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懂古诗词?

闪闪流萤


如何读懂古诗词?

古典诗词有的浅显易懂,有的深奥难解,有的句句用典,有的寄托遥深,从表面看是一种意思,看了注释后才知道还有一层意思。因此看懂古人诗词,并不容易,例如李商隐的一些无题诗,至今众说纷纭,谁也不敢说真的看懂了。

老街从自己的体会来说一下,我是怎么阅读古典诗词的,觉得有道理的话不妨试一试。

一、先看作品

先不说诗,欣赏一个作品,有一种观点是只需要看作品本身即可,这与作者是谁,为什么而作,不需要追究。还有一种观点是必须了解创作背景和作者的信息。我的方式是先看作品,然后在了解背景和作者。

先看作者,有时不免先入为主,例如杜甫李白的作品一定是好的,名家的作品一定无可挑剔。而先看作品,如同蒙眼品酒,最能锻炼自己的鉴赏能力,这样等能够客观的从艺术技巧来评价作品本身,也能更好地去享受作品本身的艺术魅力。

看完作品,以自己的能力去理解,再去看注释。

二、字、词、典故

看完作品,再去看注释,注释的内容必然是重要的和不好理解的内容,看完注释以后,仍旧有理解不了的内容,就要去查询,如网络搜索字、词,查找同样的字词在其他诗词里的用法等。

典故有明典和暗典,明典好说,按照上面所说查询即可,暗典就难了,如果注释里没有,可能自己根本意识不到,这样只能靠大量阅读的积累,今天不知道,可能明天在其他书里碰到而恍然大悟。例如周紫芝在《竹坡诗话》记录了下面这个故事:

东坡性喜嗜猪,在黄冈时,尝戏作《食猪肉诗》云:“黄州好猪肉,价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他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盌,饱得自家君莫管。”此是东坡以文滑稽耳。后读《云仙散录》,载黄升日食鹿肉二斤,自晨煮至日影下西门,则曰“火候足”。乃知此老虽煮肉亦有故事,他可知矣。

三、句法的理解

诗家语和散文语不同,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有语序变化例如: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应该是:日暮何处是乡关?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应该是: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应该是:湿云鬟, 寒玉臂。

词性变化

名词变动词 :戎马关山北,晓镜但愁云鬓改。戎马,镜 ,名词作动词用。
形容词变动词 :春风又绿江南岸。红绽雨肥梅。绿,肥,形容词变动词。
名词变形容词:蔡琰归时鬓已秋。秋,名词作形容词用。

有各种省略

横看成岭侧成峰,前边有一个看,后边侧看成峰就把第二个“看”省略掉。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尘雨打萍。省略的是“如”“似”。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省略了判断动词“是”。

这就需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阅读量,否则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甚至会南辕北辙。

有兴趣的可以看一看我的头条文章:《老街诗词闲话72-写出好诗一定要学会使用诗家语 》。在我的置顶文章《老街诗词闲话74-零基础学习旧体诗看懂这7篇短文基本就算高手了》里有链接。

四、寄托、背景、作者信息

诗词经常出现这种情况,字面上说的是一种意思,实际上说的是另外一件事,有的是为了委婉,有的是为了隐藏避祸等原因,例如: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这首诗出自唐代朱庆馀的《近试上张籍水部 》,问的是考试结果,不是真地问老公。又如张籍的《节妇吟》,当然也不是赞扬节妇,而是拒绝了一份offer: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还如王沂孙的《天香·咏龙涎香》,写的是故国哀思。南宋灭亡后,元朝总管江南浮屠的僧人杨琏真伽,盗发在会稽的南宋帝后陵墓,王沂孙等文人结社填词,以“龙涎香”、“白莲”、“蝉”、“莼”、“蟹”等为题写了不少这一类作品:

