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 成都將這樣做!

2018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時指出“天府新區是‘一帶一路’建設和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要節點,一定要規劃好建設好,特別是要突出公園城市特點,把生態價值考慮進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長極,建設內陸開放經濟高地”,這既是對高質量推動天府新區建設的殷切希望,也是對成都加快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城市的重大要求。

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 成都将这样做!

2018年2月11日下午

習近平在成都天府新區考察

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為深入學習貫徹落實

黨的十九大精神

和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精神

以全球視野、國際標準、時代要求

規劃建設好天府成都

市委十三屆三次全會就

加快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作出如下決定

⇩⇩⇩

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 成都将这样做!

(圖據:成都發布)

1

深刻領會重大意義

增強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

政治自覺

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並對成都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成都發展的高度重視,全市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要深刻領會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的重大意義,把美麗宜居公園城市作為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增強政治自覺和戰略定力。

建設公園城市

在城市規劃建設史上

具有開創性意義

☞ 是新發展理念在城市發展中的全新實踐,把“創新作為第一動力、協調作為內生特點、綠色作為普遍形態、開放作為必由之路、共享作為根本目的”的要求貫穿城市發展始終;

☞ 是城市規劃建設理論的重大突破,引導城市發展從追求生產價值轉向生活價值,從經濟導向轉向人本導向,體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和“一尊重五統籌”城市工作總要求;

☞ 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路徑,以生態文明為引領,應對主要矛盾變化,更加突顯成都資源稟賦和人文特質,提升城市宜居價值;

☞ 是推進綠色生態價值轉化的重要探索,以營造高品質生活環境、高質量發展環境為重點,建立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是塑造新時代城市競爭優勢的重要抓手,順應城市發展規律和趨勢,依託優美生態環境和獨特人文魅力,增強城市親近感、認同感,為成都建設可持續發展的世界城市打響品牌、注入生機、塑造優勢。

2

深化認識豐富內涵

牢記公園城市建設的本質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建設公園城市的指示,是城市規劃建設理念的昇華,蘊含大歷史觀、體現哲學辯證思維、充滿為民情懷,內涵極其豐富,全市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要不斷深化對公園城市的認識,科學把握公園城市的本質要求,持續推進公園城市建設的探索實踐。

公園城市作為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城市發展高級形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生態文明為引領,是將公園形態與城市空間有機融合,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相宜、自然經濟社會人文相融的複合系統,是人城境業高度和諧統一的現代化城市,是新時代可持續發展城市建設的新模式。

公園城市奉“公”服務人民、聯“園”涵養生態、塑“城”美化生活、興“市”綠色低碳高質量生產,包含“生態興則文明興”的城市文明觀、“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的城市發展觀、“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城市民生觀、“歷史文化是城市靈魂”的城市人文觀、“踐行綠色生活方式”的城市生活觀。

公園城市理念體現了馬克思主義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思想,體現了城市文化與人文精神傳承的文化價值、天人合一的東方哲學價值、順應尊重保護自然的生態價值、城市形態的美學價值、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人本價值,將引領城市建設新方向、重塑城市新價值。

3

準確把握基本原則

將公園城市理念

貫穿城市發展始終

全市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要自覺運用公園城市理念指導工作,將公園城市的重大要求落實在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工作中。

1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服務人的全面發展,強化高品質生活、高水平服務供給、高效能治理,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彰顯美麗宜居公園城市價值,讓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

2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戰略

貫徹山水林田湖城是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把建設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維護國家生態安全放在生態文明建設首要位置,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3

堅持“一尊重五統籌”總要求

尊重城市發展規律,統籌空間、規模、產業三大結構,統籌規劃、建設、管理三大環節,統籌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動力,統籌生產、生活、生態三大布局,統籌政府、社會、市民三大主體,提高城市工作全局性、系統性,統籌推進、久久為功,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綠色化同步發展。

4

堅持突出公園城市形態

用科學規劃組織城市建設,將公園城市理念貫穿於國際門戶樞紐、主體功能區佈局、城市格局優化、特色鎮(街區)和美麗鄉村建設,構築美麗宜居公園城市大美形態,彰顯城市創新創造、開放包容的文化特色,實現人、城、境、業和諧統一,充分綻放獨特的自然人文之美。

