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扶貧」清水河畔:返鄉能人帶著鄉親們一起脫貧奔小康

「聚焦扶贫」清水河畔:返乡能人带着乡亲们一起脱贫奔小康

「聚焦扶贫」清水河畔:返乡能人带着乡亲们一起脱贫奔小康

清水河,自治區級貧困縣,位於呼和浩特市最南端,處於“蒙、晉、陝”交界之地,黃河從這裡入晉,內外長城從這裡交匯,晉陝蒙大峽谷以這裡為開端,渾河、清水河、古力畔幾河3條支流從這裡潺潺流過。

這裡是土地貧瘠的黃土高原,村民們靠天吃飯,深山溝壑裡的老牛灣鎮單臺子村、韭菜莊鄉搖鈴溝村、宏河鎮聚寶莊村的貧困人口比例佔到全縣的20%以上。

但如今,這裡變了模樣。

在脫貧攻堅的戰場上,有一批從窮困山區走出來,經過多年打拼、事業有成的能人在扶貧政策的感召下,為了改變家鄉的貧窮面貌,選擇再次回到家鄉創業。他們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適合當地的各類產業,創辦深加工企業,提升產品附加值,帶動了一大批貧困村民增產增收致富。

驕陽似火的6月,記者來到這裡,走進深山溝壑中的自然村落,尋訪那些返鄉創業的能人,講述他們為當地經濟發展注入活力、努力帶富一方鄉親的感人故事。

「聚焦扶贫」清水河畔:返乡能人带着乡亲们一起脱贫奔小康

蘇志軍(左)在查看肉鴿的生長情況

蘇志軍:咱們單臺子村

脫貧攻堅的大功臣

6月15日晴老牛灣鎮單臺子村

從清水河縣城向西南方向翻山越嶺一路行進,記者一行來到中國最美的十大峽谷之一的老牛灣,這裡是長城與黃河握手的地方。溝壑縱橫之中,緊鄰老牛灣景區不遠的單臺子村被連片的鬱鬱蔥蔥的果樹包圍著。

當地村民告訴記者,這裡乾旱少雨,荒山野嶺,種啥啥不長,是蘇志軍返鄉創業後,建起了海紅果種植基地,昔日的荒山野嶺,如今變了模樣。

見到蘇志軍時,他正在林果基地查看果樹生長情況。他說:“在這裡建設海紅果種植基地的初衷,是為了發展綠色生態經濟,幫助貧困村民增收致富。”

為了這個初衷,2015年,蘇志軍一頭扎進大山裡,用3年時間在2500畝荒山中“啃”出了一條路。

20年前,年僅17歲的蘇志軍不堪家境貧寒走出大山。從建築工地的小工,到工長、項目經理,到擁有自己的建築公司,其中的艱辛不言而喻。2011年至2013年他先後成立了呼和浩特澳森裝飾工程公司和內蒙古蘇揚建設公司,和自己一起幹活的鄉親們也都在公司裡就了業。然而,在建築市場上立穩了腳跟發了財的蘇志軍,心裡卻一直想著貧窮的家鄉。他認為家鄉到處都是寶,如果做好了家鄉的特色農業產業項目,不但會建設改造家鄉的生態環境和麵貌,更會帶動鄉親們一同脫貧奔小康。

“第一批購買的3萬多株海紅果種苗品質差,乾脆不掛果,連工帶料一下損失了150多萬。真是隔行如隔山啊!”現實給了轉行再創業、熱情高漲的蘇志軍一個下馬威。

開局失利,沒有讓蘇志軍氣餒。他總結了教訓後,先後赴陝西、山西等地考察、調研,收集了大量果樹種植資料反覆琢磨,並聘請農大專家進行指導,再次種植了4萬餘株3年生海紅果種苗,果然果樹第二年就掛果,他成功了。

“你看這1000多畝海紅果林基本都掛果了,到了盛果期,畝產海紅果1000公斤沒問題。”蘇志軍非常看好海紅果的前景,他介紹說,海紅果含維生素B1、B2、C、C4及胡蘿蔔素等人體所需的多種微量元素,其含鈣量居水果之冠,有“零下十八度果中鈣王”之美譽。2015年,他給他的海紅果註冊為“冰棠”商標,產品通過實體店、電商等形式遠銷區內外,供不應求。“現在還沒到採果季節,訂單已經排的得滿滿的了。”

