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为什么黑曹操?

归云阅读


皇帝不称朕,专注史评与时评

“黑”曹操的,绝不是当代人,也不是从《三国演义》才开始的。

曹操本为汉臣,后来却干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勾当,落下一个“名为汉相,实为汉贼”的名声——被蜀汉明里骂,被东吴暗里骂。

曹操活着时未敢篡位,但他一死,他家大公子曹丕马上把傀儡皇帝拉下马,请汉室禅位,建立曹家的魏国。曹操被追封为魏武帝,成了开国太祖,谁敢说他不好?曹魏国祚不长,被迫禅位给司马家的晋朝。晋受魏禅,有魏才有晋,自然是捧魏的,不便说魏的不好。这时关于曹操的评价,没人责他“篡逆”,主要集中在他为人善于权谋、个性奸诈上。

后世对于曹操,评价也集中在两方面:英雄和权谋。恶评不是他的主要方面。在唐宋文人笔下,曹操大体上还是英雄形象,如苏轼《前赤壁赋》写道: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宋人写词,常将“孟德周郎”合称,奉为英雄。

这种情况直到南宋时才发生根本变化。

且说北宋司马光修《资治通鉴》,尚以魏为“三国”之正统。司马光这一“笔”,令南宋大儒朱熹很不满,为此他专门编写了一本《通鉴纲目》,以矫正《资治通鉴》体例之弊。朱熹的书是以蜀汉为正统的。

朱熹少年时学书,曾经临摹过曹操的字,他的同学刘共父则学颜真卿的《鹿脯帖》,朱熹“以字画古今诮之”(即学字应学古字),刘共父对他说:“我所学者,唐之忠臣;公所学者,汉之篡贼耳!”令朱熹默然无以应。此事对朱熹的影响非常大,后来他常引苏轼之说,称曹操为“鬼域之雄”。

(明代人画的朱熹像/皇帝不称朕答题)

当然,朱熹捧刘抑曹的根本原因,还是如清人纪昀所说:

“高宗(赵构)以后,偏安江左,近于蜀;而中原魏地,全入于金。故南宋诸儒,纷纷起而帝蜀。”

说的是南宋与蜀汉境遇相似,皆是中原沦丧,偏安之局,所以南宋人格外同情蜀汉,痛恨曹魏。在这方面,朱熹的态度最为突出和典型,他不仅骂曹氏为汉贼,还提醒大家,孙权也为汉贼。

朱熹是程朱理学的开山始祖,他的学术在元明清三代成为国家正统的意识形态,他对曹操的批评态度自然深深地影响后世对三国历史及曹操本人的评价。

这在明代尤其典型,史为恒《明代文人对曹操的评价及文学影响》一文认为,历史上对曹操褒贬不一,有骂的也有捧的,在元代“三国戏”里,曹操形象还是正、反参半,但到了明代,无论士庶,多以“骂曹”为快,贬曹、骂曹成为一种“整体性的社会行为”。如《三国演义》庸愚子序说:“万古奸贼,仅能逃其不杀而已,固不足论。”明代人对曹操多直称其名(曰:“曹操乃汉之贼臣,后人当直呼名而已,世之编诗者乃称曰魏武帝,何其谬耶!”),或呼之为“曹贼”“汉贼”“奸雄”等。

在这样的大环境里,为曹操辩护的声音反而成为异论,如明末著名“异端”思想家李贽就曾撰《强臣论》,说“臣之强,强于主之庸耳”,有为“强臣”曹操辩护之意,但影响不大。

曹操的形象,在明代几乎定型,正因为对曹操丑化过度,当代那位毛姓政治家(此公名字不可提,请看官恕罪),反其道为曹操及秦始皇等历史上的“大坏蛋”辩护,并将人们对曹操的批评纳入“儒法斗争”的框架下来解读。一时间,曹操光荣穿越,一下子又恢复了大英雄的本色。

今天,曹操的形象已大体回归正常,说曹操曹操到,他就是个古人,议论起来,不矫不激;在各种文学及影视作品乃至游戏里,曹操奸雄、枭雄及能臣的多面向,都能得到较为完整的体现。故此说“黑”曹操,已为故事矣。

