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時代,人文教育爲何依然重要?

科技时代,人文教育为何依然重要?

本文為瑪莎·納斯鮑姆《反對功利教育》的書評,部分內容為轉述和改寫。

1.比就業和經濟更值得關心的是人的幸福

科技高速發展,機器將使人大量失業,父母擔心孩子的未來,要靠教育解決問題。唯有讓孩子贏過他人、贏過機器,將來才有希望。

各個國家關心經濟,注重科學與技術教育,力圖培養出有競爭力的員工,商業精英、創業天才、金融巨鱷——所有能夠獲得巨量財富的人被視為社會中的成功者。

這樣的情況遍佈世界,卻存在著極大的問題和風險,教育除了幫助人們找到好工作,推動經濟發展外,本應做得更多。《功利教育批判》這本書正是呼籲人們正視這個問題,要重視人文教育,中國教育界整體上對此的關注和實踐還尚顯不足不足。

這本書的作者瑪莎·納斯鮑姆是美國政治哲學家,長期研究發展中國家的問題,女性、未成年人、殘障人士、動物保護、環境等方面的問題,對於教育問題也十分關注。她像所有持人本主義的人一樣提出,經濟發展不應該是國家的首要目的,而只是讓全民幸福的手段。

職業教育也不應是教育的唯一面向——一個人有多重角色,不僅是工作者,還是一個有自己人生和夢想的個體,家庭中的一員(子女,夫妻,父母),他人的鄰居、朋友以及一個國家的公民乃至世界公民,教育除了教授職業所需,還需要加入人文的成分,讓受教育者能夠更好的為他們未來的多種角色做準備。

人文教育最重視的三點能力是批判性思維、同情心和想象力。一個人要能夠反思自己的生活,還要有能力對權威持懷疑態度。我們的社會特別強調競爭,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過分強調競爭可能會在教育中喪失同情心,不是把他人也看成一個需要尊重和關懷的人,而是一個可以利用和操縱的對象,這樣的人越能夠跑贏越是教育的失敗。想象他人處境的能力,想象不同可能性的能力則是一切創新和進步的基礎。

2.被忽略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今年一個很火的教育紀錄片《極有可能成功HTH》來到中國,雖然要付費,關心教育的人們還是組織了一場又一場放映,我在其中觀察到非常有趣的現象,人們更多的關注PBL的教學模式,被結尾處的機械裝置所震撼,但少有人談PBL的目的和片中展示的戲劇項目。

PBL是一種方法,當明確瞭解目的的時候,能讓你更快的實現它。它是個好東西,但歸根結底它只是一套方法,一套工具,而不是目的本身。能夠提供目的的,恰是人文教育,我在紀錄片中展示戲劇的部分正看到了HTH學校的人文關懷。

學生們用古希臘戲劇的方式講述了馬拉拉的故事,第一次看紀錄片時槍聲響起,擊中馬拉拉的時候,我還掉了眼淚,它讓我想起其背後的故事。

就在不到十年前,塔利班武裝佔領了巴基斯坦斯瓦特縣,馬拉拉的家鄉,他們禁止所有女孩兒上學。1997年出生的馬拉拉即將失學,無法讀書,但她沒有接受命運,開始公開發表演講,要求教育權利。第一次在俱樂部裡演講時是2008年,她只有11歲。同年,BBC希望對女孩失學事件做深入報道,希望有女學生匿名為他們書寫博客,講述自己的失學經歷,當地所有的女生都因為懼怕塔利班報復而拒絕了,唯有馬拉拉在父親的鼓勵下,提供了用於報道的材料。

在之後的數年裡,馬拉拉持續通過公共媒體呼籲給予女孩平等的教育權,她因此獲得了一些獎項和影響力,同時也受到了塔利班的威脅,來自網絡上的,從門縫塞進來的信還有電話恐嚇。2012年塔利班在一次集會上決定殺死馬拉拉。