4

科學確立發展目標

樹立探索新理念

新模式的堅定信心

全市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要按照新時代新思想新目標新徵程的要求,切實擔負起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城市、探索城市發展新模式的重大使命和重大責任,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根本要求,堅持生態文明引領城市發展,為加快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努力奮鬥。

到2020年

加快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

公園城市特點初步顯現

到2035年

基本建成美麗宜居公園城市

開創生態文明引領城市發展的新模式

到本世紀中葉

全面建成美麗宜居公園城市

公園城市理念深入人心,貫穿城市工作全過程。把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要求貫穿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各方面,把園中建城的大系統觀、大文化觀、大生態觀作為城市規劃指引,生態環境領域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面實現,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生態道德和行為準則全面形成。

2

城市形態和諧大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髮展格局基本形成。“一山連兩翼”的城市大山水格局和“兩山潤天府”的市域大美公園城市形態基本形成,以綠道串聯城市生態綠心,實現城在園中、城田相融;山水林田湖城生命共同體理念全面落實,城市形態與天府文化高度融合,人、城、境、業和諧統一,農耕文明、工業文明和生態文明交相輝映。

3

城市品質宜人宜居宜業,創新創造的新場景不斷湧現。良好生態環境成為普惠民生福祉,公共服務與公園體系有機融合成為鮮明特點,城市人文關懷充分彰顯,人民獲得感幸福感明顯增強;公園城市成為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的話語引領者、場景培育地、要素集聚地和生態創新區,成為高質量發展的主要載體。

4

城市生態價值充分彰顯,形成城市持久競爭力。綠色發展體制機制更加完善,自然資源得到有效保護、生態環境質量大幅提升,以市場為主的生態產品價值轉化機制成熟定型,生態的經濟、生活、社會價值得到充分彰顯,以生態價值觀念為準則的生態文化體系成為天府文化的重要內涵,公園城市成為世界城市體系中的價值標杆。

5

構建蜀風雅韻、大氣秀麗

國際現代的城市形態

彰顯公園城市美學價值

以全域生態資源為美麗宜居公園城市之“底”,傳承自然人文歷史,建立健全以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和環境風險有效防控為重點的生態安全體系,形成“園中建城、城中有園、城園相融、人城和諧”的公園城市美麗格局,重現天府之國“窗含西嶺千秋雪”的盛景。

涵養自然生態格局之美

以綠道為脈絡、以山川為景勝、以農田為景觀、以城鎮為景區,實現全域公園化,繪就錦繡天府新畫卷。

設定全域綠色空間底限。尊重自然生態原真性、保護山水生態基底、延續河網水系格局、嚴守耕地保護紅線、落實各類保護功能區域,在市域內構建“兩山、兩網、兩環、六片”的生態安全格局。將生態底限作為城鎮空間佈局必須避讓的基本前提,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硬約束,按照“三生統籌”“多規合一”的原則,嚴格劃定“三區三線”。

實施差異化區域發展戰略。著眼城市發展能級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構建與市域資源稟賦、生態本底、環境條件等相適應的城鄉空間框架,形成“東進、南拓、西控、北改、中優”差異化發展的五大功能區。

優化市域空間結構。按照沿山沿水組群發展理念規劃東部新城,以森林、溼地、農田、綠地景觀構築城市生態綠隔,推動市域城鄉形態從“兩山夾一城”到“一山連兩翼”,形成“一心兩翼三軸多中心”的多層次網絡化城市空間結構。形成“透風見綠、開合有致”的空間形態,結合生態綠隔區、環城生態區和城市內部的道路、河流、公園綠地劃定城市通風廊道,中心城區和東部城市新區形成城市一級通風廊道8條和二級通風廊道26條。構建市域生態安全屏障。加速建設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在生態可承受範圍內,有效承擔和融合生態保育、休閒旅遊、體育健身、文化展示、高端服務、對外交往等功能,高標準、高起點打造世界級品質的城市綠心和市民休閒遊憩樂園;強化龍門山生態涵養保護,嚴守生態功能保障基線、環境質量安全底線、自然資源利用上線,加快建設“熊貓之都”等重大工程。