(本文参考了史为恒《明代文人对曹操的评价及文学影响》,《兰台世界》2016年第7期)皇帝不称朕答题。


皇帝不称朕


曹操本身就是黑的,在民间的口碑一直不好,用不着特意去黑。

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挟天子以令诸侯”;屠城屠俘十多次;杀害大批名士,不断地屠人家族;一方面举着汉献帝的招牌呼吁天下人投奔,另一方面又不断地诛杀人杰,并且对汉献帝飞扬跋扈。汉献帝眼睁睁地看着董贵妃、伏皇后及其全族数百口以及自己的儿女被曹操一波波屠灭,只能嚎啕大哭,毫无办法。其中曹操在徐州两次实施大屠杀,不分男女老幼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曹操还允许程昱杀害大批妇孺腌制人肉干,充做军粮。

【《世语》曰:“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

【《孙盛杂记》曰:“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魏书》曰:“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魏书》来源于曹魏的官修史书,自然要美化曹操,掩盖曹操的罪行。故此把曹操杀害吕伯奢一家的起因说成是吕伯奢儿子与其他人联手抢劫曹操。

陈宫、张邈联合鲍信,好心好意把兖州交给曹操。曹操得到兖州后,立即翻脸无情,对陈宫、张邈的朋友开始大开杀戒。名士边让因不愿意奉召,全族三百余口就被曹操屠戮一空。名医华佗,曾经给曹操治疗过头风病,只因为不愿成为曹操的专职医师,见疑于操,竟也死于曹操的毒手,真是恩将仇报。

【《后汉书·刘虞公公孙瓒陶谦列传》记载:初,曹操父嵩避难琅邪,时谦别将守阴平,士卒利嵩财宝,遂袭杀之。初平四年,曹操击谦,破彭城傅阳。谦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

【世语载:太祖乏食,昱略其本县, 供三日粮, 颇杂以人脯。】

【《三国志.程昱传》记载:初,曹公乏食,昱略其本县,供三日食,颇杂以人脯,由是失朝望,故位不至公。】

【《后汉书 皇后纪》记载:自帝都许,守位而已,宿卫兵侍,莫非曹氏党旧姻戚。议郎赵彦尝为帝陈言时策,曹操恶而杀之。其余内外,多见诛戮。 】

正是因为曹营这种强烈的杀戮氛围和对刘备浓浓的杀意,使得刘备逃离了曹营。

【操持法峻刻,诸将有计画胜出己者,随以法诛之,及故人旧怨,亦皆无余。其所刑杀,辄对之垂涕痛之,终无所活。】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兴平元年春,太祖自徐州还,初,太祖父嵩,去官后还谯,董卓之乱,避难琅邪,为陶谦所害,故太祖志在复雠东伐。夏,使荀彧、程昱守鄄城,复征陶谦,拔五城,遂略地至东海。还过郯,谦将曹豹与刘备屯郯东,要太祖。太祖击破之,遂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

【太祖还,未至营,绍将高览、张郃等率其众降。绍众大溃,绍与谭单骑退渡河。馀众伪降,尽坑之】

《魏书》再次美化曹操,把官渡之战后袁绍降卒称之为“伪降”,为曹军坑杀八万多俘虏和民夫制造借口。

【初,女年七岁,男年九岁,以其幼弱得全,寄它舍。二子方弈棋,融被收而不动。左右曰:“父执而不起,何也?”答曰:“安有巢毁而卵不破乎!”主人有遗肉汁,男渴而饮之。女曰:“今日之祸,岂得久活,何赖知肉味乎?”兄号泣而止。或言于曹操,遂尽杀之。及收至,谓兄曰:“若死者有知,得见父母,岂非至愿!”乃延颈就刑,颜色不变,莫不伤之。】

史书中记载曹操类似暴行的地方还有很多,其罪行罄竹难书。

曹操不仅陷害并杀害建安七子之一的当世大儒孔融,屠杀其一家,而且对太医令吉平、少府耿纪、沛相袁忠、沛人桓邵以及对荀彧、崔琰、娄圭、娄杰、许攸、毛玠等等均过河拆桥、卸磨杀驴。

