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谢德荪教授:新时代中国的创新之道

斯坦福谢德荪教授:新时代中国的创新之道

斯坦福 谢德荪教授

6月30日,在中国IT服务全媒体平台举办的创新日活动中,斯坦福大学谢德荪教授以“重新定义DT时代的创新”为主题,与来宾交流了新时代中国的创新之道。

创新三剑客

始创新流创新源创新

斯坦福谢德荪教授谈到,创新分为两大类:

一是科学创新

二是商业创新

所谓科学创新也叫始创新,主要是原始的发明创造。

所谓商业创新,关键不再新,而是要创造价值。

商业创新又可以细分为两类:

一是流创新,即增加已经认同的现有价值。但是你能做的别人也能做,最终会导致研发成本越来越高,回报越来越难。

二是源创新,即通过组合资源,创造出新的价值理念,形成新的生态系统。

“始创新提供新的可能性;流创新增加竞争优势,但不可持久;源创新跳出红海,开拓新的市场。”谢德荪教授总结说。

苹果与乔布斯

斯坦福谢德荪教授:新时代中国的创新之道

谈创新常常离不开苹果与乔布斯。在早期,乔布斯的Apple和图形操作系统是革命性的科技创新,但被IBM、Wintel联盟所打败。后来通过苹果手机打造出生态平台,才取得了成功。

麦当劳的例子

斯坦福谢德荪教授:新时代中国的创新之道

美国的连锁快餐厅一般是研发一个秘方,到处开店。随着竞争的激烈,逐渐成为红海。

麦当劳的商业模型是,收950元加盟费,抽取营业额的5%。统一购买原材料,再找牛肉、土豆等供应商研发新产品。慢慢地在各地买地,以及有越来越多的地产商把麦当劳成为标配,最终麦当劳最大的房地产商。

“普通连锁店是先利己,后利人;麦当劳是先利人,后利己。帮助店铺的老板和供应商赚钱,最终实现自己赚钱。”

所以,所谓羊毛出在狗身上的互联网思维,早在上世纪50年代,麦当劳已经在用了。

小米的例子

小米的商业模型与麦当劳是一样的,不同的是,麦当劳是offline,小米是online。两者成功的关键,不是科技,而是思维。

硅谷的创新生态系统

1954年的第一部主机,1955年的半导体,都是流创新。

上世纪80年代,美国企业利用IT新科技增加生产力的效率也是流创新。

IBM PC 组合了英特尔与微软的优势,IT界第一次出现源创新的案例。但是 IBM 的流创新思维,使IBM PC成功后准备放弃英特尔和微软,而后两者则开放平台,联合康柏等更多厂商继续进行源创新。

流创新与源创新

斯坦福谢德荪教授:新时代中国的创新之道

流创新思维关注的是科技与产品。

源创新思维关注的是生态系统和社会价值。

源创新的基础是两面市场的商业模型,硅谷IT创新生态系统的基础,一是硅谷的科技,一是全球的市场。这就是美国IT业成功的原因。

后来,日本等更多的国家成功地加入了美国的流创新,但是互联网的出现,没有抓住机会。

平台,平台,平台

麦当劳、小米手机、IBM PC、苹果智能手机、Wintel联盟都是平台。平台是一个实体,它提供的主要价值不在本身,而是为生态提供价值。

关于中兴事件

斯坦福谢德荪教授:新时代中国的创新之道

中兴事件给我们的启示是,不掌握核心科技时,不宜以流创新来建立竞争优势。而应该以组合资源,推动源创新平台,来建立竞争的优势。

同时,通过投资核心科技,在掌握核心科技后,再推动流创新走向源创新。

中国的两次源创新

斯坦福谢德荪教授:新时代中国的创新之道

实施源创新,需要草根的支持,源创新不是科技的推动,更是社会的推动,而美好愿望和刚需是社会推动力两个车轮。

中国的第一次源创新是1978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政府用“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统一了思维,发挥了大众的潜力。

中国的第二次源创新是1998年的互联网,到2008年,互联网经济形成的第二次源创新,已经接棒了第一次源创新,拉动了中国经济的再发展。

中国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吗?

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关键是中国是否准备好发动下一个源创新。

总结来说,中国应该以刚需推动,加上美好推动,持续推动流创新的发展。

中国源创新已经具备了条件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改变了传统思维,使中国人认为创新创业是“正途”。

近期,中国可以有创意地模仿美国IT源创新。

中期,中国应该用源创新解决方案解决刚需问题。

长期

,中国将通过“一带一路”提供人类共同体的新商机。

流创新与源创新是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目前的中国首先解决污水处理、健康等80%的人的刚需,让美国去做太空旅行等小众的美好愿望。这样可以避免争执,快速发展。

斯坦福谢德荪教授:新时代中国的创新之道斯坦福谢德荪教授:新时代中国的创新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