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運河中的黃埠墩、西水墩

鬱有滿

無錫舊時向有“天關”黃埠墩與“地軸”西水墩之說。意為一北一南,兩相對應,天造地設。古運河中原有8個墩,與惠山這條“龍”組成“九龍嬉八珠”。現除黃埠墩、西水墩外,其餘胡匯墩、雙河墩、菜花墩、小黃埠墩等均已湮沒。

黃埠墩

又名小金山,位於無錫吳橋以南、惠山浜口的古運河中心,四面皆水。墩為圓形,面積220平方米,用石砌駁岸。一說因春申君(黃歇)曾在此治芙蓉湖留下的遺址而得名;又一說為宋徽宗時,浙江山陰人黃信來無錫經營米業,設米行,造堆棧,墩旁常停泊糧船而得名。

自古以來,黃埠墩即為古運河中的一處勝蹟。墩上廟宇約建於唐代,歷經千年滄桑。黃埠墩曾因“二帝(清帝康熙和乾隆)、二相(楚相黃歇和民族英雄南宋宰相文天祥)、一青天(被譽為‘海青天’的明代名臣海瑞)”登臨而聞名遐邇。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民族英雄文天祥被元軍羈押北上路過無錫,在墩上過夜,寫下《過無錫》一詩(見卷十三)。詩句寫景敘情,洋溢著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氣節。明代,墩上有寺廟,中樓建閣,四面皆窗,東為“文昌閣”,西稱“環翠樓”,南曰“小金山”,北名“水月軒”。明王永積《錫山景物略》記載,黃埠墩上“舊建文昌閣、環翠樓、水月軒,垂楊掩映,不即不離”。明代南京右都御史海瑞來錫時曾為環翠樓題“玩山臨水第一樓”的匾額。清康熙、乾隆時曾在黃埠墩盤桓或借宿,康熙題“蘭若”的匾額,乾隆也曾寫“兩水迴環抱一洲,不通車馬只通舟”等詩數首。乾隆帝又在昆明湖的南面水中仿黃埠墩建風凰墩。據清代浙江錢塘人、嘉慶進士、雲貴總督翰林院編修吳振棫所撰《養吉齋叢錄》卷之十八載:“風凰墩在湖中,仿江南黃埠墩為之。有樓,建金風,張翼隨風而轉,以相風也”乾隆帝建鳳凰樓是為了與該園南湖島上的“龍王廟”南北對應。以象徵龍鳳並列。樓名“會波”,有類似現代的“風向計”。咸豐時,黃埠墩上佛殿和眾多匾聯俱毀於戰火。同治初年重建。1921年又毀於火。1925年,無錫人唐保謙、蔡兼三、俞復等捐資重建。原懸閻錫山所書“小金山”匾額,後改為林森所書“圓通寺”匾額。1958年,因古運河改道,有礙施工,原建築悉數拆除。1981年,將南門外張元庵戲臺拆遷於此,為紀念民族英雄文天樣而改名正氣樓,閣高2層,魚龍吻脊,飛簷翹角,雕樑朱柱,葵式花紋,富麗堂皇。加建有隨墩圍牆、望山樓、文天樣詩碑、蓬萊門等。

無錫運河中的黃埠墩、西水墩

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黃埠墩

無錫運河中的黃埠墩、西水墩

20世紀80年代改建後的黃埠墩

古時黃埠墩素有“洪水淹不沒,水枯不見底”之說。可是隨著三里橋到吳橋防洪牆的建立和地面的加高,黃埠墩與四周地勢相比,再也不像以前那樣高。20世紀90年代幾次發大水,都淹沒墩岸。1983年11月21日無錫市人民政府公佈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西水墩

舊名太保墩,又名窯墩,位於無錫老城廂之西、護城河與梁溪河的分水處,面積6793平方米,呈鈍三角形。運河北來,至此分流入梁溪河,是河中一小島。原為蘆葦灘,系沖積而成。三面環水,是西區水道要衝。