孤峤蟠烟,层涛蜕月,骊宫夜采铅水。讯远槎风,梦深薇露,化作断魂心字。红瓷候火,还乍识、冰环玉指。一缕萦帘翠影,依稀海天云气。几回殢娇半醉。翦春灯、夜寒花碎。更好故溪飞雪,小窗深闭。荀令如今顿老,总忘却、樽前旧风味。谩余熏,空篝素被。

阅读这一类作品,我们不得不了解写作背景、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否则不知道作者真正的意图是什么。

五、 格律与理论

格律是规则,也是一种理论。

学习旧体诗不懂格律,是一个重大的缺陷,一定要学会格律才能更好地理解古人的练字炼句,否则不会明白为什么这里一定不能用那些字,为什么句法要如此安排。

六、诗话与词话

学习古诗词,除了阅读古诗词以外,可以多看一看诗话和词话,如人间词话、蕙风词话、随园诗话、沧浪诗话等等,不仅仅是古人的,还有今人的相关书籍其实也是诗话。例如叶嘉莹的系列丛书、周振甫《诗词例话》等

结语

阅读量越大,奖赏能力也越强,如果自己能动笔创作的话收获会更多。近体诗的诗家语受格律的束缚, 自己写得多了,就会很容易理解古人的创作手法。同时在阅读的时候,角度也比不懂的人宽阔许多, 理论和实践缺一不可。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有很多诗词看起来很美,可是就是读不懂。

古诗词中,很多诗句读起来没头没尾,杂乱无章。翻来复去读几遍,感觉好是好,可就是读不懂!小楼在这里就同大家一起探讨我们为什么读不懂古诗词,以及我们要怎样才能读懂古词。本人读书不多,在此抛砖引玉,欢迎大家来喷。

很多朋友肯定认为,之所以读不懂古诗词,是因为古诗词都是用文言写作,又喜欢用典,知识储备不够自然看不懂。这却实是部分原因,但却不是根本的原因,因为现在读古诗可以借助注释来帮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可是,很多古诗即使有注释我们也读不懂,根本的原因在于,古诗词经常省略关键信息和调整语法顺序。

一、古诗词中的省略

诗词是最精练的语言,往往要在短短的几十字中,表现出尺幅千里的画面。所以在古诗词中,由于字数的限制,诗人常常会省略掉很多关键的信息,这是我们阅读古诗词时最大的障碍之一。诗人经常省略的信息有:主语,谓语,以及关键转折。

下面试以杜甫的经典五律《月夜》作分析。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日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这首诗最影响我们理解的地方,就在于它省略了诗中的关键转折。我们来一句一句的分析看。

“今夜鄜州月”,点时间地点。“闺中只独看”,这一句就省略了主语,“闺中”,再将地点细化,“只独看”,谁独自一人看月,诗人吗?前面有“闺中”二字,那么看月的人应该是女人,如果我们知道这首诗是杜甫在长安时怀念他远在鄜州的妻儿所写的,那么我们就可以推出这里独自看月的人应该是他的妻子 。

颔联:“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这一句又省略主语,诗中是谁“遥怜小儿女”呢?首联写妻子独自一人看月,那么是妻子在想远处的小儿女吗?这又要结合诗的背景,当时诗人一个人在长安,妻子和儿女在鄜州,妻儿在一起,自然不会“遥怜”,所以“遥怜”的是诗人杜甫。你看,首联写鄜州的妻子,颔联写在长安的诗人自己,这中间就省略了空间转换的关键信息。如果我们不去仔细品味这中间的转折,就很难明白诗的意思。

颈联又一个空间转换,写在鄜州的妻子独自一人久久地看月亮,以至于“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字字是诗人的爱怜之意。

尾联:”何日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不但有空间的转换,还有时间的转换。空间上将诗笔从鄜州转回长安;时间上,诗人进入想象的未来,什么时候能够一起坐在薄帷下,让月亮照干两个人泪痕。

