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腰斩有多恐怖?

穿衣搭配向我看


周朝时,死刑共分为三种;车裂、斩和杀。车裂很清楚,就是五马分尸,斩就是腰斩,杀是砍头。

以上三个刑罚中,砍头是最轻的刑罚,车裂虽然名义上更重,但实际上犯人所受的痛苦并不多,而且在唐朝以后,车裂的车裂的刑罚基本上看不到了。而实际上三个刑罚中最为恐怖的就是腰斩。



腰斩,顾名思义,就是把犯人从腰部砍成两段,这种刑罚一直沿用到了清朝雍正时期。

腰斩的恐怖之处在于行刑之后,犯人不会立刻死去,而且忍受着巨大的痛苦,等候一段很长的时间才能死去。

最初的腰斩行刑之时,一般用青铜制作的斧钺,这一刑具非常考验刽子手的技术,一旦一刀无法把犯人砍成两段,那么犯人就需要再接受一刀。



随着社会的进步,铁器时代到来,有了相对锋利的工具,一般情况下不会再出现第二刀的情况。

即便是这样,历史上最后一个受到腰斩之刑的人,忍受的痛苦也是极其异常的。

清代河南学政俞鸿图因为在科考中贪污受贿,所以被雍正判处了腰斩之刑,当俞鸿图被压赴刑场之后,才意识到了腰斩刑罚的痛苦。



俞鸿图被腰斩之时,先是在大庭广众之下被扒光了身上衣物,然后再行刑,因为人的身体重要器官都在上半身,所以当犯人被腰斩之后不会立刻断气,还会意识清晰的活一段时间,俞鸿图也不例外。

行刑之后的俞鸿图意识清晰,但是因为痛的死去活来,一直在地上翻滚。他拖着半截的身躯甚至看到了流出来的内脏,最终长时间无法咽气的俞鸿图,用手指蘸着地上的血写出了7个“慘”。在场的所有人员无不为之一惊。



后来行刑官把这一惨烈的情况告知了雍正皇帝,当雍正听说后也是震惊不已,所以下令废除了腰斩这一极刑。

而且据说明朝时,方孝孺因为不屈服于朱棣,被腰斩于南京聚宝门外。而方孝孺更是以手肘撑地爬行了很长距离,蘸着自己流出了血,写出了十二个“篡”字才停止了呼吸。


我是越关


古人云:不为五斗米折腰,但是作为封建的统治者就要折掉这些人的腰,以达到巩固统治地位的目地。古代死刑称为大辟,从周朝开始死刑里最常用的是斩,而斩分为斩首和腰斩,因为腰斩不会即刻死去,因此更为酷烈。

腰斩出现于周朝,在《史记·商君列传》里有记载商鞅变法其中有一条是:不告奸者腰斩,就是说如果你看到别人犯罪了而不揭发,你会被处以腰斩,当时商鞅就是用这么严酷的法律进行变法。要知道铁器在秦朝才开始普及,战国时期还是青铜器为主,实在想不出腰斩用青铜刀斧要砍多少刀才能斩断。

腰斩场面太血腥,犯人太痛苦,后来统治者为了减少痛苦要求刽子手实行腰斩时能一刀截成两断,虽然秦朝以后铁器普及,铁器虽然锋利不少但是一刀腰斩断还是个技术活,如果一刀无法斩断只能说术业不精,后来铡刀的出现使腰斩变得更加容易,手起刀落拦腰斩断。

古人在死刑上都是煞费苦心,有种种骇人听闻的手段,腰斩也不例外。因为人的主要器官在上半身,腰斩时如果刀口朝下一点被斩的人不会立马死掉,当犯人亲眼看到自己身体拦腰斩掉还不断气,那是何等的惨烈,更有甚者将腰斩后的犯人迅速放在桐油木板上,使身上血液阻塞,竟然可延长4个小时,这种骇人视听的做法成了统治阶层敲诈勒索和刑讯逼供的手段。

图为位于南京雨花台的方孝儒墓。

腰斩从周朝出现,据记载被斩的历史名人有秦朝丞相李斯、西汉御史大夫晁错、汉武帝时的丞相司直田仁、明朝大文豪方孝孺、清朝河南学政俞鸿图等,后因腰斩太惨烈被雍正封刀,自此腰斩退出历史舞台。


