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尴尬的各为其主:关公:立一功便走,徐庶:不为曹操谋一计

忠臣都讲究各为其主,刘备阵营的关公和徐庶都有过投奔曹操的经历。当一个忠臣“身在曹营心在汉”时如何自处,关公和徐庶做出了教科书般的示范。

关羽封金挂印寻皇叔

其实在大争之年,对于“忠义”看得很重,在三国混江湖,“忠义”是最基本的品质,一个没有忠诚的人,不仅在一个诸侯那吃不开,而是一旦你有不忠的前科,在整个三国江湖都混不开。

现成的例子有吕布,一旦贴上狡诈的标签,即便武功天下第一,也难以扭转兵败身死的命运。

最尴尬的各为其主:关公:立一功便走,徐庶:不为曹操谋一计

自古以来,关公忠义将军的威名受到历代人民的爱戴,其实,在投靠曹操这件事上,关公不仅人品经得起考验,智商也是十分在线,这才使关公没有蒙上不忠的污点。

关羽投靠曹操,是张辽前来劝降,张辽站在关公的角度上,指出关公投降曹操才能保全刘皇叔的家眷、实力。

关公听闻,与曹操定了三个约定:一是只降汗帝不降曹操,二是给刘备二位夫人赡养,门人不许踏入宅院一步,以保全刘备妻妾清白,三是一旦知道刘备下落,就要去寻找,此三约缺一,关公宁死不从。

为了留住关公,曹操可谓使尽挥身解数:将千里良驹赤兔马送给关公当坐骑,给关公做锦衣战袍,封云长为汉寿亭侯,甚至专门为关公的一把胡须制作棉锦囊,可谓荣宠之至。

对于这些荣宠,关公的做法是用一战之功作为报答。在曹操手下武将屡屡被袁绍军击败后,关羽出马斩了袁绍大将文丑、颜良,曹军大胜而回。

最尴尬的各为其主:关公:立一功便走,徐庶:不为曹操谋一计

在得到刘皇叔下落后,关公即刻封金挂印,过五关斩六将,带着刘备家眷寻刘备去了。

关公义举可谓义薄云天。

徐庶保名节废弃一身绝学

其实,在忠义这件事上,刘备的谋臣徐庶也有清醒的认识。并且为了忠诚,徐庶把一生所学的谋略尽皆搁置,枉费了一身才华。

徐庶应该是刘备遇到的第一个有能力的谋臣,在此之前,刘关张兄弟三人虽有勇武,但因没有谋略,屡屡失败,经常连栖身之地都不能保全。

徐庶投靠刘备后,轻易破了曹军之阵,曹操见徐庶大才,就设计将徐庶母亲“请”到曹营,让其写书招徐庶来投,但曹操没想到徐母是个极具个性又十分有大义的人,坚决不肯写书招降。

曹操谋臣程昱假冒徐母笔迹给徐庶写信,让徐庶前来会母。

徐庶本是一个大孝子,所谓关心则乱,看到母亲书信后,一向谋略通天的徐庶竟不假辨识,就到曹操处寻母。

感念刘备对他的知遇之恩,徐庶在刘备的哭泣与不舍中,与刘备约定,到曹操处,终生不为其设一计。

徐庶到曹营后,徐母见儿子不辨真假,弃明投暗,竟自尽身亡了。

徐母死后,徐庶的表现很让人费解:他没有将母亲死亡迁怒于曹操,在今后十几年中也没有设法逃走,重新投靠刘备,而是留在曹营中,不为曹操谋一计,看到曹操的致命失误也不提醒,就这样在曹营中庸庸碌碌地过下去。

直到赤壁之战前夕,他看出庞统火烧战船的图谋后,为避免祸及自身,向曹操请命,去守边塞去了。

对于徐庶的做法,静下心来仔细思量,才发现徐庶真乃真君子。他不复归刘备并不是没有机会逃离曹营,而是为人臣对忠诚的信守,既然已经在曹操帐下,再返回刘备处,这是无信小人的做法。

为了完成对刘备的承诺,他虽身在曹营,又不能施展才华为曹献计,便只能空负一身才华而碌碌无为。

自甘泯灭才华,这是对一个人最大的折磨,但为了道义,徐庶做到了。

忠臣的尴尬:城头变换霸王旗

在争地盘过程中,诸侯吞并很正常,城头变换霸王旗这种事给忠臣出了很大难题。

本来是对战双方,战败或投降后,臣下们“各为其主”的“主”立刻变成敌方统帅。这对忠臣来说,难免会有不适。

但从《三国演义》中可以看到,这种情况下旧臣忠于新主是不会受到道德谴责的 。

比如吕布白门楼之战失败后被曹操斩杀,吕布手下武将张辽被曹操收于麾下,成为曹操阵营的一员猛将,深受曹操器重。

然而张辽投靠曹操之举,没有人认为他背信弃义,反而一直十分尊重他,就连以忠义闻名的关公也一直尊敬张辽的为人。

但话又说回来了,像张辽这样被收缴的臣下,虽然在当时的环境下不会受到道德谴责,但对宁死不事二主的刘关张兄弟来说,投降曹操这种事始终是个道德污点。

只看张飞见到关公时的表现就可知:当关公喜不自胜地与张飞相见时,张飞竟然圆瞪环眼,倒竖虎须,挺丈八蛇矛,要与关公拼个你死我活。

直到张飞从敌方兵卒处得知关公在曹操阵营时经历了怎样的艰难,背负了怎样的屈辱时,才又重新参拜云长,认了二哥。

其实细想关公这件事,实在为他捏了一把汗,幸亏关公人缘好,也幸亏没有遇到奸佞小人当中挑唆,不然关公千古忠臣之名就算是保不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