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一個曾經最美、也曾最丑的地方

圓明園:一個曾經最美、也曾最醜的地方

圓明園(圖片來源網絡)

如果古建築會說話,她會告訴你那些你不知道的故事。

圓明園稱圓明三園,是清代一座大型皇家宮苑,它坐落在北京西北郊,與頤和園毗鄰,圓明園、長春園和綺春園西洋樓景區組成,所以也叫圓明三園。此外,還有許多小園,分佈在東、西、南三面,眾星拱月般環繞周圍,有“萬園之園”之稱。清帝每到盛夏就來到這裡避暑,因此也稱“夏宮”。圓明園不僅是清朝皇帝休憩遊覽的地方,也是他們朝會大臣、接見外國使節、處理日常政務的場所。

圓明園彙集了江南若干名園勝景,還創造性地移植了西方園林建築,把不同風格的園林建築融為一體。圓明園是中國勞動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結晶,也是中國人民建築藝術和文化的典範。不僅如此,圓明園內還珍藏了無數的各種式樣的無價之寶,也可以說它是世界上一座最大的博物館。

圓明園的修建

滿族世代繁衍在東北流域,17世紀中葉,大舉進兵華北,徹底推翻了明王朝,自東北入關定都北京,奪取全國政權,建立了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統治王朝——清朝,由於清朝統治者入關以前在東北過著遊牧生活,冬季那裡是林海雪原,夏季則氣候涼爽。

入關後,他們對北京盛夏乾燥炎熱的氣候很不適應。紫禁城雖金碧輝煌、宏偉壯麗,但清朝皇帝感到那裡呆板憋悶,特別是在康熙初年,紫禁城發生過火災後,為了防火,也為了防止暴亂,砌了高高的宮牆。皇宮裡院院相套,再加上溪溝水流過於平緩,幾乎成了死水,當時對皇城曾有“紅牆,綠瓦,黑陰溝”之稱。

這使得皇帝們有些厭倦深囿高牆的宮廷生活,於是,從康熙初年,便開始修建園林。圓明園的位置距暢春園約一里多路,即今北京大學的北邊,清華大學以西。圓明園的總設計師名叫雷金玉,他是在修建紫禁城時被康熙看中但在實際建造中大多還是皇帝的看法,不論是康熙、雍正還是乾隆都親自指導,雷金玉十分欣喜。

為什麼叫“圓明園”不叫“長明長”、“方明方”?

圓明園始建於康熙四十八年,最初是康熙帝給皇四子胤禛的賜園。雍正即位以後,拓展原賜園,並在園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以及內閣、六部、軍機處諸多值房,夏季在此“避喧聽政”。乾隆帝在位期間新建了長春園。

“圓明園”,這一名稱是由康熙皇帝命名的。康熙皇帝御書三字匾牌,就懸掛在圓明園殿的門楣上方。對這個"圓明"雍正皇帝有個解釋,說“圓明”二字的含義是:“圓而入神,君子之時中也;明而普照,達人之睿智也。”意思是說,“圓”是指個人品質階級標榜明君賢相的理想標準。

雍正皇帝崇佛教,號“圓明居士”,並對佛法有很深的研究。康熙皇帝在把園林賜給胤禛(後為雍正皇帝)時,親題園名為“圓明園”正是取意於雍正的法號“圓明”。

圓明園介紹

該園的主要園林風景群,有著名的“圓明園四十景”、以及紫碧山房、藻園、若帆之閣、文源閣等處。當時懸掛匾額的主要園林建築約達600座,實為古今中外皇家園林之冠。

圓明園不僅以園林著稱,而且也是一座收藏相當豐富的皇家博物館。法國大作家雨果曾說:"即使把我國所有博物館的全部寶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這個規模宏大而富麗堂皇的東方博物館媲美"。園中文源閣是全國四大皇家藏書樓之一。