图文绘历史


腰斩,是用重斧将犯人从腰部砍成两段的酷刑,这种刑罚周朝就已经出现,那时的青铜材质较软,要做成重斧才有力度。铁器普及后,刀代替了斧子,不过刀对刽子手的手法要求较高,如果一刀下去没砍断,那就成了笑话了。之后铡刀就应运而生,就像包青天的三口铡刀那样的,行刑时将犯人上衣脱下,露出腰部趴在砧板上,刽子手用力一压,犯人马上就首足异处了。

由于人的器官大多集中在上半身,受此刑罚往往要意志清醒的疼上好一阵子才会断气,画面惨不忍睹。后来被判此刑罚的犯人家属都会提前贿赂刽子手,令其稍微向上一点斩,犯人可以早一点断气,少受些痛苦。要是没有贿赂或者得罪过刽子手,他往腰下斩,会让犯人疼了五六个小时再咽气。

在封建时期那个讲究人治的社会,并非作奸犯科、十恶不赦者才会受此酷刑,触碰皇家威严、龙颜大怒就能随便将人腰斩了,遭人陷害枉死者不在少数。

大名鼎鼎的秦相李斯,辅佐秦始皇开疆拓土、灭诸侯成霸业,为大秦统一六国立下不朽功勋。然而秦始皇去世后,他堂堂丞相还要对赵高曲意逢迎,却也难逃小人诬陷,最后落得黥、劓、斩左右趾、断舌、腰斩于市、株连三族的下场。

李斯乃是秦国律法的制定及执行者,没想到最后亲身尝试了自己定制的酷刑。

秦有商鞅变法遭车裂,汉有晁错削藩被腰斩。晁错乃是汉景帝时期的御史大夫,向皇帝提出削藩政策,今天来看其建议非常正确,但是“一刀切”的强制削藩触动了太多诸侯王的切身利益,使得诸侯与王室之间关系更加紧张,各诸侯以清君侧为名,兵临都城。最后景帝将晁错腰斩于市,平息了这场动乱。

辩机和尚是唐玄奘的徒弟,是唐朝的得道高僧,翻译了不少经文。可是这个和尚不好好念经,和唐太宗的爱女高阳公主谈起了恋爱。当时的高阳公主已经是房玄龄的儿媳妇,高阳是婚内出轨、辩机是不守清规。不过两人是真爱,痴痴纠缠了七八年,后来辩机选去译经,他珍藏的与高阳的定情信物被盗,偏偏那个笨贼被官府逮捕,赃物中有皇家玉器便一路追查,辩机与高阳的不伦之恋大白于天下。唐太宗盛怒,将辩机腰斩,株连三族,一代高僧以最污浊的方式结束了生命。

最惨的是明代的方孝孺,因为不肯归降燕王朱棣,拒绝撰写新皇即位诏书,株连十族,他的门生和朋友算作了第十族尽数诛杀在方孝孺面前,最后将其腰斩。在古代,交朋友需要谨慎啊,碰上方孝孺这样的朋友也是够倒霉的。

这种酷刑直到清雍正年间才废除,延续了几千年,不知葬送了多少冤魂!


史论纵横


腰斩起源

腰斩是用重斧从腰部将犯人砍作两截。这种刑罚周代已经出现,直到雍正年间方被废除。


殷商时代的死刑,保留了不少原始部落享受人肉大餐的习俗,烧、烤、蒸、煮,无不围着口腹之欲打转。如"醢"是把人剁成肉酱,"脯"是把人做成肉干,"炮"是把人绑在大火炉的金属外壳上烤成熟肉,而"镬烹"则干脆把人扔到饭锅里煮成肉羹。

到了周代食用人肉的习惯渐渐没有了,"砍斫"逐渐取代"烹饪",成为死刑的主流。周代的死刑有车裂、斩和杀三种。其中的"斩"就是腰斩,而"杀"才是后世所谓的斩首。腰斩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历史的进步"。

最初腰斩行刑时用斧或钺,因为青铜不够锋利,必须做成斧钺,凭借重力砍下去才有力度。待铁器普及后,刀渐渐在斩刑中唱起了主角。腰斩时刀虽然锋利,却容易磨损,用起来更要求技巧,得像庖丁解牛一样,谙熟腰椎骨空隙,否则,一刀下去不能砍断,会遭围观的人群嘲笑刽子手手艺不精,有损刽子手的名声。不过随着"技术的进步",腰斩开始启用更顺手的铡刀,不仅刃利背厚,不易磨损,而且对杀人技术要求比较低。包龙图那著名的三口铡刀,其实并非电视上演的那种用途:把人头塞进去,刀起头落,仿佛中国式的断头台,而是腰斩时用的,把人截成两段,"手足异处",威慑力很大。

