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了,我们到底经历了些什么……(内附长图)

在头部账号拿走94%广告预算,

和73%投资总额的情况下,

你做的号还能活多久?

也许,它根本就没有真正活过。

▪ 本文共5528字,阅读大约需要11分钟。

别嫌长,可能每一个字里都有你的血泪。

并不是追热点,而且,就公号这个变化速度,我们着实追不明白,也追不动了。事到如今,我们不想说什么展望和猜想,就是想跟大家一起发个呆,就着这些年的新媒体生涯,聊点儿心里话。

微信公号就要满6周岁,也许和往年一样,当微信公号吹灭生日蜡烛的时候,有很多人想吹灭公号。

六年了,我们到底经历了些什么……(内附长图)

六年了,我们到底经历了些什么……(内附长图)

消息列表大变脸之后

很多公号运营者表示无法接受

从年初到现在,微信公众平台的大小动作是一个接一个,虽然我们不能完全洞悉平台如此转变的逻辑,但是按常理想,平台的种种改变至少是要守住阵地,让优质的内容更突出,尽全力去争抢越来越稀薄的流量。

毕竟,最近这一二年,公号在注意力聚焦方面,被别人抢去不少风头。头条崛起,抖音风靡,越来越多的社交资讯平台在抢占用户的时间。同时,不同平台为了抢夺优质内容生产者,也不停撒币,闹得不亦乐乎。

一些原本很清晰的问题,现在变得越来越难回答。

你到底为什么还在做公号?因为文字理想?因为可以赚钱?

你又到底为什么离开了公号?因为文字理想?因为赚不到钱?

“行业洗牌”可能是一些人反复离开、回归的最常用借口,然而我们看到,

借口的背后有利益驱使,有盲从投机,还有一些在稀里糊涂基础之上的自以为是。

其实,行业洗牌什么的,可能跟一些账号没有半毛钱关系,甚至,这些账号从来就不是一张像样的牌,有些人可能从来就没有了解过公众号,没有真正明白,什么是自媒体。

这些年

公号在五岁的时候,才摘下beta的标志,换上彩色标准照,在大批人唱衰的时候,它却像一个跟神明确认过眼神的人,用“我就改版、我很满意”的姿态站在世人眼前。在公号上线的这些年里,“触及灵魂”的重大改版不下30次,从无人关心到万众瞩目,再到一点点风吹草动就让上千万的公号运营者如万箭穿心,彻夜难眠,在这2190个日夜,公号对互联网做了什么?

开启内容创业时代

2012年8月,微信公号正式上线。那个时候,咪蒙还在豆瓣写她的剧评,天才小熊猫的出场费还没到六位数,高晓松还没有跟第二任妻子离婚,卓伟还没拍到董洁和王大治的秘事。让网友们迷恋的内容来自各种BBS和博客,公号在很多人看来,可能就是另一个QQ空间,又一个“愤青与文青写作能力展示区”。

而三个月后,公号上线了后台编辑功能;一年之后,上线后台数据统计功能,并分化为订阅号、服务号。根据腾讯官方发布的数据,微信公众账号在上线 15 个月内增长到 200 多万个,这期间,每天保持 8000 个的增长,以及超过亿次的信息交互。

六年了,我们到底经历了些什么……(内附长图)

2016年7月企鹅智酷发布

自媒体内容创业数据及趋势报告

阐述大众对自媒体的认知度

2014年7月,文章页面公布阅读数点赞数;广告主、流量主功能上线。2015年1月,原创保护功能上线。从此,“内容创业”这个词儿声浪逐渐翻高。微信公号终于显示出它与BBS、博客这类“情绪观点释放空间”最根本的差别:它是一个在价值认可和利益转化方面真正支撑“内容”的平台,它可以为写字的人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

从新媒体向多功能平台发展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用微信聊天、刷朋友圈、看公号慢慢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阅读态度。从千禧年开始红了十年的各种文青聚集地、兴趣社区、博客慢慢凋零,原本漂泊于网络各处的优秀内容生产者聚拢到公号里,大量的优质内容在这里铺开、升级。

支持排版、强化版权意识等让公号从形式到内容都更接近大家熟悉的媒体样式,后台引导账号主利用数据分析等手段也让创作者、运营者可以更切实地挖掘用户需求,体验从主编到主笔到发行的全套心血付出,这在博客兴盛的时代,是很难发生的事。

