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三個半軍事家,韓信爲什麼擺在第一?

用戶8459873385127


韓信的功業,蒯徹哄他造反時說:涉西河,虜魏王,禽夏說,引兵下井陘,誅成安君,徇趙,脅燕,定齊,南摧楚人之兵二十萬,東殺龍且,西鄉以報。此所謂功無二於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

軍事上來說,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還定三秦,瓦罐渡河破魏王,背水一戰誅陳餘,徇趙脅燕定齊,以斷河計破楚軍二十萬殺龍且,再垓下合圍破項羽。

功無二於天下這幾個字,實在是當得起。從戰爭過程到成果,都是教科書一般的怪物。

至於韓信的命運,與他的性格與自我定位有關,也跟歷史的進程有關——脫離時代背景看一個人的性格,很容易看錯。

太史公煞費苦心地在《淮陰侯列傳》開頭寫了那幾個細節。

看懂了,就明白了韓信的一生。

韓信出身布藝,貧無行,當不了吏,又不會做商人,就蹭吃蹭喝。被南昌亭長的老婆擺臉子,韓信就走了;漂母給他吃的,韓信說一定要回報。

然後就是著名的胯下之辱。

以及:

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

及項梁渡淮,信杖劍從之。

韓信最窮的時候,都愛佩劍。

別人對他不好,他不高興;別人對他好,他就要報答。

蕭何後來推薦劉邦時,說韓信“國士無雙”。讀過《史記》的,一定對國士這個詞有印象。《刺客列傳》裡豫讓有兩句名言:

“中行氏以眾人待我,我故以眾人報之。智伯以國士待我,我故以國士報之。”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本質上,韓信一直想當一個封建下的國士,對知己者效忠報答。

這是春秋戰國時代的遺風,是那個時代的騎士精神。

所以韓信一生,在追求一種對等的尊嚴。

他跟項羽時進諫,項羽不聽,韓信就走了。

蕭何要舉薦他,他等不及,也走了,蕭何去追他回來。

劉邦對他好,他就對劉邦效忠。他對蒯徹這麼說:

“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聞之,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以鄉利倍義乎!”

他還有點天真,總覺得“我功勞大,漢朝總不會坑我吧?”

韓信猶豫不忍倍漢,又自以為功多,漢終不奪我齊。

他始終抱著封建時代那種,我對你好,你也對我好;國士待我,國士報之的思想。

當然,韓信也不是白白效忠。他也要劉邦封他假齊王。他也要劉邦封他楚王。在他看來,這是合理的:國士待我,國士報之,對等的尊嚴嘛!

可惜劉邦不這麼想。

秦漢之際,是封建制轉向郡縣制的關鍵。戰國時的遊俠與騎士們,還沒習慣萬世一系的傳統。

劉邦滅楚定天下後,不能容許異姓王的存在,所以一個一個幹掉了。後來文景之治是平了吳楚七國,漢武帝推恩令,終於權力完全集中——那是後話了。

秦始皇是很直接地郡縣制,不分封;劉邦是先分封,再一個個搞掉。

韓信被劉邦捉住後,吼了一句憤懣之語:“天下已定,我固當烹!”——天下定了,是該殺我啦!

這句話所以憤懣,在於當時看來很不合理;當時韓信還保持著戰國時那種思維,國士待我,國士報之。

他後來也的確回淮陰,重謝了漂母,放過了胯下之辱的少年。

然而時代已經改變了。從秦漢之後,君王不會再把權力分給別人了。

君王只要你完全無威脅的效忠,以及萬世一系的權力。


漂浮菌


中國三個半軍事家,韓信排第一,不知這句話是從哪裡來的,但是不管怎麼說,韓信絕對算得上是中國古代優秀卓越的軍事家。

既然是軍事家,就必須有軍事家的範。軍事家的範最大的特點就是高度自信,對戰場形勢瞭如指掌,未戰而先勝,先勝而後戰。而恰恰是,韓信就是具備這樣的素質。

韓信自舉事以來,他投奔過項羽,又投奔過劉邦,不論他走到哪裡,都相信自己絕對是個優秀的戰場指揮官,正因為這樣,項羽不重用他,他就逃跑。而到劉邦這裡,劉邦開始也沒把他放在心裡,他也照跑不誤,幸虧是蕭何把他追回來,劉邦才挽回了一個巨大的損失。