历史上由于多著名的人物都死于腰斩,像秦朝的丞相李斯,汉文帝时代主张废除藩王的晁错

,以及汉武帝的女儿卫长公主

公元前91年,年约45岁的卫长公主因巫蛊事件而被江充陷害,汉武帝震怒,交由江充处理。稍微了解过西汉历史的都应该知道,当时汉朝法制非常严酷,所以卫长公主和当时的一系列涉案人员中的主犯被一同判了腰斩,卫长公主被腰斩,但是毕竟身份尊贵,行刑的时候还是用纱帐围着四周,普通人无法观看的。卫长公主穿着极其华丽的服装,在宫女的陪同下来到了刑场(因为卫长公主身份尊贵,与其他要犯并没有一起服刑),到了刑场,监斩官都要向这位长公主请安,卫长缓缓走入事先搭好的纱帐中。

由于汉朝的时候腰斩必要脱光衣服以方便行刑,于是卫长公主在两个宫女的侍奉下宽衣,脱光了衣服侧身跪在了垫子上,江充等人则慢慢欣赏着卫长公主的裸露的娇躯。行刑的时候刽子手不忍心下刀,换了三个刽子手才把这位大汉第一美人拦腰斩成了两段,卫长公主的内脏流了出来,由于从小受到皇家的修养,卫长公主强忍着痛苦还表现出淑女的样子,最终极度痛苦的卫长公主悲惨中死去,旷世美女卫长公主就此香消玉殒。

废除腰斩

腰斩废除于清雍正年间,起因是俞鸿图案。

俞鸿图,字麟一,浙江海盐人。康熙五十一年进士,雍正十年被任命为河南学政。学政负责一省学校教育和各种文化学术之事,举人考试也在其中。科考时,俞鸿图却将劣等试卷当作合格试卷并接受贿赂万余两。事发之后,有关官员向刑部提出了将俞鸿图处斩的意见,刑部同意并报雍正审批。

十二年三月十二日雍正批准对俞鸿图斩立决。刽子手执行腰斩,犯人要想快死,必须给钱。由于俞鸿图绑赴刑场时有人才告诉他是执行腰斩,这时他已来不及准备。刽子手给了他一个慢死,俞鸿图上截在地上打滚,痛苦万状。他用手指蘸上身上的血在地上连续写了七个“惨”字,才慢慢痛苦地死去。官员向雍正帝报告了这一惨状后,雍正帝下令封刀,腰斩自此废除。关于俞鸿图腰斩的说法,有现代人林涛的历史通俗读物《正说清朝三百年》。书中声称,俞鸿图是中国最后一位处以腰斩的政府官员,由于行刑时形状甚为凄惨,雍正帝亦恻然不忍,遂宣布废除腰斩刑。

腰斩之刑的恐怖

与车裂比较,腰斩可能会更加痛苦,因为两者之间我感觉腰斩可能是车裂的简化版,车裂给人的心理恐惧会更大一些,而撕裂伤会加剧其痛苦,但是应该不会太久,毕竟车裂还有头部,所以会立即死亡;而腰斩如果执行的好的话可能不会立即死亡,受刑者可能还会痛苦的哀嚎一段时间才死亡,所以说腰斩更多的是肉体上的痛苦

人的意识死亡的标志是大脑死亡。腰斩后,一段时间之内,上半身依旧在给大脑提供血液,也就是大脑依旧保持思考能力。器官未损毁的情况下,理论上是可以说话的。但是首先这种概率很低,另外腰斩之后大脑会承受极大的痛苦,可能身体会抽动,会叫喊出声,但完整的说话就比较困难了。人的主要器官都在上半身,因此犯人被从腰部砍作两截后,还会神志清醒,过好长一段时间才断气。犯人的家属往往会打点一下刽子手,让他行刑时从上面一点的部位动刀,可以使犯人死快点;如果有人想要犯人多受点罪,就贿赂刽子手从下面一点的部位动刀,甚至将被腰斩之人上半截移到一块桐油板上,使血不得出,可使犯人多延续两三个时辰不死,真是残忍至极。