描繪大尺度公園城市肌理之美

堅持“景區化、景觀化、可進入、可參與”,順應城市、自然、人文等相互融合、有機更新的聚居形態,形成相對完整的綠色空間系統。

以綠道為脈串聯形成全域綠色網絡。以“一軸兩山三環七帶”三級天府綠道體系為核心骨架,構建“城園一體、綠軸串聯”生態綠網體系,承載生態景觀、慢行交通、休閒遊覽、城鄉融合、文化創意、體育運動、景觀農業、應急避難八大功能,串聯生態區、公園、小遊園、微綠地,形成交融山水、連接城鄉、覆蓋全域的生態“綠脈”。構建星羅棋佈、類型多樣的全域公園景觀體系。

以全域性、系統性、均衡性、功能化、景觀化和特色化為原則,統籌佈局大熊貓國家公園、世界遺產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溼地公園、地質公園、山地遊憩公園、郊野公園、遺址公園、主題公園、綜合及專類城市公園、小遊園和微綠地等多種類型公園,提升城市道路園林景觀水平,爭創“國家生態園林城市”,運用智能綠化、虛擬綠化等新技術提高城市綠化水平,彰顯“城在綠中、園在城中、城綠相融”的大美意境。

營造蜀風雅韻的城市風貌之美

圍繞“師法自然、傳承文脈、科技支撐、國際品質”開展風貌營造,充分展現城市獨特的產業、歷史、文化。

高水平開展城市風貌特色化設計。把風貌設計與產業植入和市場運營結合起來,構建“三軸、四心、多片”整體景觀格局;強化城市天際線規劃與管理,建立以中心城區、東部城市新區為重點的開發強度、建築高度、建築形態和色彩管控體系,打造一批富含時代氣息兼具地域特色的城市建築;順應自然生態發展需要和科技變革趨勢,超前佈局城市的空間結構、功能體系、設施網絡,推進城鎮留白增綠,構建疏密有度、錯落有致、顯山露水的城市界面。

提升城市景觀品質。結合開敞空間梳理和全域公園體系建設,打造亭、臺、樓、閣、牌坊和公共藝術裝置等標誌符號,植入蜀錦蜀繡、川劇等蜀文化元素。保護歷史文化街區、建築群落和文化景觀,強化城市雕塑藝術創新和文化創意。實施景觀照明提升工程,打造城市樓宇、道路、橋樑、河濱、綠道、森林公園等光彩靚麗城市夜景體系,構建獨具成都審美認知的城市意象。

6

構建綠滿蓉城、花重錦官

水潤天府的城市綠態

彰顯公園城市生態價值

以自然為美麗宜居公園城市之“景”,建好山水林田湖城生命共同體,讓美麗城鎮和美麗鄉村交相輝映、美麗山川和美麗人居有機融合。

1

展現林秀俊美的山地風光

依託“兩山”區域,建設世界品質的自然與文化遺產富集區。提高綠量飽和度,強化森林、溼地、林盤、河流等生態要素保護,實施補植補造、低效林改造、封山育林等措施,加快推進天府植物園等重大生態工程建設,推進全域增綠,全面提高森林質量,增加森林覆蓋率,維護生物多樣性。營造差異化多維度自然風貌,以歷史遺產、山地峽谷、林地雪山等特色資源為載體,體現不同海拔景觀特點,形成有底蘊、種類多、原生態的特色風貌區。塑造多維度景觀,依託旅遊資源構建不同景觀層次,形成各具特色景觀分區,打造“遠觀有勢、近覽有質”的景觀效果。

2

呈現花重錦官的錦繡盛景

按照集中化、特色化、多樣化,推進城市增花添彩,實現“常年見綠、四季有花”。優化植物色彩佈局,依託城市中軸線、水系、道路以及生態用地等基礎骨架體系,以重要景觀片區、歷史文化街區、傳統特色街巷為集中展現點,構築“一軸一區一帶、五環七河多廊、園巷點網密佈”的城市園林觀花賞葉佈局結構。呈現城市特色花韻。實施花園式特色街區、園林景觀大道、市花市樹增量提質、立體綠化等增花添彩工程,有機結合花、樹、小草、藝術牆體等元素,增加鄉土傳統花卉彩葉植物的使用量和集中度。通過優化佈局、集中塑造、彰顯特色、四季均衡,重現“花重錦官城”美景。

