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大棚虧了幾百萬該怎麼辦?

用戶6448723529196


搞大棚種植蔬菜、藥材、果樹等,出現過很多人血本無歸的事情,個人認為,是對種植瞭解太少,聽信很多別有用心人的謊言。



如果你到農村,尤其是近郊的農村,看看他們種植大棚的效益,可以說,很少有人不動心,幾乎都是一畝地純收入在5000-100000元,還有更高的,你難道不動心?



但是,問題來了,近郊農戶多半是家庭式生產,2-5人的樣子,種植面積也就是2-10畝的樣子,很少有幾十畝或上百畝的,家庭成員在用工上,能夠自己解決,而且即便是農忙時節,找兩個親戚,忙兩天,也能解決問題。產品就地銷售,此時各有各的路,總能銷售掉,價格雖有差異,但也差別不大。



我遇到很多不會種田的人,手裡有錢,考察一下附近的農業,自己再算算,就盲目上馬了,動輒上百畝,認為農業也沒啥了不起,有錢啥都可以解決,種子、種苗等農資及其它一些準備工作很容易解決,等到開始栽培,問題便來了,栽培管理、病蟲害防治、產品收穫、產品貯藏、銷售等等一系列的問題出現了。種瓜不知道理秧、授粉,病害等到發生才治療,產品成熟度不掌握,產品收穫期集中無法解決銷售貯藏的問題,銷售時發現以前的朋友也吃不了這麼多,一個勁的哎吆,不到半個月,就謝了氣,然後工人跟在屁股後面要工資。原來這是一個好大的坑呀!幾百萬那叫毛毛雨!



從事農業蔬菜生產及推廣多年,很多老闆在從事幾年的農業生產工作後,都變成了地道的農民,也變得樸實了、懂得節約了、會算賬了,找到我再談時,也少了當初的銳氣、霸氣,變得客氣,我覺得他學費也交的差不多了,也該知道農民的日子不好過,農業生產不是有錢、也不是有魄力、也不是單純的有技術才能玩的,真正的是有頭腦才能做出來的。

單一家庭式栽培生產,首先解決了勞動力問題,上百畝土地的生產,尤其是大棚生產,是一種勞動密集型的方式,需要的是勞力,一天100-200元的工資,一個月下來便是不小的數目。銷路是驅動發展的發動機,有銷路,生產便自然的被驅動,所以這是非常重要的關鍵。最後再說技術,技術和你所種植的品種有關,不同品種之間的差異很大,應該及早的瞭解,不然後面又麻煩了!

總之這個行業是一個付出多、回報不一定多,且高風險的投資,應該多考察、多諮詢,有一個切實可行的計劃和方案,是一個最複雜的系統工程,不然再有幾百萬,也是同樣的結果!



本文為個人觀點和體會,不一定正確,也不代表任何方面的意見和建議!不當之處敬請諒解!


瓜農之友馬博士


我見過一些大棚種植虧損的,各有各的問題所在。我覺得首先要梳理環節,才能對症處理。

膚淺聊幾句,如果是天災人禍,氣候惡劣所致,大棚是可以買保險的,可以賠償損失。如果因各種作物不同,種苗不同,土壤不同,環控不當,育苗移栽,生長施肥,管理不當,種植方法不對等出的問題,都是種植生產層面上出現的問題,需要學習與諮詢專家。有這方面需求種植各類作物的專家技術指導,我可以提供幫助。

大棚本來就是環控產品,對溫室內光照,溫度,溼度進行環控,目的就是讓作物有一個最適合生長的環境。實現高產或者高效。

如果產品沒問題,而是下游營銷環節出現的問題,也有多種情況。目前最好是做訂單農業,在有訂單支撐的前提下去種植生產,有了基本保障後再擴展銷路,運用各個電商平臺,各種先進農業運營模式去尋求更多更高的經濟效益。但有了訂單去擴展銷路的同時,千萬要保持操守,按規則按合同好好經營產品,不要出現類似徐聞菠蘿事件的情況。


小小新農


溫室或大棚種植在農業中屬於門檻相對較高的種植業,即是典型的高投入、高技術含量和高產出的“三高”農業。是典型的現代農業。通過“高投入和高技術含量”提高農業種植的進入門檻,建立竟爭壁壘,才有可能獲得高產出,高投入和高技術含量是因,是必要條什一,高產出是果。多數大棚種植者不具備高投入和高技術含量的必要條件,只看到其他人獲得了高產出,而忽視了自身的條件,生產過程中,為減少投資,人為降低設施、設備的投入,使溫室或大棚根本不能創造出適宜作物生長環境,同時在種植技術、品種、生產管理、市場營銷等方面,又是初入者,缺乏經驗和生產的技能、技巧。不適合的環境,再加上經驗、技能、技巧的缺失,能生產出高附加值的產品,那也成了怪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