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中國人那麼喜歡放鞭炮

為什麼中國人那麼喜歡放鞭炮

中國人過大年迎新春或逢喜事,少不了放鞭炮。

放爆竹慶祝春節,在我國有長達兩千多年的歷史。古代的人們焚竹發聲,稱作“爆竹”,不叫“鞭炮”。《通俗編》一書記載:“古時爆竹,皆以真竹著火爆之,故唐人詩亦稱爆竿。後人捲紙為之,稱曰爆竹。”放爆竹的原意是驚嚇和驅趕惡鬼。南北朝後期的《荊楚歲時記》說:“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闢山魈惡鬼。”古人放爆竹,是正月初一那天,雞叫就起床燃放,不僅除舊迎新,取個吉祥喜氣,而且還要驅除惡鬼。如今放爆竹一般在大年三十剛過,時鐘敲完12下時燃放,大都是為了圖個熱鬧,並沒有什麼迷信色彩。

為什麼中國人那麼喜歡放鞭炮

傳說唐初連年天災,瘟疫四起,餓死病死了不少人。有個叫李田的人在竹筒內放上硝,點燃爆炸,以硝煙驅散山崗瘴氣,最早的裝硝爆竹就這樣誕生了。雖然《事物紀原》中也提曾提到“魏馬鈞制爆仗,隋煬帝益以火藥為雜戲”,可更多的相關記載是在北宋以後。南宋施宿嘉的《會稽志》記載:“除夕爆竹相聞,亦或硫磺製作爆藥,聲尤震驚,謂之爆仗”。同時期的周密《武林舊事》載:“至於爆仗……內藏藥線,一爇(點燃)連百餘不絕。”這可以證明至遲在宋代,我國不僅有了紙製爆竹,而且有了串聯的鞭炮。全國各地先後都出現了生產爆竹的作坊,能工巧匠們還在此基礎上製成煙花,利用火藥進行發射,這就是現在發送導彈、衛星的巨型火箭的老祖宗。大約在三四十年前,我國民間還能見到一二丈高的專用木架——“煙火架”燃放時間長達二三小時,不僅陸續施放各色燈火、流星、爆仗和“孔明燈”,有時還有重重帷幕下降,現出樓臺亭閣、花鳥蟲魚、飛禽走獸。

為了使春節過得熱鬧,民間不斷地發展“爆仗”的種類。僅明代小說《金瓶梅》中記載的,就有西瓜炮、紫葡萄、霸王鞭、地老鼠、一丈菊、火梨花、銀蛾金彈等數十種。如今,除了傳統的百子鞭炮、單響、雙響的花炮外,還有許許多多取了許多富有詩意的名稱的新品種,如:金菊吐豔、飛雪迎春、百花齊放、仙女散花、白雪紅梅、百鳥朝鳳等,還有百頭、千頭、萬頭,甚至長達十萬頭的巨型鞭炮。全國生產鞭炮的地方以湖南瀏陽最為有名,其次有廣東佛山、東莞、湖南醴陵,江西萍鄉,廣西合浦等地,都是著名的“花炮之鄉”。

中國民間不僅在春節大規模地燃放鞭炮,以增添節日熱鬧的氣氛,而且店鋪開張、新房上樑也要燃放鞭炮,象徵吉利;死人出喪也要燃放鞭炮,意味驅鬼除邪,增強親人對死者的哀痛心情。燃放鞭炮是中國傳統的重要的民間習俗,一直風行神州大地。不過,近兩年來,為了減輕大氣汙染,逢年過節和做紅白喜事,燃放鞭炮的人家越來越少了。

為什麼中國人那麼喜歡放鞭炮

(文中圖片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