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37年淞滬會戰中付出近30萬傷亡的中國軍隊,終於粉碎了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言論,也使日軍由北向南的戰略攻勢轉為由東向西,最重要的是讓德國顧問的那一句“用空間換時間”的梯級抗戰走出了第一步。但是4萬人的減員對日軍來說並不算什麼,反而更進一步逼向當時中國的首都南京。
負責防守南京的是當時僅存的國軍精銳德械師(歷史愛好者將接受德國顧問的指導,佩戴M35鋼盔,手持仿製德制武器的國軍87師、88師和教導總隊稱為德械師,當時叫做調整師)第2軍團第十軍、第66軍、87師殘部、88師殘部、第51、58師、36師、154師、156師、103師、102師和三個團的憲兵部隊共計十萬餘人,衛戍司令長官為唐生智。
拋開這次戰役不談,因為這是很荒唐的一次戰役,在面對數十萬圍城日軍,國軍的覆滅只是時間問題,但是卻沒有制定詳細的撤退方案,導致在南京城破之後十餘萬中國軍隊群龍無首毫無撤退秩序只能一點一點被日軍蠶食,逐個擊破。而作為最高司令長官的唐生智卻在12月11日乘小船逃離,留下自己的部隊和四十萬南京民眾暴露在日軍的屠刀之下,以致釀成日後成為無數人心頭之痛的南京大屠殺(筆者認為實際上南京大屠殺的遇難者要在45萬左右甚至更高。十萬守城的中國軍隊戰死2萬餘人突圍撤退的有3~4萬,剩餘5萬未突圍者大多被日軍屠殺)。
彼時,蔣介石親命留下裝備德制一號坦克的戰車第三連協同防禦南京。其實這並不是一個十分明智的決定,時任裝甲兵團團長杜聿明曾建議留下戰車營第一連的威克斯6噸坦克和第二連的威克斯·卡登·洛伊德水陸兩棲坦克,前者有槍有炮火力較為強大,後者在必要的時候可以橫渡長江,開往江北。但是蔣介石執意留下戰車營第三連的一號坦克。杜聿明在回憶錄中說:“為什麼蔣介石﹑何應欽都不根據戰車的性能使用,而一定要留德國戰車在南京抗戰呢?”筆者也深深感慨那些不懂戰車性能的人卻擁有決策的權力。
本文要說的就是在本次戰役中英勇戰鬥的兩名國軍坦克兵。
在撤退之際,戰車營第三連一排的一輛德制一號坦克遭遇日機轟炸,履帶受損,戰車無法行駛,而日軍就在十幾公里外追擊潰退的中國軍隊,補給連憚於日軍的迫近,無法完成修理作業。於是,車內兩名坦克手決定留下來,隱藏在戰車內伺機埋伏敵人,掩護大部隊撤退。
就在這時,有大約一個大隊的日軍步兵沿公路呈隊列狀搜索前進,“他媽的,老子一個換你們幾十人!”兩名中國坦克手遂將機槍伸出炮塔外,待敵人靠近時候突然開火,當即掃倒三十餘人,因日軍為先頭部隊輕裝前進沒有攜帶重武器,單單依靠步兵的輕武器無法對車內的坦克手造成威脅,只能聽到密集的“噼啪”聲在一號坦克前裝甲板上炸響。
日軍多次組織人員強攻,但礙於兩挺MG13機槍的密集火力而屢次強攻失敗。此時天色已經變暗,兩名坦克手看見路上堆積的日軍屍體大約有一百人,車內彈藥耗盡,再拖下去恐難脫身,於是等到槍聲零星的時候猛地打開艙蓋,迅速鑽出戰車。日軍對兩名坦克手集中機槍和擲彈筒火力,其中一人中彈犧牲,另一人使用隨身攜帶的毛瑟手槍向後連掃,壓制了日軍火力,得以成功逃脫,後跟隨大部隊撤退並輾轉找到了裝甲兵團戰車營營長杜聿明說明情況,但是由於沒有其他人的佐證,杜聿明只是口頭嘉獎並將他暫時編入步兵,隨後又參加了著名的崑崙關戰役。
在崑崙關戰役中中國軍隊全殲日軍中村旅團,擊斃旅團長中村正雄,在打掃戰場的時候,找到了一本名叫《皇風萬里》的戰役記錄書,裡面詳細記錄了日軍在南京戰役時的戰爭經過,其中有一篇提到了一個步兵大隊被一輛中國戰車埋伏,傷亡上百人的事件。杜聿明這才驀然念起往事,然而當他再去尋找這位坦克兵時,卻得知他已於前日陣亡在崑崙關上,不禁為當日自己沒有相信他的彙報而深感惋惜。
幾十年過去後,杜聿明雖一直都記得這次戰鬥的存在,但在回憶起來的時候卻怎麼也想不起那兩位坦克兵的名字了。不過,雖然他們的名字被淹沒在了歷史長河中,但他們橫刀立馬,單騎阻擊日軍一個大隊的事蹟與豪情卻永遠不會被後世國人所忘記。
最後用李白的一首《從軍行》做結尾:百戰沙場碎鐵衣,城南已合數重圍。突營射殺呼延將,獨領殘兵千騎歸。
閱讀更多 布衣論道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