《月夜》一诗,诗人杜甫的巨笔运转于长安鄜州两地,穿越于现在与未来。要在短短的四十字表现这么复杂的时空转换,诗人必然会省略掉很多关键的信息。诗歌的使命不是将一件事情说清楚,而是表达诗人的情感志向。

上面的分析只涉及了主语和关键转折的省略。关于谓语的省略,我再举杜甫诗《春日忆李白》中的一联分析。“清新廋开府,俊逸鲍参军。”“清新”是形容词,作状语,“廋开府”是人,作主语或宾语。这首诗是夸李白的,那么主语应该是李白,我们分析李白跟廋开府的关系,再联系状语“清新”,那么我们就可以分析出谓语应该是“像”。这联诗的意思是:李白的诗清新得像廋开府一样,俊逸得像鲍参军一样。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会发现,诗人所省略的关键信息,都是可以通过仔细的分析找出来的(少部分诗除外,像李商隐的《锦瑟》,千年来都没人分析出来他到底写的是什么)。

对于省略主语的情况,就看诗人写的主体是什么,如果诗中没有其它主体,那么诗人就是主语,如果有其它主体,那就分析诗人、主体与诗句的关系,从而确定主语。对于省略谓语的情况,就分析主语与宾语的关系,再结合修饰语来确定谓语。诗词中省略关键转折是比较麻烦的情况,我们可以从分析各个诗句之间的关系和结合诗的背景来解决这个问题。

不过,上面的方法只是帮助理解诗的意思,当我们明白了诗的意思,就不要把分析出来的信息代入诗句了,而放下这个信息,尽情地享受诗的美感和意境。我们都知道,当把古诗词翻译成白话文,读起来也就没什么味道了。


二、古诗词中的语序变换

我们常常感觉古诗词中有很多诗句读不通,那是因为很多诗句并没有按照正常词序来写作,而是变换了诗中的语序。例如我们上面举的例子:“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正常语序应该是“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

在古诗词中,为了适应诗词平仄、押韵等声律的要求,诗人往往需要对诗句的语序进行适当的变换。正常语序的“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既不押韵也不合平仄。完全破坏了全诗的声律。

那有人就要说了,既然古诗词的平仄声律这么影响诗的写作,那么就不管平仄声律了,反正只要诗写得好就行。非也,非也,不信你将上面调换语序后的诗句和正常语序下的诗句多读两遍看那两句更好?显然,调换语序后的“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不但韵律更美,诗的意境也更美了。“湿”与“寒”是这两句诗的诗眼,将“湿”与“寒”调到最后,强调了环境的湿寒,诗的意境更加孤独清冷,同时也更能表达诗人对妻子的怜惜之情。

诗词的格律要求并非无理的限制。首先,按照格律来写的诗词在韵律更美,因为格律本身是对语言韵律的总结;其次,格律的要求能促使诗人找出更加精炼的表达方式,形成独特的艺术效果。好的诗人往往能够熟练地运用格律的要求写出艺术水平高的诗来。戴着镣铐的舞蹈往往是更美的。

那么,我们怎么应对这种语序调换带来的理解障碍呢?很简单,我们将诗句中的词语列出来,做一下排列组合,再作适当的联想,诗句的意思就出来了。比如,“香雾”、“湿”、“云鬟”,这样一列,诗句的意思就很明显了:香雾浸湿了云鬟。再比如,(李白)、“廋开府”、“清新”,作一下联想,就可以明白这句诗的意思是李白的像瘦开府一样清新。


诗古诗词,还是需要一定的门槛的,但只要我们多读,多分析,理解古诗词就会越来越容易。

古诗词,才是最能体现中国文字独特魅力的文学形式。想着现在汉语在不断的西化,甚至还有人鼓吹汉字拼音化,就是一件令人心痛不已的事情。

汉字是独特的,有独特形式美,汉字的书写(书法)是世界上唯一能成为艺术的文字书写;汉字也有独特的韵律美,从而形成了大格律诗词这种独特的文学表达形式。希望有更多的人来一起学习我们最美的汉字。

