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香频惹乡思切,游子心花变泪花——潍坊肉火烧

红火泥炉矮马扎,垂涎方落瘾根发。

肉香频惹乡思切,游子心花变泪花。

——郭顺敏《题潍坊肉火烧》

潍坊地处鲁中要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古就是商贾云集的大商埠。老潍县的大集容十万之众置白浪河之畔,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物资交流极大地推动了乡邑的富庶。乾隆年间,郑板桥时任潍县县令,由于他勤政为民,经过一番励精图治,潍县已成当时清朝工业重镇,达到了潍坊在历史上的巅峰水平。潍县大集应运而生,火烧也便在那个时候开始在民间流行。

肉香频惹乡思切,游子心花变泪花——潍坊肉火烧

中国地大物博,饮食文化南北差异很大,在对历史的传承中,催生出了中国八大菜系。火烧,在饮食版图里最多是一种点缀。但潍坊人,却把火烧吃出了另一种味道。

在外地人眼中,肉火烧与所谓的肉烧饼相仿,不过是一个烧饼里面包了肉馅而已。然而在潍坊,肉火烧和肉烧饼完全是两种东西。肉烧饼一般如人脸大小,皮薄而软,皮鼓鼓的,像大金鱼的肿眼泡,里面是肉馅。肉火烧秉承传统的馅料配比,采用现代的工艺精心烤制而成,具有皮酥柔嫩、香而不腻等特点。

肉香频惹乡思切,游子心花变泪花——潍坊肉火烧

刚出炉的潍坊肉火烧,色彩艳丽,火烧散发着面香、馅香、火燎香。刚出炉的肉火烧呈碗口大小,因热气和肉馅的充实而饱满,圆滚滚的却看不到捏合的痕迹,略扁平,颜色呈金黄色。肉火烧的皮很薄,咬一口却发现,外焦的面皮咯咯作响,大葱与鲜肉在高温下的组合,香气十分浓郁,原来这薄薄的一层皮竟是由好几层更薄的皮组成的,这就是专门加工的酥皮。让人不禁感叹制作者手艺之精良。

肉香频惹乡思切,游子心花变泪花——潍坊肉火烧

潍坊肉火烧是外地人的叫法,潍坊本地人都叫老潍县肉火烧, 主要以城隍庙肉火烧最为出名。皮薄如纸,外焦里嫩,这就是城隍庙肉火烧的特色了。要做到这八个字,可不是容易的事。

肉火烧分为包馅和烘烤两部分。皮薄如纸,考验的就是包馅的人的手艺。肉火烧皮太厚,吃起来没有肉香的满口感。包馅的人必须在年复一年的包馅过程中慢慢的练出手艺,一个十年以上的包馅工人,才勉强合格。皮越薄,来吃的人也就越多。口碑相传,店里的生意也会越来越好。

肉香频惹乡思切,游子心花变泪花——潍坊肉火烧

外焦里嫩,不仅考验烘烤师傅的技术。和面、炉子都要有讲究。现在技术发达了,好多人用电炉烤制,但这样与土炉烤出来的味道上有很大差别。城隍庙肉火烧依然坚持用土炉。

土炉分上下两层,上面一层温度低用来给火烧定型,下面一层连着炉膛,炙热的炉火迅速把食物烤熟,烘烤的师傅必须在几分钟的时间内,迅速给火烧翻面并调整位置,火候的拿捏、时间的把握都是做好一个肉火烧必不可少的因素。

肉香频惹乡思切,游子心花变泪花——潍坊肉火烧

炉膛里一般是十几个火烧同时烤制,火烧叉是种非常实用的工具。一个真正的烘烤师傅,随着年岁与经验的增加,才会把外焦里嫩这四个字诠释出来。

每天早晨,无论哪个火烧铺子前面,都排着长长的队伍,搭配上咸粘粥,一碗美味粥配上一个唇齿留香的肉火烧就可以大快朵颐了。岁月如织,百年老店的人换了一批又一批。潍坊肉火烧在当地的地位依然难以动摇,与这座城市的人交织在一起续写最古老的饮食传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