网络里四处飘荡着要颠覆平面媒体的声音,而公号让平面媒体最为尴尬的是,衡量一个事件的火爆程度不再是上了多少家报纸的头条,而是一个叫“刷屏”的东西。《致贱人》、《谢谢你爱我》、《北京,有2000万人假装在生活》、十几个小时就拿下几百万、几千万的阅读,“逃离北上广”、“一元钱卖画”,只要一个早晨的时间就能成为亿万人的话题。

在传统媒体人还在感慨新媒体可怕的影响力时,公号已经不满足“媒体”角色。从2015年开始,自定义菜单、赞赏、正文插入音频、互选广告、小程序、微信小店升级……一个功能接一个功能、一个花样叠一个花样,公众号完善平台广度和深度的背后,是更长远、更宏大的目标。

推进商业化、产业化进程

公号的发展如此受人关注,不只是因为它是内容创业的缘起、刷屏话题的摇篮,大人们还是要干正经事的。所谓的价值,最终还是要落到资本关注与运作的高深逻辑里。

2016年,行业巨头微头们再也无法保持观望的姿态,企鹅号、网易号、UC订阅号(后升级为大鱼号)、百家号纷纷上线,就连已经坚持了十八年的天涯社区也推出了天涯号,几个月的时间里,几十个自媒体平台争奇斗艳,即便不能动摇微信公号的地位,也要学着建立自己的小生态。

六年了,我们到底经历了些什么……(内附长图)

2016年

各色自媒体平台集中上线

而公号这边呢,就好像高校周边的复印社可以提供越来越精细、越来越贴心的花式缩印大法一样,随着公号后台为开发者添加更多接口,各种辅助公号运营的第三方插件逐渐增多,品类多样、优化精细,甚至一些插件产品成为品牌后,独自发展为功能强大的平台、产业模块。

比如支持排版、图文呈现特效的插件产品,不但在产品上推陈出新,还建立公号为自己发声,同时,制作在线课程、举办排版大赛、发布小程序,依托公众平台,把自己的生意从街边地摊做进了豪华商场。其他如数据分析、微店助手之类的插件产品也分别开辟了专业、精深、独具特色的产业领域。他们把产品和服务做成内容,甚至是需要付费获取的内容。

微信公号自身的商业化进程也在稳步推进。2014年,公号上线广告主、流量主功能;2016年,互选广告上线;2017年,降低广告主门槛,支持账号迁移、支持更名……这些为账号交易、吸引资本注入打开了方便之门。据统计,在2017年有披露的内容行业的投融资总额超过了

50亿元人民币。一大批个体创作者、草根团队,都在公众号平台开花结果,创立了品牌。

六年了,我们到底经历了些什么……(内附长图)

内容创业的变现途径

正在从传统走向多元

经过一系列留言区、作者栏、小程序改版的折腾之后,今年6月20日,公号宣布订阅号消息列表改版,这应该是公号上线六年来最炸裂的一次改版。有人说这是公号平台对账号主和内容的一次过滤甚至清洗,加速优胜劣汰;有人说,这是公号平台为了应对其他竞争者不得不做出的改变,向更流行的信息流形式低头。有人看着后台的掉粉速度,满是愤怒与哀嚎,也有人说终于得到解脱,可以不再继续这吃力不讨好的工作。但是,不管人们是爱是恨,流量成亿增长的公号,依然充满无限诱惑,数据显示,

公号每月活跃账号达到350万个,月活跃粉丝达到7.97亿。恐怕那些说放弃说离开的人,也不是那么心甘情愿。

困难越来越多

耐心越来越少

当然,公号迈出的每一步也都伴随着指责与批评,在大队人马不断杀进这个战场的过程里,抄袭洗稿、标题党、同质化严重、营销号泛滥等问题日益严重,公号平台一面反思自己为什么被卖片的盯上,一面大刀阔斧地进行封号整顿。从2015年8月第一轮封号潮开始,隔三五个月就有三五万个公号被关进小黑屋, 2017年6月,各自媒体平台经历了史上最严厉的清理整顿,不但像“关爱八卦成长协会”“毒舌电影”这样坐拥千万粉丝、估值过亿的大号直接被永久关停,连《南都娱乐周刊》、《男人装》这样有实力的传媒品牌也没能幸免。至于禁言、限时封停的账号更是不可胜数。

这股严打风深深地刺激到一大批账号主和粉丝,再加上此前已有越来越多的声音认为“公号红利期已过”,即便是一直生产优质内容的账号都在面临日益加重的挫折感。

年轻的公号早早地被人挂上“药丸”、“已死”的标签。

是什么让人觉得公号越来越难做,越来越没有希望了?