答者:谢小楼


谢小楼


古诗词鉴赏,首要的一步就是读懂诗词内容,那么,读懂古诗词有哪些基本方法呢? (一).看标题,抓题眼。

标题往往对诗歌广泛丰富的内容有很明显的提示总括作用

1、有些题目显示事件、情感;

2、有些题目交代了写作目的和写作背景;

3、有些题目点明中心。

所以,有时抓住了题目,也就大体抓住了诗歌的基本内容。

例如、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问:从思想内容分,这是什么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字提示了我们,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作者惜别哀伤之情。

(二)看注释,抓暗示信息。注释是诗歌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虽短短几字,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或感情基调;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寓意;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或主旨;还有些是解释诗中的生僻字句,那是在降低你阅读的难度。

(三)看作者,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就是说,要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就要了解作者的生平所处的时代背景。其实,许多诗所表达的主旨和思想感情都与作者的生平遭遇和所处的时代有关。我们要关注著名诗人的相关遭遇、境况,所处朝代国势、朝政……如介绍诗歌是作者被贬某地时所作,则要考虑是否有怀才不遇、报国思用等情感;如介绍作者常年旅居外地,则要考虑羁旅愁思、思乡怀人之情;如介绍作者是南宋诗人(或朝代已灭亡),则要考虑收复失地之心……

(四)看字词,把握情感关键字”。诗歌中有一些能够帮助我们把握作品思想内容的字眼,我们都称为情感关键字。阅读时准确抓住情感关键字,无疑对正确理解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有重要的作用。如《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中的“愁”,又如《钱塘湖春行》“最爱湖东行不足”中的“爱”。

(五)看意象,把握特定含意。

在诗歌中,总有一些特定的意象代表特定的含义,也往往寄托着特定的情感。例如
宣城见杜鹃花 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子规鸟是作者家乡蜀国的景物,由于作者在宣城看到杜鹃花,自然就联想到家乡的子规鸟,因此,子规鸟所起的作用是引发作者的思乡之情

六)看典故,取用原来意义古诗很讲究用典,典故是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典故有正用和反用两种,正用就是取典故的原来意义入诗文;反用则在诗文中反用原典的意义。 如“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就化用了典故,表达了诗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迈情怀。

(七)看尾句 ,卒章显志。诗歌的结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或以景结句、或以情结句、或以理结句、或以问结句。

不论以什么形式结尾,诗人都喜欢在结尾这个地方用点心机,因为结尾在全诗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如: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结尾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又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xml:namespace>


王老师教育新视界


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寓意深刻,要读懂它,不但需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还要讲究一定的方法。下面是我学习古诗词时的一点体会,但愿对初学者有所帮助。



一.注意诗词的标题。

标题是诗词的"眼晴",它具有点明主题或交代时间、地点、内容,或揭示主旨的作用,我们从标题入手,往往能较快掌握古诗词的大概内容。比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就交代了送别的地点(黄鹤楼),达到的地点(广陵),对象(孟浩然),这是在送别朋友的一首诗。孟浩然的《秋登万山寄张五》,题目点明了这是一首临秋登高远望,怀念旧友的诗。总之,诗词的标题也是诗的主要组成部分,理解了它,就抓住了古诗的内容大意。

二.了解作者的身世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知人论世,因各人的地位、阅历、环境、遭遇不同,都会有不同的情感表达,大概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词。

三.读懂"序"或"注"。

有的古诗词,在诗词的前面有"序″,这些序言,或交代了创作的年代、缘由、经过、背景,或为整篇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

有些古诗词,在诗词后面有注释,这些注释,或介绍写作背景,或解释有关词语,或介绍作者等等。

四.抓住关键词语解读。

理解诗词中的关键词语,能很快帮助我们掌握全诗内容。比如:沈如筠的《闺怨》: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我们只要懂得了诗中的"尽"和"伏波营",就大概掌握了全诗的内容了。"尽"指没有。"伏波营"指代征人所在的军营。"伏波",指后汉伏波将军马援。这首诗的意思是,南下越冬的大雁都飞走了,倾诉深情的书信难以传寄。忧愁一多,连思念的梦也做不成了。我愿追随月光,洒泻到军营中丈夫的身上。表达出思妇对征戍在外的亲人的深切深念。