圓明園的陸上築面積比故宮還多一萬平方米,水域面積又等於一個頤和園,總面積竟等於8.5個紫禁城。

圓明園與江南名園仿建

乾隆皇帝南巡之後,在圓明先後仿建有四處江南名園。其中之一即福海西北的安瀾園。乾隆南巡時,曾以海寧的陳氏隅園作為行館,並賜名“安瀾園”。乾隆皇帝很喜歡該園結構佳妙,回京後就在圓明園四宜書屋左右,仿其位置進行改建和增建。園成之後,也題名叫“安瀾園”,當時仿建的另外三處名園,都在長春園內。一處在思永齋東院,仿照杭州西湖汪氏園而建的小有天園;一處仿照江寧(即南京)瞻園而建的如園;一處仿照蘇州著名園林而建的獅子林。

圓明園與乾隆

人們知道頤和園的諧趣園,仿惠山寄暢園建的,其實,當時在圓明園也仿建有寄暢園。建自康熙末年,雍正朝時叫桃花塢,曾是弘曆(乾隆)讀書的地方,書室叫“樂善堂”。此景,號稱有山桃萬株。

弘曆在長春仙館度過了他的快樂的童,他自長春居士。據說康熙、胤禛、弘曆祖孫三人相會牡丹臺,幾天過後,康熙派太監取走了弘曆的生辰八字,接著,康熙再次駕臨圓明園,並宣佈了一個不同尋常的決定,要將弘曆帶回宮中養育,老皇帝指名要看看弘曆的生母,他細細看了半分鐘之久,邊看邊說果是有福之人。

乾隆登基後,皇太后崇慶慈宣遊幸御園時,膳寢於此,乾隆題名長春仙館,仙館為傳說中神仙所居之處,意喻是祝願其母長壽,後來在圓明園東側建附園,亦以長春命名。乾隆對他的母親有很深的感情,母親為他帶來了洪福,是他年少時的深刻記憶。

圓明園結構(景點)

長春園

長春園南部以大型的水景為主體,整體佈置疏朗開,疏密得當。園門為長春園宮門,五楹,門外左右各有銅麒麟一隻(現僅存一隻,陳列於頤和園仁壽殿前)。過橋向北,經山口,即為園內核心建築——含經堂建築群。含經堂建築群規模富麗宏大,佈局參考紫禁城寧壽宮,是乾隆計劃退位後常居的處所。園東北角為獅子林(仿蘇州獅子林),再北即為西洋樓景區。

長春園西湖中,在白玉石圓形巨臺上建有三層殿宇,遠遠望去好似海市蜃樓一般。

長春園西洋樓景區

清帝為了追求多方面的樂趣,長春園北界引進了歐式園林建築,俗稱“西洋樓”。由萬花陣、養雀籠、大水法、觀水法等十餘個建築和庭園組成。由西方傳教土郎世寧、蔣友仁、王致誠等設計指導,中國匠師建造。建築形式是歐洲文藝復興後期“巴洛克”風格,造園形式為“勒諾特”風格。但在造園和建築裝飾方面也吸取了中國不少傳統手法。

建築材料多用漢白玉石,石面精雕細刻,屋頂覆琉璃瓦。西洋樓的主體,其實就是人工噴泉,時稱“水法”。它是成片仿建歐式園林的一次成功嘗試。一位目睹過它的西歐傳教土讚譽西洋樓:圓明園者,中國之凡爾賽宮。

海晏堂:是西洋樓最大的宮殿,十二隻獸麵人身銅像每晝夜依次輟流噴水,各一時辰(2小時),正午時刻,十二生肖一齊噴水,俗稱“水力鍾”。本來是以歐洲風格的裸體女人像,但乾隆皇帝覺得裸體女人不和中國的風俗就改為十二生肖銅像,用青銅製造。

圓明園:一個曾經最美、也曾最醜的地方

“獵狗逐鹿”

大水法:是西洋樓最壯觀的噴泉。下邊有一大型獅子頭噴水,形成七層水簾。前下方為橢圓菊花式噴水池,池中心有一隻銅梅花鹿,從鹿角噴水八道;兩傭有十隻銅狗,從口中噴出水柱,直射鹿身,濺起層層浪花。俗稱“獵狗逐鹿”。