奇闻杂记


腰斩,顾名思义就是把人用利物从腰部斩断,一分为二。

此从夏就开始了,商朝除了腰斩,别的花样最多,对人进行各种煎(炮烙)、炸(油锅)、焖(热水烫)、蒸(锅炉蒸)、羹(剁碎蒸)。来来去去就两个字“吃人!”。古代封建王朝是不把下等人与罪犯当人的,所以动辄陪葬活埋数千。

到后来,腰斩已经算是比较人道的刑法了,最起码没有将人“当做食物”对待。

腰斩的人,一般犯了违逆龙颜的大罪,犯人被拖到行刑处,脱去上身衣服,放于砧板上,铡刀下,将腰部对准铡刀,由刽子手抡起大刀、斧头,手起刀落,将犯人从腰部一分为二,尴尬的是,这种由刽子手抡刀斩杀的方式,既考验刽子手力度,也考验手法精准,如果砍到了屁股或者一刀下去,没砍断,再补刀,会遭到周遭吃瓜群众嘲笑,那就很尴尬了,传出去,自己职业操守不保。所以后来逐渐发展成了铡刀,像包公那种龙头铡。再具体点我们应该都看过别人用铡刀切马料,刀末固定在砧板上,有一可灵活转动的枢纽,这个很容易理解,另一边是刀身,刀把,沿着刀锋之处下去,砧板上会留一缝槽,刚好没下刀身,这么设计的好处是一刀下去,力道足够,干脆利落。

所以后来被这种铡刀腰斩的犯人,都会被刽子手按着,脸朝铡刀,亲眼看着刽子手铡起刀落,顷刻间自己一分为二,亲眼见证自己生命受到摧残,那是何等残忍。当被腰斩后,由于人体大部分器官都在上半身,因此,犯人一般不会立刻死去,此时,再由刽子手拖开犯人下半身以向众人展示行刑结果,也算是敬告众人。犯人下半生血肉模糊,血肉捎带着人的肠子,脾胃,就这样被刽子手在地上拖着,场面之血腥,残忍,令人侧目。



上半身因为器官主脑所在,人一般不会立即死去,犯人会因为意识清醒而剧痛先是遍地翻滚,哀嚎,然后随着血液成滩流出,渐渐失去了意识与力气,只能用两肘拖动身子挪动,最后会因为失血过多,休克昏死过去,一命呜呼,整个过程,犯人亲眼见证自己被铡刀一分为二,然后下半身被刽子手拖开,自己五脏六腑暴露于外,血液成股流出,还能有意识感受到被腰斩的剧痛,看到周遭围观人的种种丑恶炎凉嘴脸,自己如被割喉的鸡一般滚地挣扎,最后再眯着眼看着自己生命的凋零。

也许因为太过残忍,据说此刑法最后被雍正废除了。


不书公子


腰斩太血腥!太恐怖!可是你知道吗?古代还有比腰斩更恐怖和血腥的刑罚!

古代的刑罚殷商时代的死刑,保留了不少原始部落享受人肉大餐的习俗,烧、烤、蒸、煮,无不围着口腹之欲打转。如“醢”是把人剁成肉酱,“脯”是把人做成肉干,“炮”是把人绑在大火炉的金属外壳上烤成熟肉,而“镬烹”则干脆把人扔到饭锅里煮成肉羹。到了周代,“砍斫”逐渐取代“烹饪”,成为死刑的主流。

周代的死刑有车裂、斩和杀三种。其中的“斩”就是腰斩,腰斩是用重斧从腰部将犯人砍作两截,直到雍正年间方被废除。而“杀”才是后世所谓的斩首。

腰斩的出现,在当时已经算是“历史的进步”。最初腰斩行刑时用斧或钺,因为青铜毕竟要软些,不够锋利,必须做成斧钺,砍下去才有力度。待铁器普及后,刀渐渐在斩刑中唱起了主角。不过刀虽然锋利,却容易磨损,用起来更要求技巧,得像庖丁解牛一样,谙熟腰椎骨空隙,否则,一刀下去不能砍断,场面自然尴尬,会遭围观的人群嘲笑其手艺不精,有损刽子手的“职业操守”。