憑藉著海紅果的品牌優勢,蘇志軍不斷擴大海紅果的種植面積,同時加大引進新品種的力度,淘汰劣質品種,引進了山西嫁接杏、蘭州大接杏、白水大杏、歐李等優良品種27000株;嫁接123果樹、黃太平、檳果、夏果2000株。如今,觀光采摘果園內綠色蔥蘢,近80000株各類特色果林碩果滿枝頭。

“我們一直都在完善基地的建設,每年光勞務費用就給周邊村民支付300多萬元,這1000畝海紅果園,就帶動了500多農戶參與到果園的建設和管理中。按每戶承包2畝、每畝收益4000元計算,每個承包戶年收入可達8000多元。另外,不少承包戶還在果園內進行豆科等作物套種,發展林下動物養殖等,所產生收益全部歸承包戶所有。”蘇志軍自豪地說。

單臺子村支部書記蘇挨才告訴記者:“蘇志軍的產業輻射帶動不止這些,他的規模化養鴿場還帶動著一大批周邊村貧困戶脫貧致富呢!”

跟隨著蘇挨才的腳步,記者來到了蘇志軍的養鴿場,只見1000多平米鴿舍裡4000多對種鴿80%都孵出了小乳鴿,煞是喜人。

“別小看這小乳鴿,帶動貧困戶增收效果非常明顯。”蘇挨才書記說,負責餵食管理鴿子的貧困戶吳增亮兄弟倆就是受益人之一。吳增亮的爸爸去世較早,母親身體欠佳,幾年前,他的弟弟又患上腦瘤,靠吃藥維持,他要一邊勞動一邊照顧病人,家裡花銷大,還沒有經濟來源,一家人靠救濟勉強維持生計。

蘇志軍知道後,一直想著用什麼方辦法來幫助吳增亮一家。一個偶然機會,他聽說有些村民利用豐富的雜糧資源,養鴿賺錢。而且鴿子肉營養價值高,是雞肉的9倍,乳鴿和鴿子蛋在市場上很受歡迎。另外,鴿子排出的糞便臭味小,對周邊環境影響小,又可加工有機肥,是一個相對環保的養殖業。

蘇志軍來了靈感,若在單臺子村養鴿子,不是又能帶動一批貧困戶增收嗎?

說幹就幹,他一下子投進120萬元,先建起這個養鴿場做示範,讓吳增亮和弟弟經營管理,效果好了再擴大養殖規模。蘇志軍給照看飼養鴿子的吳增亮和弟弟按月發工資6000多元,每產出一隻乳鴿給兄弟提成1元,這樣吳增亮兄弟倆加上提成,一年就掙了7、8萬元,生活狀況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有了成功的樣板,申請養鴿的貧困村民多起來。於是,蘇志軍無償給當地80戶貧困村民提供標準化籠舍和基礎種鴿,由農戶自行養殖;農戶所產乳鴿由公司統一回收。

“我們現在戶均養殖10對基礎乳鴿,按年產乳鴿160只左右計算,每隻18元的價格回收,我們每戶一年掙不少錢呢!”養殖戶來生說。

蘇志軍告訴記者,按照養殖戶來生說的賬計算,每戶10對基礎乳鴿年產值是2880元左右,扣除飼料費用、防病費用等費用880元左右,每個養殖戶每年可實現利潤2000元左右,這樣80戶養殖戶每年都可以獲得穩定的收入。下一步,我們將嘗試家鵝、土雞、兔子等家禽動物的生態養殖,帶動更多的貧困村民增收。

如今,蘇志軍回鄉創業成立的內蒙古博煜農林牧開發有限公司,已經成為呼和浩特市產業化經營重點龍頭企業,按照“公司+農戶+村集體經濟”的經濟發展模式,實現了公司贏利、養殖貧困戶增收、村集體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