竞争环境剧变

2010年前后,微博、电子刊物的兴起开始冲击传统媒体,就在公号等新媒体平台迅速成长的同时,一些知名纸媒陆续宣布休刊、停刊,很多地方的电视台也在一些栏目的投入与收益方面出现萎缩,公号的账号主无论是在兴趣类别的挖掘还是在文字趣味的展示上,都有很大的发挥空间,那段时间确实是一些草根自媒体发展的黄金时期

但是,随着传统媒体完成向新媒体的转型,传统媒体的优势也逐渐回归,他们手中有经历几十年发展沉淀下来的优质用户,有强大丰富的信息源,有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广告客户,有高效的发行推广渠道,有专业且经验丰富的内容生产者。

六年了,我们到底经历了些什么……(内附长图)

传统媒体转型的账号

占据了排名榜靠前的位置

阅读10W+对人家来说是日常,一日多推的优势更是普通账号主无法比拟的,甚至连网民最爱的语言特点都被人家掌握,而且玩得更6。如果没能在之前的红利期得到一席之地,普通账号主想获取足够的生存空间,难度必然翻番。

入局成本越来越高

量子云科技近千个账号有人愿意花38亿去买,值吗?值。因为它是成熟的商业化运作的产物,尽管他背后有很多让人不爽的故事,但是翻开细节,它经得起商业规则之下的各种检验与评判。可是,这样的生意有几个人做得起呢?

如前所述,除了环境的变化,公号平台自身的发展也对账号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刚开始的时候,公号宛如一片荒地,账号主们的起点差不多,都是原生态,不需要太多成本和复杂的操作,就可以让自己生产的有趣内容在朋友圈里滚雪球。

然而,随着后台功能越来越多,随着内容创业市场竞争的出现,新媒体运营的概念逐渐产生。“运营”这两个字困扰着越来越多的账号主。只要写写写就可以获得粉丝增长的年代一去不返。尴尬的是,原本草根自媒体一直喊着颠覆传统媒体的口号,却又不得不做得越来越像个传统媒体,可能还要更甚。要有专门的发行推广人员去做市场,要进行“编读往来”的互动,要看数据反馈制定未来的方向,要建立编审制度进一步确保内容质量等等等等,专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程度逐渐加深,入局成本越来越高。

六年了,我们到底经历了些什么……(内附长图)

分工细化、专业化程度加深

给自媒体运营带来更多考验

逐渐成熟的用户对内容要求越来越高

虽然公号才上线六年,但用户们并不是从六年前才来到这个世界的,他们中有很大一部分人经历过互联网发展的20年,经历过天涯豆瓣,经历过贴吧博客,适应公号、抚平好奇心只是时间问题,随之而来的,是用天涯豆瓣的标准来对内容进行判断与取舍,对账号主进行犀利地点评与刺激。有很多这样的网民,本身就是KOL,他们对公号的解读,分分钟影响千百万人。

而面对与微信公号共同成长的年轻用户,内容生产者的挑战可能更大,因为年轻一代生长在信息爆炸的年代,世界观、价值观更多元化,影响他们欣赏、认可、跟随一个账号、一类内容的不确定因素太多。2016年,已经功成名就的视觉志决定开拓矩阵号,成立了20人的蛙哥漫画团队,历经十个月的艰辛,砸下几百万的投入才等到第一个爆款,而内部会议几次分析都拿不出让人信服的结果,真是摸不透的用户,摸不透的运气。或许,有的账号主可以去拼实力、能力,但是,真的能去拼这样的运气吗?

