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琉璃廠在狗年相逢,今年的廠甸廟會與衆不同

在年味兒越來越淡的今天,廟會是城市中的人們尋覓節日氣氛的最好去處。

相比起吃吃喝喝的喧賓奪主,民俗文化、非遺展示已在廟會中被冷落一旁。然而今年的廠甸廟會與眾不同,著實讓人眼前一亮。

與琉璃廠在狗年相逢,今年的廠甸廟會與眾不同

似乎並非每個城市每個鄉鎮都有廟會,先來說說什麼是廟會。

廟會,又稱“廟市”或“節場”,是中國民間宗教風俗,一般在農曆新年、元宵節、二月二龍抬頭等節日舉行。廟會起源於寺廟周圍,所以叫“廟”;又由於小商小販們看到燒香拜佛者多,在廟外擺起各式小攤賺錢,漸漸地成為定期活動,所以叫“會”。

廟會是古老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如今則大多與年節聯繫在一起。每逢大年三十至初六(每年略有變動),多場各具特色的廟會會在京城內上演。北京也是國內廟會文化傳承與宣傳最好的城市之一,逛廟會早已成為了人們春節期間的必選節目。

與琉璃廠在狗年相逢,今年的廠甸廟會與眾不同

廟會把寺廟的節日變成了區域性節日,把宗教的節日變成了世俗節日。獨特的求神活動、非宗教性的娛樂休息活動及集市活動進而自然而然的融入到了廟會當中。

摸石猴、打金錢眼、觀看舞獅表演、抖空竹、捏麵人、看雜技、踩高蹺等是廟會的主要元素。

但隨著經濟的發展與網絡的發達,幾十年來一成不變的風俗似乎不再受市民們的青睞,叫賣全國各地的小吃攤位成為了廟會上人氣最旺的部分。

與琉璃廠在狗年相逢,今年的廠甸廟會與眾不同

或許是出於扭轉這一趨勢的嘗試,今年的廠甸廟會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變,徹底取消了小吃與百貨攤位,完全靠文化底蘊撐起廟會的大旗。

與琉璃廠在狗年相逢,今年的廠甸廟會與眾不同

廠甸廟會與南京夫子廟、上海城隍廟、成都青羊宮並稱為中國四大廟會,並於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沒有地壇廟會的聲勢浩大、也缺少龍潭廟會山水相映的趣味,廠甸廟會以其悠久的歷史與內涵聚攏著人氣。

在舊京城的眾多廟會中,惟有廠甸的廟會,不以廟為名,是當時規模最大、京味最濃、最聞名遐邇和膾炙人口的廟會。解放後的廠甸廟會仍一直舉行到上世紀60年代初期,後不幸夭折,一下子偃旗息鼓37年。直到2001年才得以恢復。

與琉璃廠在狗年相逢,今年的廠甸廟會與眾不同

恢復後的廠甸廟會並非一帆風順,廟會地點幾經變動。經歷過在南新華街封路的熱鬧嘈雜,也體會過陶然亭內悠然寧靜的文藝氣息,今年的廠甸廟會,最終選定了南城著名的文化街琉璃廠。

與琉璃廠在狗年相逢,今年的廠甸廟會與眾不同

琉璃廠坐擁眾多著名老店,如槐蔭山房、茹古齋、戴月軒、萃文閣、一得閣、李福壽筆莊等,還有中國最大的古舊書店中國書店,以及西琉璃廠原有的三大書局——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世界書局等。而琉璃廠的鎮街名店非“榮寶齋”莫屬。

與琉璃廠在狗年相逢,今年的廠甸廟會與眾不同

琉璃廠古文化街被南新華街分為東西兩端。乘坐公交車在琉璃廠下車,廠甸廟會的大紅燈籠立刻映入眼簾。

與琉璃廠在狗年相逢,今年的廠甸廟會與眾不同

東西兩條步行街的入口處,大喇叭不停的廣播著今年廠甸廟會的特色:文化廟會,沒有小吃攤位。

絕大部分市民與遊客顯然早已知曉,年三十與大年初一的大魚大肉已經讓人們難以對街邊攤販提起熱情,而網絡的盛行也讓各種百貨不再稀缺,唯有老祖宗留下來的筆墨紙硯與書香,方能勾起對傳統節日文化的懷念。

與琉璃廠在狗年相逢,今年的廠甸廟會與眾不同

廠甸廟會定址琉璃廠文化街嗎,看重的就是其書肆與古玩字畫文化傳播。雖然這裡的書店從體量上講遜色於圖書大廈和王府井書店,但要說文、史、哲、藝術圖書那可毫不遜色。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中國書店了。

中華書店是1952年在北京設立的第一家國營古舊書店,收集歷代古籍、碑帖、拓片、舊書、舊報、舊雜誌等。

與琉璃廠在狗年相逢,今年的廠甸廟會與眾不同

以生產墨汁而聞名遐邇的一得閣,想必曾是不少人小時候學習書法大字所使用的品牌。

一得閣的墨水墨跡光亮、濃淡五色、書寫流利、濃度適中,頗受各書法名家的青睞,距今已有100餘年的歷史。

與琉璃廠在狗年相逢,今年的廠甸廟會與眾不同

不再有隨地丟棄的餐盒竹籤,告別了嘈雜無序的吆喝,除了三五親友間的談笑風生,這裡充滿著書卷氣息。人們紛紛步入一家家老字號中,或安靜欣賞文房四寶,或竊竊私語分享著其中的典故。即使並不精通書法藝術,也不妨礙一顆感受中華傳統的虔誠之心。

與琉璃廠在狗年相逢,今年的廠甸廟會與眾不同

與琉璃廠在狗年相逢,今年的廠甸廟會與眾不同

東西兩條三百多米長的步行街並不算長,中華書畫藝術卻活生生的在這裡躍然紙上。

與琉璃廠在狗年相逢,今年的廠甸廟會與眾不同

與琉璃廠在狗年相逢,今年的廠甸廟會與眾不同

琉璃廠夯實了廠甸廟會京城頭牌的地位,廠甸廟會則將琉璃廠的文化底蘊發揚光大。吃吃喝喝只是過大年的一部分,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文化精髓,才是廟會真正的寶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