“蘇志軍是咱們單臺子村脫貧攻堅的大功臣。”老牛灣鎮黨委書記蘇金亮對記者誇獎說。

「聚焦扶贫」清水河畔:返乡能人带着乡亲们一起脱贫奔小康

張計華(左)在查看菌棒

張計華:我們搖鈴溝的

香菇會“說話”

6月16日晴韭菜莊鄉搖鈴溝村

距離清水河縣城東南25公里的韭菜莊鄉,有個小村莊叫搖鈴溝村。村周圍山巒疊嶂,有多條自然形成的狹長溝壑,溝底溪水潺潺,山坡上草木豐茂。

“豐富的植被、水資源和無汙染的環境,是發展食用菌種植的必要條件。”返鄉創業的當地村民張計華看好這裡。他經過四處考察發現,食用菌產業屬於“低耗、高效、生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是推進脫貧攻堅,促進農牧業產業化發展的好項目。於是,他果斷投資香菇種植,帶動周邊貧困村民富起來,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現在這溝溝裡的村民種蘑菇的積極性可高了!”自治區派駐清水河縣脫貧攻堅總隊長許寶全笑著說。

張計華的小香菇到底有啥魅力受到村民追捧?記者一行驅車沿著蜿蜒的山間小路向溝裡行進,不經意間,一座被綠樹環繞的山洞徒然呈現在眼前。“這裡原是軍用防空洞,現在改造成了香菇種植基地,山洞有幾公里長,可存放食用香菇菌棒400多萬棒,不過現在都發放給貧困戶養殖去了,冬天才存放在這。”從山洞裡走出來的張計華介紹說。

“這是專門的種植場,這些香菇都是我們種的,品質可好了,你們聞聞香不香,賣得可不賴呢!”聽說記者們來採訪,依靠種植香菇脫貧致富的村民趙和平誇起了他的香菇。

57歲的趙和平是搖鈴溝村附近石峽口村的貧困戶,當初說起種蘑菇,趙和平可沒這麼高的興致,因為一家5口人中就他一個勞動力,既要供養兩個孩子上學,又要服侍病妻和80多歲的老母親,經濟上比較窘困。他對種植香菇抱有疑慮,生怕賠了本再倒貼,任憑村幹部咋說也無動於衷。

張計華主動找上門來,對趙和平承諾說:菌棒有人統一上門來服務,你只管好好種植管護;啟動資金及技術指導、產品銷售的所有費用都由公司支出。公司還承擔種植風險,即試種成功了,慢慢還本。如果試種不理想或失敗,一切後果都由公司承擔。這些承諾都寫進簽訂的協議中。

這下讓觀望中的趙和平放寬了心。2014年開春,趙和平在眾多貧困戶中,率先嚐試種植了2萬棒香菇,沒想到收了香菇很快就被賣掉了,一年毛收入就達到了6萬元,純利潤4萬多元。嚐到甜頭後,趙和平開始大膽種植香菇,年年豐收。由於趙和平的香菇長勢好、品質佳,銷路穩定,經濟效益不斷攀升,趙和平徹底脫了貧翻了身。

2017年末,更是讓趙和平感到自豪。他的香菇擺在了呼和浩特市舉辦的“精準扶貧與愛同行”清水河縣第二屆年貨節的展臺上,吸引了眾多市民的關注購買。返鄉創業青年張計華扶貧、扶志又扶智的感人故事也通過展板傳播開來。

幾年來,像趙和平一樣靠種植蘑菇脫貧的貧困戶越來越多。2017年,張計華與周邊鄉村330多家建檔立卡貧困戶簽訂了《扶貧食用菌代管協議書》,並正式實行了“統一發放菌種,統一技術指導,統一回收產品,統一銷售產品”的“四統一”託養代管扶貧模式,幫扶貧困戶脫貧致富。

他利用常年恆溫、通風良好、無有害氣體的山洞來培育食用菌菌棒;讓農戶利用大棚溫室、廢棄山洞等場所進行菌棒種植;他成立了合作營銷社,帶著大家走南闖北宣傳推銷食用菌產品,同時在網絡電商平臺進行銷售,形成種養加一體化、產供銷一條龍的經營體系。

