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波洛克

挑战波洛克

题图画 波洛克作品


一:故事(下午)

刷墙的机器人团队既高效也很负责,清场时把一罐罐没有用完的油漆整齐地码放在门廊的墙角。领头的那位叫做Atlas17世,他和所有建筑服务类机器人一样,没有人造的肌肉和皮肤,粗大的金属骨骼裸露在外,两只眼睛四周也没有覆盖物,说话的时候像两只铜铃一样随着脑袋摇晃。但是他的声音很悦耳,中气十足,并且带着一种高傲的贵族口音。他讲话时,文清总会发生一些错觉,感觉那么精致的声音不像从这个高大的机器人口中发出,而是来自于那两只不断摇晃的铜铃。

他被自己的队员尊称为Atlas17世,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一些古老的贵族血统,文清猜测,他是不是在历史上首次完成后空翻那位的后代呢?

她还真想请他在院子里来一个标准的后空翻,但又忍住了,觉得这有些不礼貌,同时着也是浪费公民社会资源的不良行为。文清和周玉成的新居所位于光荣之城东大区第九区的地面城区,家的院子直接建筑在地面上,主体建筑是两个半截废弃的地铁车厢,外加一辆古典货车车厢改建的厨房。两个车厢在很多年服役时显然不是同一条线路的,正北面的车厢是淡黄色,而在西面的车厢是大红色。红色的半截车厢主要功能是卫生间和卧室。淡黄色的车厢被改造成了起居室,与厨房链接。用作厨房的车厢可能是以前的垃圾车车斗,呈深蓝色。L形状的主体建筑的东边和南边,是一个开放的院子,被白色的线在地面上标识出来,表示这也是属于他们私有的居住范围。

搬进这个新家后,文清向居委会申请了刷墙机器人,她希望把新家的内部也刷成斑斓的图案。在机器人团队到来前一周,她就向社区服务中心提供了自己房间的图样和希望刷成的图案,卧室、洗手间、厨房与会客区都用了不同的植物花卉图案。这些图案被提前输入到刷墙机器人的大脑程序里,他们会主动计算所需要的油漆、作业面积和时间。

Atlas17世带领的这队机器人干起活来有条不紊,他们先在地板上铺上一张巨大的白布,防止喷溅的油漆将地板弄脏,然后再把所有靠近墙壁的家具都移开。文清则在院子里等着,她磕着一包瓜子,一边和自家的家务机器人周文朱迪聊着天,在此前文清给朱迪看了自己设想中几面墙的花纹图案,受到了朱迪的高度赞扬。朱迪的记忆存储中有一些关于绘画的知识,她认定文清给她的图案是一些极美的“分形”图案。

所谓分形图案,是2个多世纪前一位名叫Benoit B. Mandelbrot的数学家总结出来的。在20世纪下半叶,他出版过一本《分形、机遇和维数》的专著。希望用数学的方法,模拟自然界那些毫无规律的杂乱景象。如果利用计算机,输入不同的参数,就可以把这些数字内在的美感以分形图的方式呈现出来。这些图案与设计图、工程图完全不同,如果将分形图的局部不断放大,就会不断出现更加精细的结构,这些结构具有自相似性。如果为这些图案施以不同的颜色,就会形成各种美丽的画面。这些画面从数学的角度反映了这个纷繁复杂世界中一种和谐、统一的精神,这也正符合大建设时代之后当今社会的主流价 值 观。

Atlas17世的团队用了两个小时完成了他们的工作。临走时他再次摇晃着两只铜铃向文清确认:“您确认不用将地板上的防污布撤走?!”

“不,不用,我还需要等周先生回来再商议一下家具摆放的位置,等全部做完后,我们再来处理这些布,文清再次向他解释了一遍。

刷墙队用的“油漆”是一种慢干型的环保液态涂料,这种液体有着油漆一样的质地和效果,但没有任何会影响人体健康的物质,等它们全部干透需要5-8个小时。回到房间后,文清发现各个房间都和自己预想的一样。这种效果是完美、和谐而统一的。油漆发出的淡淡香味,让人心情舒畅。一切,都让人觉得应该如此,理所当然。

但是,她看见了地方平铺的那块白布,是那块放在起居室里最大的一块白布,它足足有三米宽,五米长。这块白布是利用一种可回收的植物原料制造出来的防水布,它材质有些像麻,但更加细密,柔软。在这块布上,飞溅了一些并不规则的颜料块。这些颜料块的厚度,形状都完全无规律可循,有几块巨大的红色、黄色、褐色被抛洒在布上,它们呈不规则的圆点、方块或者毫无道理的线条。

文清盯着这些白布上的色块,感觉到被一种野蛮的情绪击中了内心。她无法描述出这种感觉,这种感觉引导着她,使她有一种要把布上那些剩余的空虚处全部填满的冲动。这种感觉来自于内心某种原始的、未经管理、规划的情绪,它突然跳了出来,诱惑着自己。她觉得这种想法有些荒唐、有些危险,但是她无法控制自己不这么做。