當年10月9日,馬拉拉在放學回家的路上,遭到蒙面匪徒三次槍擊,其中一顆子彈穿過頭部,頸部最終留在了肩膀裡,馬拉拉一度昏迷不醒。HTH的戲劇中表現的正是這個場景。

慶幸的是,經過巴基斯坦和英國醫生的治療,馬拉拉脫離了危險,但直到半年後才在最後一次手術後恢復聽力,回到正常的生活。這次槍擊造成了巨大的影響,馬拉拉和她的教育平權理念得到了奧巴馬,潘基文等公共人物的聲援,超過200萬人簽名請願讓巴基斯坦通過了第一條教育權利法案。

馬拉拉也因此在2014年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成為了該獎史上最年輕的獲獎者(17歲)。之後她依然四處奔走繼續為教育平權努力。

一個為教育平權而奔走的諾獎得主,出現在教育紀錄片裡,卻被一群對教育感興趣的人忽略,這個現象本身就值得反思。這種視角的盲點是我們一貫的人文性缺失導致的並將反過來繼續作為盲點存在下去嗎?

納斯鮑姆在書中指出,經濟發展和政治自由、醫療、教育增長的關聯很少,也就是說經濟發展可能和社會不公同時擴大,並不必然讓所有人都過上有尊嚴的生活。以經濟增長、職業培訓為目的所建立的教育體系是片面的,培養出的只是工具性的人。

如果我們看到HTH時只想到AI時代如何讓自己的孩子在競爭中勝出,既不顧及從工業革命到當下幾百年間無數因為技術進步而失敗、失業的人們的處境,也不關心這個社會如何對待那些邊緣人,那些處境不佳者,我們的教育就不是極有可能成功,而是已然徹底失敗。

因為我們丟掉了教育最核心的反思精神,同情心和想象力。

3.如何過一個經過省察的人生:從蘇格拉底到李普曼

好在我們還有著另一套更為深遠的教育傳統:蘇格拉底、盧梭、杜威、泰戈爾等先賢提供給我們許多培養這些能力的理念與方法。納斯鮑姆花了三章的篇幅介紹這些內容,為我們呈現了一部人文教育簡史。

蘇格拉底說,未經省察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他十分重視辯論的價值,甚至為此失去生命。兩千五百年過去,我們仍會認同蘇格拉底,相信應該激發人們思考和辯論,而不是聽從傳統和權威。但是現在的教育更多的是標準化考試,它無法考察反思的能力,只有課堂辯論和更細緻的評估學生論文才能瞭解學生的批判性辯論的技能。

而如果人們沒有上述種種自我省察能力,民主制就會有許多問題,蘇格拉底認為:

第一,缺乏自我省察會造成目標的模糊,人們為什麼生產,為什麼戰鬥,城邦的最高利益為何?沒有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就無法得出清晰的答案。

第二,缺乏自我省察的人們太容易受到影響,會被煽動。他們會屈從權威和同伴的壓力,被髮言者的名聲,文化,權威影響,被同伴普遍持有的觀點所影響,批判性質疑卻完全是反權威的,不管階級,名望,威信,也不管人數,只管辯論中的論點、論證是不是有力。

第三,缺乏自我省察的人們往往互不尊重。

“人們把政治辯論看做體育競賽,很可能將另一方看成敵人,希望對方失敗,甚至希望對方受到羞辱。他們根本不想尋求和解,也根本不想尋找共同點。蘇格拉底對待對話者的態度卻和對待自己的態度完全相同。人人都需要接受檢查,在論點面前人人平等。在辯論中,找出共同的想法和一致的觀點,有助於公民同胞得出共同的結論。”

更好的辯論態度是“尊重互相對立的見解,關心雙方的觀點和可能存在的共同點,而不是將討論僅僅看做一種自吹自擂,申明主張的方式。這種教育將他者人性化,使學生將對立面的人看做是有理性的生命,至少在某些方面和自己一致。”

這種能力當然有利於一個良好的社會氛圍,有意思的是,它其實對於經濟的成功也有好處。有一些商學院的教師認為NASA和其他一些大公司的災難性失敗就源於人們一味的順從權威。

