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德時代再擴朋友圈,比亞迪只能幹著急?|車壹條

寧德時代再擴朋友圈,比亞迪只能乾著急?|車壹條

引言:比亞迪剛拿下長安,寧德時代隨即拿下廣汽,但雙方目前的比分是6:1,差距懸殊,比亞迪會輸嗎?

東風、長安、華晨寶馬入股,與北汽、上汽成立合資公司,入股北汽新能源,寧德時代幾乎成了國企『收割機』,而寧德時代的『集郵冊』剛剛增加了廣汽集團。

7月19日,寧德時代和廣汽集團同時發佈公告,公告顯示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與廣州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擬於7月19日在廣州簽署《合資經營合同》。

寧德時代與廣汽成立兩家合資公司

雙方計劃在廣州共同出資成立廣汽時代動力電池系統有限公司和時代廣汽動力電池有限公司。

寧德時代再擴朋友圈,比亞迪只能乾著急?|車壹條

其中,廣汽時代動力電池系統有限公司經營範圍為動力電池系統的開發、生產和銷售,動力電池專業技術領域內的技術開發、技術轉讓、技術諮詢及技術服務。合資雙方共出資1億元,寧德時代出資4900萬元,持股49%,廣汽集團出資5100萬元,持股51%。

時代廣汽動力電池有限公司經營範圍為鋰離子電池、動力電池、超大容量儲能電池及電池系統的開發、生產、銷售以及提供相關售後和技術諮詢服務。合資雙方出資10億元,寧德時代出資5.1億元,持股51%,廣汽集團出資4.9億元,持股49%。

寧德時代再擴朋友圈,比亞迪只能乾著急?|車壹條

兩家合資公司的合作目標均是設立並經營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動力電池/電池系統產品,滿足廣汽集團、廣汽的分子公司、廣汽合資公司對汽車動力電池產品的需求,以盈利與可持續發展為長期目標。

從公告來看,寧德時代為自己又鎖定了一個大客戶,而廣汽集團則為自主品牌和合資企業都圈定了一家便宜、優質的動力電池供應商。寧德時代與廣汽的合資形式與之前與上汽的合作模式基本一致,都是成立兩家雙方分別控股的合資公司,而電池系統公司由寧德時代控股,動力電池生產公司由車企控股。

在這場『圈地運動』中,寧德時代佔盡了先機,而其主要競爭對手比亞迪似乎晚了一步。比亞迪自去年開始拆分電池業務、獨立經營的工作,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更是頻頻與東風、長城、北汽互動,推銷其動力電池。7月5日,比亞迪與長安簽訂電池合資合作協議,擬成立一家合資公司,主營動力電池生產、銷售,規劃產能10GWh。

寧德時代再擴朋友圈,比亞迪只能乾著急?|車壹條

然而,眼下寧德時代與比亞迪6:1的『比分』,比亞迪明顯處於劣勢,而這樣的差距或許將進一步擴大。2017年寧德時代第一次超越比亞迪,成為國內動力電池裝機量冠軍,寧德時代以10.4GWh的裝機量佔總裝機量的30%,比亞迪緊隨其後,以5.43GWh排在第二位。

今年前五個月,寧德時代和比亞迪的電池裝機量分別為5.43GWh和2.56GWh,寧德時代仍具備明顯優勢。

寧德時代和比亞迪的『軍備競賽』

除了爭搶客戶,雙方還在進行一場產能擴充比賽。

寧德時代再擴朋友圈,比亞迪只能乾著急?|車壹條

據寧德時代的公開數據,目前其主要有生產基地主要有寧德基地、江蘇溧陽基地和青海基地三個,2017年產能為17GWh,2018年產能將達到31.1GWh,2019年為45.9GWh,2020年預計達到54GWh。

而這些還沒有算上寧德時代幾個合資公司的規劃產能和國外的基地,寧德時代與上汽的合資公司規劃產能為36GWh,近日宣佈在德國建立的生產基地產能為14GWh。

寧德時代再擴朋友圈,比亞迪只能乾著急?|車壹條

比亞迪也不甘示弱,根據比亞迪之前公佈的數據,比亞迪2020年產能將達到60GWh,而加上與長安合資公司的10GWh規劃產能,這場產能競賽二者不相上下。

外界樂意比較的還有一項,那就是這兩家上市公司的市值。6月11日,寧德時代正式上市,發行價25.14元,首日上漲44%至36.2元,隨後連續漲停,上市九天後,寧德時代總市值達到1609.56億元,超過比亞迪。而目前寧德時代股價已超過80元,比亞迪則在40多元徘徊。

寧德時代再擴朋友圈,比亞迪只能乾著急?|車壹條

有投資者認為寧德時代對比亞迪是『碾壓式』的優勢,但壹姐並不這樣認為,寧德時代與比亞迪的過度比較,讓人忽略了比亞迪並不是一家純粹的電池公司,而是一家整車製造商,因此雙方的比較並不對等。

而即便在電池業務上,比亞迪也有自己的優勢。從上游與鹽湖股份合作的碳酸鋰開採、提純,到動力電池的研發生產,再到電池、BMS、IGBT、新能源整車的研發和銷售,比亞迪的佈局是全產業鏈的,而寧德時代還只是一家動力電池供應商而已。

寧德時代再擴朋友圈,比亞迪只能乾著急?|車壹條

寧德時代雖然在不停地擴充朋友圈,但目前來看,除了上汽、北汽,廣汽、東風的新能源車銷量還有限,長安與比亞迪合資後,寧德時代和比亞迪在長安方面想必重新回到同一起跑線,後者也許還更佔優勢,未來雙方戰況如何還是未知。

此外,雙方瘋狂擴產背後還有動力電池行業產能結構性過剩的內憂和2020年市場放開之後外資電池企業捲土重來的外患。不過,有競爭總是好的,希望在政策屏障消失之前,中國動力電池企業能真正的強大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