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已至,出梅入伏——防溼、避暑、勿貪涼

小暑已經過了幾日,淅淅瀝瀝的天氣逐漸放晴。氣溫也明顯升高,盛夏正式到來了。

小暑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第十一個節氣,夏天的第五個節氣,表示季夏時節的正式開始。暑,表示炎熱的意思,小暑為小熱,還不十分熱。意指天氣開始炎熱,緊接著就是一年中最熱的季節大暑,民間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說。由於出汗多,消耗大,再加之勞累,人們更不能忽略對身體的養護。

小暑已至,出梅入伏——防溼、避暑、勿貪涼

小暑有三侯,一候溫風至,是說迎面吹來的風裡都帶著熱的感覺。二候蟋蟀居宇,此時連蟋蟀都躲到屋宇下避暑了。三候鷹始鷙,此時氣溫炎熱,老鷹會把幼鷹帶出鳥巢在高空中翱翔飛行學習獵食。

還記得夏至節氣嗎?陽氣盛極而陰初生,陽氣好比一天正午時的太陽,到小暑時節,雖然氣溫越來越熱,但陽氣卻已開始斂降。當地下的陽氣全升浮到地面以上,並開始斂降,慢慢囤積得足夠多後,就會在天地間熱而化溼,也就是“上蒸下煮”的出處,人好似蒸籠裡的包子,從裡到外都溼漉潮溼。

暑多挾溼,民間常說:冬不坐石,夏不坐木。指的就是小暑過後氣溫高,溼度大,露天的木凳經過雨淋,水分較多,表面看上去是乾的,可是經太陽一曬便會向外散發潮氣,坐久了便會誘發疾病。

這也是為什麼小暑後很多人會覺得胸悶,氣短,頭身困重,其實這都是溼氣重的表現,尤其是長期待在空調房中,更容易外寒入侵。不少體質較弱的人,風寒溼證也會在小暑後發作或加重,比如頸肩痛、腰腿痛、風寒溼感冒等。

另外,夏季不自覺會進食生冷,更會導致寒溼內生,如果一直持續到秋天,秋天的收斂之氣會進一步把溼氣凝聚,當體內溼氣得不到正常輸布後,一方面會聚溼生痰影響肺氣宣降而咳嗽;一方面會影響體內津液輸布,這就是為什麼秋冬之時,上呼吸道疾病反覆發作、遷延不愈的原因。

陽氣極盛的三伏天裡,最好的借天力的方法便是三伏貼。很多人只知道它可以冬病夏治,但只要正確的辨證選穴,還可以調暢氣機,促進水溼運化,提升機體的免疫力。小暑後,用三伏貼來阻止夏溼伏留,絕對是事半功倍。

總體來說,一防溼,二避暑,三勿貪涼傷陽,便是這幾日的要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