圓明園:一個曾經最美、也曾最醜的地方

萬花陣

萬花陣:萬花陣亦稱黃花陣,是仿照歐洲的迷宮而建的花園。用四高的字圖案的雕花磚牆,分隔成若干道迷陣,因而稱作“萬花陣”。雖然從入口到中心亭的直徑距離不過30餘米,但因為此陣易進難出,每當中秋之夜,清帝坐在陣中心的圓亭裡,太監、宮女們手持黃色彩綢紮成的蓮花燈,尋徑飛跑,先到者便可領到皇帝的賞物。所以也叫黃花陣或黃花燈。清帝坐在高處,四望蓮花燈東流西奔,引為樂事。(通俗一點,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迷宮)

綺春園

綺春園早期曾是清怡親王允祥與御賜花園名為“交輝園”。到乾隆中期該園又改賜給大學士傅恆,易名“春和園”。乾隆三十四年歸入圓明園,正式定名為“綺春園”。嘉慶年間,該園的西部又先後並進來兩處賜園,一是成親王永瑆的西爽村,一是莊敬和碩公主的含暉園。

嘉慶先有“綺春園三十景”詩,後又陸續新成20多景,自道光初年起,該園東路的敷春堂一帶經改建後,作為奉養皇太后的地方;但園西路諸景,仍一直是道光、咸豐皇帝的園居範圍。

正大光明殿

正大光明殿是圓明園的正殿,皇帝每年舉行受賀、新正曲宴親藩、小宴廷臣、中元筵宴、觀慶龍舞、大考翰詹、散館鄉試及複試的地方。殿上懸雍正手書“正大光明”匾額。

勤政親賢殿

勤政親賢殿即養心殿西暖閣前室,位於正大光明東面,為盛暑時皇帝辦公之處,夏天,為避暑熱乾隆又把辦公和進餐的地方由“勤政殿”搬到殿東的“芳碧叢”,因為芳碧叢前面庭院裡奇石、翠竹林立,十分涼爽。

九州清晏

九州清晏位於前湖北岸與正大光明殿隔湖相望,最北為九州清晏殿;雍正帝、道光帝都死在九州清晏殿。

舍衛城

舍衛城位於水木明瑟東面,是園中專門開闢的一座小城鎮仿照古印度橋薩羅國首都的城池佈局而建,是供奉各種佛像和收藏佛經的地方。城前專門開設一條貫穿南北的買賣街,稱蘇州街,由宮中太監扮作商人開市叫賣。

福海為什麼叫福海?

福海之中的蓬萊瑤臺,取材於神話中的蓬萊仙島,原名蓬萊洲。相傳,秦始皇曾派遣一個名叫徐福的人,率領千餘名童男童女,出海東渡,去替他尋仙境、求仙藥,以企長生不老。這當然只能是“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而雍正皇帝則讓工匠在圓明園的東湖之中用嶙峋巨石堆砌成大小三島,象徵傳說中的蓬萊、瀛洲、方丈“三仙山”,島上建有殿閣享臺,“望之若金堂五所。玉樓十二”,並按“徐福海中求”的寓意,把東湖命名為“福海”。

安佑宮:是按照景山壽皇殿的舊建造的。用來祭奉康熙、雍正皇帝“神御”,是園內的皇家祖祠,是園內體量最大的一個建築物,位於福海東北海灣岸邊,是按照幻想中的仙山瓊閣建造的。這處建築的前部底座以漢白玉砌成"山"字形,伸入水中。每當清晨薄霧初起,該建築在煙霧中時隱時現,宛如瓊閣瑤臺一般。這處建築的格調和氣勢,是我國現存園林建築中所少見的。

圓明園:一個曾經最美、也曾最醜的地方

圓明園西洋樓

關於外界的評價

圓明園在清室150餘年的創建和經營下,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規模、傑出的營造技藝、精美的建築景群、豐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內涵而享譽於世,被譽為“一切造園藝術的典範”,被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稱譽為“理想與藝術典範”。

圓明園被搶劫燒燬

英法侵華頭目闖進圓明園後,軍官和士兵就瘋狂行搶劫和破壞。明園可搶的東西實在太多。在整個法軍營帳內滿堆著很多裝潢異常華麗的各色鐘錶,在士兵的帳篷周圍,到處都是綢緞和刺繡品。一個名叫赫利思的英國二等帶兵官,因在圓明園劫掠致富,享用終身,得了個“中國詹姆”的綽號。