五.弄清古诗词的取材。

古诗词取材广泛,内容如海,但相同题材的诗词在内容上有共同的倾向性,我们只要清楚它的所属题材,就有利于把握诗词的主题。

常见的题材有:

1.写景抒情诗。

2.咏物言志诗。

3.忧国忧伤诗。

4.思乡思亲诗。

5.怀古咏史诗。

6.情深送别诗。

7.守关边塞诗。

六.注意比喻的引用。

古诗词中常用比喻,尤其是暗语、借语用起来不留痕迹,我们要注意用心识别。


七.体会诗词的意境。

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成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比如: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等等。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璀璨的一颗明珠,也是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要学好他的确不容易。朋友们,让我们共勉吧!


程胜军3


这个问题我讲很专业,因为高考考古诗词鉴赏。

说实在的,古诗词丶文言文考试失分的主要因素应该就是“读不懂”。原因仍然是接触少丶积累少丶语感差。读不懂自然只能瞎答一通,自己还以为猜得蛮好,结果分数一公布,一脸懵逼。

在上面提到的“两少一差”的现状下,怎么去揣度诗丶词丶文之意呢?

一,看题目。虽然古诗词中不少题目与主题无涉,如《杂感》丶《古风》丶《绝句》等,但大多数诗词题目还是能明示丶暗示主题的。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高适《别董大》,前者告诉我们是怀古诗,后者是送别诗。

二,看注释。考试试题或一般简单读本,有时会提供简单的一两个“注释”,从命题的角度讲,这是为了降低难度,从考生角度讲,这是理解暗示。如2015高考(全国题),《残春旅舍》(唐/韩偓),就有“这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借助这个注释,我们就能猜到作品与遭“流徙”的见丶思丶盼有关,同时也就不难理解核心鉴赏句“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簮待眼明”所言是“保持自洁,等待召唤,建功立业”。

三,看作者。“文如其人”,不同的诗人,所写的内容与其时代丶命运丶风格是密切关联的。李白的豪放,杜甫的真实,陆游的爱国,柳永的凄怨,这些都是明摆着的。如李清照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表达的就是一股子抗金豪气。

四,看托物。借物言志,借景抒情,诗人写什么就意味着要表达什么,这也算一种传统文化“意像”。如松竹梅兰荷,往往表现诗人的高洁,戈壁丶沙海丶边关丶剑戟,这与戍边建业有关,月缺月圆丶柳渡驿鸿丶闺阁红楼丶春来秋往,这与思乡怀情有关。如杜甫《登楼》丶陈陶《陇西行》丶陆游《咏梅》。

五,看用典。用典是诗词创作的常用手段,很能体现作者的文字文化素养,更能言筒意赅的表达诗人的愿望。如苏东坡《赤壁怀古》“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提周瑜年少得志,官高业伟,就是为了哀叹自已“华发早生”而屡遭贬谪一事无成。辛弃疾“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实际上讽刺南宋王朝无“英雄皇帝”,“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古”,就是说百姓早就忘却了“靖康之耻”,早就适应了苟安生活。

以上“五看”当综合而用,读丶解丶赏丶写,是爱好古诗词循序渐进的不同境界,想读懂就得先博读,熟而后生巧,熟而后入境,熟而后能作。毫不客气的说《头条》上推出的诗词新作,八成以上都是垃圾,顺口溜,打油诗,那是对诗文的亵渎。所以真想学习古诗词,还是要读唐诗宋词,千万别被“头条诗词”误导了