在韓信的眼裡,劉邦諸將都不具備大將軍素質,唯有他能夠擔當。當然,這話周勃樊噲等人是不服的,然後當韓信跟劉邦一番策論推理之後,連劉邦都對他不得不服。

當時,項羽雄霸天下,而劉邦屈居漢中,但天下所有人都覺得項羽不可戰勝之時,韓信卻指出了項羽有四敗之處,而劉邦有四勝之處,以四勝戰四敗,絕對可勝。

項羽的四敗分別是項羽徒有匹夫之勇;婦人之仁;建都彭城,失卻王霸天下的雄心;得罪諸侯,失卻人心。而劉邦的四勝分別是劉邦徵天下之雄心,容天下士人之胸懷,感百姓之仁心,而士有不甘屈於漢中奮發之心。

當時劉邦聽了以後,都猶如在黑暗裡看到了光明,都不由感嘆與韓信相識恨晚。

韓信不但有卓越的軍事眼光,還擁有絕佳的戰場對策。

當時,項羽派章邯駐守關中,防備劉邦東山。在秦末時期,章邯可是天下聞名的武將,而韓信對付章邯卻不費什麼吹灰之力,一個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之計,就將章邯等關中三王全部搞定。

韓信東出之後,劉邦派他去收服魏王豹,魏王豹也是一個野心極大的傢伙,他整天做夢都想當天子。可惜的是,他碰上了韓信。當韓信陳兵對弈魏王豹時,對方根本就不是什麼對手,一個回合就煙銷雲散,徹底被粉碎碾壓。

而韓信之所以被後人稱之為不世出的軍事家,主要還是與趙國對陣過程中的背水一戰。

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韓信收服魏國後,劉邦將他手中的精兵全部調往滎陽對付項羽,然後叫韓信自己找兵北上對付趙國陳餘。當時,陳餘是秦末時期的名士,他耕耘趙國多年,根基極牢,而且擁兵二十萬,對付這麼一個人,的確讓人犯愁。

但讓人稱奇的是韓信不埋怨不放棄,自己到市井召集了近兩萬人,臨時拉成了隊伍。而到決戰這天,他竟然將這支不怎麼訓練的部隊拉到了河邊。如果按孫子兵法來說,韓信這可是犯了大忌啊。因為河邊為死地絕地,容易被對方圍殲。

陳餘是熟讀兵法的,一看韓信下這個臭棋,心裡歡喜得不得了,二十萬兵幾乎傾城而出,不料韓信不過是使了誘敵深放的伎倆。等趙國二十萬兵出城,他埋伏在山上的數千兵立即衝進城裡搖旗吶喊,而趙國部隊以為城池被佔,個個慌不擇路地逃跑,而陳餘想攔都攔不住了。於是,處於絕地的韓信率軍奮起攻擊,一舉消滅了陳餘的二十萬兵,收復了趙國。

熟讀兵法,但又不按兵法行事,而是因地制宜,活學活用,這就是為什麼韓信能夠以少勝多,被天人人稱服的原因所在。而後,韓信又橫行天下,征服齊國,打敗項羽龍且部隊主力,擊垮項羽,一生之中從未有敗績,而且每一場戰役都是出奇制勝。

等天下平定之後,劉邦跟韓信談兵,韓信無不自信的說,我帶兵是多多益善,上百萬也不在話下。只可惜的是,韓信僅僅是個軍事家,卻不是政治家。最後,軍事家的他,還是輸給了政治家的劉邦,被誅身亡,無不讓人唏噓!