據參與的目擊過劫掠現場的英法軍官、牧師、記者描述:軍官和士兵,英人和法國人,他們為了搶奪財寶,互相毆打,甚至發生過械鬥。因為園內珍寶太多,他們一時不知該拿何物為好,有的搬走景泰藍瓷瓶,有的貪戀繡花長袍,有的挑選高級皮大衣,有的去拿鑲嵌珠玉的掛鐘。工兵們帶著大斧,把傢俱統統砸碎,取下上邊的寶石。一些人打碎大鏡子,另一些人兇狠地向大燭臺開槍射擊,以此取樂。大部分法國士兵手掄木棍,將不能帶走的東西全部搗碎。

再次洗劫圓明園,是英國全權代表詹姆士·布魯斯以清政府曾將巴夏禮等囚於圓園為藉口,將焚燬圓明園列入議和先決條件。命令中將率領侵略軍直趨圓明園,縱火焚燒。這場大火持續了三天三夜。圓明園及附近的清漪園、靜明園、靜宜園、暢春園及海淀鎮均被燒成一片廢墟,英國侵略軍燒燬安佑宮時,因他們來得突然,主事太監又反鎖著安佑宮的大門,所以,當時有太監、宮女、工匠等共300人,被活活燒死在安佑宮。

其實,火燒圓明園的真正概念,不僅是火燒圓明園,而是火燒京西皇家三山五園焚燬的範圍遠遠比圓明園大得多。 這三山五園是:萬壽山、玉泉山、香山三山,清漪園、圓明園、暢春園、靜明園、靜宜園五園。 歷史上侵略軍火燒圓明園曾有兩次。第一次火燒圓明園是清咸豐十年,英法聯軍入侵北京。 清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清帝再次逃亡。在混亂中,圓明園遭到附近駐軍潰兵和匪民的趁火打劫。園內的古樹名木、木質橋樑以及建築地基中的木樁,全部被劫運往附近的清河鎮出售。

民國初期走馬燈一樣更迭的軍閥,都把圓明園作為取之不盡的建築材料場,溥儀時期的檔案留下了不少無奈的記錄:“軍人押車每日10餘大車拉運園中太湖石。”清室史料表明,圓明園內當時僅陳列和庫存的歐洲各式大小鐘表即達441件,劫後倖存的只有一件大鐘。據當時《泰晤士報》一則通訊稱:“據估計,被劫掠和被破壞的財產,總值超過600萬鎊”。實際上,被英法侵略軍搶走和破壞的物件,有很大一部分實屬無價之寶。

在法國拍賣會上遇上“圓明園”

2009年的時候,在法國巴黎大皇宮舉辦的拍賣會,拍賣其中兩個十二生肖獸首,一箇中國買家蔡銘超去湊了熱鬧,最終以一千四百萬歐元成交,拍完之後他以這兩件文物是非法的流出中國的贓物為由,拒絕付款,引起了全世界範圍內的一陣熱燥,從而也在中國掀起了一陣追討文物熱。

圓明園:一個曾經最美、也曾最醜的地方

現在的圓明園

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了北京,圓明園毀滅了,只剩下一堆廢墟。北京遭遇了搶劫燒火,很多宮殿與王府都沒有幸免,只有一個地方,和珅的舊邸,因為裡面住了一個人,愛新覺羅·奕訢,他又叫恭親王。( )

大文豪雨果寫下一封信,《兩個強盜》記下了那一年,兩個強盜帶著無數的中華珍寶文物回到了歐洲,圓明園剩下一片廢墟。近來總有一些人在鼓吹復原圓明園,我想,記憶如果可以被粉飾,痛苦如果可以被遺忘,那悲劇還將再捲土從來,不如留那個廢墟在那裡吧,讓後來的人記住,這裡曾經的故事。

圓明園的焚燬警示每一箇中國人:閉關必然落後,落後就要捱打。一個民族只有強大起來才能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一個國家只有對外開放積極進取才能不斷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