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現在有的醫院,住院後總是不停地化驗、檢查、打吊瓶?

道號神段子


患者住院期間,醫院要給患者做一些必須的化驗、檢查,然後根據檢查結果做出相應的治療,包括題目所說的“打吊針”,有人會覺得好像醫院總是在“不停”的化驗,檢查,為什麼會這樣?

首先,西醫學是一門循證醫學,是遵循證據的醫學,其核心是在臨床診療中,對病人的診治以客觀的科學依據為證據,慎重、準確和明智地應用當前所能獲得的最好的研究證據,並結合醫生本人的臨床經驗,同時考慮到病人的願望,將上述三者綜合考慮,制定每個病人的具體診療護理措施。可見,醫生要根據這些檢驗結果,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和專業技能,給病人制定具體的治療方案。


其次,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多先進的醫療設備、儀器投入到臨床中使用,如,CT,核磁共振(MR),PET-CT,像PET-CT檢查能確定2毫米以上的腫瘤病灶,這在過去是不可能做到的;又如,冠狀動脈造影可以在CT照射下立體的3D現實影像,非常清晰直觀地看到心臟各血管的變化;又如神經外科專業的一些檢查設備,如腦血管造影檢查設備,DSA數字工作站、術中神經電生理監測、CRW立體定向儀系統等先進設備...正是在這些先進設備的幫助下,各醫學專科才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第三,隨著醫學的進步,人們對疾病的認識越來越深入,新理論新技術推動著醫學的發展,分子生物學對醫學的發展起到主導作用,並和生物技術、生物醫學工程結合,帶動醫學各領域的發展,而人類對疾病的認識越深入,疾病就越來越呈現出多樣性、疑難性、複雜性,這,也促使臨床醫生在診治疾病的時候很多時候要依靠儀器檢測設備,提供最客觀的數據。

臨床上,有的患者病情變化很快,這時候就要持續的檢查、監測某些臨床數據,比如感染性疾病的病人,需要化驗血相,確定感染的性質,指導用藥,隔一段時間後需要再次抽血化驗,觀察治療效果;高血壓、糖尿病的治療都需要多次的檢測血壓血糖,動脈血氣分析是判斷呼吸衰竭最客觀的指標,在治療急性呼吸衰竭病人的時候要多次監測血氣分析結果,等等。

至於問答裡面說到的,“很多檢查治療都不給報銷”,這其實是另一個問題了,即有關醫保、公費醫療、新農合等模式的報銷範圍,到底哪些可以報銷哪些報銷不了,都是由醫保局等相關部門制定相應的規定,這是醫生左右不了的。作為本人,在給病人實施手術麻醉的時候,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儘量給病人使用可以報銷的麻醉藥物和器械,並取得患者的同意,實在報銷不了又沒有替代的藥物,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醫學檢測儀器設備為臨床疾病的診斷、治療提供了更豐富、更直接的信息,推動了臨床醫學的發展。


如果您認同本文的觀點,記得點個贊哦。

推廣醫學科普,剖析醫患關係,講述醫患故事,請大家點擊右上角,關注我的頭條號:麻醉超人鋼鐵俠。


麻醉超人鋼鐵俠


謝邀!從題主的意思來看應該是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化驗檢查多,佔費比重大,第二有些藥要自費比重大。

為什麼住院病人要反覆的化驗檢查,檢驗佔了相當大的費用比重,這給病人家庭帶來了相當大的負擔。

首先是診斷治療的需要。病人住院後的第一輪檢查,分常規檢查和一些針對性的檢查,這些檢查一方面給形成初步診斷提供依據,另一方面是為合理治療用藥提供依據,比如入院時發現病人肝腎功能有損害,用藥時除了避免用有損肝腎功能的藥外,還要適當用護肝腎的藥,因此很病可能跟肝腎沒有關係,肝腎功能仍要檢查。住院後的第二輪檢查,這些是看治療反應,作用是確立或推翻初步診斷,調整治療方案。第三輪檢查是出院檢查,這些檢查是為出院後治療護理提供依據。這都是正常診療程序。

第二是醫生自我保護的需要。不可否認的是醫改後公立醫院成了半事業半企業性質的實體,住院費用逐年提高,醫患互信也日益減弱,醫療糾紛成為困繞醫護的重大問題。為了在萬一發生的醫病官司中提供有利於自身的證據,醫生不得不開些明知不必要的檢查。正如很多抱怨的一樣,病人還沒碰到藥,最先接到的是成堆的檢查單。

第三是醫院生存發展的需要。正由於醫院是半企業性質的,設備的及時更新,技術人員的相對穩定都在一定程度上需要設備較高的運轉率,很多醫院都規定了一定的藥比例,也高是一個醫生一個月的所有收費中藥物不能超出某一比例。

