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藍皮書-「默克爾4.0政府」新動向:放棄溫和立場 懷疑主義興起

德國藍皮書-“默克爾4.0政府”新動向:放棄溫和立場 懷疑主義興起

 《德國藍皮書:德國發展報告(2018)》新書發佈會現場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德國藍皮書-“默克爾4.0政府”新動向:放棄溫和立場 懷疑主義興起

 《德國藍皮書:德國發展報告(2018)》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中國社會科學網上海訊(記者查建國 夏立 郝靚)7月6日,由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組織編寫、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德國藍皮書:德國發展報告(2018)》在滬舉行新書發佈會。藍皮書聚焦“默克爾4.0政府”的內政外交走向,對德國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形勢進行跟蹤介紹與分析,為了解和研究德國提供最新的信息、動態、發展趨勢以及相關學者的觀點。

同濟大學副校長吳志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總編輯楊群出席發佈會並致辭,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主任鄭春榮對《德國發展報告(2018)》進行介紹,中國前駐德大使梅兆榮作題為“當前中德、中歐關係新動向”主旨報告,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副主任胡春春主持發佈會。

吳志強表示,當前國際形勢十分複雜,全球性問題不斷湧現,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全球性問題的解決貢獻了中國智慧、提出了中國方案。中德第五輪政府磋商即將在德國首都柏林舉行,預計在這次磋商中,在中德全方位戰略伙伴關係的定義框架下,中德關係還會繼續向前推進。希望學術研究能夠為中德關係走上一條更加科學、合理、智慧的道路,兩國未來攜手發展、實現互利共贏,作出重要貢獻。

  • 德國內政外交呈現新動向

2017年,德國政局跌宕起伏。隨著德國另類選擇黨作為第三大黨首次進入聯邦議院,德國迎來了6黨體制,這也造成新政府組閣過程一波三折。在經歷了德國史上最長的組閣過程之後,默克爾領導的基民盟/基社盟和社民黨終於在2018年3月14日再次組成大聯合政府,新政府在《聯合執政協議》中確立了“歐洲新覺醒、德國新動力、國家新團結”的目標。

2017年,德國經濟表現出色,國內生產總值增長2.2%,失業率降至5.7%。2017年,德國公共財政連續四年實現盈餘,為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贏得了空間。面對來自國內外多方面的挑戰,德國政府提出了加強公共設施和工業基礎建設、促進教育與科研、健全競爭秩序、完善社會保障、反對貿易保護主義、開展國際合作等一系列政策,以期對提高經濟增長潛力、保證社會公平、維護歐盟團結和穩定國際秩序發揮積極影響。2018年,德國經濟表現將主要取決於需求側,預計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為2.7%。

2017年,歐洲一體化改革迎來機遇之窗,德法軸心重新啟動,法、德、歐盟三支力量為一體化改革注入動力,歐盟有望在安全與防務、歐元區改革等主要議題領域取得進展。德美關係方面,在“美國優先”的口號下,特朗普政府奉行貿易保護政策,承擔北約防務的意願有所下降。隨著世界權力中心的轉移,跨大西洋夥伴關係在維繫國際秩序、捍衛西方自由和民主價值理念的過程中依然是德美雙方最重要的戰略資源。

在中德關係方面,2016年,德國首次成為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最大接收國,而且中國對德國的年度直接投資額首次超過德國對中國的投資額。尤其是近兩年來,中資企業對德國高科技公司的併購潮引發了德國社會各界的擔憂和激烈反應。2017年,德國政府一反過去溫和立場,率先收緊了海外直接投資的審核控制。德國國內逐漸出現一股“懷疑主義”思潮,這股思潮正在推動德國對華外交進行新一輪的調整。

  • 政黨體制碎片化程度日益加劇

報告指出,2017年聯邦議院選舉之後,聯邦政府不僅經歷了耗時最長的組閣過程,期間還伴隨著極其激烈的黨內紛爭,尤其發生在社民黨內部。這表明,德國的政黨體制至少在聯邦層面未能實現選民決定的組閣形式。德國政黨體制碎片化程度日益加劇,未來極有可能導致複雜又漫長的組閣談判。

有鑑於此,新組建的聯合政府把國內政策重心放在民生問題上,重點解決國內社會分化,力求重塑德國社會的團結。雖然德國經濟實力給了新政府財政上的行動餘地,但是新政府能否在未來三年多、國際形勢不確定的背景下,保持德國經濟增長的同時,使底層民眾有更多獲得感和安全感,是擺在新政府面前的現實挑戰。

與此同時,德國政治精英比以往更加認識到德國在這個日益不可測和不確定世界格局中的責任,鑑於能力極限所在,在美國變得不那麼可靠的背景下,德國把重心放在了重振歐盟上。但是,歐盟依然面臨著各種內外挑戰,例如,在難民問題上的東西分歧,尤其是歐盟與波蘭、匈牙利在法治等問題上的分歧以及在財政問題上的南北分歧。

目前,在德國再次組建大聯合政府後,歐盟可以說迎來了改革的“窗口期”,但是留給德國與歐盟的時間並不多,因為夏季過後,歐盟就會進入2019年歐洲議會選舉的競選階段。如果不能在英國脫歐、歐盟改革等議題上儘快取得突破,無異於又會給歐盟內的民粹主義勢力提供新的競選彈藥。