月望看歷史


我舉個例子,你就知道韓信有多牛了。

韓信打仗前會充分考慮天時,地裡,人和等因素。

最主要的是韓信打仗不怕對手的人多,即使對方的兵力是他的十倍

他也是絲毫不會含糊的,重點還在於只要他敢打,這個仗肯定就能贏。

韓信打了這麼多仗,無一敗績。

這是任何人都不能比的。

我們來重點講解韓信打的人生第一戰,

韓信是在項羽平定天下後,跟隨劉邦到巴蜀,漢中一代去的。

那時候的韓信還是一個微不足道的路人甲,

劉邦也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軍中隱藏著這麼一個大神級的人物。

後來,經過蕭何月下追韓信。

劉邦才知道韓信有可能是個人物,當蕭何向劉邦舉薦韓信的時候,

劉邦看在蕭何的面子上讓韓信當了個大將軍。

韓信明白這時候的劉邦是看不起自己的,為了顯示自己的才能。

韓信和劉邦有一個著名的漢中對策。

就是在這一席談話中,劉邦知道了韓信並非池中之物。

也是在這時候,他才相信韓信是難得的將才的。

若是沒有韓信的話,劉邦是不敢出漢中去單挑項羽的。

要知道項羽平定天下後,劉邦的大軍只有十萬,

而項羽是四十萬,而且整個天下的諸侯王都是項羽分封的。

劉邦也是其中一員,所以劉邦在項羽面前根本什麼都不算。

這一點劉邦也是深知的。

就是因為劉邦得到了韓信,他才改變了項羽不可戰勝的想法,

因為韓信給劉邦分析了天下大勢。

韓信告訴劉邦,項羽這個人弱點太多了。

他不是你的對手,我們要儘快殺出去,到中原和他爭奪天下。

劉邦聽了韓信的建議,也就是僅僅到漢中才四個月的時間。

劉邦就在韓信的帶領下殺出了漢中。

這一戰也是韓信當將領後所打的第一仗,

這一經典戰役就是大家所誰知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戰

當時,項羽特意在關中分封了三個王。

項羽封這三個王在這裡,就是為了阻止劉邦出關的。

在這三個王中,最牛的一個就是秦末名將章邯了。

也就是說,劉邦想出漢中所面對的第一個人。

就是秦末名將章邯。

章邯是曾經橫掃反秦起義軍的第一牛人,他的大名天下人是皆知的。

劉邦和韓信都知道這個人物的厲害。

但是,他們也不怕。

因為韓信就沒想和章邯發生直接的衝突過。

韓信是這樣想的,當時想出漢中有兩條路。

一條是捷徑,那就是需要修棧道,

把棧道修好後可從漢中直達關中。

另一條路走起來比較艱難,因為要翻越秦嶺到達關中之地陳倉。

章邯是地地道道的老秦人,他對秦國的地裡再熟悉不過了。

在他看來劉邦即使想出來,肯定是會選擇修棧道的。

除非,是非正常人才會翻越秦嶺,然後攻擊附近的軍隊。

這要是做起來難度太大了,因為翻越秦嶺是體力活,

即使軍隊能過來,到時候也是強弩之末了。

所以,章邯斷定韓信不會走此路的。

當章邯看到劉邦集團派人修棧道的時候,他就確信自己斷定的沒錯了。

於是,他就加派了人手,開始在棧道的這邊等待劉邦大軍的到來了。

他們以為劉邦集團要修個一年半載,才能把棧道修到他們腳跟底下。

誰知就在他們等待的過程中,卻得到了劉邦,韓信已經殺出陳倉的消息。

這時候章邯才大呼上當,原來韓信小兒竟然使了一個障眼法。

他明著是修棧道,給別人一種錯覺。

讓別人以為他們會通過棧道到達關中,誰知道他們暗地裡竟然翻越過了秦嶺。

這時候章邯在調兵到陳倉去就為時已晚了,畢竟賽王司馬欣和翟王董翳這兩個幫手是白痴。

他們根本不懂打仗,韓信的大軍一殺出來,他們就望風歸降了。

章邯獨木難支,最終被韓信打敗。

就是通過這一戰役,劉邦才找回了信心。

這是的劉邦才明白原來項羽集團並沒有自己想象的那麼可怕,項羽也是能戰敗的人。

這時候你可定會有個疑問,為什麼項羽不來援助章邯呢?

因為此刻的項羽正陷入齊地不能自拔,他去齊國平叛了。

所以,他只能眼睜睜的看著章邯吃敗仗。

後來韓信接著又拿下了魏國,打了讓他名動天下,而且是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背水之戰。

最後他又在濰河殺死了龍且,最終為劉邦爭奪天下奠定了基礎。

所以說韓信排再第一是有道理的。


史學達人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中國三個半軍事家到底是誰,必須先解決了這個問題,才能談論韓信為什麼排在第一。

你看各種回答,上來就是捧韓信,來了一大堆,直接就給了個第一。看完也不知道三個半軍事家到底是哪三個半!