文清吩咐朱迪把剩下的油漆罐都搬进起居室,码放在白布四周。她开始拿起一罐褐色的颜料,摇一摇,好像还有小半罐,她站在布旁边,将这罐颜料举着距离地面半米的位置,随着手的倾斜,就看着颜料成一条线(就像沥青)从空中向白布流下,在褐色颜料溅上白布的一刻,出现了一个灿烂的斑点,虽然是褐色的,但是她好像看见了一点光芒,就像在隧道中看见出口那样。她的心情从来没有这么高兴和激动,她迫不及待地想向那个出口处奔去。

这个野蛮的想法就像一点点杂草,它们快速在意识中蔓延生长。她随即将罐子移动着,褐色颜料滴落的线条、色块开始在白布上生长,就像一条灵敏的蛇正在迅速地爬行,它恣意妄为,毫无顾及,一直横行到自己所有生命的耗竭。这罐褐色的颜料还没有来得及走出画布,就用完了。文清根本难以停下,她赶紧拿起另一罐明黄,这一罐颜料所剩不多,她将它们一点接一点地往布上抖落,每一次抖落下的,仿佛就看见了一朵黄花瞬间盛开在原野。之后,是黑色,文清让它们像树枝、像裸露岩石的纹理、像冬天残留的荷叶、像春天狂纵的柳枝、像冬日被烈风吹得狂乱的海面、像一处远古时期无人光顾过的长着杂草的小小山坡,这些线条、纹理疯狂地在画布上生长,它们密不透风,重重叠叠,蜿蜒交错,并且如丝如带,如泣如诉,如梦如幻,如生如死。

朱迪认为,自己的女主人疯了。

这完全超出了一个公民的正常行为,并且,她这种具有破坏性的损害防污布的行为有道德堕落的嫌疑。

朱迪在忧心忡忡中度过了一个多小时,直等到了周玉成下班回来。一听到玉成的脚步声,她就迫不及待地奔向大门迎接玉成,在他还没有跨进屋前,就用早已组织好的语言,快速向他传递了事件本身和自己的担忧。

周玉成跨进起居室的那一刻,文清正将自己涂满颜料的手掌在画布边缘拍打,她最后在一个角上重重地拍打了一下,就像完成了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签名,然后站起身来。周玉成注意到文清的两眼发出一种自己从未见过的光芒,那种光芒有些野蛮、原始,更摄人心魄。但随即,她的眼神暗淡了下去,似乎无数的生命从中消失。文清似乎从另一个世界,返回了光荣之城。对着周玉成说:我做完了。这布,该扔就扔吧。

周玉成先看了看一屋子未干的墙壁和凌乱的家具,然后才注意到地上那副被文清极度污染过的防污布,他盯着看了有五分钟,然后对文清说:

“这是波洛克的作品啊!!!”

挑战波洛克

波洛克作品


二:故事(早上)

文清走进厨房,准备和朱迪一起做早餐。

但她发现朱迪正坐在厨房旁的椅子上,手脚僵直着。“你昨晚没有充电吗?”文清问。

朱迪没有理会她,两眼漠然地盯着餐桌那边——餐桌对面的墙壁上不是由Atlas17世们刷好的分形图。而是文清那幅《波洛克》。

“我为什么不会哭?”朱迪满脸失望地问文清,似乎也是在自言自语。

朱迪机械性地背诵着:“美国人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出生于1912年,1956年因车祸去世。17岁时波洛克就学纽约艺术学生联盟。35岁时,波洛克独创了“滴画法”。波洛克把未完全撑开的画布平铺在画室地面,然后将房屋用的珐琅颜料倾倒、滴注上去。”

这位家务机器人昨晚一夜没有充电,盯着文清的那块防污布看了一晚。

文清认为朱迪疯了。

“波洛克创立了行动绘画,这一绘画的重要意义是,改变了传统架上绘画的观念,绘画不再是美学的设计,而成了承担由内心支配的人的运动的载体;绘画不再是通过形象或形式来象征地表现情感,却成了画家情感流泻的直接记录,”朱迪继续机械性地背诵着:“其次,波洛克改变了传统绘画的空间,在行动绘画中不再存在前景和背景,传统的构图关系、空间关系都消失。他的画面中创造了一个无边际的整体,但这其中没有主题,没有中心,也没有主次。”

朱迪继续背诵完,然后抬起眼皮,问文清:“可是,为什么,我却看不懂?”

刚进厨房的周玉成安慰着她:“别沮丧,波洛克的任何一副作品,你不都可以再次临摹出来吗?”

“是的,我有3D打印程序,更不用说这样的二维图案了。”但随即,朱迪还是有些不放心,“我的问题是,他为什么要这么画?这么画的意义何在?”

