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報攜深交再奏華章,指揮林大葉:晶報就像高雅藝術的翅膀

晶報攜深交再奏華章,指揮林大葉:晶報就像高雅藝術的翅膀

本週五晚八點,晶報將攜手深圳交響樂團在深圳音樂廳為鵬城市民帶來“朋友在一起——深圳交響樂團2017-2018音樂季閉幕音樂會暨晶報創刊17週年交響音樂會”。演出前夕,晶報記者專訪了本場音樂會的指揮林大葉,這位樂迷口中的“指揮家中的男神”徹底打破了人們印象中指揮家身上的儀式感與沉悶感,招牌式的笑容,一根細小的指揮棒勝過萬語千言,他與記者侃侃而談,探討關於夢想、關於古典音樂。他說:“高雅藝術就如同象牙塔尖的明珠,而晶報就像高雅藝術的翅膀,能夠帶我們走出象牙塔讓我們起飛。”

讓深交成為深圳的驕傲

提起林大葉,很多深圳人再熟悉不過了。出生於1980年的他,不僅成為深交32年來最年輕的音樂總監,也是中國一流交響樂團中最年輕的音樂總監之一。但是在他身上,看不到一絲的高傲與優越感,對他而言,取得的成就是起點是平臺。他說自己是幸運的,年輕的時候就已經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成績。的確,2012年第六屆喬治·索爾第國際指揮大賽,林大葉年僅32歲便成為了登頂該項賽事的首位中國人。他把這一切歸功於幸運以及團隊合作。很多人好奇,已經功成名就的他有什麼願望沒有實現?林大葉直言:“我想做的事情很多,最想達成的一個目標便是讓深圳交響樂團成為深圳人的驕傲,也能像晶報一樣有很大的影響力。當大家提到深交就會豎起大拇指。”其實論歷史,深交很年輕,但論實力,深交絕對已躋身國內一流職業樂團、亞洲高水平樂團。這裡說的一流,不僅包括演奏水平、樂季製作、國際接軌、聘請的國外音樂家級別,還有國際影響力。但是在林大葉看來,深交還有很多提升和努力的空間。“古典音樂是高雅的藝術,正因為高雅,很多人敬而遠之,他們表示聽不懂,甚至認為枯燥。在未來我希望能夠通過自身努力,不斷提高演出質量和影響力,攜手媒體宣傳,為藝術做普及,讓更多人接受它喜愛它。”

任何地方都存在一批鐵桿樂迷,深圳也不例外,每場音樂會林大葉都能看到相同的面孔,這讓他很暖心。同時也有一些觀眾似乎聽不太懂古典樂,但是他們也願意走進來哪怕只是拍拍照,這在林大葉看來也是好現象,最起碼人們願意走進交響樂的世界。通過深交的演出,讓原本抱著聽聽看的觀眾認識到原來交響樂是這麼好的東西,下次就不單單是拍照,而是真正喜歡接近它、熱愛它。

指揮家也要“入戲”

我們都知道,考驗一個好演員的標準是能否駕馭不同的角色,對於音樂家而言也是一樣。指揮家的情緒需要隨著音樂旋律每個音符的跳動而七情上臉,時而深沉緩慢靜靜流淌,時而壓抑停頓鼓聲鳴響,剛健的五指風釆吸人眼球。比如本週五的音樂會,上半場是柴可夫斯基《洛可可主題變奏曲》作品33,樂曲既具有洛可可溫雅、纖秀的特點和輕快、華麗的風格,又塗抹上了浪漫主義的色彩,融入了俄羅斯的民族元素。而下半場的《布蘭詩歌》是一部大型合唱及管絃樂作品。正歌第一部分“春天”,輕快、明亮中蘊涵悠遠。第二部分“酒”描繪一片世俗景象,音樂運用優伶式的假聲與轉調,似在描繪假面聚會時人們醉生夢死的世態,但歡騰的場面裡似有幽靈掠過時帶來的一絲陰冷。第三部分“愛”中有對愛的渴望的宣洩和對愛的憂傷的讚美,對情慾質樸的歌唱感人至深。上下半場風格差異如此之大的作品也極其考驗林大葉,當觀眾聽到管絃樂隊演奏的情緒,都是指揮一手打造出來的,指揮的時候需要很“入戲”,換到下一場又必須馬上轉變情感表達方式。林大葉說:“難度並不是完成它,而是完美地演繹它。”

“郎朗之路不可複製”

走音樂這條路有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林大葉不止一次這樣告訴記者。如今,學習古典樂的孩子越來越多了,讓他感到欣慰的是,隨著時代發展,孩子們學習某項技能已經不再是為了使之成為養活自己的工具,更多的是興趣,所以他們將來會有了不起的成就。什麼年紀最適合學音樂?林大葉給各位家長的建議是,母親在孕育胎兒的時候就可以聽音樂,這已經是在學習音樂過程中了。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不要強逼他學習什麼,這會把原本是享受的事情變成了枯燥乏味。讓孩子用不同方式接觸音樂、喜愛音樂比如帶他們去現場聽音樂會,用潛移默化的方式引導孩子。林大葉說他並不推崇強壓式教育,孩子不愛學習錯在方法。學習某項樂器的目的不是為了將來有飯吃,音樂應當是生活中的一部分。“郎朗並不是可以複製的例子,他吃了很多苦經歷了很多坎坷才有瞭如今的成就,不是說所有孩童按照他的路就能成為郎朗,目的性太強欲速則不達。”

記者:張瀛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