  • 經濟連續四年穩定回升

報告指出,2017年德國經濟保持了連續四年的穩定回升,且回升勢頭有所增強,國內生產總值為32672.6億歐元,同比增長2.23%。2017年,德國經濟的持續回升主要得益於建築業、公共服務、教育與衛生業以及貿易、交通與餐飲旅館業的超比例增長;德國推進“工業4.0”和數字化進程的生產效果尚未完全顯現,有待觀察;建築業持續擴張的勢頭和量化寬鬆政策有關,未來勢頭將有所減緩;公共服務、教育與衛生業的擴張反映了德國政府的政策取向,預計在今後若干年內仍能保持高於國民經濟各部門平均水平的增長;從貿易、交通與餐飲旅館業的擴張中可以看出德國經濟以及公眾對經濟信心的恢復,由此可望產生進一步的經濟增長活力。

“工業4.0”並不是一個封閉、只針對某個國家的概念,而是一個需要跨地區、跨國界協同合作的戰略。只有在不同國家之間建立起一個長效合作網絡,才能保證企業在“工業4.0”生態體系中找到最合適的合作伙伴,而知識以及專業性資源的跨地區流動,可以激發創新靈感,進一步推進各方發展。

近年來,歐盟各國在創新政策上獨立、分割的時代已經成為歷史,歐盟層面的創新政策日益重要,國家之間在政策方面的合作越來越密切。對於這一點,德國早已有了足夠的認識,繼續加強與不斷髮展其科研創新政策的歐洲維度,這也符合德國的利益。除了與法國和意大利的雙邊合作,2017年,德法意三國又將“工業4.0”的合作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10月,三個國家的代表在德國最終敲定了“標準化”部分的路線圖。三個國家的合作成果將與歐盟委員會以及其他歐盟國家共同分享。

  • 國內難民問題凸顯

報告指出,歐洲難民危機爆發以來,德國接收了大量來自敘利亞、伊拉克、非洲等地的難民。其中,2015年、2016年和2017年,德國分別接收了89萬名、28萬名和20萬名難民。相對於德國8250萬人的總人口數而言,此番接收的難民群體數量相當龐大,使得德國儼然已轉型為全球第二大移民國家。難民危機對德國的邊境控制、緊急收容住所、基礎和醫療供給、難民登記過程、避難程序、難民相關的基礎設施、人員及其相應的職責、安全和懲罰等多個方面都提出了新的巨大挑戰。為了讓這些外來難民儘快融入主流社會,德國政府修改、擴充原有的融入政策和措施,也推出了一些新的方案。

德國政府自2015年起推出了不同類別、不同層次、不同目標的語言課程,幫助不同來源國、具有不同文化水平及職業技能水平的難民儘快掌握德語,達到他們所需的語言水平。從課程參與情況、考試通過率等數據可以看出,這些語言課程具有較高質量、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隨著難民危機的爆發,大量難民湧入德國,相關課程位置不足、教師短缺等成為德國政府在制定難民融入政策時必須面對的問題。

語言是難民融入的關鍵基礎,掌握了德語,難民才有可能成功融入勞動力市場或接受所需的教育和培訓。2016年起,德國政府為仍處於避難程序審理中的難民(安全來源國難民除外)提供了10萬個福利性質的工作機會,允許難民低門檻進入德國勞動力市場並積累工作經歷。但是,在打通融入課程與職業學校或大學方面仍顯示出不足。此外,德國自稱是一個融入國家,然而許多現實的討論依然顯示出,與此相關的社會意識轉變還沒有完成。因此,如何加速德國本土的接納文化發展和意識轉變,成為難民融入德國社會的制約條件,因為只有接納文化得到發展和意識得到轉變才能獲得長期穩定的社會和諧發展。

  • 中國在德國非金融直接投資大幅增長

報告指出,中國對德國的直接投資從2010年開始大幅增長,2011年邁上第一個臺階,2011~2015年,年度投資額穩定在10億~20億歐元。2016年,中國對德直接投資出現井噴式增長。當年,有56家德國企業被來自中國內地和香港的投資者併購,比2015年增加了19家,投資額竟高達110億歐元。德國成為中國在歐洲最大的對外直接投資對象國,佔中國在歐洲投資額的31%。年度中國對德直接投資額首次超過德國對華直接投資額。

截至目前,82%的中國在德國直接投資以併購實現,這種形式使中國企業得以迅速進入市場或獲得專有技術、品牌和其他資產。但德國也是中國企業進行綠地投資的主要對象國。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的2016年外商投資報告顯示,2016年共有1944個綠地投資項目落戶德國,超過40%的投資項目來自歐盟國家。中國在德國綠地投資項目(不含併購)達281個,同比增長48%。在歐盟以外的國家中,中國在德國的綠地投資項目數量居第一位,連續三年成為在德國投資項目最多的外資來源地。

報告指出,中國投資預計將創造至少3900個工作崗位。中國企業投資的主要領域為商業服務與金融服務(達27%),其次為機械製造與設備(11%)、電子與半導體行業(10%)和汽車行業(10%)。近年來,中國企業在研發、金融和其他高附加值服務方面的綠地投資不斷增加,形成新的趨勢。

近年來,中德兩國經貿發展迅速,而且相互間的重要性愈加凸顯。德國聯邦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又一次成為德國最大的貿易伙伴,中德貿易額達到1866億歐元。從1975年至2014年,法國一直是德國最重要的貿易伙伴,2015年美國取代法國成為德國最大的貿易伙伴。而中國則在2016年、2017年連續兩年成為德國第一大貿易伙伴。德國則是中國在歐盟最重要的貿易伙伴,中歐貿易的1/3來自中德貿易。

編髮:馮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