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尷尬的各爲其主:關公:立一功便走,徐庶:不爲曹操謀一計

忠臣都講究各為其主,劉備陣營的關公和徐庶都有過投奔曹操的經歷。當一個忠臣“身在曹營心在漢”時如何自處,關公和徐庶做出了教科書般的示範。

關羽封金掛印尋皇叔

其實在大爭之年,對於“忠義”看得很重,在三國混江湖,“忠義”是最基本的品質,一個沒有忠誠的人,不僅在一個諸侯那吃不開,而是一旦你有不忠的前科,在整個三國江湖都混不開。

現成的例子有呂布,一旦貼上狡詐的標籤,即便武功天下第一,也難以扭轉兵敗身死的命運。

最尷尬的各為其主:關公:立一功便走,徐庶:不為曹操謀一計

自古以來,關公忠義將軍的威名受到歷代人民的愛戴,其實,在投靠曹操這件事上,關公不僅人品經得起考驗,智商也是十分在線,這才使關公沒有蒙上不忠的汙點。

關羽投靠曹操,是張遼前來勸降,張遼站在關公的角度上,指出關公投降曹操才能保全劉皇叔的家眷、實力。

關公聽聞,與曹操定了三個約定:一是隻降汗帝不降曹操,二是給劉備二位夫人贍養,門人不許踏入宅院一步,以保全劉備妻妾清白,三是一旦知道劉備下落,就要去尋找,此三約缺一,關公寧死不從。

為了留住關公,曹操可謂使盡揮身解數:將千里良駒赤兔馬送給關公當坐騎,給關公做錦衣戰袍,封雲長為漢壽亭侯,甚至專門為關公的一把鬍鬚製作棉錦囊,可謂榮寵之至。

對於這些榮寵,關公的做法是用一戰之功作為報答。在曹操手下武將屢屢被袁紹軍擊敗後,關羽出馬斬了袁紹大將文丑、顏良,曹軍大勝而回。

最尷尬的各為其主:關公:立一功便走,徐庶:不為曹操謀一計

在得到劉皇叔下落後,關公即刻封金掛印,過五關斬六將,帶著劉備家眷尋劉備去了。

關公義舉可謂義薄雲天。

徐庶保名節廢棄一身絕學

其實,在忠義這件事上,劉備的謀臣徐庶也有清醒的認識。並且為了忠誠,徐庶把一生所學的謀略盡皆擱置,枉費了一身才華。

徐庶應該是劉備遇到的第一個有能力的謀臣,在此之前,劉關張兄弟三人雖有勇武,但因沒有謀略,屢屢失敗,經常連棲身之地都不能保全。

徐庶投靠劉備後,輕易破了曹軍之陣,曹操見徐庶大才,就設計將徐庶母親“請”到曹營,讓其寫書招徐庶來投,但曹操沒想到徐母是個極具個性又十分有大義的人,堅決不肯寫書招降。

曹操謀臣程昱假冒徐母筆跡給徐庶寫信,讓徐庶前來會母。

徐庶本是一個大孝子,所謂關心則亂,看到母親書信後,一向謀略通天的徐庶竟不假辨識,就到曹操處尋母。

感念劉備對他的知遇之恩,徐庶在劉備的哭泣與不捨中,與劉備約定,到曹操處,終生不為其設一計。

徐庶到曹營後,徐母見兒子不辨真假,棄明投暗,竟自盡身亡了。

徐母死後,徐庶的表現很讓人費解:他沒有將母親死亡遷怒於曹操,在今後十幾年中也沒有設法逃走,重新投靠劉備,而是留在曹營中,不為曹操謀一計,看到曹操的致命失誤也不提醒,就這樣在曹營中庸庸碌碌地過下去。

直到赤壁之戰前夕,他看出龐統火燒戰船的圖謀後,為避免禍及自身,向曹操請命,去守邊塞去了。

對於徐庶的做法,靜下心來仔細思量,才發現徐庶真乃真君子。他不復歸劉備並不是沒有機會逃離曹營,而是為人臣對忠誠的信守,既然已經在曹操帳下,再返回劉備處,這是無信小人的做法。

為了完成對劉備的承諾,他雖身在曹營,又不能施展才華為曹獻計,便只能空負一身才華而碌碌無為。

自甘泯滅才華,這是對一個人最大的折磨,但為了道義,徐庶做到了。

忠臣的尷尬:城頭變換霸王旗

在爭地盤過程中,諸侯吞併很正常,城頭變換霸王旗這種事給忠臣出了很大難題。

本來是對戰雙方,戰敗或投降後,臣下們“各為其主”的“主”立刻變成敵方統帥。這對忠臣來說,難免會有不適。

但從《三國演義》中可以看到,這種情況下舊臣忠於新主是不會受到道德譴責的 。

比如呂布白門樓之戰失敗後被曹操斬殺,呂布手下武將張遼被曹操收於麾下,成為曹操陣營的一員猛將,深受曹操器重。

然而張遼投靠曹操之舉,沒有人認為他背信棄義,反而一直十分尊重他,就連以忠義聞名的關公也一直尊敬張遼的為人。

但話又說回來了,像張遼這樣被收繳的臣下,雖然在當時的環境下不會受到道德譴責,但對寧死不事二主的劉關張兄弟來說,投降曹操這種事始終是個道德汙點。

只看張飛見到關公時的表現就可知:當關公喜不自勝地與張飛相見時,張飛竟然圓瞪環眼,倒豎虎鬚,挺丈八蛇矛,要與關公拼個你死我活。

直到張飛從敵方兵卒處得知關公在曹操陣營時經歷了怎樣的艱難,揹負了怎樣的屈辱時,才又重新參拜雲長,認了二哥。

其實細想關公這件事,實在為他捏了一把汗,幸虧關公人緣好,也幸虧沒有遇到奸佞小人當中挑唆,不然關公千古忠臣之名就算是保不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