其實所謂中國三個半軍事家,大多是說的現代中國歷史。

一說是日本人說中國三個半軍事家

一說是蘇聯人說中國三個半軍事家

而且很多版本下三個半軍事家後面還往往加上一句,兩個半在我黨,一個在國賊。指的是民國時期,對國民黨和共產黨軍事能力評價。

三個半版本一:林彪、劉伯承、粟裕、只有一個在國民黨,這一個說的就是白崇禧。

三個半版本二:毛澤東、劉伯承、粟裕,半個是林彪;這又全是我黨的人了

三個半版本三:林彪、彭德懷、劉伯承,半個是國民黨白崇禧

三個半版本四:蔣百里、林彪、劉伯承、白崇禧。

可以說是不計其數,

還有段子說劉伯承是半個軍事家,原因是劉伯承一隻眼!所以半個!這明顯是民間傳說!

根據題主的問題我就舉出四個人吧是大家特別愛討論的人

中國三個半軍事家,韓信為什麼擺在第一?

孫武、吳起、毛澤東、林彪這四個人怎麼排?

這還不算上衛青、霍去病、李靖、郭子儀、劉伯承、粟裕等人,你算算怎麼就是三個半軍事家呢!

不過根據一本美國人寫的書,確實能夠找到四個中國的軍事家,可是裡面沒韓信!

《軍事家100人排行榜》2007年由當代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美)蘭寧·耿丹。

可是美國人這排名明顯有私貨,第一個就是華盛頓!

1 喬治·華盛頓

2 拿破崙一世

3 亞歷山大大帝

4 成吉思汗

5 朱利葉斯·愷撒大帝

6 古斯塔夫斯·阿道弗斯

7 弗朗西斯哥·皮薩羅

8 查理曼(查理曼大帝)

9 赫爾南多·柯臺斯

10 居魯士大帝

11 腓特烈大帝(腓特烈二世)

12 西蒙·玻利瓦爾

13 征服者威廉

14 阿道夫·希特勒

15 匈奴王阿蒂拉

16 喬治·卡特里克·馬歇爾

17 彼得大帝

18 德懷特·大衛·艾森豪威爾

19 奧利弗·克倫威爾

20 道格拉斯·麥克阿瑟

21 卡爾·馮·克勞塞維茨

22 阿瑟·韋爾茲利(第一任惠靈頓公爵)

23 孫子

24 赫爾曼·莫里斯·薩克斯伯爵

25 跛子帖木兒

26 安東萬·亨利·約米尼

27 薩伏伊·歐根

28 費爾南德茲·岡薩洛·德·哥杜巴

29 塞巴斯提·勒·普瑞斯崔·德·沃幫

30 漢尼拔

31 約翰·丘吉爾(馬爾伯勒公爵)

32 溫菲爾德·斯科特

33 尤利塞斯·辛普森·格蘭特

34 西闢奧·阿弗裡卡納斯

35 霍拉肖·納爾遜

36 約翰·弗雷德裡克·查爾斯·富勒

37 享利.德·拉·土爾·奧弗涅·德·杜倫尼

38 艾爾弗雷德·塞耶·馬漢

39 赫爾穆特·卡爾·伯恩哈德‘馮·毛奇

40 武元甲

41 約翰·約瑟夫·潘興

42 莫里斯(拿騷)

43 聖女貞德

44 艾倫·弗朗西斯·布魯克(艾倫布魯克)

45 讓·巴普蒂斯特·瓦克特·德·格里伯瓦爾

46 奧馬爾·納爾遜·布拉德利

47 拉爾夫·艾伯克龍比

48 毛澤東

49 H·羅曼·施瓦茨科普夫

50 亞歷山大·瓦西里維奇·蘇沃洛夫

51 路易斯·亞歷山大·貝蒂埃

52 何塞·德·聖馬丁

53 朱塞佩·加里波第

54 伊萬·斯泰帕諾維奇·科涅夫

55 蘇萊曼一世

56 科林·坎貝爾

57 山姆·休斯頓

58 理查一世(獅心王)