3

凸現茂林修竹的林盤景緻

溶解公園邊界,融合自然景觀,詮釋公園城市的鄉村表達,重現沃野千里的大美景象。打造精品林盤聚落體系。注重對傳統文化村落的梳理和保護,科學論證和編制林盤整治保護修復開發利用規劃,堅持多改少拆,深入推進都江堰精華灌區和川西林盤保護修復工程,打造一批“國際範”“天府味”示範性精品林盤,形成林在田中、院在林中的新型林盤聚落體系。重塑川西田園景觀。加強“百鎮千村”景觀化建設,以航空走廊、都江堰精華灌區、交通沿線、生態廊道、旅遊景區為重點實施大地景觀再造工程,高水平規劃建設特色街區、特色鎮和田園綜合體,既保證生態環境、視覺空間完整性,又將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景觀引入城市;科學制定規劃建設指南,加快建設田園生活、生態旅遊、產業發展、歷史文化傳承“四位一體”的特色鎮(村),打造戰旗村、竹藝村、盆景村等一批鄉村旅遊精品示範項目,採取“特色鎮+林盤+農業景區/農業園區”發展模式,形成“沃野環抱、密林簇擁、小橋流水人家”的川西田園景觀。

4

重現水潤天府的河湖景色

實施“蓉城碧水”保衛攻堅戰,保護水生態系統,提升水環境質量,加強飲用水源地保護,構建河流湖泊溼地系統,打造宜居水岸。加強河湖溼地水系建設。提高河湖連通性,補充河道生態用水,恢復河道生態功能,系統推進水土保持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建設,促進流域相濟、多線連通;構建“六河、百渠、十湖、八溼地”水網體系,打造“六河貫都、百水潤城”的水靈成都。彰顯水文化提升水景觀。加快清水駁岸生態化改造,逐步恢復河濱帶、庫濱帶自然生態系統,改善河岸生態微循環,統籌岸線景觀建設,打造功能複合、開合有致的濱水空間,提高河道親水性。加強水生態治理。實施“治水十條”和水汙染防治“626”工程,推進“源頭截汙、流域治理”;加強區域協同,共抓長江經濟帶大保護,加快錦江、沱江流域水生態治理,打造金馬河水系景觀,實施黑臭水體治理攻堅行動,開展農村汙水綜合治理,推進水美鄉村建設,促進全市水環境質量整體提升。

7

構建傳承創新、古今一體

別樣精彩的城市文態

彰顯公園城市的人文價值

以文化為美麗宜居公園城市之“魂”,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建立健全以生態價值觀念為準則的生態文化體系,展現人文精神、包容多元文化,促進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彰顯大城文明氣韻,建設世界文化名城。

1

傳承歷史延續城市文脈

統籌歷史文物保護和城市更新,合理保護、開發利用歷史文化資源,留住反映和留存城市風貌與文化特色的“鄉愁”,體現人文溫度與歷史厚度。厚植歷史文化底蘊。發掘保護古蜀文化、三國文化、道教文化、大熊貓文化、詩歌文化等特色文化資源,保護天府錦城“兩江環抱、三城相重”古城格局,恢復摩訶池等歷史文化景觀要素,強化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效保護和活化利用,傳承成都故事和民風民俗,留住天府文化根脈和記憶。構建歷史文化空間展示體系。依託岷江、沱江水系串聯寶墩古城、雙河遺址、都江堰水利工程等大遺址公園,彰顯成都水文化和古蜀文明,依託古蜀道、茶馬古道等古驛道,彰顯成都商貿文化;堅持規劃先行、立法保障、分類保護、科學利用,加強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建築、古樹名木等歷史文化痕跡保護,推進城市修補、生態修復,構建“一環兩軸四線六片”歷史文化空間展示體系。