功夫不負有心人,搖鈴溝的香菇贏得了全國各地客商的認可,產品已遠銷到北京、上海、陝西、山西等地。隨著銷售市場的不斷擴大,在這兒固定幹活的每個村民每月按時可領取2400元到3000元不等的工資,一年增收3萬元左右。其他種植農戶每種一個菌棒就能獲利5到6元,每家農戶種有5000到1萬個菌棒,一年就增加3萬到5萬元的收入。年底,每個種植戶還會得到分紅。此外,在種植、採摘旺季的8個多月時間裡,還能吸納周邊大量村民來基地務工。

“我們基地年產食用菌棒300萬棒提供給村民種植,一個菌棒能出6茬兒蘑菇。依託這個蘑菇基地,周邊城關鎮、宏河鎮、韭菜莊鄉所屬自然村中多數貧困戶實現了脫貧夢想。”張計華自豪地說。

付出贏來回報,2017年張計華帶領大夥反覆試種成功的反季節香菇栽培技術榮獲“呼和浩特市科技創新創業大賽”二等獎。同年6月,在“第二十屆中國北京國際產業博覽會”上,他的香菇品質和反季節栽培技術受到國內同行專家們的一致讚譽,所產香菇被權威部門認定為與清水河小香米、海紅果齊名的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菇香“蝶”自來,經過幾年的創新發展,張計華種植的香菇品質越來越好。來自上海的訂單商戶黃先生說: “只要是搖鈴溝的香菇不用我們費力推薦,大家都知道好,搖鈴溝的香菇憑藉色香味自身就會‘說話’。”

嘉獎和鼓勵,給了張計華自信。他確立了新的目標:2019年繼續擴大“四統一”託養代管扶貧模式的覆蓋範圍,在城關鎮祁家溝村改造建設食用菌培育溫室100座,建設可儲存鮮香菇400噸的氣調保鮮庫和年產鮮香菇2000噸的加工車間,帶動更多的貧困戶脫貧奔小康。

“這些我們已經開始著手做了。”張計華說。

「聚焦扶贫」清水河畔:返乡能人带着乡亲们一起脱贫奔小康

王萬斌(右)與村民一起採摘葡萄

王萬斌:要把聚寶莊變成

聚寶盆

6月17日多雲轉晴宏河鎮聚寶莊村

盛夏的清水河山清水綠天藍,宛如天然大氧吧。記者走進該縣宏河鎮聚寶莊現代設施農業園區基地看到,連片的葡萄大棚裡,綠藤環繞的架子上,串串飽滿多汁的葡萄墜滿枝頭。

村民劉喜梅、郭翠蓮和姐妹們有說有笑地摘著大串葡萄,發自內心的喜悅洋溢在臉上。“過去,就種點地靠天吃飯。趕上好年景,辛辛苦苦在地裡一年忙到頭,人均收入不到1000元。現在我們不用頂著烈日看天吃飯了,在棚裡摘葡萄、修枝剪葉,每月就掙3000到4500多元,這是做夢都想不來的好事。這得感謝黨的好政策!感謝王萬斌!”劉喜梅高興地說。

劉喜梅唸叨的王萬斌,是清水河縣宏河鎮聚寶莊現代設施農業園區的開拓者。

聚寶莊村委會主任張滿貴告訴記者:“聚寶莊村的常住戶有132戶432人,多數為年齡偏大的老年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60戶169人。回到家鄉尋找創業項目的王萬斌看到聚寶莊村貧困的根源在於:沒有產業支撐,無法真正意義上實現脫貧。他開始四處考察取經,最終,決定依據當地自然條件和市場需求,種植經濟作物,建立設施農業園區,使貧困戶獲得資產性、勞務性、財產性和生產性4個方面的收入,使鄉親們穩定脫貧。”