59 沙卡

60 羅伯特·愛德華·李

61 切斯特·威廉·尼米茲

62 哥伯哈德·勒勃萊切特·馮·布呂歇爾

63 伯納德·勞·蒙哥馬利

64 卡爾·古斯塔夫·馮·曼納海姆

65 H.H.阿諾德

66 穆斯塔法·凱末爾(阿塔土克)

67 約翰·阿巴斯諾特·費希爾

68 東鄉平八郎

69 摩西·達揚

70 蓋奧爾吉·康斯坦蒂諾維奇·朱可夫

71 費迪南·福煦

72 愛德華一世

73 塞利姆一世

74 朱里奧·杜黑

75 每因茲·古德里安

76 林彪

77 山本五十六

78 啥羅德·魯珀特·亞歷山大

79 埃爾文·隆美爾

80 雷納德·托爾斯滕森

81 薩達姆·侯賽因

82 菲德爾·卡斯特羅

83 霍雷肖·赫伯特·基奇納

84 鐵托

85 卡爾·鄧尼茨

86 金日成

87 戴維·格拉斯哥·法拉格特

88 加內特·約瑟夫·沃爾斯利

89 蔣介石

90 弗雷德裡克·斯萊格赫·羅伯茨

91 薩拉丁

92 喬治·杜威

93 路易二世·德·波旁(孔代親王)

94 庫特·斯圖登特

95 喬治·S.巴頓

96 米切爾·內伊

97 查理十二世

98 托馬斯·考克瑞恩

99 約翰·切爾科拉斯·馮·蒂利

100 埃德蒙·亨利·H.艾倫比

說中國三個半軍事家,韓信排第一的,意思就是說,中國的軍事家韓信最牛唄。這個你們愛說說,可是三個半軍事家,你到說說是那三個半啊!我是不知道!求教了!


目西


中國三個半軍事家,韓信排第一,我很想知道另外兩個半是誰?

兵聖孫武、兵仙韓信、戰神白起 、兵神諸葛孔明這是古代軍事上最推崇的四個人,到底誰是半個?說誰都會有一群粉絲反對吧?

我國曆史上有很多三個半論調

1,三個半聖人——孔子王陽明曾國藩。

很多人說曾國藩算半個,其實就是單純嘲笑曾國藩而已!

2,三個半翰林——張佩倫,徐世昌,楊士驤,張謇

袁世凱說,天下翰林真能通的,我眼裡只有三個半,張幼樵、徐菊人、楊蓮府,算三個全人,張季直算半個。

袁世凱秀才都考不上,居然笑話狀元張謇,真是大言不慚。

3,三個半大俠—— 東方不敗,方證,風清揚, 半個人是沖虛道長。

任我行學袁世凱評價人物也不知道是怎麼做的。

如果非要說和韓信並列的三個半人,不妨說是劉邦蕭何和張良吧,至於誰是那半個,見仁見智。

對於喜歡說三句半的人,多半就是想擠兌一下那半個人吧?哪有專門用來誇第一個的?


對於韓信,確實很不簡單!

秦末漢初的群雄中,韓信成名最早,成就也最大。

對比這幾個人,你就知道韓信有多厲害了。

1,項羽。

很多人不知道的事項羽只比韓信大一歲,鉅鹿之戰時項羽才25歲,一戰成名,25歲自主創業成為全國實際掌權人,中國歷史上只有兩個,一個是項羽,一個是劉秀。

然而,項羽表演結束就輪到韓信了!項羽分封諸侯的第二年,韓信成為劉邦的大將軍,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取得了關中,背水一戰,置死地而後生得到了山西,戰和不定的齊國還沒備戰就被滅國。

而項羽,在齊國打仗很多年也沒有拿下來!

2,英布。

後來的人一說起武將,稱讚他有“信布之勇”,可見很多人認為韓信和英布是同級別的將領

如果韓信是劉邦手下第一將領,英布一定是項羽手下第一將領。英布作為項羽第一猛將,但並沒有發現他有那些獨自帶兵打仗的記錄,也沒有聽說英布有什麼經典戰例。

相反,那個被剁成肉醬的彭越,是游擊戰的始祖,這一點可以和韓信一拼,可是大兵團作戰,還是韓信佔有。

對於韓信這樣的兵痴來說,面對劉邦這樣的人精,被坑死了還給人數錢呢!