2

核心價值引領發展天府文化

以城市公園體系和開敞空間為城市文化載體,發展“創新創造、優雅時尚、樂觀包容、友善公益”的天府文化,營造多元文化場景,促進社會包容,塑造公共意識、增強社會認同。提升天府文化影響力。大力開展“核心價值引領、天府文化潤城、先進典型示範、市民友善優雅”四大行動,加快建設中華文化傳播和國際文化交流高地;加快構建傳媒影視、文博文創、時尚設計、音樂藝術、動漫遊戲、文體旅遊等為重點的現代文創產業體系,著力打造中國成都國際非遺節、中國網絡視聽大會、成都創意設計周、天府文化周等一批國際知名的文創品牌,實施天府文化“攀原登峰”工程,加快推出一批文化精品力作。增強城市人文關懷。持續做優文化公共服務體系,大力構建全民終身教育體系、健康關愛體系,提升市民人文素養。持續完善公共文化設施、流動服務和數字化“三大網絡”,創構成都生活美學地圖,聚集一流演藝資源,營建綜合性新型文化體驗場所和服務場景,讓市民在家門口享受文化盛宴。構建城市文化標識體系。加快建設天府錦城、天府奧體城等重大公共文化設施,結合綠道及城市公園的核心節點,打造東西城市軸線、龍泉山東側新城發展軸、天府中心、熊貓星球、皇冠湖城市中心、東站城市迎客廳、空港花田等城市景觀地標,依託溫郫都花木區,建設園林藝術博覽園,展示現代化新天府形象。

8

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

循環高效的生產方式

彰顯公園城市的經濟價值

以生產方式變革為美麗宜居公園城市之“核”,正確把握破除舊動能和培育新動能的關係,建立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

強化創新驅動的綠色產業體系

將創新作為綠色發展的主要引擎,使資源、生產、消費等要素相匹配相適應,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統一。

加快發展以新經濟為引領的環境友好型產業。實施新經濟企業梯度培育計劃,以數字經濟為基礎,構建具有競爭力的新經濟產業體系。加快發展綠色經濟,實施產業綠色升級工程和綠色供應鏈工程,積極培育“人工智能+”“大數據+”“5G+”“清潔能源+”“供應鏈+”等新業態,推進知識、技術、信息等創新生產要素與傳統產業融合聚變;持續培育環保裝備、環保技術和環保服務業,構建環保產業生態圈。

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充分發揮高校院所的創新骨幹作用,建設一批綠色技術領域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技術創新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創新平臺,制定綠色技術引導政策,圍繞汙染治理、綠色設計、綠色工藝、智能製造等重點領域關鍵技術組織協同開展研發和成果應用示範,政府採購優先考慮節能、節水等環保認證產品,引導企業加快技術創新和產品升級。

導入綠色高效的產業發展模式。以產業生態圈和創新生態鏈組織經濟工作,實施高質量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改革攻堅計劃,重塑產業經濟地理;堅持質量和效率導向,嚴格制定產業准入門檻,引導資源向綠色高效集約方向聚集,加快發展電子信息、裝備製造、醫藥健康、新型材料、綠色食品產業集群,提升會展經濟、金融服務、現代物流、文旅產業、生活服務業;重點建設28個產業生態圈和11個示範產業功能區,推進資源聚集、服務聚集、產業聚集,催生產業融合裂變升級,促進生產資源高效利用。

建設清潔高效的綠色資源體系

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將資源高效利用作為城市綠色發展的重要支撐,將資源利用能效提升到國際先進水平。

健全綠色基礎設施。保障水資源有效供給,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加快補齊汙水收集和處理設施短板,實現汙水管網全覆蓋、全收集、全處理,加強汙水再生回收利用,探索建立小型分佈式中水利用系統,建立河湖生態系統及城市再生水的有機平衡體系。

構建清潔低碳的能源體系。推動能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清潔能源替代工程、能源梯級利用工程和智慧能源發展工程,積極建設分佈式智慧能源網,著力發展以電能為主的多能源耦合交互模式,促進清潔能源高效利用。