商業的第二大要素創新,也需要人文教育增強想象和獨立思考技能,這些技能對於保持一種成功的創新文化至關重要。

更重要的,批判性思維有助於保持一種良好的政治文化,造就尊重個人異議的文化,避免人們傾向於服從權威和同伴的壓力。泰戈爾在一次演說裡表達了這樣的觀點:“社會生活的官僚化以及現代國家無情的、機器般的特徵,壓抑了人們的道德想象,使人們默許暴政時毫無良心的刺痛。如果不想讓世界徑直走向毀滅,思想的獨立便至關重要。

人們日益容忍自己被用作一臺龐大機器上的零件,去完成國家當局的各種計劃。只有充滿活力的、批判性的公共文化,才有可能遏止這種有害的傾向。”

有些社會要應對基於種族,種姓,宗教,地域,階層,性別等的歧視和偏見,更需要互相尊重的理性討論氛圍。

蘇格拉底思想就既是一種社會實踐,也可以看成學校或者教育的一部分。要想培養學生的能力,可以採取以下幾種辦法:

1.一些哲學教材可以提供基本的起點,培養學生賦予靈感的探索和積極的思考。柏拉圖的對話錄就是不錯的材料。

2.形式邏輯也非常有益,可以用於分析從報紙社論到政治演說當中的各種議題;

3.學生應該在課堂辯論和論文寫作中運用所學

這種辯論方式與聰明與否無關,它是習得的,也只有學習和實踐,這種作為公民素養和政治參與的能力才能得到更充分的培養。當然這就要求教師具備多種能力,可惜在歐洲和亞洲很是少見,上課依然是大量講授,對於作業的反饋也很少。

慶幸的是,蘇格拉底式教育的各種模式,作為被動式學習的對立面,在許多地方被實踐著,從18世紀開始,這些實驗在歐美,在印度的不同地方獨立展開,又大大地互相影響,互相借鑑。這些教育實踐者的改革動力都是意識到死記硬背的教育和學生的被動性對他們的公民素質和人生沒有好處。

盧梭在《愛彌兒》當中強調了恢復少年自治能力,使他獨立思考依靠自己解決問題,不依賴權威,但盧梭沒有真正的實踐。而和他同時期的一些教育家則按照各自的教育觀創辦了學校。

瑞士的約翰·佩斯特拉奇(1746-1827)反對灌輸式的教育,認為那是在培養順從聽話的民眾,長大後往往會服從權威,絕不提問。他要做的是通過發展兒童各種天生的批判能力,恢復他們積極的、探索性的思維。他也特別重視培養學生的同情心和愛心,重視教育平等,還是“問題課”的發明者,雖然在那個時代,他的理念太超前,創辦的學校都失敗了,但是歐美的許多人受到了他的影響。

德國教育家弗里德里希·福祿貝爾按照佩斯特拉奇的精神進行了早期教育改革。他是“幼兒園”的創始人和理論家,和我們今天早早讓孩子接受技能訓練不同,他主張兒童在同情與愛的環境中做遊戲來了解和展示自己的能力。通過操縱物質對象,兒童就能夠學會積極的思考和掌握他們的環境,他的教學法鼓勵兒童積極主動、探尋和提問,而不僅僅是接受。

美國的布朗森·奧爾科特,在1834年創立了坦普爾學校,給三十個學生上課,他始終採取提問法而不是講述法,教師會鼓勵學生自我省察——從思想到情感。他說:“教育的過程,就是啟發心靈內的思想,使之聯繫外界事物,再返回思考心靈本身,來認識事物的真實形態……教育是一種自我實現。”

他還重視詩歌對情感發展的作用,常常在課堂上朗讀和講解詩歌。他也重視辯論,教孩子對自己的思想負責,這樣的教育塑造了重視自我省察、個人責任感的個體。

赫瑞斯·曼,杜威之前美國公共教育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創辦了安提克學院。他主張廢奴,婦女平權,倡導全民教育,主張每個人都應得到免費的文科教育而不僅僅是勞動訓練,主張在全美建立免費圖書館,他的改革聯繫著平等主義。他也反對死記硬背的教學,認為單靠模仿而沒有理解,兒童根本就不能學會閱讀,受到蘇格拉底的影響,安提克學院是最先重視課堂討論的學院,甚至提供了教師指導下的獨立研究課程。