歷史知事


韓信的地位,就應該擺在第一名。

一、韓信用兵,留下來多少典故?

明修棧道 暗渡陳倉、背水一戰、半渡而擊、四面楚歌等等,都是韓信軍事思想、軍事實踐的結晶。這些典故,現在成為我們張口就來的成語,並且被賦予新的意義。可以這麼說,韓信一生的功業,已經烙印到我們民族的血脈中。

這樣的民族地位,其他的軍人,誰有?



二、韓信的人生,有多麼傳奇?

本是一個落魄貴族,窮的連飯都吃不起,還在腰間挎著一把劍。這說明什麼?韓信雖然生活在眼前的苟且中,但他從來沒有忘記詩和遠方,並且一直為之努力著。

這份情操,我想現在大多數為生計奔波的年輕人都沒有吧?

所以他才能在項梁路過時,仗劍從軍;在項羽身邊做郎中時,不顧身份地位的懸殊,積極出謀劃策;在漢中時,因為不被重用而逃跑,尋求新的門路;在手握幾十萬大軍時,惦記劉邦一飯之恩,不忍背叛。



三、韓信的結局,有多麼淒涼?

做為“王侯將相”全部做過一遍的人,在那個時代,韓信是當之無愧的第三主角。除了項羽、劉邦,就數韓信最耀眼。

從一個落魄子弟,到漢軍大將軍,直至齊王、楚王,最後因為被懷疑、被猜忌、被嫉妒,成為普通的淮陰侯。最後,連這個普通的侯爵都不讓他做了,被殺於宣室,並誅殺三族。

韓信的被殺,開啟了以後兩千年的開國王朝殺功臣的先例(白起不算殺功臣,他是死於秦國黨爭)。後世被殺的將軍,無不以韓信為模版。

這三點齊聚的軍人,恐怕只有韓信了吧。那麼,他不做第一,誰能做?


溫乎


韓信戰場上風光無限,無人望其項背。舍項羽,投劉邦,堪稱識時務者為俊傑。

而後登壇拜將,奇兵渡陳倉,以閃電戰接連平定了三秦、魏、趙諸地;四面楚歌起,逼死項霸王,一躍成為手握雄兵的實力派人物,攻城掠地,名至實歸、當之無愧,韓信擺在漢初名將之首!

一、韓信能屈能伸,識時務者為俊傑

韓信出身於貧寒的農家,從小心懷大志,專心一意學習兵法。幼年失母,過著流浪乞討的生活,飽嘗了人情冷暖世態炎涼。

韓信20歲左右,在我國爆發了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陳勝,吳廣領導的秦末農民起義。韓信投靠了項梁,可惜項梁沒有重用他。項梁死後,他投靠了項梁的兒子項羽,誰知項羽也沒有重用他。

和劉邦搭上線後,為了離開項羽投奔劉邦,面對派來的追兵,韓信不惜裝瘋賣傻,甘受跨下之辱,騙過項羽的追兵,成功投奔了劉邦。這就是“大丈夫能屈能伸,甘受跨下之辱。識時務者為俊傑

”的由來。

二、韓信的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也就是聲東擊西。所謂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即派人公開修復子午谷棧道,把三秦王的注意力引向青嶺棧道。

這樣自漢中出兵之日起,韓信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基本上平定了關中各地。這是韓信生平所指揮的第一個戰役,初出茅廬,一鳴驚人,成功創造了我國戰爭史上的由漢中進奪關中的戰例。

在這次作戰中,韓信首創的暗渡陳倉的戰法,深為歷代兵家所重,成為軍事上出奇制勝最常用的戰法之一。後世流傳頗廣的《三十六計》,其中第八計就是“暗渡陳倉”。

三、背水佈陣,破趙之戰

韓信面對數倍的敵方,在江中背水佈陣,主動切斷自己退路,沒有退路的士兵拼死而戰,最後大獲全勝。

背水一戰,韓信 創造了我國軍事史上又一個驚人的奇蹟。

四、半渡而擊,四面楚歌

韓信一向以出奇制勝聞名,他針對項羽善於正面突破的特點,以退為進,左右夾擊項羽。韓信率漢軍包圍楚營,圍而不攻。夜間,他讓漢軍四面唱起楚歌,悲觀失望的楚軍戰士,聽到歌聲後更加思親厭戰,紛紛潰散。