随着“技术的进步”,腰斩开始启用更顺手的铡刀,不仅刃利背厚,不易磨损,而且对杀人技术要求比较低。包龙图那著名的三口铡刀,其实并非电视上演的那种用途:把人头塞进去,刀起头落,仿佛中国式的断头台,而是腰斩时用的,把人截成两段,“手足异处”。

腰斩在行刑时,犯人必须脱光身上的衣服,使腰部裸露出来,伏在铡床或木、铁的砧板上,正是刀俎之间“我为鱼肉”的架势。人的主要器官都在上半身,因此犯人被从腰部砍作两截后,还会神志清醒,过好长一段时间才断气。犯人的家属往往会打点一下刽子手,让他行刑时从上面一点的部位动刀,可以使犯人死快点;如果有人想要犯人多受点罪,就贿赂刽子手从下面一点的部位动刀,甚至将被腰斩之人上半截移到一块桐油板上,使血不得出,可使犯人多延续两三个时辰不死,真是残忍至极。

腰斩这一刑法有人认为是在雍正朝被废,当时雍正皇帝对俞鸿图实行腰斩的刑罚,俞鸿图被腰斩后在地上用自己的血连写七个“惨”字方自气绝身亡,雍正听说之后便觉残忍,命令废除这一刑罚。

在问答中学习,知晓古今变迁,珍惜今天美好生活!

欢迎关注村姑说村事,在评论区留言,共同交流学习。


村姑说村事


不得不说“腰斩”真的是一种使犯人极其痛苦的刑罚,它的血腥程度让当今所有刑罚都相形见绌!

在古代“腰斩“是为了处罚那些大逆不道,忤逆天子之人而设置的酷刑,可以考证的是“腰斩”在2500年前的周代就已存在了,但是“腰斩”恐怖程度经过了几千年的洗礼却依旧没有改变。

“腰斩”的瞬间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腰斩”过后犯人还需忍受精神和肉体上的痛苦,经过一段时间挣扎才会死去。

所谓“腰斩”,即是用“利器”把人从腰部中间一斩为二,在周代处罚死刑犯主要有:“斩头”、“腰斩”、“车裂”三种方式,其中属“腰斩”和“车裂”最为恐怖,这两种惩罚都会使犯人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生命凋零,可是在死亡面前他们却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其实“腰斩”之刑的行刑成功率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铡刀”的锋利程度和”刽子手”的手法熟练度。 “铡刀”如果不锋利就会导致在腰斩的过程中“刀既不能入肉又不可破骨”,这时行刑过程就会陷入一个非常尴尬的局面,刽子手只能在把“铡刀”在推进几寸。


在腰斩过程也非常考验刽子手的行刑手法,有的家属还会在行刑前偷偷给刽子手几两银子,贿赂他们让犯人少些痛苦,以求瞬间的“一刀两断”,而有些犯人的仇家则会告诉刽子手,让他们给犯人的上半身垫一块桐油板,使其在“腰斩”的时候,血不能出,让他们在“腰斩”过程中多几分痛苦。

历史上被“腰斩”的名士不胜枚举,有秦代被斩于咸阳的左丞相李斯,因西汉削蕃政策被推上风口浪尖的晁错,还有明朝“读书人的种子”方孝儒等,虽然这些名士所处时代都不尽相同,但是他们在生命最后的时刻却都遭受着相同的遭遇。

据说“腰斩”是在清雍正年间才被废除的,历史上最后一个被“腰斩”的人为俞宏图,本文就来详细的讲一讲他的故事。

如果以今天眼光来看这起发生在雍正时期案子,俞宏图是罪不致死的。在当时他的官职为“提督学政”,主要的任务是监督各地的科举考试,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的官员,在科举之前就已经知道了考试的内容。 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家中出现了内鬼,他的小妾竟和仆人收受考生的贿赂。


一日,小妾趁俞宏图去洗澡把他的考卷偷了出来,没过多久小妾和仆人就把试卷贩卖出去,赚取了相当客观的银子。

可是哪有不透风的墙,雍正皇帝得知此事后龙颜大怒,还没来得及详细调查此案就把俞宏图判了“腰斩”之刑。 雍正十二年三月,俞宏图的父亲也被牵连入狱,俞家人心惶惶早已无暇顾及俞宏图的生死,所以在行刑之前并没有贿赂刽子手。