建設資源循環體系。實施資源循環利用工程,創建國家資源循環利用基地,完善居民社區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實現生產系統和生活系統循環鏈接,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城市資源循環利用網。建立低碳城市建設體系,推行綠色城市規劃、綠色產業規劃、綠色交通規劃,推廣綠色居住和城市森林花園建築。

創新鄉村振興的產業模式

把鄉村作為體現公園城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基底和最大載體,強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深入實施鄉村振興“十大重點工程”和“五項重點改革”。

構建鄉村生態保護和自然資源增值的體制機制。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充分發揮農業農村農民生態產品提供、生態安全保障、歷史文化傳承的重要作用,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推行農業生產標準化,高起點打造西部區域生態產業,推動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培育都市現代農業生態鏈生態圈;吸引社會資本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深度合作開發鄉村資源,推進人才、資本等要素下鄉,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實現農村資源變資本、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將鄉村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

推動鄉村形態提升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全面實施農村“環境革命”,持續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建設美麗鄉村,推進鄉村振興示範走廊建設,植入文創康養休閒等功能,打造分散式旅遊景區、文創康養等基地,以“西控”區域為重點大力發展都市型景觀農業,把鄉村打造成為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高端載體和公園城市服務功能的重要承載地。

打造新業態培育新場景創造新消費

順應個性化、體驗化、品質化的消費趨勢,集聚人流、信息流和資金流,與“三城三都”建設相結合,培育高品質消費場景和新經濟產業場景。

圍繞世界文創名城和國際音樂之都建設,打造創意城市場景。高質量建設國家文化消費試點城市,加快建設成都自然博物館、城市音樂廳、城南文化活動中心、西部影視文創基地等文化場館設施,形成完善的書店體系、演藝體系、博物館體系;依託歷史遺蹟和文化遺產,打造特色小鎮、文創載體和文化“大符號”,通過“文化+”等多種文化融合路徑,打造文化旅遊精品,開發高附加值的文創消費產品和模式,為創造性工作提供彈性空間和載體。

圍繞世界旅遊名城和國際美食之都建設,打造全域旅遊場景。變“點線旅遊”為“板塊旅遊”,打造熊貓、美食、休閒、綠道四大旅遊品牌,構建遺產觀光、蓉城休閒、時尚購物、美食體驗、商務會展、文化創意、康養度假七大世界級旅遊產品體系,積極引入國際化消費形態;結合環境治理和生態建設,整體規劃建設“西控”區域旅遊圈,建設龍門山旅遊帶、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休閒帶、天府綠道遊憩帶,打造夜遊錦江、尋香街、核心美食圈、特色小餐飲示範街區、西行起點、國際空港商圈等旅遊新名片,形成多維度、多層次的泛旅遊產業格局。

圍繞世界賽事名城和國際會展之都建設,打造國際交往場景。依託豐富綠色資源開發滿足多層次人群需要的體育運動場景,豐富天府綠道體育內涵,打造綠道體育消費新場景;以天府奧體城為載體,加快國際一流賽事場館建設,創新公共文體場館運營模式,積極舉辦各類國際賽事,構建專業化賽事商業體系;加快建設國際會議中心,以西部國際博覽城、世紀城新會展中心為支撐點,打造商務會展休閒旅遊區,提升國際會議會展的承載功能。

打造創新創業場景。強化城市宜人宜居宜業品牌,全面提升營商環境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水平,尊重運用國際規則,建設國際化社區,吸引高端要素聚集;建設生活型、生產型、滲透型場景,激發環保、文創、研發、旅遊等新投資需求,培育新需求催生新業態,為產業升級提供支撐。

9

構建簡約適度、綠色低碳

健康優雅的生活方式

彰顯公園城市的生活價值

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美麗宜居公園城市之“本”,創新公共服務場景,引導全民參與,共同營造高品質生活環境,引領形成綠色生活方式,提升公園城市生活價值。

1

培育和激發市民主體意識

加強綠色宣傳,建立引導市民參與的激勵機制,增強市民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的主體意識。