“我們先流轉周邊村民和貧困戶手裡荒廢閒置的土地,讓大家獲得財產性收入。從貧困戶手中每流轉1畝地,貧困戶便可獲得流轉費用150元,流轉期為11年,每畝可一次性獲得固定流轉收入1650元,讓貧困戶坐在家裡收錢。”聽說記者來採訪,正在葡萄大棚裡忙乎的王萬斌站起身來搓著雙手接話說,“隨後,利用流轉來的1300畝土地,我藉著新農村建設和美麗鄉村發展的惠民政策,在村裡打造了聚寶莊現代設施農業園區,建立了葡萄基地,建起89棟厚牆體溫室大棚,集中發展設施葡萄產業,讓貧困村民靠種葡萄獲得生產收入。”

由於這裡的村民好多沒吃過甚至沒見過葡萄,讓他們在溫室大棚種葡萄,一開始並不順利,從思維上根本轉不過彎來,他們認定,這旱地連莊稼都長不好,能長出啥好葡萄呢?

為了說服村民,王萬斌和村幹部們一次又一次地挨家挨戶做工作,耐心解釋,並向村民保證:“你們只管勞動掙錢,其他投資費用和投資風險及收購、銷售等都由我們來承擔。”

吃了定心丸的村民心裡的顧慮慢慢打消了,前來報名種葡萄的貧困戶也踴躍起來。劉喜梅將家裡的莊稼地扔給愛人,自己一門心思撲到葡萄地裡,第一個月她就拿到工資2400多元,以後月月按時領工資。當年,到了年底還分了紅。現在,她的工資漲到3000多元了,過上了她盼望著的想吃啥就買啥的舒坦日子。

貧困村民秦海泉下肢殘疾,行走困難,被王萬斌吸收進園區打掃衛生,每月給他開工資3000元。有了積蓄,他給下肢癱瘓的兒子秦建雄娶上了獨臂媳婦,把媳婦也介紹到葡萄基地幹活,兩口子雖然殘疾,但憑勞動每月能拿到6000元的穩定收入,小日子過得越來越滋潤。

“不僅是他們2戶過上了好日子,聚寶莊村原有的60個貧困戶也都依靠種葡萄產業脫了貧。”王萬斌說。

據王萬斌介紹,為了讓葡萄種植更加科學規範,達到高品質的無公害標準,贏得更廣泛的市場,王萬斌從各地“請來”近10個不同口感的葡萄品種,聘請包頭等地的專家進行技術指導和管護,保證溫室大棚和旱地種植的葡萄長勢喜人。

“每年從5月就開始採摘葡萄了,和旱地葡萄採摘時間連在一起,採摘旺季要持續4、5個月,大部分直銷呼和浩特市美通農產品批發市場,每畝年產葡萄總量達到5000多斤,每畝純收入3萬多元呢!”王萬斌自豪地說。

現在聚寶莊現代設施農業園區的厚牆體溫室增加到143座,葡萄種植達到100多畝,還增加了櫻桃5000株,旱地葡萄500畝。可實現年銷售額3000萬元,淨利潤600萬元。在園區葡萄基地還打工就業的120多名村民,每人來自大棚的收入每年就有3萬多元。

“清水河縣委宣傳部副部長石潮瑞介紹說:“王萬斌是在清水河干旱的土地上,第一個敢種葡萄,並帶領村民賺大錢的人。他的返鄉創業,打破了村民固有的想法,改變了村民的生活和精神面貌。過去窮鄉僻壤的小山村,現在成了參觀點,吸引城裡人一波波地來,聚寶莊現代設施農業園區成為媒體爭相採訪報道的亮點。”

“在全縣脫貧攻堅的關鍵時期,年內我們想再承接扶貧資金500萬元,2020年前,新建旱地葡萄3000畝,達產後可實現年產葡萄7500噸,提供就業崗位230個,其中為30名貧困人口提供常年務工崗位,平均每人每月工資2500元以上;為120名貧困戶提供季節性務工崗位平均每人每年可獲得收入5000元左右。到2020年葡萄基地達到規模後,可提供就業崗位600個以上,幫助聚寶莊村周邊更多的貧困戶早日脫貧,過上富裕日子,讓咱的‘聚寶莊’變成‘聚寶盆’”王萬斌信心滿滿地說。

(文/內蒙古日報社 記者 相恆義 鄭學良 皇甫秀玲肖振英圖/于濤)

「聚焦扶贫」清水河畔:返乡能人带着乡亲们一起脱贫奔小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