下面我提供一首古诗,检测一下以上五法的可行性,诸君不妨一试,看看能否读出个大概。

寄校书七兄

唐/李 冶

无事乌程县,差池岁月余。

不知芸阁吏,寂寞竟如何。

远水浮仙棹,寒星伴使车。

因过大雷岸,莫忘几行书。

注 : 1本诗是女诗人写给离家诣任(芸阁吏,秘书省校书)七兄的诗信。

2乌程是家乡,大雷岸在今安徽望江,南北朝的鲍照经过这里时,曾留下《登大雷岸与妹书》。

欢迎“关注”,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梦131610511


·中国的古诗词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诗人们或感情细腻,或恣意汪洋。要完全读懂他们的诗词还真的不容易。

·我觉得,要读懂一首古诗词,一定要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比如南唐后主李煜,他在做皇帝时写的风花雪月几乎没什么影响,也极少流传。可他亡国后写下的诗词却千古流芳。如《虞美人》《相见欢》等。李清照也是如此,前期生活富足安定时写的诗词影响远不及后期颠沛流离时期作品。如《声声慢·寻寻觅觅》《一剪梅·红藕香残……》《武陵春·春晚》等,都是她人生后期的作品。只有深刻了解了作者的人生经历,你才能理解作者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与含义。如乾隆就绝写不出李煜那样的词。所以,这一点对理解一首古诗词非常重要。

·古人写诗词,多喜欢用典。所以要读懂古诗词也应知道一些用典故的知识。如杜牧的诗“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后庭花》本是词牌名,南朝陈后主所作《玉树后庭花》诗中有“妖姬脸似花了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二句。当时隋很强大,对小国虎视眈眈。陈后主不思强国,却整天与宠妃在宫中吟诗跳午享乐。结果继位不到七年就亡国了。后人就把后庭花当作亡国之音。.还有刘禹锡的诗“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这里用了向秀闻笛和王质遇仙两个典故。以闻笛赋隐含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以烂柯人暗示自己遭贬谪时间太长了。如你不懂‘向秀闻笛和王质遇仙’的典故就很难理解刘禹锡这二句诗中的含义。还有很多不能一一说了。

·同时对诗人性格的理解也很重要,正是有了不同性格的人,才有了各种不同灵魂的诗。如李白的浪漫,杜甫的严谨,苏轼的豪放,李煜的哀怨,李清照的忧伤等等。有了对诗人的理解,才能深刻理解古诗词的不同风格。

·当然还有对诗词格律的了解,不然是无法理解诗词之妙处的。

说了几点,其实也只说了如何读懂古诗词的百分之一。每个人的文化水平,生活经历,以及年令的大小,对诗词的理解都会不同。一首诗词,能让你一笑、一悲、一叹、一悟。那时也许你就读懂了它。


吴言27


我是一名语文教师,经常给学生讲解诗词欣赏,诗词内容深刻,“读懂”是个模糊概念,一首《静夜思》是要一辈子去理解的,所以我只能告诉你,如何从字面上去读懂一首诗。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第一,传统意象入手。《诗经》以来,入诗的很多的意象都附着了感情,看到某种意象,你就必须想到它代表的某种情感。例如,看到“柳”,你就应当想到“留恋,依依不舍”,读“客舍青青柳色新”就差不多懂了。同理,看到“松”,想到“坚韧挺拔”;看到“竹”,想到“刚正有节”;看到“梅”,想到“傲霜斗雪”;看到“水仙”,想到“冰清玉洁”;看到“杜鹃”,想到“悲凉凄苦”。这需要你自己去整理积累。

第二,从典故入手。诗词里典故的运用,使内容显得含蓄而饱满,不理解典故,要么不知所云,要么简单不深入。例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用典很多,不理解“孙仲谋”“寄奴”“元嘉”“ 封狼居胥”“ 佛狸祠”“ 廉颇”等典故,你就无法理解这首诗。

再比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中用了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不知道这个典故虽然不妨碍理解这首诗,但知道这个典故就跟更理解李白的清高、向往自由的个性。

