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

兩年前的7月18日至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就落實“十三五”規劃、推進脫貧攻堅工作進行調研考察,並主持召開了東西部扶貧協作座談會。調研中的一個場景,讓寧夏父老久久難忘——

在寧東能源化工基地,正在施工的員工們站在作業平臺前齊聲向總書記問好,習近平頻頻向他們揮手致意,並對員工們說,社會主義是幹出來的,我向為社會主義大廈添磚加瓦的所有建設者、勞動者表示敬意!

他所站立的位置,是黃河千百萬年沖積而成的銀川平原,北望是“塞北江南舊有名”的賀蘭山,南望是“紅旗漫卷西風”的六盤山,歷史風雲猶在,今已換了人間。“社會主義是幹出來的”,既是對數十年奮力擺脫貧困的寧夏人民說的,也是對所有立志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中國的建設者們說的,對在復興道路上砥礪前行的中國人民說的。

寧夏在中國革命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將臺堡是長征的會師地,六盤山是中央紅軍長征途中翻越的最後一座大山。二萬五千裡征途,處處是險境、步步關生死;七百多個晝夜,無數人跋山涉水、爬冰臥雪。這場遠征用最有張力的歷史語言,書寫了中華民族的氣節和中國革命的精神;用最驚心動魄的歷史事實勉勵後人,要始終保有長纓在手、勝必在我的信念。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征路,要取得今天新長征的勝利,要翻越中國脫貧征程上的“最後一座大山”,既不能怕,也不能等,只能靠埋頭苦幹、真抓實幹,鋪石開道、跬步千里。

寧夏呈現了中華民族的歷史命運。

腳下是黃土高原,耳畔是黃河濤聲——包括寧夏在內的中國西北省區人民,曾最先感受過華夏文明的成熟。大漠孤煙、長河落日、高天厚土,和世代生活在其中的勤勞質樸的父老,構成了一個宏大的時空場域,呈現著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與貧困的漫長對抗,曾讓人飽受苦難,但也讓中華民族形成了一種生存偉力;對發展的長期渴望,曾在一代又一代間傳遞,也因此積蓄了一個民族在歷史機遇期的爆發力。在中國人民“前所未有地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的背景下,“社會主義是幹出來的”,是堅定信念,也是深沉呼喚。

現在,兩年過去了,對於有著脫貧攻堅任務地區而言,兩年中的每一天都在創造新的未來。聚焦寧夏,閩寧對口扶貧協作已經進入了第22個年頭,踐行了習近平總書記的精準脫貧思想,形成了中國脫貧史上的“閩寧方案”,寫下了世界減貧大業中的“中國篇章”。放眼中國,脫貧攻堅戰風勁角弓鳴,96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已經形成了強大的扶貧合力,新時代的改革發展已經呈現出了更波瀾壯闊的氣象。

世界上所有的偉大事業都一樣,艱難與成就永遠成正比,靠近勝利本身就是靠近挑戰。實現第一個一百年奮鬥目標還需攻克難中之難、堅中之堅,中國發展正在經歷諸如經貿摩擦這樣的複雜外部挑戰,但正如六盤山和賀蘭山的故事所展現的,每一個這樣的歷史關頭,恰恰是中國人民展現出巨大的凝聚力和爆發力的時刻,恰恰會成為中華民族經百折而猶向前的見證。

社會主義是幹出來的。這句話,此刻有著巨大的時代迴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