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英雄大橋巡檢員在近乎密閉空間內垂直攀爬75米爲橋塔「把脈」 爬到塔頂工作服可以擰出水來

三伏天的烈日下,當你開車行駛在南昌英雄大橋橋面上,途經三座巍峨的大橋塔身時,是否想象過:在塔身幾乎密閉的空間裡,有“全副武裝”的大橋巡檢人員,打著手電筒,正在手腳並用地垂直攀爬著,爬上塔頂,為大橋“把脈”巡查,檢測著橋樑的安全隱患。“每次都溼身。”在相當於25層樓高的塔頂,剛登頂的大橋衛士夏農如是向記者說道。7月18日15時,記者來到南昌英雄大橋南主橋北塔,與英雄大橋巡檢員一同鑽進悶熱的“黑暗悶罐”,一級一級地向上攀爬。

攀爬前

上塔前先適量喝水補充水分

下午三點,雖然避開了正午驕陽似火的太陽,但高溫炙烤下的英雄大橋橋面仍如一個巨大的“蒸籠”,達到了“巔峰氣溫”。

這時,在南昌英雄大橋南主橋的一處橋塔內,多名身穿長袖長褲的巡檢員已是“全副武裝”:反光工作服,揹著工作包、手套、安全帽、電筒……這是巡檢員每次“攀登”幹活時必不可少的裝備。

“這座英雄大橋南主橋北塔的高度是97米,橋面以上達75米,相當於25層樓的高度。”據英雄大橋管理所所長彭少華介紹,根據大橋管理規範,每週星期三,巡檢員均會對英雄大橋三處橋塔的內部結構進行日常檢查工作,“現在室外溫度是38度左右,但橋面溫度已經到了60多度,主塔內部溫度基本不通風,應該到達了45度左右。”

避開橋面的車流,記者與巡檢員來到橋面中間的橋塔,翻過護欄,從一處窄小的入口鑽進橋塔。

“登塔之前先適量喝水,補充水分,向上爬的過程中,不好帶水也不方便喝。”彭少華稱。對於巡檢員的“基本裝備”,彭少華也作了一番解釋,手套、長袖長褲是基本防護,穿拖鞋或涼鞋是不允許的,“因為是高溫作業,要準備人丹,因為容易受傷,也要準備好創口貼。”

當記者問道,“攀爬過程中,怎麼會導致受傷?”

“你自己當心點,注意安全,跟我們爬一回就知道了。”彭少華回答稱,每一節“臺階”都是螺旋紋鋼筋搭成的,極容易與身體各個部位發生摩擦,造成受傷流血,為此巡檢人員均身穿長袖長褲的衣服並且戴手套,甚至還備有創口貼。

攀爬中

“黑暗悶罐”內手腳並用垂直攀爬75米

進入橋塔“小黑屋”後,由於內部全是鋼筋等金屬物,空間狹小且不透風,不到一會,記者就感受到了悶熱,開始流汗了。

記者注意到,“登頂”之路是一條由鋼筋構築的垂直之路,猶如鋼筋搭好的“臺階”垂直懸掛在牆面,外圍還有類似於護罩一樣的金屬架,每次僅容一人攀爬。由於無照明設施,攀登之路黑漆漆,只能依靠手電筒照明。

在手電筒的照明下,巡檢人員與記者開始攀爬了。空間密閉、空氣悶熱,人在裡面只能一點點緩緩往上爬,攀爬了大約10分鐘,越往上爬,空氣越悶,記者明顯感覺到汗水不停流出來,後背基本溼透。

“在爬的過程中,首先要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需要手腳並用,因為是垂直地往上爬,危險性比較大,如果一腳踏空的話,手臂力量是支撐不住的,可能瞬間摔下來。”期間,彭少華多次提醒道。