部分金主爸爸的认知与耐心不足

对账号主来说,金主爸爸让人又爱又恨。可能这世界真的是变化快,也可能是金主爸爸们对新媒体有啥误解,总之,某种信息的不对称让一些金主爸爸认为五千万的特效可以用五秒钟实现。

六年了,我们到底经历了些什么……(内附长图)

知名公号“姜茶茶”

发文吐槽甲方的不合理要求

金主的急攻近利,使得一些账号的运营、内容的生产逐渐走向一个没有营养的方向,随着平台规则的完善,灰色地带急剧减退,想凭运气投机取巧地捞钱,机会已经很少。进而导致一些账号运营效果不佳,出现恶性循环。

六年的时间,说短不短,说长不长,在我们以为平台如何普及如何发展的时候,不了解它的依然大有人在,这也从某个方面说明,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认知上的壁垒也随之越来越难逾越。

自媒体

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媒体

长久以来,大家对自媒体可能存在两个误会

  • 自媒体的“自”从来不代表“只有一个人就可以做好的工作”。
  • 自媒体的“媒体”跟“大众媒体”、“传统媒体”中的“媒体”不是一个意思。

“自媒体”是一个带有修辞意味的名词。

对“自”的理解,应该是指我们输出的内容要体现个性化,有无可替代个人魅力,饱含有智有趣的个人观点。然而,在平台上真正做到这些的还是少数。相信每个账号主都曾被“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这句话打动,但是大家可能过于关注“再小的个体”,却没有重视“品牌”是什么。

用抽象化的、特有的、能识别的心智概念来表现其差异性,从而在人们的意识当中占据一定位置的综合反映。

是一种识别标志,一种精神象征,一种价值理念,是品质优异的核心体现。

(摘自百度百科、MBA智库百科对“品牌”的描述。)

看看那些成功的大号、那些平台极力扶植的内容,是不是符合这些描述呢?再看看挣扎在腰部以下的那些账号,那些被清洗掉的账号,是不是符合这些描述呢?

有业内人士曾经撰文称:剔除人格魅力,自媒体其实是个伪命题。

六年了,我们到底经历了些什么……(内附长图)

同质化严重的问题

为用户和内容创业者双方

都带来了伤害

至于“媒体”,有些账号除了形式上具有“媒体”的一些特征,比如可以发布信息、有一定的传播力,此外,就再没有什么跟“媒体”概念有关的了。但是很多账号主却不自觉地为自己披上了“媒体”二字带来的荣光。

其实,无论从概念、功能还是精神内核,公号等新媒体平台与人们普遍认知里的媒体有很大差别。我们不否认这些自媒体平台给我们的互联网生活带来巨大影响,然而,成败与否,价值几何,往往就在于那些不一样的地方里,个人与机构拥有的受众基数、影响力、传播力都不相同。人个能力是有天花板的,而这种体量的媒体机构,应对环境变化要从容得多。

用一句抓眼球的来话来说:新媒体平台就像一副春药,行的会更行,不行的,怎样都不行,说不定还因为扛不住那个药劲儿而毁灭得更快。

六年了,我们到底经历了些什么……(内附长图)

抛开那些情绪与个人感受,公号平台在众多平台中依然能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它背后的实体有足够的能力、资源去试错,去修正,去摔打。从今年的“动荡”中就可以看出,当各个平台在更大的环境下接受监督和检验时,被人一致看好的“今日头条”损失最大,约谈、整顿、关停、封杀……而微信,相对适应得多,甚至还有空间伸胳膊伸腿的进行各种改版。规则和限制的增多,证明平台自身也在成长,证明平台对内容的要求不断提升。

也许有人已经对公号彻底失望,转战他方,但是我们心里清楚,运营人的疲劳、迷惘、愤怒与悲伤是常态,不管最终我们选择什么平台,这些情绪都如影随形,它不应该是放弃与离开的理由。

六年了,我们到底经历了些什么……(内附长图)

最后来一波回忆杀

这六年

请横屏观赏

六年了,我们到底经历了些什么……(内附长图)

六年了,我们到底经历了些什么……(内附长图)

六年了,我们到底经历了些什么……(内附长图)

本文部分图片引自以下内容:

企鹅智酷:2016中国自媒体内容创业数据及趋势报告

企鹅智酷:2017自媒体趋势报告

新榜:2018内容创业年度报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