据说当日“腰斩”的场面是非常恐怖的,史料记载,刽子手在“腰斩”俞宏图后,他的神智依然清晰,但其悲鸣的喊叫声使围观群众的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他颤抖的用抹着鲜血的手指在地上写了一个大大的“惨”字,一连写了七个“惨”字后才死去。

雍正听闻俞宏图“腰斩”的境遇后也于心不忍,他下令从今往后“腰斩”不可做为惩罚犯人的刑罚,从此持续了2000余年的“腰斩”之刑便就此消失了。


杂谈记


腰斩在周朝时已经有了,直到清朝雍正年间才废止。

最后一个被腰斩的人是俞鸿图,这位俞兄被腰斩后,沾着自己的血连写了七个“惨”字才气绝身亡,雍正觉得这事确实有点惨,有点残忍,之后腰斩就被废止了。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腰斩最恐怖、最残忍的地方在于:受刑的人一时半会死不了,沾着自己的血连写七个繁体“惨”字需要的时间可不老少!所以,受刑人是在明知必死的情况下,忍受着无比强烈的剧痛,还要在清醒的条件下看着自己上下身分离的惨状。相信每一秒都那么漫长,度秒如年。这太不人道了!


生死之间有大恐怖。腰斩就是把生死的过程延长并明确了。至少比砍头、绞刑、枪毙恐怖、残忍、不人道的多。因为其他的死刑手段,犯人从生到死是瞬间的,几乎感受不到痛苦。而腰斩受刑人是完整的感受了从生到死的全过程。

所以腰斩应该是死刑里最恐怖、最测的方式之一。


夜半聊闲


腰斩的恐怖之处,在于它可以延长受刑人的死亡时间,受刑人被当众从腰部砍为两段甚至多段,够暴力,够血腥,往往能够引起围观群众的极大满足感。

恕小编直言,腰斩极具现场效果,大量的爆血,直观的人身分离,相当能够满足看客的猎奇心理,对百姓官员形成震慑,更是政治报复意味浓重的一种行刑手段。

↑腰斩俞鸿图↑

看看那些死于腰斩酷刑的著名人物吧,他们大多都是从高高在上的官位跌落下来,落得个大庭广众之下死无全尸,这本身还不够恐怖吗?

“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曾经高高在上,到最后落得个死无全尸,可悲可叹。

因为腰斩能够不伤及人体重要的心肺和大脑,所以受刑人往往能够存活一定时间,到最后因为失血过多,休克而亡。

↑腰斩是一种非常残酷的死刑↑

要是受刑人的意志力很强,往往能够多存活一段时间,这段时间无非是让他增加人生失败感和生命无意义的深渊感罢了,比如最后一个腰斩受刑人俞鸿图,受刑后,用手指蘸着自己的血,颤巍巍的写了七个“惨”字,才慢慢痛苦死去,想象一下当时的现场画面感,难道不恐怖吗?

中国历史上,受到过腰斩酷刑的知名人物有以下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

1、李斯,一位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人物。

↑李斯死前后悔了↑

他的死法其实比单纯腰斩更惨烈,公元前208年7月,咸阳城烈日高悬,李斯首先品尝了墨刑的滋味,即用刀在脸上和额头上刻下字符印记,并用墨染黑,字符印记肯定是侮辱性的。

然后李斯遭遇了劓刑,即被割去了鼻子,这种毁容刑罚当真是剥夺一个人全部的自尊心,然而还不够,李斯又遭遇了刖刑,刖刑在秦朝时一般是指剁去左脚或者右脚,也可能是两只脚都被剁去,当然也有说法称是把膝盖骨挖掉。

接着李斯受到了宫刑,这个就不多解释了,司马迁受到宫刑之后把这个遭遇视为奇耻大辱,几乎想自尽。李斯受到宫刑,唯一的幸运,恐怕就是他来不及慢慢体会这种耻辱,因为接下来他马上就要被大辟了。

大辟,也就是处死,有好几种方法:戮、烹、车裂、枭首、弃市、绞、凌迟等。

迎接李斯的,正是腰斩之刑!司马迁在描写李斯的末日来临时,虽然没有描述行刑场面,但却用李斯父子之间的对话和抱头痛哭,贴切的写出了英雄末路的凄凉。

2、晁错,一位非常具有政治远见的政治家

晁错之死,有两个细节让人觉得毛骨悚然。

↑晁错死的惨烈↑

一是晁错死的太过突然,当然,这里说的“突然”,是针对晁错来说的,就在“七国之乱”吐火如荼之际,晁错每天都在和汉景帝商议如何平叛,虽然吴王刘濞打出“诛晁错,清君侧”的口号,可是晁错压根就没想到汉景帝真的会杀掉他。