宋宰相李綱和詩人尤袤都曾在西水墩上建過宅第、園林。明代御史呂卣於此構築別墅,為呂園,後為太子太保秦金的別墅。因秦金稱端敏公,故稱別墅為端敏別業。又因落成時適逢主人晉封太保,故將窯墩名為太保墩。秦金在太夫人請命皇太后後,把上自黃埠墩,下至太保墩的這一段水域作為秦氏家族的放生河。秦金曾孫亭山公延蒸在萬曆年間將太保墩書舍改建為尼庵,額名寶珠禪院。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倭寇入侵無錫,何五路等36義士抗敵犧牲。明萬曆《無錫縣誌》載,“校士俞寰倡議立祠不果,乃設木主於城東濠之左,偏主以張飛卿而眾義士附焉”。《錫山景物略》中講到:“舊有義烈祠在東倉前,位次姓名開列如右:何五路、吳章……”在附言中提到“後又改祀西濠太保墩名水仙廟”。清光緒《無錫金匱縣誌》記載:“明季曾祀御倭諸義士於水仙廟,萬曆間徙附惠山王公祠。”王公祠即王其勤祠,抗倭之事由無錫知縣王其勤領導。在寶珠禪院借祀抗倭烈士何五路等36人,時約在寶珠禪院建成不久的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左右。但百姓已稱寶珠禪院為水仙廟。徙附惠山應在萬曆二十四年。清順治初,太保墩寶珠禪院又改祀明天啟年間在錫治水的無錫知縣劉五緯,百姓稱劉為水神、水仙,寶珠禪院正式名為西水仙廟,並稱劉侯廟,太保墩又稱為西水墩。舊志載呂園廢后建關帝廟、水仙廟,實為在建端敏別業和寶珠禪院之後。至於關帝廟,因香火不盛存在很短。關於西水墩的演變,有的史料多有含糊、錯訛之處,秦金七世孫秦枝桂撰有《太保墩記》,記載略備可考。

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重修。咸豐十年(1860年)毀於清軍與太平軍戰事。同治間漁民重修,規模較小。光緒年間,錫城米商集資重修,有大殿、戲臺、天后宮和東、西轅門等,建築面積11200平方米,佔地面積13600平方米。戲臺有內外臺各1個。解放前每年農曆六月十一日,相傳為劉五緯生日,有祝祭、演戲等廟會活動,把神像尊為“顯應真君”。抗日戰爭期間,該廟偏殿改作學校房舍。解放後,正殿作無錫水產公司倉庫。裡戲臺拆除,材料移至太湖風景區使用。

西水墩在大革命時期,曾創辦過無錫第一所工人夜校。近代以來,無錫產業工人極多,並多次自發地開展鬥爭,引起中共上海地委兼區執委的關注。1925年,中共上海地委派周啟邦到無錫從事工人運動,其主要任務就是在無錫開辦工人夜校,地點在西水墩的西水仙廟裡。周啟邦是吳縣人,原上海郵局工人,192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周啟邦到無錫後,與中共無錫支部取得聯繫,並決定先在西門工廠區創辦一所工人夜校,具體由周啟邦和陳明巋負責。夜校於4月下旬開學。申新三廠、振新紗廠、茂新麵粉廠的五六十名男女工人報名參加。以後,當週啟邦任中共無錫支部書記時,這所工人夜校實際上又成為無錫黨支部的活動地點。參加夜校培訓的工人,革命覺悟得到提高,成為無錫工人運動中的一批骨幹力量。其中陳漢庭、秦起、劉群先、張中元、李正寶都先後參加黨組織,成為無錫早期工人運動的領導者。中共無錫支部第一任書記、當代經濟學家孫冶方說過:“西水墩工人夜校是無錫工人運動的搖籃。”

1986年7月,西水墩墩上的西水仙廟被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西水仙廟因年久失修,瀕於傾圮,周圍民居又常遭水淹。2000年4~11月,無錫市人民政府投資874萬元,搬遷墩上住戶80戶,單位3個,拆除建築面積5365平方米,因而讓出墩上近一半的土地用於綠化;後又撥款500萬元,由市文化局、市園林局負責完成西水仙廟保護工程和西水墩環境工程。計翻修戲樓、工字殿、亭子等古建築1090平方米,復建西看樓等670平方米,鋪廣坪1000餘平方米、園路600平方米。拆遷及工程施工均於年內完成,西水仙廟頓還舊觀,成為一座文化公園。粉牆黛瓦上裝飾有仿古建築輪廓燈,樹木花叢間掛有彩色投光燈,夜幕下,燈光倒映在水中,成為運河美麗的夜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