虞姬自殺後,項羽率800壯士連夜突圍而逃。最後,項羽在吳江渡口擊斬漢軍數百人,精疲力盡,身負重傷,自刎而死。這就是垓下之戰。

韓信為劉邦做的這些貢獻,奠定了他在漢的第一名將頭銜。

然而,可嘆英明睿智如韓信,竟然沒有預測到自己的命運。垓下之戰剛剛結束,劉邦就出其不意馳入韓信壁壘,奪了他的兵權。

對於韓信來說,消滅了項羽,就等於消滅了自己存在的條件。隨著勝利的到來,他的命運每況愈下,逐漸地日暮途窮、黃泉路近。果然像武涉所預言的那樣,項羽一死,劉邦就立即把矛頭對準了韓信。

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韓信墓前祠廟上的這副對聯,生動形象地概括他輝煌卻坎坷曲折的一生。蕭何既有舉薦之恩,偏偏又令韓信命喪呂后之手。真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敵國既破,功臣又是何等寂寞。歸宿何等慘也!

韓信智勇雙全,在漢朝建立過程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勳。然而最終被類似“莫須有”的罪名而殺害,令人扼腕嘆息。他那一套用兵權謀和機變無窮的軍事謀略,則在軍事史上永放光芒!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

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中國三個半軍事家,韓信為什麼擺在第一位?

如果中國只有三個半軍事家,全世界就只有四個軍事家了。其中,中國佔有三個半,其他國家一起佔有半個軍事家 。

下面說,為什麼韓信能擺在第一位!

首先,韓信這個人沒有名師指點就能過程軍事家!

如果你去看一下歷史對韓信的描寫,就會發現他和其他著名的軍事家不一樣,並沒有名師對他進行指導。比如說,孫臏的老師是鬼谷子,屬於名師出高徒。

吳起雖然也是以後天努力為主,但是畢竟他在學儒的時候,帶他的是孔子的傳人。孔子六藝精通,在軍事上也是有一定的造詣的。另外,吳起後來棄儒學兵,也系統的學過兵家!

但是,韓信卻是一個例外。

其次,韓信在擔任大將之前沒有指揮經驗,堪稱一飛沖天!

韓信年輕的時候就是一個蹭吃蹭喝的小流氓,不光被人們看不起,甚至還受過胯下之辱。等天下大亂的時候,有了出人頭地的機會,就去投奔了當時最強大的一股勢力項羽。在項羽那裡,並沒有得到認可,只是當了一個衛隊小官兒,所以他很不滿意,就離開了項羽,投奔了劉邦。沒想到在劉邦這裡遇見了蕭何,在蕭何的舉薦下,他成了大將軍。關鍵是他沒有戰績,這在歷史上是非常少見的!

最關鍵的是,他能夠化腐朽為神奇。

不管他的出身有多低,職位有多高,也不管他有沒有受過名師的指點,人們最終看重的是他的成績。

韓信並沒有讓蕭何、劉邦失望,他的指揮能力出神入化,常常化腐朽為神奇。

背水之戰,韓信以1萬多人的兵力,就打敗了數十萬趙軍。蜀漢時期馬謖想要複製韓信的這一軍事奇蹟,結果大敗而歸,失了街亭也丟了性命。可見,即便是優秀的將領,也無法複製韓信的成功,也說明韓信這個原創者的高水平。

韓信戰鬥生涯中,最讓人津津樂道的就是他在垓下打敗了不可一世的項羽。

在此之前,項羽打得劉邦暴走,幾乎就敗亡了。韓信出馬不僅將項羽打敗,而且逼他在烏江邊自刎而死。在垓下,韓信計謀頻出,十面埋伏、四面楚歌、欲擒故縱,圍三缺一等讓人應接不暇。

所以,稱韓信為軍事家第一,並不是沒有道理。

但是,我要說的是,中國歷史上的軍事家能與韓信一較高下的還有很多。比如孫武,吳起,孫臏,MZX。這些人的指揮能力並不比韓信要差,你們覺呢!?