開展綠色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培育生態道德和行為準則,開展全民綠色行動,開展綠色家庭、綠色社區、綠色學校、綠色企業、綠色商場、綠色展館、綠色餐館和節約型機關創建活動。

鼓勵綠色產品消費。深入實施節能減排全民行動、節儉養德全民節約行動,大力推廣高效節能技術及新能源汽車、高效照明產品等節能產品,加快電動汽車充電樁基礎設施建設,實施綠色建材生產和應用行動計劃,積極推廣環境標誌產品,通過生活方式綠色革命,倒逼生產方式綠色轉型。

倡導低碳出行。深化“自行車道+步行道+特色慢行線”慢行交通系統建設,完善“軌道+公交+慢行”三網融合的城市綠色交通體系,科學管理共享單車、共享汽車;實施軌道交通加速成網計劃,加快規劃建設東部新區軌道交通系統,推動地鐵、市域鐵路、有軌電車等多網多制式融合,加快推動公共交通機動化出行分擔水平進入國內先進城市行列。

2

優化綠色公共服務供給

滿足市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讓市民在生態中享受生活、在公園中享有服務,形成健康、自然、和諧、關愛的居住文化,促進人文交流和群體融合,提升城市美麗宜居品質。

營造綠色舒適的公園式社區。從“在社區中建公園”轉變為“在公園中建社區”,營造尺度宜人、親切自然、全齡友好的社區環境。推動社區景觀與城市公園的一體化設計,推廣綠色建築和綠色循環社區,推進拆牆透綠;推動屋頂綠化、社區花園等城市微景觀營造,積極美化城市第五立面。加快建設“天府市民雲”,實施“互聯網+”社區便民服務計劃,引導鼓勵社會組織廣泛參與公益服務供給,實現街區空間共建共治和共享共融。

打造生態優質的公共服務空間。面向多類人群,積極建設多樣空間、策劃多種活動,增強公共空間歸屬感,實現從“空間建造”到“場所營造”的本質轉變。堅持“設施嵌入、功能融入、場景代入”理念,統籌建設博物館、圖書館、體育場、科技館、青少年校外活動場所、智能無障礙設施等公共設施,推動文化、康養、休閒、運動、教育、防災應急與生態保護建設有機融合,形成開敞通透、開放共享的生活空間。

建設綠色智慧城市。統籌信息通信基礎設施規劃建設,建設高速、泛在、綠色、安全的新一代通信網絡體系;科學規劃和加快建設通用機場、智能停車場、智慧道路等現代基礎設施體系,構建集智能服務、智能管理、智慧交通、智慧水務、智慧電網、智慧環保設施和生態監控等於一體的綜合智慧市政平臺,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務的科學性與精準性。

3

打造健康舒適的生活環境

把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作為民生優先領域,堅持全民共治、源頭防治,實施“三治一增”,堅決打好汙染防治“三大戰役”,讓成都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

實施錦城藍天行動。實施“治霾十條”和大氣汙染防治“650工程”,構建“源頭嚴防、過程嚴管、末端嚴治”的閉環治理體系;加快建設大氣重點實驗室,深入實施科技治霾,持續開展秋冬季大氣汙染防治攻堅行動、夏季臭氧防控專項行動,推動成都平原城市群大氣汙染聯防聯控,明顯增強市民的藍天幸福感。

實施天府淨土行動。實施“治土十條”和土壤汙染防治“620”工程,加快推進工業固、危廢處置設施規劃建設,實施固體廢物汙染防治三年行動攻堅,推進土壤汙染治理修復試點建設,提高固體廢物減量化、無害化處理能力,強化土壤環境承載力,保障農產品質量和人居環境安全。

10

構建創新創造、示範引領

共建共享的推進機制

不斷提升建設公園城市的能力

尊重規律、解放思想,正確把握總體謀劃和久久為功的關係,強化公園城市理念引領,培育專業化幹部隊伍,用高效的體制機制創新為城市發展方式轉變保駕護航。

1

加強公園城市理論研究

加強公園城市理論研究,高水平舉辦專業研討會和城市論壇,建設公園城市專業智庫,深化對公園城市內涵、公園城市形態、綠色生態價值、消費場景、市民生活品質、城市品牌價值等重大問題的持續研究,積極鼓勵市民群眾、社會各方為城市建設、城市治理貢獻智慧和力量。對標國際一流標準和先進標準,構建美麗宜居公園城市的規劃體系、指標體系、政策體系。加強公園城市實踐的理論總結,推廣城市可持續發展新技術、融資新方式,不斷增強生態文明引領城市發展新模式的影響力。