所以晁错死的那一天,一切都看起来毫无征兆,他穿好朝衣,准备把自己这几天冥思苦想的平叛对策和汉景帝商讨,可谓忠心耿耿,没想到直接被汉景帝派来的中尉拉到东市杀掉了。

二是,汉景帝诛杀晁错,采取的是腰斩酷刑,此外,还把晁错的家人全部斩首了,晁错何罪?其忠心可昭日月,他的削藩策虽然过于着急了一点,但战略方向是没错的,他关于与匈奴交战的一些论述和政策,也具有相当水平,如此肱骨之臣,竟然被腰斩虐杀,真是一点脸面也没有了。

可想而知,腰斩之后,还未立即死亡的晁错,定然心生愤懑,委屈,懊悔,然而他已经永远不可能重来一次人生了。

3、高启,一位酷爱写诗,不爱做官的文艺青年

↑高启的傲骨被朱元璋斩断……↑

高启在历史上并不是很有名气,然而他之所以写入了历史,完全是因为他得罪了一个不该得罪的人——明太祖朱元璋。

高启,元末明初人,明初十才子之一,是一枚十足的文艺青年。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朝廷打算授予高启户部右侍郎一职,他竟然没接受,而是放归乡里,以教书为生。

他的诗写的不错,但可惜政治觉悟太低,当然,也怪不得他,毕竟朱元璋此人实在是太过敏感,高启曾写过一首诗《题宫女图》:“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宫禁有谁来”,结果传到朱元璋那里,朱元璋以为这首诗是在讽刺他强纳陈友谅美妾,由此记恨在心。

洪武六年,高启受到“魏观案”牵连。高启曾为魏观撰写《郡治上樑文》,其中一句“龙盘虎踞”,惹得朱元璋大怒,因为这句话写错了地方,写在了魏观府邸,而魏观的府邸偏偏盖错了地方,盖在了张士诚宫殿遗址上面,那么,这句话的意思,难道是在为张士诚招魂吗?

再联想到高启拒不配合朝廷,死活不肯当户部右侍郎,朱元璋更加愤怒,把高启拿来杀鸡儆猴了,给那些不肯效力朝廷的书生看看。

朱元璋不但判处高启腰斩,而且下令斩成八段!!这也创下了腰斩刑罚中最残酷的记录——把犯人从腰开始,砍成八段……果然不愧是朱元璋的手笔,就是这么狠!


我见青史多妩媚


在古文中,“斩”是指的腰斩,而不是砍头,砍头是用“弃市”二字。

腰斩一般是得罪了皇家才会使用的酷刑,普通人不是罪大恶极,是不会使用的。普通人的罪大恶极,一般指的谋反之类。

腰斩是凌迟酷刑广泛使用之前主要使用的酷刑。凌迟则是从金朝开始,盛行于明清。

被腰斩过的名人有:李斯、辩机、方孝孺、于谦。

李斯是因为权力之争,赵高想要他死,又遇到了胡亥一个傻乎乎的皇帝,所以被腰斩。

辩机是高阳公主的爱人,因为让李世民没面子,这其中还有一些政治原因在内,最终被腰斩。

方孝孺是效忠朱允炆的,所以被朱棣所杀。诛灭十族。他是天下读书人的表率,不肯屈服朱棣的篡位。

于谦则是在明英宗被瓦剌人掳走之后,为了国家存亡,扶立了明英宗的弟弟明代宗,主持了北京保卫战,挽救了国家和百姓。但是,明英宗复辟之后,他就成了谋反之人,因为不忠于明英宗,所以被杀。不过明英宗的儿子就给他平反。

关于腰斩的恐怖,在古代官方使用的刑罚中,应该仅次于凌迟。

有记载,被腰斩的人当时不会死,血流如注,人的意识很清醒,还能爬动。而且,腰斩是要剥光衣服的,是侮辱犯人的性质。并且在大庭广众之下,让百姓观看。

这种恐怖的酷刑不要看太多,对心理影响不太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