“也许,他是在复写自己的意识世界,”文清一边思考,一边回答着朱迪:“波洛克用的是颜料和画布的方式,就像你们用数学和数字构筑和描绘世界一样。”

“而你看不懂的原因,在于你是理性的工具的产物,请原谅我用到工具这个词,我的意思是工具是一个中性词,”周玉成说。

“没有关系,我反正是你们家的佣人,不必道歉。请继续?”朱迪显得有些急躁。

“嗯,如果按照达·芬奇的美学理论,数学规范性是构成艺术表现所应该遵从的基本守则,可以说世界就是一种合理的数学关系,这种关系的和谐统一就是“美”的基本条件。整个宇宙中,自然领域都受到数量关系的支配。”

“那么,分形图是不是也揭示了这种自然规律?”

“对的,至少某些部分揭示了这些规律,并且用艺术方式展示出来。”

“那么,我为什么还是看不懂波洛克的画?!”

“我想,是因为波洛克的画不是分形图。我们不能用理性的数字思维去认定它,并且解释它。因为你是理性工具所创造出来的一员,分形图也是其中一员,对于你们的世界可以深入地理解。但对于感性的艺术作品,如果我们套用理性工具去解释,那是走不通的。达·芬奇虽然认识到数学规范性是艺术应遵从的原则,但是他也认为艺术与数学是两个范畴,数学研究的是事物的量,而艺术研究的对象是事物的质,艺术作品是这个世界的装饰物,它负责解释有关美的问题,而至于美是什么,用极度理性的工具是无法获得答案的。”

文清在一旁,喝着自己刚调好的咖啡。

她认为,玉成也疯了。

挑战波洛克

1950年第1号(薰衣草之雾) 波洛克作品


三:注释(有关波洛克)

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1912-1956),美国抽象表现主义(abstract expressionism)的代表人物。如同朱迪所背诵的资料所描述的,波洛克创造了“滴画法”而享誉世界。实际上,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文化的代表,波洛克的出现并受到欧洲人的崇拜,标志着美国现代绘画开始摆脱欧洲标准,在国际画坛建立自己前卫风格领导者的形象。

在那时,年轻气盛的美国正苦于没有核心价值观,常常被欧洲人瞧不起。这个国家便开始寻找自己的文化符号。同样年轻气盛的波洛克同志担负了这一重任,他有些秃顶,叼着半只香烟,虽然其貌不扬,甚至有些街头混混的范儿,但中年又有些油腻的波洛克却凭借自己的疯劲创造一个让美国骄傲的画派:滴画。

如果你还记得周星驰的《唐伯虎点秋香》中,老唐为了泡秋香作画的那个桥段,就一定对波洛克的画风有相似的理解。波洛克独创了“滴画法”,就是像唐伯虎那样,将颜料滴在画布上。与唐伯虎的方法类似,但使用的材质不一样。波洛克使用的是油漆或者油画颜料,这类颜料不溶于水。使用的画布,也不是宣纸。因此波扩克绘画中所形成线条更有质感,它们彼此并不交融,也不像水墨那样可以浸染在纸上。

波洛克的作画过程,有些像泥水匠,有些像泼粪的菜农,也有些像印第安用有颜色沙子作画的巫师。

他选择的画布通常非常巨大,因此,如果你仅仅在手机屏幕上观看,可能只能够粗粗感受一下。这些留在画布上纵横交错的颜料组成的图案具有激动人心的活力,画布的每一部分都承受同等的份量,他创造了一个均匀的,没有高潮的表面,观众的眼睛会不由自主地被在这些缠结的网状线条和色块吸引,在其中寻找有规律的线索(并同时希望可以找到,然后用自己坚固的知识结构告诉自己,他画的是美的!但往往这么做是徒劳的,就如周玉成所说的,我们不应用极度理性的工具去解释艺术作品)波洛克的画技法了人类大胆创造的意识,摆脱了一切传统而教条的知识约束。另一方面,他所留下的线条,更清晰地记录了作画的过程。我们的视线可以随着这些线条,体会到波洛克大叔当年酒醉之后的疯狂姿态。

1938年到1942年间,他为联邦艺术工程工作;1950年代到1960年代,他通过“文化自由议会”(Congress for Cultural Freedom)受到中央情报局的支持。

四:波洛克作品赏析。(请横过手机)

挑战波洛克

波洛克作品

挑战波洛克

波洛克作品

挑战波洛克

波洛克作品

挑战波洛克

波洛克作品

挑战波洛克

波洛克作品

挑战波洛克

波洛克作品

挑战波洛克

波洛克作品

挑战波洛克

波洛克作品

挑战波洛克

波洛克作品

挑战波洛克

波洛克作品

挑战波洛克

波洛克作品

挑战波洛克

波洛克作品

挑战波洛克

波洛克作品

挑战波洛克

波洛克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