第二個問題,自費藥是那些沒有進入醫保報銷目錄的藥,尤其是一些新藥,進口藥,這都要自費的。用這些藥就要病人家屬同意,嚴格些的要簽字。比如一些進口抗腫瘤藥。自費藥按正常程序徵得家屬同意了,就不應該有抱怨!另外我還順題主的弦外之音說一點,抱怨最大的應該是傳聞中的回扣藥,作為一個曾經的臨床醫生,我很坦率的說有些地方有些藥是有回扣的,公正的說故意用回扣藥或故意加大回扣藥的比例的醫生才是壞醫生、缺德醫生,同時我也負責任地告訴大家這種醫生的比例也像我們總體人群中的壞蛋的比例差不多,絕不是大多數,更不是全部!


無為自化1976


合理原因就是,為了做到對病情發展的心中有數,及時變動治療方案和用藥的種類、劑量,須要頻繁的檢查診斷,所以就經常安排化驗、檢查、打吊瓶等。




不合理的原因就是,這部分費用大都不能報銷,是國家監管的死角。醫院鼓勵加大這部分的治療比重,收益就會高。不像一些報銷欄目裡的藥物,即受國家監管,又涉及醫藥製造和經銷商的利益分成。

第三就是這部分操作幾乎沒有風險。化驗多一次少一次沒什麼影響,重複檢查也不會有什麼危害。極個別的,還可以在次數上做貓膩,比如打了10瓶藥的話,有可能實際開了15、20瓶的藥,多收了費用。還有一些耗材,病人更是無法確認準確數量。



身為病人,只能選擇進醫院治病。在花錢治病的同時,希望醫院方,儘可能的主動向病人說明費用情況,增進互信。


思渡萬古


這是一個很容易招噴的話題。我回答,憑著良心說。

我國的醫院都是差額拔款單位,國家和地方財政並不全額支持。醫院的設備維修,醫護人員的收入等需要通過醫療手段獲得補充。這種情況存在己久,以前是大勞保、公費醫療,自費病人在大城市相對較少,這個問題不突出,現在不同了,人員流通大幅增長,人均壽命普遍增高,人們對醫療的需求更加旺盛,醫患矛盾的增加更凸顯了這個問題,好在己有頂層設計,譬如,醫藥分開等,效果如何,還有待於觀察。

現在住院治療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無病申吟矇混入院幾乎不可能,總得在身體上有所表現,或高燒發熱、上吐下瀉,或軀體疼痛、四肢抽搐,或“三高”爆表、昏迷不醒,不一而足,這些都統稱為病人,住院後,消炎的消炎,止痛的止痛,調整三高的調整三高,吊針、打藥瓶見效最快,效果更好,查原因找根源,各種化驗、檢查接踵而至~為了對症下藥。現在的醫生,尤其是西醫更是以機器檢驗為唯一手段,一切以檢測為標準、作依據,就是知道病情的大慨,也不敢說,不敢省,這也是醫患矛盾增多後,醫生的自防自保手段,當然,經濟因素也是原因之一。

現在很多住院治療的病人,對化驗、檢查很有微詞,感覺項目太多,費用過高,感覺醫生在“坑”他們,在賺昧心錢,尤其是那些通過檢查,沒有發現更多更大病情的人,更是不理解。的確,剛入院各項化驗、檢查相對集中,總費用見高,其中很大一部分可以報銷,超出醫保目錄的,醫生不會擅自使用,更不會強制使用,對那些高價類、營養類、搶救類的藥物和器材,醫生會與病人和家屬作有效溝通,徵求意見,病人與家屬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預後和經濟條件等)謹慎抉擇,且不可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

住院檢查的優勢被一葉障目了。住院檢查省時、省力,報銷比例高。我曾遇到過一個病友,城保加上自己購買的保險,以及單位的住院補助,住院治療竟然不賠反賺,聽得我一臉懵逼,末雨酬醪可以省很多錢。住院檢查是面雙刃劍,做好了醫患共贏,醫院增加了收入,病患明確了病情,心中有底,沒事的皆大歡喜,有更多更大隱患的真是救命了,功德無量。14年我住院調整血糖,同病房6人,三人檢查下來基本良好,雖然心疼人民幣,感覺尚好,查出問題的3人,一人腎上腺瘤,一人肺結節,而我更是晴天霹靂~小肝癌了。幸虧發現的早,尚有手術機會,否則,三年之後的今天,我早就成灰了。三比三的比例畢竟難得見到,這種檢查檢出率不高,無恙者有微詞可以理解,聽聽那些查出重大疾病的,那些因此被挽救了生命的人之心聲,他們是真的感謝醫生,真的感謝深度檢查。有多少“今天很好,明天就倒”的病人懊悔沒有多做檢查?家屬腸子悔青的都有。現實中,拒絕檢查,留下終身遺憾的不在少數。