與此同時,巡檢人員一邊攀爬一邊用手電筒照射主塔牆面,進行“把脈”檢查工作。

“主塔是整個大橋受力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天氣溫度的持續升高,主塔內部結構會隨著熱脹冷縮,如果之前已形成裂紋,那麼,在熱脹冷縮後可能會暴露比較明顯,這個時候巡檢也比較容易發現結構的異態。”彭少華向記者介紹道,期間他們會停下來了,在手電筒的照射下四周查看,有沒有肉眼能夠直接看到的裂縫,或者混凝土面是否有脫落的情況。

攀爬了30米左右,愈加感覺主塔內部更像是個“黑暗悶罐”,悶熱和黑暗中,不時有橋面的轟隆聲傳來。此時,已經來到了第一處檢修平臺,面積不大。歇息期間,記者注意到,在電筒光的照射下,身穿長袖工作服的巡檢員夏農滿臉均是汗水。巡檢了7年的他告訴記者,更不用說是這樣炎熱的三伏天,就連最冷的冬天,“爬一趟上去,汗水也會浸溼內衣。”

緊接著,一行人接著往上攀爬,越往上越感覺筋疲力盡。到達第三個檢修平臺後,主塔內部逐漸開始有了光亮,可以看到每個人臉上的汗水基本處於直接往下滴的狀態了。此時,巡檢人員檢查了後打開了主塔的除溼器。“這套設備可以除溼,儘可能使主塔上部分的隼卯得到保護。”夏農解釋道。

登頂

50分鐘的攀爬讓汗水溼透衣服

大約費時50分鐘,巡檢人員打開塔頂的頂蓋,爬上了這個僅容一個人通過的頂口,最終登頂成功,頓時可以大口呼吸著新鮮空氣,陣陣風吹過來,讓人感覺幸福的“涼爽”來得太突然。

記者注意到,汗水已經完全浸溼了巡檢人員的長袖工作服,幾乎可以擰出水來,碩大的汗滴仍不斷從戴著安全帽的頭部冒出來。對此,巡檢人員開玩笑稱,“每次都溼身。”

雖然剛登頂有些力竭,大橋衛士仍在進行檢測的最後工序,檢測著塔頂GPS定位裝置、防雷系統、監控設備以及電錶箱。“監控用的設備箱外面還有一個高點,裝有攝像頭,用來查看大橋主塔外部的牢固情況。”巡檢人員夏農稱,這裡還有大橋拉索的末端,固定於此。

巡檢發現問題,將會怎麼進行處理?對此,彭少華解釋道,“如果整個主塔內部出現明顯裂紋或裂縫,那麼將會通知上級單位,再由專業的人員進行專業的檢測,會對裂紋的深度、寬度、長度進行精準的測量,然後來判斷它是因為哪一類原因造成的裂縫,然後進行相應的處理,原因和處理方案有很多種。”

下塔

被吹乾的衣服又被汗水浸溼

俗話說,上山容易下山難。對於巡檢人員來說,是登塔頂不容易,下去更難

塔頂巡檢完後,即將要下塔。為此,已是精疲力竭的記者長嘆了一口氣。“腳下一定要踏實,手才可以放。”巡檢員夏農稱,下塔的過程一般是在檢修平臺會使用手電筒,垂直下去時均是憑感覺,“使用手電筒也不方便往下看。”

下塔的過程中,巡檢人員不但要關緊各個檢修平臺,還要繼續查看。費時近半個小時,下到主塔的小屋時,大夥又是滿臉大汗,甚至本來在塔頂吹乾的衣服又已溼透。

“一般來說,巡查南主橋兩座主塔,每座要花費100分鐘,而北主橋那座高達128米的主塔足足要花費兩個小時。”巡檢人員稱,巡檢絕不是一般人理解的那樣只要檢查塔頂,而是還要檢查塔身內部,上上下下都要檢查。

高溫酷暑下,如何能堅持在“黑暗悶罐”費力地長時間工作?彭少華解釋道,因為長期的工作,所以這項對外人來說很難的工作,而今作為橋樑巡檢人員已經駕輕就熟了,屬於固定的工作內容,“沒有什麼堅持不堅持,只不過是衣服溼了又幹,幹了又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