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殺熟普遍 被割「韭菜」的你知道嗎?

近日,有關於大數據“殺熟”這句話,怕是很多人都已不陌生了。那麼,大數據殺熟到底是什麼呢?又是否與我們日常生活有關呢?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隨著互聯網在日常生活中的深入發展及大數據技術手段的靈活應用,某些互聯網產品或是商家,則通過大數據技術手段,讓老用戶購買產品或服務的價格高於新用戶,或者根據你訪問單品或服務頁的次數來隨機浮動價格,第一次關注了產品不夠買,下次再關注購買,價格則會提高······

大數據殺熟普遍 被割“韭菜”的你知道嗎?

其實,這就是互聯網時代產生的一種新型宰客方式。大數據,除了讓服務商或產品開發者更好的瞭解客戶需求和產品銷售變動,也為服務商或是產品開發者“探出”誰是“財大氣粗”的“忠實”消費者,從而出現了大數據“殺熟”這種宰客途徑。

如今,我們的日常生活已經離不開互聯網產品的服務,從出門坐公交、打車,到網上訂餐、網上購物,再到出門旅遊、線上教育等,我們的衣食住行,早已覆蓋在互聯網織下的這張大網中。

大數據殺熟普遍 被割“韭菜”的你知道嗎?

除了日前在網絡上引起關注的“滴滴打車殺熟”,有微博網友爆料稱,某旅行網站預訂酒店服務有“殺熟欺生”的嫌疑,在同一個平臺訂酒店,她的賬號上顯示為259元,而她老公的賬號則是238元。一開始她以為是平臺刷新的緣故,但是重新查看依然是不同的價格,她懷疑是因為自己在該平臺已經形成的了習慣消費,被平臺“殺熟”了。

據多名網友報料,當遇到舉棋不定的新用戶或消費較保守的老用戶時,該網絡平臺會拋出一個相對有誘惑力的價位,誘導網友註冊和消費,先成功獲客再說;而對已經穩定的“回頭客”,系統會開出一個相對較高的價格。

在微博逛了一圈之後,大數據“殺熟”並不是滴滴專用的宰客方式,京東,攜程、去哪兒、美團等線上消費平臺都存在殺熟現象,殺掉的都是已經養成使用習慣的老用戶。

大數據殺熟普遍 被割“韭菜”的你知道嗎?

據網友總結,常被“殺熟”的通常有幾下幾種情況:

同一服務或商品,老用戶的購買價格或高於新用戶。

根據手機型號不同而給出不同收費待遇,同一商品或服務,蘋果手機用戶購買價格或高於安卓手機用戶。

商家自動默認服務,悄悄升級客戶消費。

不同網絡平臺共享數據,“優質客戶”秒變“全網優質韭菜”。

數據勾勒用戶“畫像”,定製“個性化售後服務”。

大數據殺熟普遍 被割“韭菜”的你知道嗎?

在我們忿忿不平批判“殺熟”的商家時,我們還應糾正好我們個人在使用互聯網產品時不良習慣、提高安全意識。如一些用戶對於個人信息安全意識較為薄弱,在使用互聯網產品時,存在比較隨意授權、忽視使用條例等不良使用習慣,這往往會使我們陷入自覺透露隱私、主動讓渡利益的境地。我們在被商家隱形當成“韭菜”的同時,實質上很可能也是一個無意識的“遞刀子”角色。

大數據殺熟普遍 被割“韭菜”的你知道嗎?

除此,我們更應該呼籲政府加強監管,政府部門應通過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保證普通用戶數據權利與平臺數據權力間的大致平衡,才能為大數據的長足發展,贏得更多彼此信任的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