曹操的屯田制实际上是对民众残酷的掠夺。“无牛者公收其八,有牛者公收其七,民不乐,多逃亡。”,“民畏其威而不怀其德”。曹操治理下的地区,长广民,襄贲炅母,汝南瞿恭,山东郭祖,幽州赵犊,长广管承,庐江雷绪,庐江陈兰,太远商曜,鲁山民,河间田银,关中刘雄,陇西李越,南阳民陆浑孙狼……,等地区的民众,不堪忍受曹军之压榨,不断起义造反,也不断遭到曹军的残酷镇压。

如此,足见曹操在《让县本明志令》中所述实为虚伪、掩饰之语。

由于后来的司马氏晋朝以及隋唐的官方都奉曹魏为正统,所以宋朝以前的正史都美化曹操,尽力掩盖曹操的恶行。只是到了文化更发达的南宋,人本思想日益兴起,统治阶级才从官方层面开始反思曹操的恶劣行为,重新推崇刘备的宽厚仁义。

正是因为曹操奸诈残暴,狭隘猜疑,纵然有官方美化他,但纸包不住火,曹操在民间的口碑一直不好。来源于历史的小说《三国演义》对曹操之描写,正是反映了民间这一最朴素的情怀。

刘备也曾说:“曹以急,吾以宽;曹以暴,吾以仁;曹以谲,吾以忠。吾每与操相反 ,事乃可成。”


红色星河


并不能说是黑曹操,只能算是立场问题。


比如说关于曹操“奸相权臣”形象刻画最严重的《三国演义》,无疑是以刘备为主视角,以蜀汉为正统的章回体小说。那么如何突出主角的仁义、蜀汉的正统,就必须要拿“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作反面案例了。

除此以外,“君臣—忠”的思想一直以来便是儒家学派的核心,也是我国统治阶层维护统治最主要的理念指导。曹操虽说在“为民、为国、为政、为军”这方面比东汉的皇帝们强不知多少个档次,但终究谈不上“忠”。

也正是如此,当人们的主视角放在“忠”上面的时候,那么曹操即使有再大的功绩,也难逃“窃国贼”的数落。这方面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比如可以说终结三国纷争的司马懿,通过玄武门之变和逼宫上位的李世民、陈桥兵变的赵匡胤、靖难上位的朱棣,甚至还有因为民族问题,对民生有大功绩的康熙雍正。

他们都是在中国历史上光彩熠熠的帝王,却各自拥有着在一定理念下被嗤之以鼻的行为,说白了,人心叵测嘛。


三观粉碎机


曹操之所以被黑,多数原因还是在于自己。在乎于自己的忧柔寡断、生性多疑。如果一开始就旗帜鲜明的提出推翻行将就木的汉朝统治,并统一当时军阀割据的中原,重立新朝的政治口号。那后世评价又如何呢?纵观当时的时局,孙权、刘备等势力,又有那个将汉献帝放在眼里,那个势力提出过勤王的口号又付诸于行动的?只提出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孙权割据江南,悠然自得。刘备,织席贩履之辈,借口匡复汉室,自立为帝,反而没有说迎回正统,只强调自己是正统汉室宗亲。反而曹操却是正大光明,至死未曾称帝,仅以魏王所称,充其量只是个权臣,明面上还是效忠于汉室的!反观孙权、刘备均已称帝,自立国号,跟造反有何区别!?用现在的话说,刘备是善于包装,宣传,拉拢人心的小人;孙权割据一方,侍机而动,也预谋夺权;只有曹操才是真心想统一中原,恢复汉室中央集权。如果曹丕不称帝,后世又该如何评价!?


骑牛王子


个人觉得:第一、曹操给人一种奸诈诡计多的形象,梦中杀人的故事让人对他很讨厌;第二,曹操杀戮很重,杀人无数,争中屠过城;第三,大家对他好人妻子这一点也是诟病很多;第四,曹操控制汉帝,为天下人所不齿;还有曹操是富二代,所以大多数人看不惯他,加上其儿子废汉帝,当皇上等等原因,所以有很多人不喜欢他。每个人读三国对曹操的理解都不一样,特别是近些年来的影视巨作的上映对曹操褒奖较多,喜欢曹操的人好像也开始增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