第三,从画面入手。中国的大多诗歌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通过画面去理解诗歌是必须的方法,“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画出了边塞空旷辽阔雄浑的画面;“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写出了山间宁静空灵的意境,帮助我们理解了王维对大自然喜爱的感情;“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画出了一幅风雨凄凄的画面,为我们理解作者离别时的伤感大有好处。《诗经》里的那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更是画面优美,成为千古名句。

第四,体悟感情。能理解诗歌的情感是读懂诗歌的标志,结合自己的感悟,代入诗歌是理解诗歌的好方法。例如,李白的《静夜思》,最好的理解方式便是回味自己半夜醒来,看着窗外的月亮想家的情景;李白的《秋浦歌》最好的理解方式是突然看到自己或父母的白发,那种惊心的感觉。

以上,是我对这个问题的一点总结,希望对你有点帮助,你的关注、点赞、转发、留言是对我继续回的动力。


木叶看人间


诗词阅读不是没有把手,而是有一定的窍门!

  1. 抓题目。老师讲作文时常说一定要把题目拟好,反过来,我们读文章的时候,一定要抓好题目。题目会告诉我们一些关键信息。比如《别董大》,一个别字表明这是一首送别诗,随之我们就会想到送别诗常见的几种情感。

  2. 抓作者。了解作者的人生际遇(包括生活和仕途),掌握作者的写作风格。像李白,主要生活在盛唐,未进仕途时,意气风发“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被赐金放还后,抑郁难平“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但整体都贯穿着浪漫主义的写作风格。
  3. 抓背景。理解诗词不能脱离具体的背景,“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写作的背景是作者要去拜见主考官,只是以新娘自喻来展现内心的不安。如果,脱离背景,就难以准确解读本诗。

  4. 抓注释。为什么会有注释,尤其是在考试时?就是因为诗词满意理解,加上注释帮助我们理解的,就像根拐棍似的,给了,我们就要抓住。
  5. 抓关键词。诗词高度凝炼,含蓄,一些关键词往往寄托了作者的情感和写作用意。如“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相思二字,直接点明了情感。
  6. 如果是高考做题,还可以参考选择题部分的解读。选择题的五个选项,错误项不是都错,只是某一小点错了,整体来看,可以有效帮助我们理解诗词。
    这些只是一些皮毛而已,要真正理解诗词的博大精深,最需要的是深厚的文化素养。

宛丘君


分开来看,一是为了考试,二是自己理解

为了考试

那就根据套路,根据老师讲的去写,毕竟是为了得高分。理解基本含义就是了。

自己看懂

这需要阅历和了解诗人本身所处的时代。现在长大了,很多东西,慢慢就懂了,甚至以前老师讲,自己查都不明白的,现在忽然就懂了,也许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共鸣了吧。

那如何看懂古诗词呢?

(1)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和写下诗词的背景,情景带入,把自己想象成诗人本身,就会慢慢理解的。

(2)本身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能充分了解每个字的古代含义。

(3)多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潇湘如是


读懂古诗词比较难,有信心还要懂些技巧。一是古诗词的历史背景要求有些话不能直语,故很多是用隐比的手法,使得诗词多义性,如双关丶象征丶寄托等手法。很多诗词作者更是要追求言外义。二是读者欣赏水平有高低,读者与读者特别在理解言外之意方面,可以有一定范围的差异,作者与读者也同样有差异,不必刻意,正如陶渊明所讲“不求甚解”为妙。三是意与境交融基本是情随境生,移情入境,物我交融。意境所含的美的因素与效果叫韵味,韵味是意境的生命要慢慢品出。自已过去的审美经验要积累,在读作品时会被重温,启发,进而深刻,超越,接近真善美。四是有些作者在诗词作品中是以双重性别,双重语境出现的。五是初学者可多看些有翻译的诗词,相关理论书等,打好基础。

以上简而言之望有所帮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