約翰·杜威則是在美國實踐蘇格拉底是教育最有建樹的人,他教學的核心目標是造就積極、有求知慾、有批判精神、彼此尊重的民主公民。他對經典“鉅著”持懷疑態度,因為他目睹了這些書籍變成了權威,攀附名人代替了真正的智力思考。

他認為傳統教育的核心弊病,就是鼓勵學生的被動性。學校被看成了聽課和吸收的地方,重視聽講甚於分析、考察和積極地解決問題。他理想的學校卻正好相反,學生不是被動的、怠惰的接受和保存知識,而是活潑地釋放自己的能量。

他認為培養這種主動精神最好的方式就是把教室和真實世界聯繫起來,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解決問題。在勞動中學生自然會提出問題,這些材料從哪裡來,誰製造了它們?怎麼來的?勞動如何組織?(棉花為什麼不能直接紡織?奴隸勞動和棉花的關係是什麼樣子的?問題可以一直問下去。)這樣兒童就不只是主動學習了社會技能,也學會了思考,同時瞭解到世界的相互聯繫。

歐美之外,還有印度的例子,教育實驗者繁多,影響最大的就是泰戈爾,他不但以詩歌成就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還是小說家,劇作家,作曲家和畫家,也是舞蹈編導,他重視蘇格拉底式的自我批判,也重視藝術帶來的包容性和同情心,許多歐美的藝術家和教育家訪問過泰戈爾,瑪利亞·蒙臺梭利就在其中。

泰戈爾同樣反對死記硬背,把傳統教育比喻成“訓練鸚鵡”,他也通過讓學生編排戲劇來質疑傳統,蘇格拉底式的提問教學法最受重視,他還鼓勵學生主動發起會議決定日常生活,把學校描述成自治的共同體,鼓勵兒童們探索智力的自立和自由。他還採取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學生把自己想象成另一個人來體會和理解他人的心思,在蘇格拉底提問教學法和想象性同情之間建立了聯繫。

以上這些人在理念和實踐上不斷推進蘇格拉底式辯論,而後來者馬修·李普曼則細化了這些教育的步驟,編寫了教材,使得這些內容易被老師學習、應用,他同時是“兒童哲學”的創立者,相信年幼的兒童是積極主動,喜歡提問的生靈,他們的探索和質疑能力應當得到尊重,得到進一步發展。他的教材(如《教室裡的哲學》)是很好的哲學課本和邏輯課本,能夠使學生懂得從何處入手靠自己去研究柏拉圖的對話錄。

總結起來,將中小學教室變成蘇格拉底教育思想的課堂,不是烏托邦式的夢想,也不需要天才,任何社會只要尊重兒童的頭腦並且願意追求不斷髮展的民主,都完全能實現這個目標。

4.面向世界:歷史、經濟的重要性與多元身份意識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眾多問題是世界性的,如全球氣候變暖,貿易,保護環境和動物物種,核能的使用,勞工和兒童的保護等等,這就需要每個人成為世界公民,而不僅僅是美國人,中國人或者印度人。

更進一步來講,就是一個人需要了解多元的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無論它是國內的還是其他國家的,需要個人有一種廣闊的眼光而不僅僅關注一片局部地區,或者自己所屬的特定文化和特定人群。否則他就會變得狹隘,充滿偏見,無法理解差別,理解其他人和人類共同體的需要和利益。

教育必須加入世界歷史的知識,在全球大背景中學習本國曆史。同時也需要年輕人理解全球經濟如何運作,每天的食品,飲料,服裝從哪裡來,經歷了怎樣的複雜勞動,由什麼樣的人參與其間,過去的殖民主義,現在的大資本跨國企業如何影響各地的居民,決定他們的人生機會。