歷史風暴


《史記》所記載的韓信,為後世留下了很多成語,有可能是最多的,如:胯下之辱、漂母之恩、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置之死地而後生、十面埋伏、國士無雙、略不世出等等,這些成語好似記載了這個天才少年的轟轟烈烈的一生。

(韓信:漂母之恩)

韓信拜將時,只有25歲。他是兵家謀戰派的代表人物。謀戰派以謀為主,戰為輔,運用戰術和策略,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以少勝多。韓信出生在秦末亂世,戰爭早已從貴族之間的禮戰變成了不擇手段了。春秋時期就已經禮崩樂壞,到了韓信時,早已成了滅國之戰。

韓信的作戰思想集謀戰派之大成,很多天方夜談的戰略和戰術思想,都被他極為妥當地運用到戰場上,且能察天文,識陰陽,曉地理,善用天地之勢,用兵神出鬼沒,後世稱為兵仙。

(韓信:彬彬有禮)

韓信所將之兵,精兵可,新兵也可,可謂安排調度得當,胸中有丘壑,超出了同時代的將領們。能夠與韓信堪為一戰的,只有作為勇戰派代表的項羽。可以說,韓信帶兵作戰唯一能讓他懼怕的,就是項羽。勇戰派認為作戰以勇猛,敢打敢殺為首要,計謀是怯懦之人才會使用的詭計。他們認為在絕對的實力面前,所有的計謀都是徒勞。所以項羽軍中一直都有來自江東的尖刀部隊,號稱摧金裂石,無往不利。

韓信在項羽軍中不過是一個執戟郎,充分表達了勇猛的霸王對雕蟲小技的蔑視,劉邦也因為猥瑣而被項羽嗤之以鼻。

項羽的彭城之戰大敗劉邦時,韓信在城外乾著急,在勇猛的項羽掀起的波濤洶湧的大勢面前,韓信也沒有補救的辦法,好歹為劉邦留下了一些本錢。後來劉邦與項羽在滎陽對峙,不止一次從韓信軍中調兵。

韓信與項羽的巔峰對決發生在垓下之戰,五十萬漢軍圍困十萬楚軍,卻不與楚軍正面對戰,楚軍攻東我攻西,攪擾到楚軍不能並敵一向,一副力氣打到了棉花上。最後楚軍糧盡,士氣蹉跎,項羽不得不乘亂逃亡。


(項羽:氣概無雙)

縛虎有術的韓信,當的起常勝將軍的名號。不過,韓信的政治覺悟太低,一個把王侯將相都當過了一遍的人,就已經預示著他的下場不會美好了。劉邦聽聞韓信被殺的消息,沉默良久。

韓信短短四年把不可一世的霸王打敗,把劉邦送上帝位,不到三十功成名就。盛年而亡,如果他能活著對陣匈奴,不知還是否有白登之圍,還是否有漢初一個甲子的臥薪嚐膽?


而知而行


國士無雙的韓信,我們從同時期的歷史人物口中就能得知,中國和世界的名人都有很高的評價,在中國將帥中,對韓信的評價是無以倫比的是獨一無二的,是無人可比的。我們看一下大家對他的評價\r

范增的評價:“韓信是常勝將軍,常勝元帥”。\r

項羽最怕韓信,稱韓信是戰爭魔鬼。\r

張良的評價:“由於韓信作為戰術家出眾才能,奉派前來同他交戰的楚軍,無不遭到他的殲滅”。 “而他自己從來沒有被打敗過……有時彭城部隊一經發現與齊軍軍團對壘就聞風而逃”。章邯說:“他(指韓信)是漢軍中年輕的雄鷹。在漢軍這道星河中,沒有比韓信更為燦爛的明星了”。“他的膽量和善用疑兵超過任何人”。\r

《漢書》的主編,班固說:“韓信是戰爭的英雄……漢軍軍隊中最偉大戰術天才”。\r

二十四史亡楚歸漢,定策漢中,擒魏取代,破趙挾燕,東擊齊而南滅楚於垓下,兵無二於天下而略不世出,戴震主之威,攜不賞之功。\r

韓信一生所進行的戰爭,是一項巨大的軍事工程。要想詳細論述,需寫幾部鉅著,也未必說得清,論的透。要想研究中國第一軍事家韓信,高深莫測的軍事戰爭理論,那是軍事歷史學家們的事情。在這裡只能從宏觀上,原則上概括。\r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