好在醫技正在提高,城保、鎮保、農保基本履蓋全國,大病醫保逐漸放鬆,有些發達地區的農保,住院甚至全報,因病至貧現象大幅減少,全民醫保己不是遙遠的夢。

一切會更好。


蘇舟2


看到前面的回答有好多灰色的內容,這裡就不提了。我們來討論一下有必要反覆檢查、每天輸液的情況,為什麼有必要。

住院後的首次體檢一般都可以理解,主要是瞭解一下有沒有尚未發現,患者自己不知道的疾病,或者影響治療用藥的其它因素。診斷清晰之後,就要根據病情建立治療方案,這些治療方案,由於病情不同,或長或短。有一些藥物可以口服或者注射(比如糖尿病人調整用藥,住院時為了方便監測血糖),另外一些藥物就需要靜脈滴注了。靜脈滴注可以使藥物直接進入到循環系統,使血藥濃度快速達到所需程度,進而到達病灶,加強治療效果。在這裡需要肯定的是,不是所有的疾病都需要住院, 所以一旦醫生確定需要靜脈滴注,肯定就不是一天兩天的事。

下面再說一下住院期間的檢查。的確,從住院到出院有些項目是需要反覆檢查的,一般都與病情有關。其實這一點很好理解,疾病在發展,相關的檢查指標肯定是會發生變化的。醫生在治療過程中需要這些檢查來判斷治療效果,調整治療方案。如果不做檢查,醫生怎麼知道病人的病治好沒治好呢?

當然如果某個疾病有多種治療方案時,醫生應該向患者及其家屬解釋清楚,讓患者及其家屬之情選擇。這是醫學倫理學範疇。

謝謝大家,我是“檢驗科祁一針兒💉”,敬請關注。

51


檢驗科祁一針兒


很多小病如感冒發燒、胃炎等是不需要去三甲大醫院的,只需在診所、社區醫院看看就行,小醫院治不好再去大醫院診治。但是現在的人們心理有點怪,就是不信任小醫院,擠破腦袋去三甲醫院排隊掛號檢查治療,造成醫院人滿為患,三甲醫院本就是治療大病的,既然選擇來就診,享受最好的醫療水平,醫院就要發揮它的優勢,通過檢查,第一時間診斷明確,保證不誤珍,不漏診。再說,醫院的運行成本是比較高的,設備運行成本、人力成本,單靠經驗性藥物治療,能養活自己嗎?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有些患者檢查後結果正常,就抱怨檢查多,單單一個症狀可以由很多疾病引起,要想搞清楚,通過檢查排除其他疾病是必須的,醫生不可能一針見血就找到病因。又想享受三甲醫院的優質診療服務,又想享受社區醫院的價格服務,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消化科醫生劉


我來說幾句招人罵的話,去醫院是自己情願主動去的,至於去了就得聽從服從,知識別人能學咱也能學,書店讀書館裡不缺知識,至於報銷一般毛病自己用中藥解決根本不需要報銷,十幾元幾十元幾百元一般人還是能出得起,,,,


探索三界1


發現總有人用傳統的中醫觀念來看西醫。現在大部分醫院都是西醫,及時是中醫院也是以西醫為主,以前的中醫是根據經驗和以往的老祖宗留下來的整體調和為主的看病,所以為什麼都是老中醫而不是嫩中醫。傳統的中醫需要大量的老師帶徒弟一對一或者一對少很久才能出山,而西醫則是根據現有的一些已經疾病診斷的數值指標來判斷病情的!所以西醫醫生年齡普遍年輕,西醫也適合現在這種生活快節奏,有的病做個檢查就能馬上拿出對應的診斷治療方案,而純中醫,你先要找個純老中醫才能有可能診斷出來,所以有時候有些病號老是說幹嘛做那麼多檢查,其實看似不必要,但真是有必要,畢竟有些東西機器比人的主觀能動性要強。這也是西醫和中醫的矛盾所在。


華南地區刑偵大隊長


只要你進了醫院,不知道醫院黑的人可能會認為醫生為病人考慮,其實就是你的病一下能治好也不會給你一下治好滴,原因很明讓你多花錢,如果那一個人不信,你的身邊有病人滴或者你親身體驗過滴你就很清楚一切道道了。


塵世過客241619469


第一,住院報銷,這是醫保要求。第二,完善相關檢查是儘可能避免誤診漏診。第三,住院輸液,有些可能是病情需要。當然,世界之大,啥人都有,不可避免有可能會遇到過度檢查、過度治療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