他的父母一定会认为新媳妇克夫,那就会对新媳妇早骂晚打,新媳妇也会觉得自己命不好,无脸见人,发生什么意外之事也说不准。所以,我才故意把这件案子留在一年以后才处罚。但是,时间可以推迟,执法还要不折不扣,“情”与“法”两者都要兼顾!”大家听了,无不对曹彬既能严肃法纪又能体恤人情的“仁”性执法深表钦佩,他考虑问题真是细致深远又周到严谨啊!

曹彬曾经说:“为将多年,在血雨腥风中过日子,我不可能不杀人,甚至还杀过不少人,但我却可以问心无愧地说,从来没有因为自己的喜怒好恶而乱杀一个人”。他的住所旧了,手下请求修缮一下,曹彬婉拒说:“这个时节正值大冬天,墙壁与瓦石之间,会有许多虫子在这里冬眠,土木之工一动,势必会伤害它们的性命,还是得过且过,不要打扰它们吧。”身为武将,作战杀人是使命,却能不为私怨而草菅人命;日常生活中有仁心,连蝼蚁小虫都能爱惜。这份仁德,这份博爱,这份慈悲恻隐之情,确实值得点赞。

底蕴深厚 待人有方

为官为将,既要面对各种挑剔苛刻的上司,也要面对各色刁钻诡诈的下属。特别是后者,永远眯着一双狼一样的眼睛盯视着你,你将事情做得完满无缺,他不吭一声。倘若有半点闪失,他则会吹毛求疵,无限扩大,恨不能全世界都刮起十二级大风,你就算知道这个人不行,也奈何不了他,因为这样的人往往有强大的靠山,田钦祚就是这样的一个。“钦祚性阴狡,尤不喜儒士,好狎侮同列,人多恶之”。大将郭进就生生地毁在他的手里,敌兵来了,主将郭进领兵出战,做为监军的他却在城墙上看笑话。倘若打败了,你姓郭的活该,送命也是你自己的事,没死就等着朝廷处分吧。如果打胜了,应该大开城门乘胜追击呀,可他却拒绝发兵,让郭进眼睁睁看着战机失去而干着急没办法。一而再,再而三,由于实在受不了这样的煎熬,一代名将竟饮恨自缢而死。

因此,谁都头疼和他共事。可是,皇上偏偏让曹彬做为主将和他一起统兵出征,大家暗暗为他捏了一把汗,这个搅屎棍可不是好缠的,弄不好一世英名就会毁于一旦。但曹彬毕竟不简单,他每仗必定要将田钦祚放在自己身边,但凡所下命令都要先征求一下他的意见,如果仗打胜了,在向朝廷报功时必将其列在第一的位置,倘若败了,罪责由两人一起承担,俨然与他成为了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一招还真灵,田钦祚总是想方设法让仗打胜,否则承担责任绝对跑不了他,哪怕就是出了点差错,他也不敢夸大其词,上纲上线了。班师回朝后,文武百官都对曹彬的技高一筹钦佩得不得了。

曹彬不只胸有机略,更能海纳百川,容天下难容之人。在一次北征中,太宗皇帝坚持亲征,本来曹彬的左路军已经取得了优势,可是后方的皇帝却下令要他们回师,他们以为是皇帝遇到了危险,于是,顾不得扩大战果。迅速后队变前队去救援皇上。原来,事情并不是这样,而是由于右路军出师不利,皇帝担心他们过于冒进会吃亏。等皇帝弄清情况后,又改变了命令,就这样一折腾,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发生了逆转,曹彬由胜反败,是真正吃了大亏。回到朝廷后,一个姓赵的言官为给皇帝开脱,就把责任全都推到他的身上,说他如何怯敌,当断不断,进退失据,终于丧师失地,使军威、国威大挫,也使圣誉受损,理应斩首云云。糟糕的形势和糟糕的心情,曹彬虽没有掉脑袋,官职却被一撸到底。不过,太宗皇帝毕竟不是个糊涂人,很快他就冷静下来并廓清事实真相,曹彬官复原职。而妄奏的那个赵某则因他事而被参劾,面临获罪的情况下,想入宫见宋太宗一面,可是却不被允许。这时,宰相曹彬知道情况后,不但没有借机报复,落井下石,反而替他向宋太宗求情,使他得以如愿。

在日常生活中,曹彬待人接物始终心平气和,无论在哪里,他都能与同僚和下属友好相处,在路上遇到士大夫,一定引车回避,把道路让给对方。对手下官吏从不直呼其名,每次手下官吏谈政事,一定先整冠才接见。从不轻言人过,更不以富贵骄人,且常常雪中送炭助人于危难之中,因而,他的形象和声望在朝野人士中都非常好。

曹彬有德,有才,有容,有仁,有谋,堪称足以垂范后世的的完美典范和标杆。999年,曹彬去世时,真宗皇帝痛不欲生,亲临致祭,每当对大臣们说到曹彬时,必定涕泗横流。而由于曹彬的言传身教,他的后世子孙多为将帅良才,被国家倚为干城,其孙女为宋仁宗慈圣光献皇后,温柔娴淑,辅佐和影响仁宗、英宗、神宗前后三朝国政,《宋史》记载她:性慈俭,重稼穑,常于禁苑种谷、亲蚕,善飞帛书。曹彬的仁义和慈爱,可谓源远流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