不同的教育者重視不同測側面,泰戈爾重視消除種姓和宗教的隔離,杜威則強調經濟史的作用,因為它不是王國和權力的興亡史,而是普通人控制自然,使自由得到發展的歷史。

總體而言,要培養世界公民,就要藉助歷史、地理、文化的跨學科研究,法律制度和政治制度史、宗教研究等等,還要隨著兒童的成熟而循序漸進。有些歷史的內容會鼓吹種族和階級至上,對於其他的宗教充滿偏見,這是需要避免的。

更重要的是學習歷史的方法不應該是死記硬背的記憶,而應該運用批判性思維,教給學生收集和評估證據的技能,如何用證據論證結論,如何鑑別互相矛盾的陳述,討論和評估特定地域內權利和機會的差別,婦女和少數人群的社會地位,不同政治組織結構的優缺點等等議題。

他們還應該學會深入研究自己不熟悉的傳統,掌握一些專門化的方法。可以獨立的去深入瞭解某一特定宗教,或者諸如烏拉圭,巴布亞新幾內亞這樣的特定國家中的生活方式。

少年兒童已能理解經濟學原理,也需要啟發兒童思考商品的起源,交換機制,從而思考世界經濟如何運作,為成為有遠見的消費者和投票者做好準備。

到了大學階段,歷史課程將越來越帶研究性質,比較宗教學也會更復雜全面,學生需要切實瞭解經濟學和全球經濟運作原理,並且學習社會公正和全球公正的課程。

總結起來,必須從人文學科批判性思維的角度,結合宗教研究和正義理論去教授世界歷史和經濟學知識,才能培養良好的世界公民,使得我們能夠共同解決人類面對的重大問題,更好的進行公共辯論。

5.想象他人處境的能力:遊戲與藝術教育的目的

除了邏輯和實際知識,公民還需要第三種能力,就是同情心——想象別人在其處境中的感受的能力。英國的兒科醫生和心理分析學家,唐納德·溫尼科特經過大量的臨床研究,提出了用想象性的遊戲來培養孩子同情心的方法。

他認為兒童心理發展過程中,只要一切正常,就能產生道德關懷。而遊戲發生在人與人之間,讓人們體驗“他性”(otherness),兒童也自然能夠體驗到好奇心,遊戲是好奇心的來源,也有助於兒童在友情,愛情和政治生活中健康態度的發展。

早期的教育家發現了同樣的觀點:在培養健全人格方面,遊戲發揮著關鍵作用。許多人不理解遊戲的教育價值,早期教育家們則主張將遊戲融入教育結構,藉助想象將故事和人物性格賦予簡單的形體去探索周圍的環境,或者在遊戲精神的指導下的實踐活動中豐富兒童的個性。

對於成年人而言,藝術是遊戲的延續,泰戈爾就在自己開辦的學校引入藝術教育,用角色扮演教學法要求學生以自己不熟悉的立場去思考;排練戲劇讓對身體感到羞恥的女孩子能夠自由的進行肢體活動,泰戈爾編排的舞蹈動作非常複雜,兼具陽剛與陰柔之美,舞劇的主題通常都有明確的男女平等觀念。

這些舞劇的目的不但在於創造一些優美的藝術作品,更在於培養學生的情感和想象力。各種藝術作品能夠讓人變換看問題的視角,帶入環境不同,背景不同的人的生活,就有助於將他人看成和自己平等的,有尊嚴的,有內心世界,有價值的人。

跨地域和族群組織起的合唱團(比如書中的例子:芝加哥兒童合唱團)也有利於彌合社會,讓兒童互相瞭解,在共同體中感受平等的氛圍。

這樣的藝術教育益處多多,更重要的是可以因地制宜,成本很低,無論哪裡,只要有意識,並且對教師做一些要求和培訓就可以實行。

6.結語

《功利教育批判》中不但表達了對人文教育式微的擔心,也論證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實行人文教育的方式和諸多實踐,從理念到實例內容相當豐富。在當今中國,人文教育的缺失問題仍十分嚴重,這本書很值得關心教育的朋友們都來看一看,對理解教育,實踐教育都大有好處。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杯犀集”,作者張鑫。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