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大美蓝田 这边风景独好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自古以来,坐落于灞水之滨的蓝田,便是文人墨客笔下常见的素材;如今,景色秀美的蓝田犹如一块璞玉,镶嵌在大西安“追赶超越”的进程中,用新美景展示着这座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昨日,记者一行走进蓝田,记录发生在这里的美丽变革。

看大美蓝田 这边风景独好

蓝田簸箕掌村美景如画

看大美蓝田 这边风景独好

蓝田的湿地公园 记者 翟小雪 摄

做绿色“加法”污染“减法”

“走,一起去河边走走,消消食。”夏日傍晚,蓝田县三里镇的居民王先生携妻女,开始了一天中最惬意的散步时光。“过去提起白牛河,人们想到的就是‘脏’。”蓝田县三里镇党委书记、白牛河镇级河长周锐告诉记者,白牛河全长18公里,流经三里镇的部分约11公里。由于以前没有架设雨污分流管网,河水受到污染。自2017年2月起,蓝田实施了截污纳管工程,从“管住每个污水口”到“管到每户居民”,把污水截流纳入污水截污收集管系统进行集中处理,让雨水和污水各行其道。

此外,还加大了河流两岸的生态治理,建成两个湿地公园。记者在现场看到,如今的白牛河水清亮见底,湿地公园附近的景观也显得精致美丽。

周锐表示,焕然一新的生态景观,不仅激发了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也让这里的百姓有了休闲纳凉的好去处。

白牛河的生态整治只是蓝田在水生态治理中的一个缩影。穿过弯弯曲曲的山路后,白牛河最终并入了蓝田区域内的灞河。而灞河对蓝田人而言,则是一条母亲河。蓝田人吃水、用水,一半都是靠灞河。记者在灞河两岸看到,这里种植着国槐、白皮松、银杏、灌木及其他花草,已建成滨河湿地公园,不仅河水干净,两岸也形成美丽的绿色景观。

近年来,蓝田持续不断做绿色“加法”、做污染“减法”,全面提升环境质量,不少市民为此点赞。

乡村有特色 环境更宜居

在蓝田,美丽乡村建设早已如火如荼。

在骊山南麓岭区绵延的沟梁之间,镶嵌着因地形得名的簸箕掌村。走进村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超级长廊,透过廊架的间隙,可以看到“现代巷”“幸福巷”等村巷的名称。而居住在这里的村民,也确如巷名一般,过上了现代化的幸福生活。

“以前可不是这样,村子三面环沟,群众居住分散,因村庄长期受滑坡等地质灾害威胁,生产生活极不方便。”该村村支书李志刚介绍说,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脚步,簸箕掌村率先启动了蓝田县规模最大的移民新村建设,300余户村民搬进了舒适的新型农村社区,享受城市社区般的教育、医疗和文化等公共服务。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相继建成投入使用。短短数年,簸箕掌村实现了向美丽乡村的华丽转变。

簸箕掌村还在区域内安装了无线网络,实现Wi-Fi全覆盖。目前,全村的天然气管道也已铺设完毕,预计8月通气。届时,该村将成为蓝田首个天然气全覆盖的村庄。

据了解,除了生活环境的改善外,该村实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破题农村“三变”之路,农民人均收入由2013年的2560元增长至2017年的13500元。

一场美丽变革 汇聚发展动能

如何打造大西安新美景,走大美蓝田之路?据了解,近年来,蓝田围绕美丽变革,开始一轮轮精彩“起跳”。围绕西安打造国际生态智慧宜居之都,坚持城乡统筹、“四化同步”,注重产城景一体、山水田交融、村社园统筹、文教卫配套,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共同发展之路。按照“五个美丽”的标准,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宜居美丽乡村。

实施滨河大道三期、西北家居展销中心等项目,建设汤峪温泉小镇、华胥家艺小镇。高起点打造玉山红酒小镇、葛牌红色小镇,规划辋川唐诗小镇、白鹿原影视小镇、蓝田通航小镇,“一镇一风格”凸显。

建成农村污水处理设施10处,建设清洁驿站、垃圾压缩站,垃圾分类逐步推开。涌现出全国传统村落石船沟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塘子街村、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村鲍旗寨村、中国美丽休闲农庄簸箕掌村。

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生态发展理念,推进“五路”两侧绿化,建成21.8公里关中环线最美绿色景观长廊。

新西安有新风景,看大美蓝田,这边风景独好! 西安晚报 记者 康乔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