2

加強公園城市建設領導

加強對美麗宜居公園城市建設的總體設計和組織領導,建立美麗宜居公園城市建設領導小組,整合職能建立公園城市建設管理機構。各級黨委和政府主要負責人是本行政區域公園城市建設的第一責任人,要落實領導幹部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制,嚴格實行黨政同責、一崗雙責;要健全市縣兩級聯動機制,加強部門協作配合,形成系統高效的工作推進機制。要強化法治支撐,將公園城市發展規劃納入法治化軌道,以推進成都市公園城市條例制定為主線,大力推進歷史保護區、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都江堰灌區、天府綠道、生活垃圾、重點生態區域保護等重大立法,逐步建立起以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的執法體系。建立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的目標責任體系,強化考核問責,嚴格責任追究,考核結果作為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綜合考核評價、獎懲任免的重要依據。

3

構建生態價值轉化機制

堅定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建立以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保障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打通生態價值實現通道,促進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統一。健全產權制度,探索編制全市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探索建立綠色GDP核算體系,進一步健全森林、溼地等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搭建生態價值實現平臺,完善資源環境價格機制,健全環境資源權益交易制度,推進用能權、水權、碳排放權交易,完善生態補償政策體系,推行政府綠色採購制度,拓展合同能源管理、環保管家等服務市場,推動政府由購買單一治理項目服務向購買整體環境質量改善服務方式轉變。健全綠色金融支撐,探索建立綠色基金和碳基金,發行綠色債券,發展綠色保險;支持符合條件的綠色企業上市融資,發揮國有資本示範作用,引導社會資本投入重大生態工程,率先形成綠色金融全產業鏈示範。

4

提升公園規劃營建水平

遵循公園建設管理客觀規律,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鼓勵社會參與,豐富公園內涵,提高市民獲得感和宜旅度。以滿足人民群眾需要為核心,尊重自然生態本底,合理規劃佈局功能完備、品質優良、特色鮮明的公園體系。融入川派造園藝術等為代表的地方特色造園文化,加強公園城市特色研究,突出公園文化藝術和地域特色,有機融合歷史、藝術、時代特徵、民族特色、傳統工藝等,提升科技含量,避免千園一面。強化設計、建設、運營一體化管理,建立公園建設管理標準體系,提升精細化管理水平,滿足各層次人群需求。

5

強化重點領域示範引領

有效推動工作落地,列出清單、細化題目、制定工作方案、堅持掛圖作戰,讓美麗宜居公園城市建設的戰略部署早見成效,新道路探索早出成果。實施“三大示範工程”,城市新區加快建設鹿溪智谷、交子公園示範項目,形成高水平生態本底、高品質生活環境、高質量產業生態,推動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同步提升;老城區持續推進“三降兩提”,加快建設天府錦城示範項目,主動推動產業升級和功能轉換。探索推廣新模式,因地制宜推進川西林盤、特色鎮建設,優化推廣郫都區、崇州市等區(市)縣探索的先行經驗。以國家低碳城市建設為支撐,走出一條綠色、低碳、循環、可持續的發展之路。

6

注重共建共享氛圍營造

構建現代傳播體系,積極反映公園城市建設的新模式、新成效。加強主題宣傳和活動策劃,高水平開展城市營銷,用國際語言、群眾語言、網絡語言講好成都故事。強化城市各主體的環境保護責任,鼓勵企業和市民參與公園城市建設,形成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圍。用好互訪交流、國際友城、經貿文化旅遊等重大對外友好交往平臺,發揮企業、民間團體、知名人士等積極作用,匯聚推動美麗宜居公園城市建設的強大合力。

牢記總書記囑託

交出新時代答卷

為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

而不懈奮鬥

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 成都将这样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